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功夫熊猫》时,我曾被熊猫身上一根根毛的细节震憾,虽然这个镜头只出现了几秒钟。我并不了解好莱坞3D动画产业,但我可以想见,这个活儿应该是电脑动画师的杰作,其工艺之精细,并不亚于刺绣。

不久前在瑞士文化基金会主办的讲座上,我终于见到了两位在好莱坞发展的瑞士籍3D动画大师,本以为又可以近距离了解这个令人兴奋的行业,甚是兴奋。谁知道幕后情况是了解了不少,但也顺道了解到从业人员的不少委屈和失落。原来真实的情况是,制作出那一根根逼真的毛的3D动画师,在观看电影时,并不一定和我这个观众一样兴奋。

参与过《蝙蝠侠与罗宾》、《哈里•波特》等电影的尼可拉斯•伊霍夫说,他第一次感到失落是在制作过一只橙子从桌子上弹起来的镜头后。由于摄像机拍不出这种“弹力”,他花了几个星期才用电脑把这个镜头做得“弹力”十足。然而,该镜头只在电影里出现了还不到一秒,橙子被扔到桌子上,是摄像机拍的,从桌子上再弹出屏幕,是他做的。最令人灰心的是,很可能观众根本没意识到这里面还有电脑特效师的工作。

不被认知已经够让人苦恼的了,不被尊重,则又为这道伤口撒了一些盐。在尼可拉斯接的一个案子里,需要他为一辆被撞翻的汽车制作特技。他说,如果摄制组在拍摄前能与我们沟通,我们会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出同样完美的效果。但他们从不这样做,总是拍完了以后扔给我们,让我们处理以后的事。尼可拉斯说,没错,不管你把什么样的东西给我们,我们都可以给你做出最完美的效果,无非就是花多少精力和金钱的事。但他的言外之意是,他并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工作上,这不是钱的问题。

与他相比,另一位特效师克里斯坦•洛瑞兹•施尔则显得安分守己些。克里斯坦主攻特效中的“绘景”,为影片情节画出场景,然后制片方会根据他的绘影布景,再用电脑摸拟。虽然他也有不少心血最后付之东流,比如影片最后没有拍完,或没有上映等等。或者他偶尔也会接一些并不喜欢的工作,比如绘制恐怖怪兽等形象,但总的来说,他对这份工作的态度更超脱——你付钱,我工作。至于结果怎样,他并不太在意,他只在意自己能控制的那个部分,接这个活,还是不接这个活。

两位特效师,代表了两种职场人。从业务能力上看,他们不分伯仲,但一种人更看重自己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而另一种则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求技艺精益求精,在同行业中更有声誉,至于其他的因素,就随它去吧。

希望掌握更多话语权的尼可拉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除了继续制作3D特技,他的工作室还接了不少电影场景搭置的生意,逐渐走向经营的多样化;而安分守己的克里斯坦则多年如一日地在3D绘景领域耕耘。《泰坦尼克号》中的船,《黑客帝国》中格斗的场景,《后天》中雪景的城市都是他的作品,成为3D动画界的名师。

对工作不同的期待,导致职业发展的不同路径。这无谓好坏,更多与个性以及对职业的认识有关。职业人发展的道路看似很多,其实归根到底无非两种,要么就像尼可拉斯一样,走向更广阔;要么就像克里斯坦一样,走向更深邃。到底哪种更适合你,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知道了。

(作者电子邮箱:from9to5@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