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各监管机构的重头戏就是消除“影子”。这里的“影子”是指银行业中一个比较隐蔽、增幅惊人的领域,有人可能认为其增长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10年前,新增信用中由非银行机构或正规银行的表外工具提供的仅占10%,而如今这一比例已升至近50%,凸显出“影子”银行业务增长之迅猛。
乐观者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好事,能够促进金融体系走向成熟——利率水平将摆脱政府控制,风险与回报的匹配度也将有所提高。但对悲观者而言,“影子”银行是一个隐患,可能引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
当然,乐观者太不敏感了。多方面证据显示,通过这种非规渠道筹集到的资金,大部分都投向了不值得投资的项目上。可以说,“影子”银行是中国政府各项政策相互矛盾的畸形产物。一方面,中国政府希望银行业具有健康的财务状况,同时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控制。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追求经济高增长,而这需要大量未经严格审核的信贷作为支撑。结果导致金融体系中产生了一个界限模糊、监管不足的部门,该部门如今控制着约20万亿元人民币(合3.2万亿美元)的资产,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此比例是2008年的4倍。
“影子”银行能够(并通常)以许多形式存在,包括高利贷、信托等投资活动、以及正规银行的表外放贷活动。最重要的正规银行表外放贷活动就是推出“理财产品”。一些分析师认为,“理财产品”可能非常危险,因此将其“爱称”为“大型庞氏骗局的武器”。巴克莱(Barclays)估计,此类投资的规模自2009年以来已增长8倍,达到7.6万亿元人民币,如今已占到银行总存款额的8%。
3至6个月理财产品一般能够提供4%至5%的年化收益率,高于普通存款3.25%的年利率。鉴于理财产品是“有保障的”,理财产品购买者很少会仔细研究这些产品以何种资产做支撑。理财产品所筹资金通常流向其他银行(由其他银行向外贷出)、房地产公司、中小型企业和地方政府。
理财产品之所以可能带来危险,有如下几个理由:
首先,这种产品本身期限短,而其所投资项目的期限长,两种期限不匹配。对理财产品购买者而言,理财产品似乎是一种准现金;而对银行而言,理财产品所筹资金投向的可能是一个历经多年、流动性不足的项目。其次,理财产品投资的资产可能缺乏投资价值。路透(Reuters)调查了一项名为“金象38号”(1号到37号命运如何?)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承诺的年化收益率非常诱人,高达7.2%。但调查发现,该产品的投资对象原来是江西省一处已荒废的房地产项目,项目周围是一片稻田。第三,银行往往将不同项目下的资产统一管理,以新项目筹得的资金支付已到期项目的本金和利息。这正是庞氏骗局最显著的特征。
自相矛盾的是,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可能不是违约,而是投资者认为购买理财产品似乎不存在风险。不久前,投资者通过华夏银行(Huaxia Bank)购买的一种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他们仍然获得了全额赔付。“他们会得到救助,因此没有人需要担心,”巴克莱的颜湄之(May Yan)表示,“这么做带来的是道德风险,而非市场的健康发展。”缺乏违约风险以及高回报率的吸引是导致资本错误配置的原因。驻中国经济学家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表示,这证明如下看法是错误的:影子银行可以提高风险定价的市场化程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