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政府在与欧盟(EU)进行光伏战,选择葡萄酒作为反击武器时,不知道各位葡萄酒爱好者做何感想,至少我自己小小引以为傲了一把。实话实说,我认为中国向欧盟进口的葡萄酒,在数量上已经完全达到了可以额外加税的水平!

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常常看似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中国葡萄酒的进口量正在激增,其中大量的产品质量很一般。有些葡萄酒通过散装的形式进口,之后在中国国内贴标,起的名称多多少少都与相对应原产国的知名品牌有着相似度,可谓创意无限——我最“欣赏”的一个是对众所周知的波尔多一级列级酒庄(Bordeaux first growth)拉菲庄园(Château Lafite)的山寨,这款葡萄酒的名字叫做Château Lateet。拉菲庄园的名望和美誉在中国市场达到顶峰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除了Château Lateet之外,还有一个创意也“很不错”,那就是在酒标上标注“波尔多港口”(Bordeaux Port),同时还装饰有拉菲庄园酒标的雕刻图案。

三年前,葡萄酒中间商尼克•巴特曼(Nick Bartman)向我寻求过帮助,咨询葡萄酒出口商宣传行业遇到的问题。他常驻香港,最近对中国在葡萄酒标注册法规方面的宽松程度瞪目结舌:“我们主要的工作重心在山东省,假酒在那里给我们带来的损失,目前估算已经超过了三千万欧元。我已经与警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多次,最终的结果是那里的多家葡萄酒公司倒闭,幸存下来的公司也在严格的监管之下。展望未来,虽然要做的事还很多,但至少我们在前进。”

在中国市场,法国、西班牙、智利和澳大利亚这几个产酒国在大批量低利润产品领域中的竞争尤其激烈。澳大利亚等南半球国家期望中国上调欧盟葡萄酒的进口税,从而找到竞争优势,但是在中国市场,税率在这种档次产品上的影响肯定要远小于在精品葡萄酒(fine wines)上的影响——尤其是这些葡萄酒大多都是先运往零关税的香港而后又进入内地市场。中国内地的葡萄酒关税税率是货值的一半,明显高得离谱且带有惩罚性。

对中国葡萄酒市场冲击更大的是政府新规——大力打压政府礼品消费。礼品消费一度是中国精品葡萄酒市场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葡萄酒生产商对葡萄酒进行过度包装,以及这种做法所产生的问题和麻烦。为了更好地销售葡萄酒,中国国产葡萄酒在包装上完全不惜工本,有时包装费甚至超过葡萄酒产品本身。确实有一部分消费者在购买葡萄酒时遵循着“买最贵而不买最佳”的原则——尽管这部分市场日渐脆弱,但目前看来还没有到崩塌的时候。中国消费者热衷于品牌,典型的例子是,与常驻波尔多的著名飞行酿酒师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有关联的最优质中国葡萄酒,价格远远高于他本人在波美侯(Pomerol)的出品。顺便说一下,隶属于中国投资者的波尔多庄园有一张“成长大名单”,米歇尔•罗兰卖给中国投资者的庞巴酒庄(Château Bon Pasteur)近期入选其中。

最初的中国精品葡萄酒市场由波尔多红葡萄酒(red bordeaux)所统治,部分原因是人们多年来对法国业主们坚持不懈的参观拜访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过目前来看,仅占中国人口数量很少部分的葡萄酒饮家(即便他们可能只在一些特殊场合才喝葡萄酒,但也可以称其为葡萄酒饮家)已经开始拓宽自己在选酒时的产区范围。勃艮第(Burgundy, Bourgogne)显然是他们追逐的下一个目标——如此小的精品葡萄酒产区本身产量就非常有限,而中国人介入之后,那些本来就很难拿到配额的人将来的日子只会越来越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