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
一、神九特供
根据媒体援引的专家预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将在本周六发射升空。五天以来,航天专题与欧洲杯赛事成为中国媒体用来吸引受众的最佳卖点。
“神九还没上天,女航天员刘洋的母校已热闹翻天,其公婆已被记者包围,刘洋啥时生孩子更是被媒体做进了标题。拜托各位,多讲讲科学家的探索,多讲讲酒泉的甘苦,多讲讲为什么要发展航天。每逢发飞船,网上就泛起‘民生没到位,何必搞航天’的错误观点,可媒体回答经常不给力。这次,你们准备好了么?”——央视评论员杨禹的心急如焚是有道理的,只是,他的微博呼吁还是晚了、弱了,因为就在这个傍晚,搜狐已经在用蓝色标题突出展示“特供奶何时惠及民众”的逼问。
文章实是火线写就,所引信源正是昨天那份《新京报》上的消息,“在奶牛场,一位负责人员介绍了航天员餐桌上牛奶产出的程序……奶牛被隔离后会有一个月的休药期,目的是让奶牛把体内的药物成分充分分解排掉。经过……三级把关,确保牛奶的比重、酸碱度、蛋白含量都符合标准,才能供应给航天员。”作者就此承继前一日时评家们对“孙子喝国产奶”的集体唾弃,感叹“航天员喝的‘国产奶’,跟我们普通人喝的‘国产奶’并非是按照同一个标准生产出来的,其是正儿八经的‘放心的奶’、‘安全的奶’,即传说中的‘特供奶’”,并代表民众提出要求:“依照国家法律规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其都拥有相同的生命健康权。因此,笔者认为航天员享有的食品安全当普及到全民。”
今晨,腾讯则向网民推介另一篇吐槽——《食品安全别只顾着“仰望星空”》,这篇刊于《南方都市报》的文章感叹,“国内某乳企的所谓‘航天员专用奶’,不过是且仅是一则冠名广告语罢了。而当天然无污染的养殖环境,居然需要特供来保证时,公众每日食用食材的安全性究竟如何,恐怕也怨不得公众要顾影自怜了。”而且,连新华社下属的《新华每日电讯》现在也允许作者问上一句“食品监管能否也向‘航天标准’看齐”:“如果让老百姓普遍来享用特供食品,显然是享用不起的,因为生产成本很高。但是,食品监管力度向特供食品看齐,应该是个努力方向。”
确实,当网民们以“特供食品与市场上的问题食品进行比较”为突破口,对以乳制品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业的“绝对不信任”,再一次获得宣泄机会。甚至,过去拥有较正面形象的科学松鼠会在这轮滔滔愤怒中也有所损失,当他们试图在互联网上依靠自己的理科知识为政府和企业辩护,嘲笑“按照媒体和公知们的标准,至少在美国也没有什么食品是能吃的”后,立刻招致了“穿着红色内裤做宣传工具”的嘲讽。
二、“最美”变味?
不同的央视员工拥有不同的舆论形象,崔永元和赵普的“良知”为他们带来了大量忠实追随者,但他们东家却被民间异议者持久地贬作宣传官员控制的谎言集中营——根据长春《城市晚报》昨天的记载,连同在这个体制内的前新闻主播、现相亲节目主持人孟非都愿意公开踩上一脚:“《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真实程度绝对超过《新闻联播》。”
“孟爷爷”的“实话实说”在互联网上迅速拢聚了盟友。而就在这个晚上,在那档拥有最高政治地位的央视新闻节目里,正在介绍一场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主办的学习时代楷模座谈会,赵普和崔永元的同事李修平说:“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兴起学习宣传时代楷模热潮,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人民网则推荐中共中央机关报总编辑吴恒权在座谈会上的表态,“以三个‘更加自觉’做好时代楷模报道”;作为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旗手媒体,首都市委机关报今天即有实际行动,在头版头条刊出“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和“最美战士”高铁成的留影,用通栏套红标题发出号召:“向最美的中国人——时代楷模学习!”
