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同事从北京地摊上淘到的一本36开的日记本,由公私合营上海文化纸品厂生产,标价35元。150页的条纹本,主人写了三分之二,字数在十万字左右。日记始于1966年2月22日,终于同年10月23日,历时八个月。较长的停顿在3月2日至5月20日之间。作者给出的理由是“手太懒”。日记完整,无一页破损或撕扯。我猜测,这本日记以废纸出售,后被有心人拣出,最终流入收藏市场。
日记主人是北京化纤学院大一学生,一个有文艺爱好的青年,与中学同窗有过一段朦胧情愫,但越来越浓烈的革命氛围改变了一切。读这本详实的文革日记,可以看到中共建政后是如何通过洗脑,将渴望进步的青年变成革命暴民的。当下中国正由这样一代喝毒奶长大的人掌控,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们的权力人生词典里没有妥协、认错、宽容这些词。写日记的人若健在,正处于66岁左右的权力之巅。
若无意外,主人与及日记里出现的同龄人也当健在,故隐去日记主人的真实名字,仅以H代替。与其相关的人,也以其姓氏声母指代。若当事人凑巧看到这篇小文,请与作者联系。
阅读这本笔迹清晰的日记,我有重回历史语境的兴奋感。一个渴望上进的男性青年,在1966年这大半年里的所思所想所为,完整地描绘了时代的图景。一个非团员如何完成通过灵魂深处的思想改造,“进步”为一个狂热的革命造反派,外出串联,南下广州,西至新疆,寻找革命的路径。他时刻想着被组织认可,积极表现,最终进入主流。他加入“莽昆仑战斗队”,为的是捍卫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将矛头指向化纤学院文革工作组和红卫兵总部——因为他们“执行的是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中共在1949年建政后,即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控制是其基本特征,每一个渴望在社会上立足以及有所作为的青年学生,都不得不进行自动洗脑。渴望尽早被组织接纳,成为“革命接班人”,几乎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生存本能。
日记中的主人公,天然地被革命所裹挟,立志做一个毛泽东的好战士。他几乎是自觉地阉割了独立思考的天性,无条件地服从领袖的指令,从中获得崇高感和人生价值。
身为大学生,他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感恩之心:“我之所以上大学,完全是由于党的培养,自己出身于工人阶级的家庭中,上大学在过去又怎么可能呢?既然上了大学,就要好好为无产阶级争口气。”
按照那时的理论,毛泽东著作是改造世界观的武器,所以,对“毛选”应有的态度反复体现在日记里:开篇便是效忠——“雷锋、王杰、麦贤德、焦裕禄等英雄,他们之所以那样忠于革命忠于人民,以至于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都是由于他们活学活用主席著作的结果。毛泽东思想不仅可以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主席思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又得到一本毛选”后,H写道:“红色的皮里印着句句真理,自己看后爱不释手。”
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学“毛选”的原则:“不图数量多,而要见效,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便是活学活用的例子:
测定钢样中锰的含量,准确度差,他通过学习《关于重庆谈判》中毛的论述:“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去看。”找到三个原因:资料不充足,缺乏研究;耐心不够;时间掌握不准确。
食堂就餐,发现同学丢的菜和饭粒,他立即和班委会干部沟通,在黑板报上撰文批评,并“找了毛主席语录让大家对照着学”——“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然后反省自己的不节约行为:用水不注意,用纸不注意,用粉笔不注意等等。
H应该是体育委员的角色,他负责统计班里同学的长跑情况。那时候,长跑往往设定目的地,比如从出发地到首都北京、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什么的。他们班一天要跑28公里,当同学们问他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时,他随口答出:2000公里。后来,有人建议用尺子在地图上量,H量后发现仅有600公里。这样,再用两周时间,他们班就可到达目的地。要是不量,就会糊里糊涂跑下去,颇感惭愧的他找到了“毛选”:“胸中要有数,这就是说对情况对问题要注意它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
日记里的另一个主题是要求进步,加入共青团组织。
H有自觉地站队意识,他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里的一员,时时刻刻为组织考虑。他对班里的体育锻炼现状不满,认为三分之一是随大流的,比较落后的“只限于早操锻炼二十来分钟,下午不锻炼,推一推动一动”,属于“落后分子”。他决心按照毛选的教导,“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在班内形成广泛的自觉的为革命而锻炼的高潮”。他如此表态:“我不是一个共青团员,但是我要以一个共青团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处处,事事,时时都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在任何工作中起骨干作用,起带头作用。”
在参加共青团员迎接“毛选”仪式时,他感觉自己也和他们一起宣了誓,他发誓:“只要争取组织帮助,好好学习主席著作,做好工作,朝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共产主义踏踏实实地干一下,一定会加入组织的。”接下来的表态,虔诚里有点儿悲壮色彩了:“思想改造是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自己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干到底,干到老,干到死。自己决定,以后把主席语录天天放在身边,随身带着有空儿就看,好好地利用这一武器改造主客观世界。”
时隔两个月后,他在5月20日的总结里这样表述自己在政治上的进步:
一、通过学习焦裕禄和他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
二、对照学习毛选,有利于改正缺点,有利于进步;
三、通过十天的劳动,培养了自己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观点;
四、通过批判吴晗和“三家村”的文化大革命,对阶级斗争有了进一步认识,对欣赏文艺作品有了启发,应政治与艺术两条标准去衡量其好坏,明确了突出政治是一切的根本,明确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
五、要注意艰苦朴素,尽管自己没有有意识地追求穿什么,可给同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这份总结里,他特别谈到自己文艺生活的消失,唱歌,乐器,全生疏了,“我的文艺生活就这样渐渐地消失了吗?”他认为是环境造成的,“我相信毕业后还会在文艺上活跃起来”。
他用了很大篇幅讲述与一个女同学的思想斗争。本属中学同窗,因爱好文艺和各自的小资情调相互走近。按照当时的阶级分析法,她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虚伪,不愿跟大家交心。他们因为交换日记而发生冲突,一个渴望革命的男子与一个讲究生活格调的女子,因为同学朋友和组织的介入,两人的“私事”变成了公事,最终水火不相容,H看穿了“虚伪的小人”,但在组织的帮助下,决定好好帮助那个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女子“进步”。
中学同学相继入团甚至有的已经申请入党,H不免有点着急:“自己是落后了,不仅落在他的后面,而且落在许多人的后边,这样下去,不难设想会落到时代的后边,自己以后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做个又红又专的学生。”
日记给出的时代场景就是这样,每个人都不由自主进入革命的搅拌机,渴望被新政权认可。出身革命阶级的人,天然地对这个制度感恩,并跃跃欲试想做时代的主人。被革命阉割的青年,丧失了反抗意愿,他们的热情都被用来烧开了革命大锅里的水,烫死了敌人,同时烫伤了自己。
一个高亢、枯燥的时代,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交出了灵魂,把自己变成听话的玩偶,甘心情愿成为最高权力斗争的小卒子。
【作者专栏文集《在和风中假寐》已经出版,敬请关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