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将关注中美两国首脑在本周峰会上的肢体语言。如果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与习近平能够建立友好关系,他们将挑战中美注定陷入对抗的宿命论。这种悲观观点源于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对此如鲠在喉):到2016年,也就是奥巴马任期的最后一年,中国经济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工业化国家俱乐部经合组织(OECD)都给出了上述预测。这一观点极其敏感,仅仅是说出来,就招致美国国内一片否认浪潮。确实,这些预测剔除了两国生活成本差异的影响,有夸大其词之嫌。但《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指出,即便用实际汇率计算,中国成为头号经济大国的日子也只是推迟一点而已——到2018年。(多出来的这两年可真让人欣慰。)
即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普通美国人依然比普通中国人富裕,这是确定无疑的。同样确定的是,美国军队之先进,中国尚难望其项背。而华盛顿的空气也比北京干净多了,汉堡也更可口。
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这样的事实:中国崛起意味着美国单一超级大国的主宰地位行将终结。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地缘政治问题是,中美两国如何处理这一转变。
双方都了然,如果态势发展得非常糟糕,可能引发战争。哈佛大学(Harvard)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最早由这位希腊历史学家观察到的趋势:崛起中的大国总是会与居于主宰地位的大国发生冲突。今年年初,这一历史观察开始变得更加真实、更具威胁:中日两国关系因岛屿争议愈发紧张,有可能触发美国保障日本安全的相关承诺。
中国在领土争端上的态度更加强硬,增强了外界关于中国军事影响力正在上升的印象。中国的网络攻击也加强了美国政府的担心,认为中国最终想要削弱美国的力量。
同时,中国也越来越担心美国的意图,因为美国采取行动巩固其亚洲同盟网络。这一政策甚至还取了个吸引人眼球的名字——“重返亚洲”。
如果重返亚洲只是坚定了美国打算继续成为亚太地区核心大国的意图,这将无可厚非。问题是,中国把此举理解为掩饰其遏制中国意图的花哨名头。重返亚洲政策中讨论最多的本质上还是军事:特别是一项在太平洋驻扎更多美军、让更多美军巡弋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的决策。就连非军事方面的举措看起来也是反华的,例如美国推动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为止并不包括中国。
如果中美之间相互质疑有增无减只是出于误解,那也不是那么令人担心。然而,在敌对背后,双方的愿景存在实实在在的差异。美国的政策是,中国应该成为现有全球体系中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换句话说,只要中国按照既定规则办事,中国崛起无伤大雅。然而,中国的反应是,这些规则是在美国称霸期间设定的。在中国看来,这套体系需要改变,接纳中国的崛起。
在IMF等国际机构中给予中国更大的发言权,美国没有什么问题。真正的困难是,中国显然想要在其周边地区划出“势力范围”。对于中国人来说,此举再自然不过了。毕竟,美国认为自己将一直是西半球的主宰。那么为什么崛起的中国就不能渴望在东亚地区扮演同样的角色呢?然而,随着东亚即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美国不愿意把这一地区的主导角色让给中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