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一、深圳范本

在互联网向中国民众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平台后,数不胜数的公众热点最终堕入“罗生门”,最常见的是无言的结局:公民追问疑点却始终未被公权说服,甚至遭遇装聋作哑,以致不信任感日积月累,陷入“媒体报道-公众质疑-公权力回应--公众更多质疑”的死结。

不过,在经过三天三场发布会和一次网络访谈后,深圳警方似乎已经成功地打破了人们对公权力的天然“有罪推定”,用一个又一个证据否定民间流传的飙车案嫌犯“顶包”说,证明了“醉驾肇事的,是他是他就是他”。在几乎每战必败的“普遍不信任、结构性怨恨”磁场中,来自中国经济特区的这群公仆们这回交出了比绝大多数同行优秀得多的政治答卷,堪称奇迹。

昨天下午四时,更多的记者们根据预报来到第三场情况通报会现场,以致会场全满,他们显然是要来听一个终极答案。根据到场媒体提供的直播文字,警方公布血液检验结果,“车上的人字拖、方向盘气囊驾驶室侧门上血迹、纸巾上的血迹、衬衫上的血迹与侯某STR分型一致,同一认定几率大于99.99%……许某辉案发时在家,许某周案发时在珠海,两人都不在现场”,并确认此前所公布视频中被普遍质疑的黑影白光系“射灯留下的投影”。

这些针对质疑的逐条详尽解释今天出现在包括广深报章、以及新华社央视在内的全国各媒体上。《深圳特区报》用了三个版;《深圳晚报》除了用封面头条宣布“肇事者向死者家属道歉”之外,还附加四个内版;《晶报》继续大旗鼓,含整幅封面图片在内共计七个整版,一一展示针对六项质疑的警方回答,以及十六幅视频截图。根据这些报道,被警方认定的涉案司机侯某某公开承认“车是我开的,这毫无疑问”,虽然在藏身草坪近一小时后被朋友接往游艇会,“我主观上并没有想逃避责任,当时确实是神志不清,没有意识到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逃跑。”身为跑车车主的许楚辉自称是在听闻跑车出事后,才匆忙逃往汕头:“为何刚开始问你的去向时,你说你早去汕头了?”许楚辉答称,因为自己是车主身份,很害怕,心神不宁。而跑车上那位曾经同样引发猜测的女子孙某,则在报道中否认收封口费,强调自己当晚就已指认侯某某为司机,并解释自己当初为何在医院面对媒体爆粗口:“我想我自己也是受害者,当时情绪很慌乱、筋疲力尽,也很后悔后怕,见到记者就慌了,心里也很着急,才爆出这句话。”

面对连日来不依不饶的记者,深圳市交警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徐炜感谢民众关注公平正义,宣称“我们坦诚面对,大家共同揭开事实真相。从今天开始,我们也已经邀请家属和我们一起进行案件调查。”不过,他同时也声称,“网络上虚假线索也不少,给案件侦查和受害者带来了一定影响……(大家)可以质疑,但不能造谣,可以质问案件进展,要求我们公开,但不能对别人辱骂。”

一天休息不到四个小时的办案者也有话要说。根据《南方都市报》记录,最早介入的一基层警察承认本案引起质疑只因太多巧合,“老实说,关键是有太多的巧合,这些巧合组合在一起,再真实的真相,也会被人怀疑。如果我不是办案警察,其实也会觉得有蹊跷。”

徐副局长和他的同事们今天或许真的可以睡个好觉了,与网络质疑声大幅消退同时而来的,是中国时事评论员们的集体肯定。深圳媒体更有理由冲在前面,市委机关报的号召是《公开公正才能树立公信力》,文中称赞深圳警方三天来所为“让不断丰富的证据及时为死者家属、市民、网友所知晓,可谓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公众努力追求的目标,与有关部门调查案件的最终目标一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有关部门有责任以艰苦的工作尽快查清真相,并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披露。树立有关部门自身公信力,也必须如此。”文末,评论员邓辉林代表特区喉舌寄语,“我们注意到,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后,家属代表仍然提出了五点重要质疑。随着事件进展,网友、市民还会提出新的疑问。对于这些质疑,交警部门同样需要真诚、及时回应,以充分证据揭示事件真相,直至完全化解人们心中的疑虑。”

