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正受到来自地球两端的双重打击:“希腊退出欧元区”(Grexit)的风险,以及中国经济放缓的可能程度。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是透明而易于监控的,但这种可能性正日益加大(我们认为可能性在50%至75%之间)。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放缓及相应的政策反应是不透明的——但在我们看来,这也是可以避免的。哪个问题更让人担心呢?
中国经济形势的不透明,更多体现在政策反应而不是经济数据上。
可以肯定,中国经济正在滑坡。出口增幅已下滑到低于官方目标(10%)的水平:2012年1月至4月,出口实际同比增长6.9%,比去年同期的增幅下滑23个百分点。
政府的收入也正在减少。今年1月至4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5%,比去年同期的增幅下降18.9个百分点。其中在4月份,财政收入的增幅降至6.9%的新低。
然而,政策行动却远远跟不上形势。4月,关键的流动性指标之一“M1增幅”回落至3.1%的历史低位。其中原因可从超常的存款准备金率(RRR)政策得到解释(见下图)。
政策行动迟缓,并不是因为中国尝试在经济政策方面“改变规则”,而是因为中国采取的是“反应式政策”(reactive policy)。为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增长放缓或许是可以容忍的,以避免经济中出现进一步的结构性扭曲。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比如,失业率升高、不良贷款增加、企业亏损,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只有在中国政策制定者已准备着手解决这些难题的前提下,“改变规则”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也就是摒弃倚重出口和投资的旧有经济增长模式,采用新的经济模式,通过结构改革实现经济再平衡。
在我们看来,近期中国出台更多的周期性宽松措施——放松货币政策和需求管理——已不可避免。中国最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提振疲弱的信贷需求,而不是缓解信贷供应紧张局面。中国政府还决定拨款363亿元人民币,用于补贴家用电器等节能产品。
近期,中国有可能出台更多的支持性政策和提振需求的措施,以避免今年下半年经济进一步减速。政策推出得越迟,放松的力度可能就越大。展望未来,我们认为:
- 主要政策依然偏紧。政策放松的空间相当大(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支持、放松贷款利率下限和财政支出)。
- 出于对通胀的担忧,去年中国延缓实施十二五计划中的新项目。今年,这些项目将有可能启动。
- 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 可能会出台刺激消费的措施,不过近期来看其象征意义更大。
- 近来,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已成为影响海外投资者情绪的又一因素,但这个问题可能会逐渐消失。
本文是展望中国经济走向的系列文章之一。
译者/邢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