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是否应该买房?这是一位读者的近期来信。

“您好,我是2005年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在某二线省会城市工作,现在租房子住,买不起房子。历次楼市调控都是越调越高,赚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任志强每次说涨价都对,经过今年3月份的这波上涨,我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了,我非常担心下半年国家又通过超发货币使房价暴涨。

本人现在已婚,无房,两夫妻的工资加住房公积金是9000元,手中现金50万元,二环内的房价是1.2-1.3万元/平方米,请问现在是购房的最好时机吗?还是再等等。 一个蜗居者的购房迷茫!期待您指点迷津。”

为了保护隐私,我隐去部分内容。这一读者的迷茫,相信也是无数中国城市夹心层的集体心声。我曾经在我的微博(@徐瑾微博)简要发布这一来信,回复中似以支持购买的居多。我并不习惯对陌生人提出任何具体建议,以下分析只针对一般状况。

房价始终是一个撕裂中国社会情感与利益的揪心话题,尤其在当下“地王”频出与调控政策持续拉锯战中。在过去的专栏中,我曾经梳理过十年房价的上涨的趋势,但过去并不代表未来。日前国内媒体曝光预言房价失败的诸多专家,似乎表明房价的不可预测性,或许这一话题更适合去问巫师的水晶球。

如何看待中国房价水平高低,平均房价、租售比、收入比、空置率等指标各有道理,但都难以道尽中国房价之痒。房价,和黄金等物品类似,当价格快速上涨之际,其价格趋势已经脱离了基本面因素,更多是理念之争——对黄金而言是黄金是否具备终极信用,对房价而言则是房屋属性,房屋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

如果作为消费品,那么房屋的消费需求有两种方式满足:一个自有住房,也就是买房,一个则是租房等方式满足。其中分别,则取决于每个个体的偏好,如果租金收入比低到能够冲抵不能拥有这套住房的心理感受,那么或许租房更为理性,反之亦然。不可否认,住房在当下中国不仅仅是居室,与安全感、归属感以及社会福利等因素挂钩,这会加大自有住房的吸引力,但是并不会改变以上基本分析。

如果作为投资品,那么同样分为两个层次。对于房屋而言,其价格取决于其未来产生的租值的贴现,也就是房屋自己能够创造的价值决定了房屋的价格。这听起来有点同义反复,但揭示了房地产另一个重要特质:位置决定一切,无论是在一个城市之内,还是在不同城市之间。伴随着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城镇化的口号四处开花,房地产看似可搭借春风,不过冷静看待,从人口聚集程度、发展机会等考虑,城市化的未来注定更多聚焦于一线城市。这意味着一线城市的房价不排除还有上涨空间,而二三城市的房价或许已经透支其上涨空间,面临泡沫风险。

谈房价,离不开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判断。未来中国或许还将面临一次资产泡沫,目前资产价格已经过了泡沫形成阶段,但是还没走完泡沫膨胀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未来几年或将继续上扬。但问题在于,天下无不散的泡沫,潮水一旦褪去,一切终究将打回原形。

按照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的定义,“泡沫”本身就寓意价格变动和现金流向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一定会破灭。猜得中结果却猜不中过程,泡沫将持续多久,泡沫将以何种方式破灭都不得而知。泡沫飞扬至巅峰之际,或许就是其陨落之始,而其逆反过程则可能是戏剧性甚至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最接近的例子就是日本,80年代日本如日中天,东京房价更是高得离谱,甚至有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之说;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尽管租金增长远远低于房价增长,银行甚至仍旧推出最长达100年的抵押贷款,“日本第一”的时代到来似乎不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