作为党报子报,更多面向民众的《深圳晚报》感情充沛地印下《因为热爱深圳,所以不停追问》:“因为热爱,所以追问;因为公开,不负热爱。如同一天一集的悬疑剧,‘5•26’车祸的顶包嫌疑在昨天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之后得以排除。这是一个交代,给万千市民和网民的答复,也是民众与媒体、媒体与政府互动的成果,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自我塑造。在无数聚焦的目光之下,深圳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最终捍卫了深圳的荣誉和尊严。”在挨个点评了深圳媒体记者、民众和相关部门的良性互动后,评论员胡文称赞:“如果说,深圳曾经创出的无数奇迹和辉煌是佩戴在这座城市上的勋章,那么这次应战,深圳没有让这些勋章蒙羞。这是一个经典样本,不仅可为深圳而且能为中国提供镜鉴。质疑‘5•26’车祸的全过程,正是保卫社会的一次预演,更是公民社会的一个雏形。‘5•26’车祸的标志性意义决定了,它只是一个逗号,而非终点。”

应战,大考——总编辑所见略同。《晶报》社论版头条上,正在宣布《深圳正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在事态发展过程中,官方始终以开放、积极的姿态回应民间的质疑和批评。警方一场接一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次又一次地根据民众吁求拿出新证据,以及检方的主动介入,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有关‘5•26’车祸的大讨论中,深圳市民和相关部门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而这些都成为人们对深圳这座城市给予更多爱和认同的理由。”在一位来深圳十三年的网友那句“原来我是爱这座城市的”之后,这份本地畅销报纸更向这些来自北京、东北、四川、湖南的移民们呐喊:“从深圳诞生的那一刻起,这座城市就同改革、市场、法治、竞争以及不断生长的公民责任等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圳人希望深圳永远是先锋、开放、勇于捍卫公平正义的改革窗口……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每个深圳人都在填写自己的答卷,待到‘5•26’车祸最终盖棺论定之时,当我们再细细端详答卷上的每一处笔迹,或许会有别样的收获。”

作为本地媒体的最强竞争对手,南都也在今天用社评称赞“深圳官方对此次事件的应急处理,不少地方值得称许,其中尤其重要的便是不间断地积极、主动释疑……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对外界质疑所表露的谦逊态度。”这份一直着力推广“公民社会”省委机关报子报值此解释“公众为什么首先选择不相信”:“这样的疑问显然不应在每有个案发生时才作为抱怨登场。此番深圳的表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诚恳的官方作为,终会拥有说服人的力量。网友并非不能说服,只是公民因为互联网的助力,才有可能对真相显现出与生俱来的洁癖。”文末,作者也总结从社会质疑到官方释疑的循环往复,在承认“很难说,在这一过程中,是网络追出了真相,还是官方成全了网络的追问”的同时,更寄语未来,“希望深圳警方(以及提前介入的检方),延续此前几天的诚恳,能为政府公共危急应对书写合格甚至优异的范本。”

的确,和正在通过互联网现场演示回应视频白色光圈质疑的深圳警方一样,在昨天中午宣布介入侦查的深圳检方如今也已收获掌声,比如拥有100余万微博关注者的潘石屹那句“进步了,吊丝们的质疑,也认真对待了。人民政府就应该这样,吊丝也是人民。 ”连远在山东的《齐鲁晚报》今天都用评论表达期待,《深圳检方介入飙车案侦查正当其时》。

不过,恐怕这些特区之外的媒体更多要表达的是“羡慕嫉妒恨”吧,虽然也还有媒体记者们在抱怨着深圳警方至少在办案初期的态度方式。《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在社评中赞叹“这样的信息公开速度和力度,前所罕见,颇值得肯定”,甚至愿意劝告围观网民一句,“就如‘胡斌替身’案一样,我们对深圳车祸案是否存在违法顶包行为,不能在未掌握确凿证据前妄下论断,也不宜轻佻地传谣”;《京华时报》的作者也在为警方提供参谋,虽然有些质疑“变得非理性、非常情绪化,有的已进入臆想的范畴”,但“证据有力就能顶住质疑”。

