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国前两个月经济数据的公布,有关中国经济自去年四季度启动的复苏态势能否延续的争论基本落定尘埃,大家基本达成的共识是本次经济复苏后劲不足,通胀不必担忧,然而经济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实际运行的轨迹并非是人们事前预测分析的逻辑曲线。
因此,前两个月经济数据释放出的经济信号,是否真是市场共识所认为的那样呢?对于2013年中国通胀属于温和状态的判断是否会落空?特别是今年2月份CPI月度同比3.2%的涨幅是否真如大家所言,是因春节所致,只是“虚晃一枪”,今年通胀仍无大碍呢?
仔细分析2月份CPI的分项数据,答案可能不尽然。
因为在春节因素推动下,作为CPI篮子里权重最高的食品项涨幅应该最为明显,但是今年前两个月食品项的同比平均涨幅为4.45%,比该指标的历史均值低了近两个百分点(2002-2012年间,1-2月食品项同比平均涨幅的历史均值为6.22%);相对应的是前两个月非食品项的同比平均涨幅为1.8%,较该指标历史均值高出一个多百分点(2002-2012年间,1-2月非食品项同比平均涨幅的历史均值为0.7%)。所以,可见春节因素只能部分解释今年前两个月CPI的连续上涨态势。
统计局于今年已经开始公布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后的CPI涨幅(该指标类似于欧美国家的核心CPI指标),但由于其没有公布CPI中能源的权重。因此,对于剔除食品和能源食品因素后的CPI历史数据只能进行估算。笔者估算的结果是,2002-2012年期间,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CPI同比涨幅历史均值为0.7%,而今年2月份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CPI同比涨幅为1.8%,超出历史均值一个多百分点,这一数据也表明今年前两个月CPI数据的快速增长,并不能用春节因素全部解释。
如果比较本世纪已发生的两次危机后的恢复期,本次危机以来,中国虽然率先复苏,但其通胀的回升也领先于其他经济体。
网络泡沫危机后恢复至本次危机爆发前,即2001年四季度到2007年底期间,美、欧、日、中四大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态势,基本可以用“增长不错,通胀不高”来描述:
美国经济增速均值为2.6%,CPI均值是2.7%,核心CPI均值是2.1%;
日本GDP增速均值是1.7%,CPI均值是-0.2%,核心CPI均值是-0.2%;
欧洲GDP增速均值是1.9%,CPI均值是2.2%,核心CPI均值是1.8%;
中国GDP增速均值是11.2%,CPI均值是2%,核心CPI均值是0.8%。
本次危机复苏以来(2009年三季度至今),美、欧、日、中四大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则出现了分化的态势:
美国GDP增速均值为2.1%,CPI均值是2%,核心CPI均值是1.6%;
日本GDP增速均值是1.6%,CPI均值是-0.6%,核心CPI均值是-0.7%;
欧洲GDP增速均值是0.7%,CPI均值是2%,核心CPI均值是1.3%;
中国GDP增速均值是9.4%,CPI均值是3.2%,核心CPI均值是1.8%。
对比两组数据,大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本次危机的恢复期内,四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恢复程度均低于上一次危机恢复期,至今美、欧、日的主要经济任务仍然是在修复经济缺口,避免通货紧缩;但对于中国而言,则是面临经济适度减速和防通胀的问题。
今年提交“两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设定GDP目标增速为7.5%(仍然高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CPI目标涨幅在3.5%以内,则表明中国宏观层对经济增速保持的态度(因为如果用GDP实际增速的预期目标和CPI的预期目标的合计值视作决策层对于名义GDP预期目标的话,2013年这一目标仍然维持在11%,同样口径下,2009年至2012年中国GDP的名义增速均值为11.8%)。因此,就未来中国需求层面对于通胀的压力不会出现明显的收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