于是,周冲——“黄衣男”也再一次登上《南方都市报》头版头条,这份广东省委机关报子报宣布,这个因为托举救护险境女孩而被赞为“最美路人”的小伙子受邀赴京参会,主管意识形态的最高官员之一刘云山握着他的手,鼓励他继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广州日报》更记录了两人间的对话——“问:你现在工作怎么样了?答:天河区政府在大力帮我找工作”。
想来,“天河区政府”这几个字以及广东媒体正在集体行动的“人人向善”宣传氛围,一定让曹林觉得有些扎眼。虽然在对此轮“正能量”频现的报道评论中,绝大多数机关报和都市报都着眼于“平民英雄”,但总有一些网络腹诽,觉得那些连篇累牍的“最美路人”有些“不对劲”,如今,这些窃窃私语终于登上了昨日《中国青年报》的纸面,《做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
“虽然这个可爱的年轻人一直说‘不要把我当英雄’,但那套已经运作起来的‘英雄塑造机制’是停不下来的,‘托举哥’不可阻挡地成为了英雄,媒体盛赞他,官员慰问他,政府奖励他,民众围观他,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他收到了无数企业的橄榄枝”——在转述了周冲身边的这些“英雄塑造仪式”后,这位团中央机关报评论员强调,“善意固然可嘉,可是,这种扎堆赶集式的赞美如果缺乏节制,缺乏应有的道德反思和集体内省,而仅仅是围观、追捧、奖励,就会沦为一场对个人英雄的舆论消费,热闹之后,什么也留不下。”而后,文章鼓励个体实践道德重建,“对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社会从来不吝惜赞美、掌声,不缺感动,不缺各种形式的致敬,缺的是行动上的追随和精神上的信仰。”
今天,在《热爱人民的青年军人楷模》的头条下面,《中国青年报》又允许曹林再接再厉,警告“节制使用‘最美’,防范道德浮夸”的必要性:“‘最美’之类的符号用多了,就容易让人产生道德审美疲劳——更让人担心的是,这容易在社会上滋长一种道德浮夸风,大家沉浸于‘最美’包围的氛围中,产生一种‘道德完美’的幻觉,对现实产生不切实际的认知和判断。”与晶报前天那篇《动辄称“最美”,何止是词语贫乏》应和,文章亦指“‘最美’滥用,暴露出了网络语言使用的一种惰性”,更强调“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需要有一点一滴去积累、去培养,而无法在高扬‘最美’的道德浮夸中将道德理想国一日建成,无法在‘最美’的动人幻想中实现高歌猛进的道德跃进。”
当然,曹林斥责广州天河区宣传部长“不要脸”的那句话还是只能停留在他自己的微博上,至于“某些场合他们从不缺席,某些场合他们又从不出现!”的感慨,恐怕还是人民网舆情分析师何小手能借昨日《南方都市报》说得更明白:“事实上,随着‘最美’现象不断涌现,尤其是体制的力量介入后,民众对这些现象逐渐产生一种厌倦情绪。一方面,大部分人都心知肚明,若非网络推波助澜,‘最美’们不会获得那么多的关注;另一方面,民众也知道,‘美’正被打折扣,他们的道德资源和精神境界,注定了当事人只是昙花一现。”于是,在一边用通版转达省文明办副主任对自家报纸发掘出“最美路人”的称赞的同时,这份广东省委机关报子报允许作者呼吁《从“平凡的伟大”中走出来》:“‘最美’美在他们的草根特质,他们没有保持崇高的责任,更没有成为职业好人的义务,过分拔高‘平凡的伟大’只会使伟大贬值,甚至变质。”
《京华时报》虽然今晨也要用封面头条跟随母报《北京日报》,强调“学习时代楷模,提升道德自觉”的重要性,不过,至少昨天,那些评论版编辑是受到了前一夜央视新闻1+1的鼓励,由特约评论员乔子鲲叹息各地对道德楷模的一通攀比,强调托举哥周冲“被过载更多道德含义”:“需要防范的是道德标杆被矮化成道德攀比……在前一段‘道德冷漠’的故事多了之后,好心好人好事的发现,会让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一些地方急欲树立道德标杆发挥榜样力量作用的心情溢于言表”。于是,根据这篇《当出现第N个托举哥之后》,“树立道德标杆对冲‘道德冷漠’是必要的,道德标杆引领社会风气的作用也是明显的,但社会道德的建树决不能止步于此、靠此一端”,当下,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来说,“更需要在制度上为好人撑腰。”
“当好人为做好事付出代价时为他托底、好心做好事反被讹时还他公正”——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昨天恰有回答,《托举向善的力量须拓宽向上流通渠道》:“从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政策,到‘圆梦北大’活动,再到各地一系列针对底层务工人员的免费技能培训活动等等,都说明广东已经在着力拓展普通务工人员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底层群众向上流通的渠道,为他们寻找一条在广东的发展路径。”