对中国各地权力部门惯常傲慢的痛恨,在《重庆时报》那段“什么才是好的公共对话模式”的分析中就更加显露无遗:“见惯了那些动辄诘问记者‘替谁说话’的官员,见惯了‘一言堂’式的发布会,深圳警方在这起肇事案件中表现出来的姿态和耐心,让民众颇有些不适应。对于深圳警方的行为,虽然值得肯定,但别急着赞美,回到各自的公共角色,你或许会发现:深圳警方不过是在做他们该做的事情罢了。而这种姿态和耐心之所以显得突兀,恐怕正是非正常话语空间里造成的心理反差而已。”根据时言平的说法,“让民众行使质疑的权利,只要是合理的质疑,都会找到澄清的证据……只有在这样的对话模式下,真相才不会被自负的权力和灰暗的操纵所蒙蔽,民众的公平焦虑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消弭。”

民众之公平焦虑绝非一日之寒,消弭谈何容易。央视网推荐了来自王石川的感叹,“‘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顶包’风波告停,让我们看到了民意质疑的可贵、警方回应的可赞,也看到了当前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可怕。一个缺乏足够互信的社会令人不安,而官民缺乏互信,只会浪费社会资源,导致两败俱伤。以深圳警方真诚回应民意为良性契机,各地修复薄如蝉翼的官民失信,是时候了。”

“这是一次官民良性互动的优质范本,从质疑警方,到嘲笑警方,从半信半疑,再到相信警方,不少网友走过了一条崎岖的心理路径,网友的频繁转换,不是出于善变,而是基于事实的一次次矫正”——王石川为网络质疑者提供的辩护词不一定会得到《东方早报》评论员沈彬的赞同,这位律师值此叹息“本案把大家都折腾得够呛”:“在案发后的4天里,公安机关动用大批警力,调阅众多录像,做DNA鉴定,不知靡费公帑几何?正义的确需要成本,但这样的成本真的太高了。关键还在于政府与公民间没有建立起互信,将一起本不复杂的交通案复杂化,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解决的根本办法还是提高司法公信,让所有案件的司法过程,都置于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而不是等到质疑沸反盈天之后,再特事特办,无限制地动用警力、经费,疲于应付公众质疑。”

针对这场“顶包”折腾,央视评论员与《南方周末》前评论员也在昨晚发生隔空论战。在王志安微博反问“早先言之凿凿说顶包的那些人,是不是也该说声抱歉,发一条纠正的帖子?”后,笑蜀反驳道,“质疑公权确实说错也无须道歉,公权自证清白即可……要否解释是另一问题,个人选择,道义律己别强加他人。”而为这场争辩和声的,又是各自粉丝对前者“五毛”的斥责以及对后者“公知永不认错”的嘲讽。

当然,绝不能说对深圳警方的质疑声已然散尽。那些仍在爆料的网络ID还在活跃,向为数不少的异议者提供最新“顶包”痕迹,而人民网也在转达着“‘铁证’面前的信任危机”:“在昨天的采访时,记者曾问受害人家属,如果5月30日公布了血液鉴定报告,你们相信吗?在场家属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不相信,有家属表示,他们希望第三方能够介入进行鉴定。‘那你们会去请第三方么?’‘不会,我们毕竟不是警察,只是普通老百姓。’”

此时,新浪专题劝解:“面对丧失殆尽的政府公信力,就算真相摆在眼前,公众也不敢触摸,所以,质疑有理,但在真相出来之前,不应急于下结论,否则一片好心到头来却只能陷进搅浑水的境地。”

二、论战环球

“当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舆情学者沈阳在为今日《环球时报》供稿时同样提及这个网络舆情场上的“塔西佗陷阱”。撰文之时,这位武汉大学教授昨晚专门声明,“前段时间接受过南方传媒研究约稿,这次也接受环球约稿。”

南方系和它的朋友们与环球系的对峙在今天确已再燃战火。

导火索是一场道歉。《环球时报》对腾讯“恶意改动社评标题”的指责以及腾讯网稍后发布的致歉声明,在昨天下午成为媒体生态关注者们的焦点话题。胡锡进总编辑既收获了司马南、吴法天们的道义支持,也遭遇了异议者们更大音量的讽刺:曾经同样主办过国际新闻刊物的赵楚斥责,“看到所谓适度允许腐败的论调,还要去找人家扭曲标题,要道歉,实在觉得这个报纸的主办人员不是无耻,而是弱智。”

