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5年前,中国政府设立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以下简称:中投公司),其宗旨是更加积极地把中国从出口中获得的美元收入投资于海外,以期获得高额回报。

如今中国已经有数家政府投资机构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投公司不过是其中一家。目前这样的机构至少有6家,它们的对外投资金额也越来越高。资金从中国流出,势必对全球证券和资产价格产生影响,何况中国的投资风格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加主动。然而,这些投资机构的决策过程越来越具有集中色彩,因而透明度也越来越低。

资金流出正迅速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品种。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首席经济学家杰拉德•莱昂斯(Gerald Lyons)最近曾表示,“我们正从‘中国制造’阶段进入‘中国收购’阶段。”

中国国家外管局(Safe)通过旗下中国华安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地开展海外投资。该投资机构拥有至少3000亿美元资金,还可以从其母公司3.2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中获得更多资金。知情人士表示,这家机构新扮演的积极角色,反映中国政府决心推动投资多样化,特别要减少美国国债和美元的比重。

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方式历来偏于保守,主要投资对象是美国国债、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等美国政府支持企业的抵押贷款证券(数量日趋减少)、德国国债以及其他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务。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香港一位前政府官员表示,中央政府“认为投资于美国国债或欧洲政府债券、为西方赤字提供资金是不明智的。目前的做法才更理智。”

这句话里的“目前的做法”指的是,中国决心利用投资和贸易,获取自己需要的技术和资源,使中国经济增长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在海外留下越来越多的足迹。例如,中投公司的许多举动都涉及成立基金,帮助中国企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公司进行投资或收购,从而获得能源等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

除了中投公司和外管局以外,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简称国资委)同样也变得更加主动。国资委下面设立了中国改革基金,旨在为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支持,并已获得约100亿美元资金。如今国资委有两种投资方式,一是通过它所监督的国有企业进行投资,一是自己直接投资。国资委的新举措意在推动中国国有企业通过海外收购成长为跨国巨头,这与中投公司的目标相似。

即便设立了彼此竞争的投资机构,但在资金管理方面,只要力所能及,中国政府似乎就会采取集中控制方式。比如,国资委设立的基金就引起了争议,有些观察人士认为,投资决策应由各国有企业自己进行,因为它们更贴近市场和现实世界。但那会削弱政府的权力,而政府显然仍热衷于控制资金流出的数量和去处。投资决策既日益受到回报的驱动,也越来越具有政治色彩。

比如,中国政府最近似乎已经决定,上市国企应把它们现金中的更大一部分以红利形式派发给股东。可以说,这听起来是负责任的公司治理方式,因而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国企的大股东还是政府,增加分红从本质上来说是将资金返还给政府自己的一种途径——这是一种再集中的方式。

此外,诸如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这样的政策性银行——这些银行也可以从政府资产负债表获取资金——以极其优惠的条件提供贷款,也会增强中国在世界的金融影响力。

由于中国政府的决策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极不透明,外界很难知道那些钱花得是否明智。中国调动资金出海正促使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加大海外动作的力度。

对需要资金的其他国家而言,这样的竞争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对中国本国的民众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就不那么一目了然了。他们可能指出,政府在把他们的钱用来在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收购之前,首先应该用在国内无数个需要用钱的项目上。

本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国际金融记者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