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在谈论从债券到股票的转移,或者说轮换。但全球市场的另外一种转变或许已经开始,并且可能会变得更重要。这就是关于大宗商品的转变,它可能预示着中国及其经济的一场演变。
这种越来越紧迫的担忧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达到顶点,价格上涨10年的“超级周期”已经结束。
历史最悠久的美国商品研究局(CRB)大宗商品指数没有分享股市的反弹。与近两年前的峰值相比,该指数下降了15%左右。而此前的10年该指数几乎上涨了两倍。在2001年该指数开始上涨之前的20年,它实际上也是下降的(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时期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之后的阶段)。
经历了急剧上涨之后,工业金属价格大幅下跌。(今年迅猛上涨但依然远低于历史高位的原油价格一定程度上是个特例)。
所有这些都表明,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势是一个长周期。这种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被斯大林处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colai Kondratieff)。他发现大宗商品价格存在10到20年的上涨期,间隔其间的停滞期的时间也差不多长。他在上世纪20年代发现的这一模式一直存在,只是周期在缩短。
毫无疑问,人们对历史上的大理论有些直觉上的怀疑。但它与近期历史的吻合非常有说服力,其影响也不仅仅波及大宗商品投资者。经济研究机构Longview Economics的克里斯•沃特林(Chris Watling)的研究显示,整个20世纪,大宗商品处于“上升”周期的时候,股市就是水平的,凡是股市上涨的时候,大宗商品价格都处于静默期。过去10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正好对应股市“失去的10年”。
这些理论也有一些直观的逻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成本就会上升,资源就会实行限额配给。除了大宗商品生产者以外,这对任何人都没好处。当原材料价格平稳的时候,资本主义的机器就会稳定运转。
因此,如果眼下大宗商品周期真的已经转向,或许还是好消息。是这样吗?
与最近大部分经济难题一样,答案在于中国。过去的20年,大宗商品价格与外汇储备的积累几乎是完美联系在一起的。当资金更多的时候,硬资产价格就会被抬高。
由于成功的出口,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成为很多基础原材料的最大消费国),但在过去的两年中国正在稳步减少外汇储备。它希望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内部增长上,可能也希望本国货币升值(从而缓解通货膨胀)。
中国也有自身的周期性问题,这个可以用上周我在女儿所在小学的班级关于全球贸易的讲座来阐释。讲座时每个人都非常兴奋地把自己的鞋子脱下,除了一个人之外,其余人都发现鞋子是中国制造的。这双例外的鞋子来自越南。
我解释说,曾经大家的鞋子都是英国制造的。然后一个小女孩举手向我说,在拍摄于1985年、讲述时空穿越到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中,战后的美国没有人相信30年之后,美国人会穿戴并使用日本制造的产品。这个转变正好反映了亚洲最强经济体的经济周期。
Longview Economics的说法更实际。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虎”经历了30年的经济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0%,但之后又回到5%的常规增长。中国则紧随其后。最近中国铜进口的剧烈收缩可能就是这种渐进转变的一部分。
对于其他市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目前来看还不错。特别是金属价格曾有许多年与世界股市保持一致(与历史模式不同)。现在股价上涨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表明,历史上二者的反常关联正在减弱,我们正在回归常态。这将是健康的。
这可能也表明,通过开采更多矿场,供应正在增长,从而满足需求。这是循环的正常结束方式,也是健康的。
最后,这可能表明,西方股市的投资者不再感觉要依赖中国的增长来促进自身的增长。这点还有待于证实。
西方股票投资者已经习惯了预期中国经济会永远快速增长下去。这种乐观为股票和金属价格都提供了支撑。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像日本和韩国当初那样放缓,那对世界其它地方未必有益。
译者/王慧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