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已过三十年,这条正在形成中的“中国道路”备受各界关注,改革重启的呼声近期四起。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步入“深水区”,检点当下得失对于未来无疑大有裨益。
复旦大学的韦森教授长期关注宏观经济以及财税体制等领域研究,他认为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轴的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和加入全球分工体系的互动过程,可理解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伟大转型主要构成部分,而这一转型仍是一种“现在进行时”,权力制衡将是未来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
近期他的新著《大转型》由中信出版社推出,荟集了他近些年关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的诸多思考。经作者授权,FT中文网刊发其序言,以飨读者。
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译本第8页)
1978年以来,中国已进行了30多年的经济与社会改革。中国社会内部以引入市场机制为主轴的改革,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加入全球分工体系,是相互促进和互动成长的同一过程,因而可以在整体上把这个过程理解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伟大转型的主要构成部分。过去中国经济社会的市场化,不仅引致了中国经济30余年的高速增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到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中国的人均GDP也超过了5000美元。另外,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仍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水泥、煤炭、汽车以及许多制造业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了。另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有了10多年高速增长时期。按照英国法律综合投资管理公司(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 Management )最近的一项研究,2000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1.3万亿美元,大致与法国相当。但到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接近7万亿美元,相当于法德两国经济总量之和。这家投资管理公司所给出的数字也显示,中国当前GDP相当于2000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七国GDP之和。这些数字均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极大地提升和增强,也充分是说明了当今中国社会大转型所带来的经济繁荣。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了举世瞩目和无可置否的伟大成就。然而,也毋庸讳言,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些经济社会问题也在大量积累和积聚。国内外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中国政府决策层的领导人——一般都认为,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到了一个大转型的节骨眼上,进入了进一步改革的“深水区”,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未来中国向何处走,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绕过和回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把晚清以来中国人民为寻求富强和建立一个现代国家视为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社会进程,那么,可以认为,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市场化改革,只是重新开启并加速了这个进程,但并没有完成之。基于这一判断,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社会转型(英文为“the great transformation——或简称“大转型”)仍是一种“现在进行时”。
作为一名在文革后上大学且随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经济学人,笔者非常幸运地置身于这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伟大转型之中,且正好在国内亲临和实际观察了2007年之后的全球金融风暴和2008~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目睹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采取的对应之策。基于对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近两三年,笔者不断在国内外网络和平面媒体上发表自己的一得之见,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和评论大都收集在这部文集之中。
多年以来,笔者专业研究和教学领域是较抽象和思辨的制度经济学。现在回头来看,连笔者都没想到在近两三年里自己对现实的关注被卷入得如此之深。可能正是因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是做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所得出的一些看法,与许多中外经济学家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见解和判断有较大差异。作为一名濡染于传统中国文化,受教育于现代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受惠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学学人,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在一定环境中一些“不可言说的话”可以不说,但是言说出来的任何话,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自认为是“真”的东西,是发自自己内心的认识。故此,这些年来,自己始终坚守做学问、写文章的一点:“决不说一句违心的话,且尽量减少言之无物的浪费自己和他人时间的废话”。尽管近些年来笔者在网络和平面媒体中不时发表一些不乏尖锐甚至有些“出格”的文字,但是,关注我思想性时评的读者和网友会体察得出来,笔者始终出于对我们国家未来走向的由衷关注而“建设性”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至于自己作为一名书生的一得之见,是否确当,是否对社会有益,自己无法断言,只有留给世人和历史去评说了。自己作为一介书生,不求轻言能补天,但愿自己的点滴认识和见解能“精卫填海”,只是期望把自己点滴思考和述说汇入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和“新启蒙”的洪流。
收入这本文集的文章有长有短,风格不一,且在许多文章中一些观点被重复讲了多次,连自己都觉得有点婆婆妈妈、唠唠叨叨了。然而,试问,一个良序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复杂么?那为什么连“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发现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极其简单明白的道理,多年来却不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以致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市场交易一直被视为“应消灭”、“被改造”和“受限制”的对象?同样道理,一些现代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原理,如“预算民主”和“税权(宪)法定”的基本原理,只有通过人们不断地讲,重复地讲,才有望以后能慢慢变成人们的共识和常识。记得在学英语中似乎有一种说法:“只有当一个英语生词在70多个不同的地方遇见时,一个常人才能掌握这个单词。”同样道理,现代社会良序运行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原则,只有你讲,我讲,他讲,大家都讲,且不断重复地讲,才会说起来顺口,以后做起来顺手,也自然慢慢逃脱了“犯忌讳”和“被屏蔽”的命运了。回想一下,清末民初的剪辫子,在当时是何等困难且被世人视为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但现在还有人留辫子么?在中国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又是个多么“犯忌讳”的词?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怀疑和质疑“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效率及其“合法性”?话说回来,没有邓小平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所倡导的“思想解放”,会有中国今天的经济、社会、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人类社会的思想解放,往往是个渐进性过程,需要慢慢来,更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说,去不断地宣讲。
这本书的许多文章之所以写出,自己的点滴思想之所以形成于文字语言,要感谢诸多媒体朋友约稿、催稿、逼稿和访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笔者作为多年对语言哲学、道德哲学和制度经济学思辨理论感兴趣的一名大学教师,这么多年来如此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且发表了诸多尖锐的时政评论,是被媒体的朋友们所拖了下水。尽管有违个人知识禀赋和研究兴趣的现实关注从个人“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计算上来说并不合算,但是,回顾这两三年自己的研究路径和思考轨迹,觉得并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试问处在自己国家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和节骨眼儿上,一名经济学人能置身得了世外么?置身世外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又将有多少意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过去和现在,我们都一直相信这一点。最近,在网上又看到一种说法:“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中国”,觉得此说也不无道理。未来中国之新,要靠我们每个中国人——包括执政党人——去思考、探索以及去努力改造和建设。今天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博客和微博网络,迅速及时地传播着各种资讯、新闻、意见和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互联网和全球化的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正势不可当地促使人类诸社会变成一个个“开放社会”,从而使奥地利学派的大思想家哈耶克所说“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不断成长。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互联网正在改变和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未来。但是,变中亦有不变。构成一个现代良序社会的基本原理、运行法则和基本理念,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和“普世的”。《周书•泰誓》中有言,“天有显道,厥类惟彰”,告诉我们的大致也是这个道理。
让我们不断地探索、认识和领悟现代人类社会良序运行的基本法则,遵从显见的天道,致力于建设明天更美好的新中国。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略有删节)
本文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