不过,这并不能怎么缓解羽戈的忧虑,身居浙江的这位时评家没顾上“肇事司机欠吴斌家属一个道歉”的话题,他更大的担心是“最美”的生产是不是出于官方的嘉奖,会不会掺入水分:“当爱心与义举被意识形态化,当‘最美’成为一种政治攀比,便是其内涵变味之时。如你所见,勿论南北,不分长幼,‘最美’的发生,往往与政治无关,而出于人性的闪光、职业的坚守。然而,当‘最美’的善行激起了潜藏于民间的巨大善意,公权部门则不失时机,厕足其间,对勇士与义士进行花团锦簇的包装,授最美女教师以编制,授最美司机以烈士,十分大方。”不过,在《还道德于自由,还“最美”于民间》中,羽戈也承认政府表彰初衷“无可厚非”,只不过“今日中国,正陷入了明人王锡爵所言的‘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的怪圈。故当‘最美’为有司所设计,哪怕他确为大善,民众仍会将信将疑,反感丛生;是非对立到极致,政府的标兵,却沦为许多人非议的对象。如此,不如还‘最美’于民间,由民众自由的善意,建构道德的尺度。民心拥戴的英雄,才是‘最美’的义人。”
“越来越多的好人好事似乎正在沦为对个人英雄的舆论消费,甚至成了地方政府在道德GDP上攀比的筹码。一个程式化的英雄塑造仪式是否能托举起社会的良善?”——不过,在新浪“新观察”的编辑看来,此事亦需官民双方用力,“公众‘勿以善小而不为’,政府‘勿以善小而不彰’,才是建立起社会良善的根本。”
三、“子宫强拆”
“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人民日报》没能直接用这句古训,未免有些可惜。继昨日《理性批评是一种价值坚守》后,“人民论坛”今再刊文,呼吁国民“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在昨日之论中,这份代表中共中央的喉舌认为网络跟帖、论坛微博中出现了大量非理性批评,“比如地域间的攻讦谩骂,对某些当事人的跟风指责,甚至是幸灾乐祸,在网上并不少见。这样的情绪宣泄,很难说有什么积极意义。”今天,在“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的问号下,则又否定“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根据作者的说法,极端主义“不仅是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侵犯,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十分不利”:“我们反对骑墙和圆滑世故,批评在价值观上模棱两可的中庸主义,倡导坚持真理。但这并不代表一事当前,就能以自我价值判断为准,顺乎吾心便全盘肯定,不合己意便彻底否决。”
论证需要论据。文章举例两段:“在‘极端主义’者眼里,一说到‘文凭腐败’,似乎所有官员的在职文凭都是以权谋私的结果;一论证某人抄袭,所有寻常的细节、片语都被牵强附会成有力论据;说点本土实情为本土利益辩护的,则被指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当某个具体事情被上升到‘爱国’层面讨论时,一方往往指责对方是崇洋媚外的‘卖国贼’,另一方则斥之为误国误民的‘爱国贼’”;“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怨、恨、怒;批评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为‘抹黑中国’;强调一下阶段性国情,又被讥为‘高级五毛’;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
虽然这份最高机关报也保留了符合“卖国贼”倾向的批评,比如“批评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为‘抹黑中国’”,但还是即刻遭遇了传播规律的无情报应:不仅是那些获取高转发量的微博语录,就连搜狐也已经在要闻区将标题修改为“人民日报:因部分腐败批国家是极端主义”,并追加旧账——《人民日报:网络跟帖多情绪宣泄毫无意义》。
情绪宣泄有没有意义?至少,就在过去的一天一夜里,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野蛮残忍的控诉,通过安康引产胎儿的悲惨画面,已经得到了一次网络爆发机会。
还有什么会比幼小生命被摧残扼杀更能激发人类的同情心呢?虽然被辟谣者指控之前那篇抨击食品安全的博客《后裔》充满误人子弟的化学知识错误,但当李承鹏将炮口转向计生政策,强调这项基本国策“本是控制人口,现在变成了杀戮人口”,质问以此赢利的地方政府“恶法不止,国无人性”时,这位拥有超过500万关注者的“文科公知”再次获得了广泛赞扬。