被嘲讽为“窝里反”的环球网自然不便向幸灾乐祸的网民们解释自动抓取技术带来的“乌龙转载”,而是在第一时间首页示众腾讯的道歉声明截图;与此同时,人民网那篇全天推介的《以耸人听闻博取眼球,“标题党”损害新闻传播》简直就像是未卜先知。

虽然也有人找出了今晨“搜狐早晚报”手机客户端上同样的“罪状”,但作为腾讯的竞争对手,这家商业门户已经在傍晚的新闻首页推荐标题:“《环球时报》称其反腐评论被改标题致扭曲,媒体致歉”。而待到今晨,其编辑更发现,还可以来一条《中青报反驳环球时报:制度和民主之外,反腐无解》。

相信连今天在本报发表《从腾讯网向环球时报道歉谈起》、以文革批斗为例指责网站编辑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以求转发量和点击率的单仁平也不一定能想到,在头版《谁都可能是“标题党”幕后推手》的引领下,作为团中央机关报的《中国青年报》允许评论员曹林在评论版头条针锋相对,宣布《舍制度和民主之外,反腐无解》。

于是,这位时评高产作者将自己昨日通过微博自行发布的《驳“腐败适度论”》加以梳理,点名批评那份中共中央机关报畅销子报,“环球时报近日刊发《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的评论,看这个题目,本以为是批评腐败、倡导反腐,可透过评论中那些浮在表面上关于反腐败的官话套话大话空话,却能发现不少让人目瞪口呆的谬论。”

显然,曹林不认同胡锡进在与腾讯交涉时所认为的“断章取义”,他认为那句“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不过是“粉饰于其观点之表的文字游戏”,究其实质所指正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宽容腐败论”,并直斥“真的如此吗?如果老百姓能真正做主的话,谁会容忍腐败存在?”文章而后再指,“如果我们的反腐败真的接受了这样的谬论……反腐大业必将走入非常危险的境地”:“反腐败不容妥协。天真地以为将腐败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的利益赎买和妥协让步,可以换得政治清明,可以用‘容忍小腐败’换得‘不去大腐败’,纯粹是痴人说梦自欺欺人。”

这篇指名道姓的檄文迅速风行网络,新浪决定两相对照,在评论频道将之与《从腾讯网向环球时报道歉谈起》。不过,如果再细搜寻,便会发现,还有更多与曹林、《中国青年报》心心相印者,且不避以编辑部立场示人。在西部,《成都商报》发文质问“对腐败只能零容忍,岂能讨价还价”,强调“对腐败零容忍都未必能够杜绝腐败,一旦容忍之,腐败必然泛滥。”在东部,《第一财经日报》以社论高举胡锦涛那句“反腐关乎人心向背与执政党的生存死亡”,在承认“反腐之路漫漫,这是现实”的同时,更指最紧要的“不是探讨公众对腐败的容忍空间,而是要坚持‘零容忍’的原则;不是嗟叹反腐之难,而是强化反腐力度,补上反腐‘短板’”。在河南和云南,《大河报》与《生活新报》均允许舒圣祥讥笑道,“不得不说,这篇社论深得阿Q精神胜利法的真传,简直就是公开鼓吹人们对于腐败的麻木不仁。”财新网也在昨夜刊出对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的访谈,由其断定,“当今社会,老百姓对腐败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一切试图为腐败现象做辩解的言论,其结果将助长腐败的泛滥,最终受到人民的唾弃。”

作为南方系一员,《21世纪经济报道》此时的社评就更加引人注目了。以刘志军和重庆能源投资集团原董事长侯行知父子受贿案为反面典型,文章开篇即云:“其中值得所思的是,最近社会上出现了部分对腐败的麻痹声音,如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还质疑媒体对腐败等社会负面报道等。”根据作者的分析,“那种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根治腐败的论调,恰是对腐败和腐败现象两个概念的混淆。殊不知,腐败是一种制度和机制设计的失范,是可以从制度上加以根治的,无法‘根治’的是腐败现象,因为腐败现象是一种个体道德行为,任何社会都会有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可见,当前任何国家都存在腐败现象,但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腐败,更不能以目前腐败频发就要求民众适度提高容忍度,并要求媒体和谐之。”

