2012年一季度中国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将在本周内密集出台,这既是对前一阶段经济运行的总结,也将承前启后作为下阶段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时下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兼且受制于春节因素,前两月的数据说服力有限,这也使得本次公布的季度数据分外引人注目,倍受市场期待。
4月9日,中国统计局首先公布了价格数据,数据显示,中国3月CPI同比上涨3.6%,高于此前市场预期的3.4%,较之2月的3.2%也有一定程度的反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
坦率而言,通胀的顽强其实并没有超出安邦的预期。在此之前,我们曾多次提示,市场可能高估了通胀下行的速度,现在看来,果不其然。值得顾虑的是,CPI的反弹可能并非偶然,无论从货币量,还是食品价格,也或是饱受诟病的油价来看,今年的通胀都将呈现顽如牛皮的格局,上上下下,难以让市场安心。最新的消息显示,中国食用油、奶粉、洗发水等生活必需品将轮番涨价,这无疑将对CPI构成进一步的支撑。
除价格水平外,中国的经济增长数据是另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虽仍未公布,但据中国发改委官员透露,根据中国“有关研究机构”的初步数据,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约为8.4%,较2011年四季度有所反弹。若最终公布的结果与该预披露保持一致,则单凭数据而论,市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无须太过悲观,经济的确减速,仍在控制之中。
信贷数据也是经济决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中国央行料将于10日予以正式公布,目前,市场对于新增信贷的预期从8000亿到9000亿不等。不过,不论是取上限,还是取下限,可以提前判定的一点是,由于前两月的疲软,一季度的信贷投放将难以达标。根据全年8万亿,季度3∶3∶2∶2的投放节奏来看,一季度信贷投放目标为2.4万亿,实际投放可能只有2.25万亿元。信贷投放的不足可以有多种竞争性解释,投资需求下降或银行存贷比限制均能从现实中寻求到支撑,若考虑到两种解释分别源于信贷的供给与需求,本质上并不矛盾,目前可观察到的信贷疲软更可能是二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复杂的形势使得经济决策的方向分外扑朔迷离。若通胀保持下行的态势,而经济疲软,也或恰好完全相反,根据经济学原理,不难开出应对的药方,收缩或扩张货币政策顺理成章,但时下通胀顽如牛皮,恰恰断了通过扩张货币刺激经济增长的欲念。考虑到经济现实,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铁道部及房地产调控的现状,货币政策理应无法成为下阶段决策层所倚赖的主要政策杠杆。
但经济增长始终还是要保的,不久前中国决策层的动向已经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两会”结束后高层频频调研的过程中,有关领导反复问及投资、消费及净出口相关指标能否完成。不过,问归问,能否落实成为政策,还需要一定的政策工具支持。事实上,类似的“滞胀”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曾反复出现,第二次石油危机后欧美也曾陷入过相似的情形,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失效。当时欧美赖以走出泥潭的法宝,是后来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的利器,套用中国的语言形容,便是“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制度所带来的积弊,调整经济结构,理顺市场环境。这其实也是时下中国唯一能走的道路——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应当承认,最近的许多迹象显示,政府的确在努力推动经济的改革与转型,比如中国总理温家宝屡次强调的金融改革,以及将民间资本引入垄断领域的新36条等,但更应当看到的是,口头的承诺并不能带领中国脱困,还须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化口号为行动。不过,让市场感到沮丧的是,考虑到这已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任期,而改革绝非短期内便可一蹴而就,时下轰轰烈烈的改革论调似乎更可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将任务顺延到下届政府身上。
通胀顽如牛皮,政策扑朔迷离。在中国式“滞胀”的局面下,传统的政策工具多已失效,改革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唯一出路,但目前看来,似乎并没有表现得那样乐观。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