此时,人民网也已经转播陕西高级官员们的回应,昨日午后通稿称,“陕西省人口计生委就网曝‘安康怀孕7月孕妇遭强制引产’一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工作组赴安康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待情况调查清楚后,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根据这篇刊登在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政务动态,6月12日下午省人口计生委工作组已赴安康,昨日又向各市人口计生部门发出通知重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坚决杜绝大月份引产”。
一整天的发酵刺激足以让这幕人间惨剧在晚间成为网络议论焦点,那些讲述中国计生干部种种“恶行”的帖子重新火热,比如那堵刷有“宁肯流出来,不许生出来”标语的农村土墙。顺应情势,昨天傍晚,即使有了独家神九对接全程模拟产品和谢亚龙南勇被判10年半的足坛反腐热门消息,腾讯仍然决定与网易一起,把《陕西怀孕7月孕妇遭强制引产,官方调查》的标题放上新闻首页头条,并配发中国经济周刊上月那篇《中国年200亿超生罚款去向成谜,频被截留挪用》。
作为比新闻门户更能汇聚人气的自媒体平台,腾讯微博此时又立功了,编辑们在“怀孕7月孕妇遭强制引产”的热点话题中向用户推荐当事人及弟妹的账号,邀请网名“成成”的被引产者冯建梅接受访谈,针对“工作人员说你是自愿的”的提问,冯的回答被置顶展示:“我不可能同意的。是他们按着我,把我头蒙着。捉住我手硬行的,字迹可以鉴定,不是我的。”
凌晨2时许,腾讯再度紧急更换头条动态,因为中国广播网已经在第一时间提供了陕西《华商报》的跟进报道,《陕西7月孕妇遭强制引产:交不起4万被逼按手印》。比起《陕西日报》只字不提、《三秦都市报》200余字边栏短讯,这份本地畅销报纸超越属下华商论坛,向冯建梅提供了在正式媒体上痛哭流涕的机会:“我不是自愿的,是他们几个人按着我的手,让我签字的!”
那幅流传论坛的“家属称‘不交4万块钱,就得强行引产’”的手机短信截图也得到报道佐证:“在冯建梅的家里,冯建梅的公爹邓孝刚正带着5岁半的孙女。他对记者说,当时,镇上来了一帮子人,说要么交4万块钱,要么得强行引产,家里拿不出来这么多钱,他们就强行将儿媳拉走。说到这儿,这位憨厚的老汉哭了起来。”此外,“就网上当地计生部门就引产一事的回复,冯建梅的丈夫邓吉元说,其实此事根本就不是户口上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没有交4万元的押金,而这笔押金属于什么性质,对方没说,他也不清楚。曾家镇计生办的袁芳证实有此事,称冯建梅是非农户口,故生二胎不合法。4万元系保证金,只要她把户口搬过来,钱还是要退的。”
在“‘一只手被强迫着按手印’”的小标题下,《华商报》还摘录双方对引产过程的细节对质,例如冯建梅那句“他们怕我看见,用我的外套把我的头蒙住,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是谁把我架上去的”,以及曾家镇计生办工作人员所称“冯建梅自己走的,没人架她……在过桥的时候,大家把她扶了一下”。根据报道,之所以会有那幅引来最多“没人性”骂声的“孩子尸体放在母亲身边”的画面,并非网络提问者担心的“工作人员故意如此来向你示威”,而是因为“当时冯建梅要求看一看这个婴儿,医护人员同意了,面对着凄惨一幕,在场的(大姐)邓吉梅便拍下了冯建梅和这个过早离开尘世的女婴的照片”,“这个孩子,后来埋在了老家后面的山坡上。”
不过,这或许也是商业门户编辑们所能引用的唯一详细报道了——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恶行”,毕竟是中国数十年以来最为禁忌的新闻话题之一,虽然有了汹涌的网络舆情,有了网络媒体的探行一步,但绝大多数报社总编辑们仍然决定稍安勿躁。除了济南那份《都市女报》在头版放上一幅模糊处理胎儿尸体的现场大图外,即便是《南方都市报》和《新快报》这样素有“大胆”名声的广东报章,所刊内容也基本均来自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和镇坪人口网的通稿口径。与此相比,倒是《南方日报》有所为,除了给了一个头版导读标题外,更刊出那幅“家属曝光的镇政府索财短信”截图,以及当地政府最新表态,“昨日19时,邓吉彩(冯建梅的妹妹)致电《南方日报》记者,她介绍说,昨日18时许,镇坪县主管计生工作的副县长前往邓家进行了慰问,‘女县长挺关心的,家属感觉很温暖’。”