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结,文章收官点明,“惩防腐败一直是执政党和政府自我净化的重要使命,对腐败哪怕是适度的容忍都是一种罪过,当然这不排除引导社会对腐败现象的正视。因此,当前要根治腐败的关键是把权力放置在依法行政的铁笼,压缩权力背后的自由裁量空间这一腐败温床,降低公权滥用的腐败收益;否则面对公权内含的巨大市场租值之诱惑,通过道德自律和严刑酷法不足以制止公职人员的以身试法。”

对常被认为拥有报道评论“特权”的《环球时报》的集体反击来得如此迅速,并且是成功穿越自媒体渠道登堂入室后的白纸黑字,这或许也给了“祸主”腾讯以勇气。编辑们不仅在第一时间用评论频道被关闭后仅存的新闻首页推荐位置转载来自团中央机关报的声援(甚至特别注明又更换了标题),更在稍后换上来自南方系的那篇社评。

的确,那句“同时要求媒体减少对腐败等社会负面的信息传导,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另一场论战及之后的赴京道歉。

如果说腾讯此番改动信源标题是否可以算作“断章取义”还可以在技术伦理层面稍加讨论,如果说胡锡进那句“相信这件事是腾讯网个别编辑所为”的说法至少还能换来对其风度的些许赞赏,那发生在《时代周报》和《北京日报》之间的故事就引来了更大的愤懑,被解读为市场化媒体向官办媒体背后政治力量的屈服。《深圳商报》通过《两家媒体向两家媒体道歉》在今晨做出报道,引用的反响是:“在公布《时代周报》道歉一事之后,《北京日报》官方微博上择的是转发来自《环球时报》的委屈:“经常看到有人发微博称,某报或某人说了什么话。这些话无前无后,在被转发的语境中非常刺眼,大多是通过断章取义得来的。转发者故意让公众看到一个明显荒唐的意见,这样传递被扭曲的信息,很多时候构成了对所涉人或机构声誉的故意伤害。”

午间最新动态,搜狐知难而上,在论座专题中甚至把《人民日报》三天前那篇《不能把腐败扩大化》一并当成了陪绑子报的“奇葩”,将两者分别命名为“孤岛式反腐”和“天马行空式反腐”,批其“对舆论兴师问罪”皆为愚民:“两朵奇葩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民主反腐并不靠谱。一个认为民众舆论把腐败扩大化了,并没有分清楚哪些是腐败哪些不是腐败,大众舆论制造了一个到处都是腐败的‘幻象’。另一个则直言民主反腐没用,有些民主国家腐败甚至更严重。这显然本末倒置了,舆论只是对反腐提出了诉求,真正执行反腐的在立法机关完备法律,公检法严格走司法程序,而政府能够内部自查。显然它们找错了对象。”

三、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喜看农民工就业新变化》http://t.cn/zOgc415

人民日报海外版《谨防“人道干涉”酿更大人道灾难》 http://t.cn/zOgcG6j

新京报《职工收入差距昭示如何“调结构”》http://t.cn/zOgcxPi

新京报《“嫖宿幼女”应归入强奸罪》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5/31/content_342337.htm?div=-1

京华时报《要控烟院士不要烟草院士》 http://t.cn/zOgc63d

重庆晨报《要让抽烟者形成一种自卑心态》 http://cqcbepaper.cqnews.net/cqcb/html/2012-05/31/content_1536875.htm

东方早报《“稳增长”就该大大方方减税》http://t.cn/zOgcCaK

大河报《执法,咋成了小人物之间的性命相拼》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2-05/31/content_719708.htm?div=-1

凤凰《六一儿童节策划:你好,孤独》 http://t.cn/zOgGhCS

网易《干预司法,舆论还“不够格”》http://view.163.com/12/0531/10/82R15LE100014MO9.html?from=zyk2

腾讯《自由的买卖肾脏可不可以》http://view.news.qq.com/zt2012/mai/index.htm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