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当东盟(ASEAN)十国未能通过协商就南中国海问题(东盟有多个成员国都宣称对这一有争议的水域拥有主权)形成共同立场时,许多观察人士都对该组织的软弱感到悲哀。

但在北京,人们却在悄悄庆祝这一结果,认为它代表着中国新外交政策战略取得的一个胜利。中国的新战略是,利用关键盟国推进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今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柬埔寨,阻止了菲律宾和越南的一个企图,即把两国近期与中国在南海上的对峙写入东盟峰会的联合公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外交政策专家陈向阳表示:“我们在这件事上与柬埔寨协调得非常好……防止了一起原本会损害中国利益的事件。”

分析人士表示,柬埔寨这一挺华之举预示着,随着中国政府努力构建其长期以来一直回避的外交政策联盟,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此类事件。

随着与苏联签署的同盟条约在1960年代初名存实亡,中国政府便不愿再参与此类同盟。在结束了十多年的自我孤立、开始实行开放政策之际,中国于1982年做出决定,应当奉行一种不结盟的政策。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和美国加紧恢复在亚洲的存在之后,不结盟战略在中国国内受到了质疑。

“中国后院的局势已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们有一种局势正在失控的感觉,”陈向阳表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我们需要更多的朋友。否则的话,我们就有被孤立的危险。”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已开始淡化其不结盟立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发展与少数国家的特殊关系,比如与朝鲜签订了友好条约,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与柬埔寨保持了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中国也在与伊朗和苏丹等国发展友好关系,但中国外交政策专家表示,发展此类关系主要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绝不可能成为中国联盟体系的组成部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政府正在尝试拓宽和加深在亚洲的对外关系,欲使之成为中国联盟体系的构成要素。

柬埔寨在此次东盟会议上扮演的角色引起了责难,有些人士指责中国过于强力地干涉东盟政治。但最近,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官员已努力为前述事件画上句号,他们表示与中国发展长期关系更为重要。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教授提塔南•蓬苏迪拉克(Thitinan Pongsudhirak)表示,中国知道自己具备影响东盟国家的实力,而美国对该地区的介入加深也在东盟内部引起摩擦。

“(美国与亚洲国家关系的)再平衡意味着,某些东盟国家可依靠美国的新姿态,来防范和抵制中国的影响……简言之,目前东盟的内部失和不只是由中国强势崛起造成的,美国再度积极参与亚洲事务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在经历重大变化。中国外交官表示,叙利亚危机推动中俄两国走得比以往近得多。

“过去,我们只是碰巧就某些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UN Security Council)采取相同立场,那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利益刚好有重合之处,而且还有其他国家跟我们持有相同的观点,正如在伊拉克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样,”一位外交官表示,“如今,中俄已在局势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种准联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