向那些每逢刊载敏感话题就屏蔽相关电子版的同行们学习,《新京报》虽然也用小标题强调了“孕妇被蒙头带走”、“孕妇自愿接受引产术”“他们捉着我的手摁手印”的双方说辞,但这一回还是决定对那大半个版面进行特别处理,以防传播惹祸。与之相比,《齐鲁晚报》用头条评论斥责简直就是自比《环球时报》的英勇行为:在《“怀孕七月引产”已经是不择手段》中,评论员沙元森怒斥此事“不只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野蛮冲击,也是对生命伦理的严重挑战”,“它违背了基本的人道理念,也伤害了绝大多数人的情感。虽然当地人口计生部门事后搬出了计生条例做挡箭牌,但是这种托辞只会歪曲计生政策,并引发公众更大的反感。”
虽然一些网络异议者迅速由安康惨剧想到了抗击计生干部的临沂盲人陈光诚,但这份山东报纸还是决定对计生工作人员的“倒车”提出抗议:“因为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关键作用,很多地方都对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一些难度极大的目标,以至于一些人无法正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而事实上,计生政策有刚性更有人性,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孕妇和生命的关怀,比如政策规定不允许对大月份孕妇实施引产,正是为了保护育龄妇女的权益……如果计生工作只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就必然会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一些工作人员为了完成自己的考核目标,就可能会无所不用其极。”文末,更是宣示程序正义之重要性,“孕妇怀孕七个月被引产,以沉重的现实做出警示,无论目标有多么美好,都必须循着文明的、法治的途径到达,绝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和法律边界。以非法手段对抗违法现象,只会把事情办得更糟糕、更恶劣。”
《东方早报》虽然没能提供详尽报道,但也由评论员沈彬写出《计生国策不能被强行堕胎抹黑》,引用法规条文,将成型胎儿血淋淋的惨状比作“子宫里的强拆”;《成都商报》也拍案而起,允许作者在《强制引产大月份孕妇有违基本人伦法理》中大喝一声“在生命面前,其他一切都算不了什么!”——而这也大概是凤凰网今天所能推荐的所有纸媒相关评论了,因为那篇得到头条位置的《安康孕妇被强制引产是社会之耻》,其实根本没出现在今日《重庆晨报》的版面上。根据这篇寄生于网站的评论,“‘强制引产’不过是计生部门违法的产物,是一种该受到谴责的‘恶规则’”,作者邓海英就此向政府喊话,“我们期待有关部门早一点明确宣布‘强制引产’是违法行为,让计划生育不再成为某些部门捞钱、侵犯公民权益的遮羞布。”
财经网和《中国经营报》都在通过微博账号展示“中国年人工流产人数最高达1437万”的表格,财新传媒不愿这么迂回,除了摘录人口学家左学金对生育控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的估算外,还推荐记者有关“胎儿的权利”之阐述,回忆1991年和1994年全国规模的突击强制堕胎,直接吁求法律修订:“在既有观念和司法实践长期忽视‘胎儿的生命权’时,在计划生育工作被列为官员政绩考核一票否决地位时,个别地方计生工作出现暴力执法,也就不难理解。”记者任重远而后更进一步,感慨“合法堕胎”在中国之易:“一旦政府能够通过社会抚养费、开除公职等方式迫使孕妇‘自愿堕胎’,便不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此外,如今无痛人流的广告于电视和网络已随处可见,在法律不保护胎儿的情况下,一旦堕胎的决定系由父母自行做出,悲哀的结果便已无法避免。”
同样值此讨论“未出生的孩子是人吗”的还是搜狐专题,不过,要说到迎难而上,恐怕还得算是“小企鹅”。
虽然连续数期“今日话题”遭遇了删除命运,并且被读者叹作每天播出时间只有早上一小时,但腾讯的编辑们今天还是决定“偏向虎山行”——整合其微博平台上的各式素材,标题“怀孕7月孕妇岂能被强制引产”开篇明义:“强制引产反人道、反伦理”、“随意扼杀‘活性引产儿’应以故意伤害致死、故意杀人论处”。在引用宪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据后,专题斥责强制引产已成“基层恶规则”,“计生人员强制引产理应法办”。
来自陕西镇坪县政府网站的最新通报此时也得到转载,当地官方的承诺是:“6月11日以来网络上出现的因曾家镇计划生育执法而引起的网络舆情动态,已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相关各方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站在受术对象的角度,充分理解其家属的情绪反映,对网民的跟帖议论,要充分理解,并尽快还原事实真相。”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