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两会”,又到政府工作报告时。
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公文形式,但又不止于此。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从形式而言,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有几分类似美国的国情咨文。国情咨文由美国总统每年在国会召开之前发表。这一写入美国宪法的形式最早始于乔治•华盛顿总统,再往前据说可追溯到对英国御前宣言的模仿。对中国而言,国人最关注的政府工作报告当属总理在全国人大所作;1949年之后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可从周恩来在1954年9月的一份报告算起。
工作报告也好,国情咨文也好,二者都旨在阐述施政纲领。不过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近年变得更为关注当年情况,目标设定也显得更为具体,譬如具体到小数点后的经济指标,更能引发市场关注。
今年来看,什么经济目标值得关注呢?哪些目标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呢?
2012年是中国换届之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更让中外瞩目。在今年报告中,温家宝为2012年中国经济设定的一系列目标包括:GDP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这一组数据从官方层面表明,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下台阶。对GDP以及CPI的要求虽然满足市场此前预期,但是明显低于往年目标,GDP目标更是首次放弃“保八”惯性。多年来GDP目标一直定在8%,但实际上近些年经济增幅都在11%以上。同样,3%往往被认定为官方对CPI的默认红线,却屡屡被突破。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GDP增长目标被定为7.5%,而期间GDP年实际增速为11.2%。“十二五”的这一目标被定位7%,实际增速又会是多少?从经验可以预见,实际经济增速仍旧可能可以轻松保持7.5%甚至更高。这一目标并不难以实现。
至于通货膨胀4%的目标,虽然很多人表示质疑,但实施起来难度并没有外界预期那么大。如果以周期来考察中国经济,目前它正处于新一轮主动去库存周期阶段,剩余产能突出,未来许多投资项目投产之后还会增加产能,都有利于通货膨胀降低。进一步看,往往领先CPI指数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已经从数月前的7%以上猛降至上月的0.7%,并且未来很可能将跌入负值区,预示着未来CPI的压力也将得到释放。
诚然,通货膨胀是近些年民怨集中的领域,但是从国家经验来看,居民感觉往往与统计数据脱轨。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更多是源于收入分配与贫富不均等经济之外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物价涨跌。
至于进出口总额增长10%的目标,完成则有一定风险。从此前十年来看,中国出口平均增速达到20%以上,10%的年目标似乎不算高。但此一时彼一时,10年来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最近几年,基本面情况或许已经有所不同。
10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倍,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已经有所减弱。2012年全球经济不复辉煌,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前景难言乐观:欧洲危机兀自在泥淖挣扎、日本时隔两年重现负增长、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危险犹存。
整体而言,全球发达国家经济仍旧处于去杠杆化、再平衡过程中,对中国出口的容纳空间有限,出口形势增长今年难言乐观。外围环境恶化之下,笔者多次强调,人民币汇改问题应该慎重,(可参见《“跌停”之后,人民币往哪飞?》),尤其有必要降低人民币升值步伐,甚至考虑实质性稳定人民币币值,否则,10%的出口增速目标有可能落空。
为破除对GDP的迷恋,经济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呼吁降低增速目标。在温家宝总理最后一年任期,这得以初步实现,算是一个进步。考察温家宝提出的系列目标,既是对经济增长下滑前景的认可,实质上也有利于为各地政府经济增长目标降调子;不仅为经济结构调整留下政策空间,也部分减轻了中国政府工作压力。
除了数字表面变动,温家宝表态背后的意味则耐人寻味。他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是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从几组数据来看,政府经济上的求稳与务实心态可见一斑。但是更有余地的经济目标,确实也为未来改革预留了施展腾挪空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jin.xu@ftchinese.com http://weibo.com/xujin190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