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全球商业重心转移的最新迹象,不妨考虑温家宝上月下旬访问华沙之行。整整16名中欧及东欧的政府首脑几乎排成一队,在一个商业论坛上等着会晤中国总理。大约300名中国商界高层人物,以及450名中、东欧地区的高管也出席了这个论坛。
温家宝宣布为东欧基础设施和技术领域的联合投资项目设立100亿美元的特别信贷额度,当时只有两个较小的欧元区国家有代表在场,而西欧国家全体缺席。
紧接着温家宝的东欧之行后,仕途看好的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也出访该地区。在莫斯科,李克强与俄罗斯企业,包括奥列格•德里帕斯卡(Oleg Deripaska)旗下的俄罗斯铝业(Rusal)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股份公司(Gazprombank),签署了27笔协议,总价值150亿美元。在匈牙利,他签署了7笔协议,包括一笔1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该信贷额度面向若干项目,包括一条(中方建设的)连通布达佩斯机场的铁路。
中国的投资还不止于此。中国航运巨擘中远集团(Cosco)已启动谈判,拟投资至多10亿美元开发亚得里亚海畔的克罗地亚里耶卡港(port of Rijeka)。另据报道,乌克兰农业巨头奥列戈•巴赫马久科(Oleg Bakhmatyuk)正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Sinomach)谈判,可能从后者获得一笔大投资。
在希腊逐渐走向退出欧元区,而西欧各银行忙于从东欧撤出资本金,以充实总部的资产负债表之际,中、东欧企业愿意抓住新的投资来源这一点并不出人意料。但中国高层的出访似乎表明,北京方面已意识到一个机遇,即在曾经主导东欧投资20年的西欧忙于应对危机之际,中国可以借助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在该地区扩张。
这些出访还表明,中国在投资东欧企业方面采取了更具战略眼光的方式。迄今中国企业在东欧的拓展基本上都属于零敲碎打。
在许多方面,中国对东欧的兴趣堪称姗姗来迟,因为中国早已向中亚和非洲的自然资源项目大举投资。但是中、东欧具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税收较低、劳动力队伍教育程度较高,而工厂薪资只有德国水平的大约五分之一,还能进入欧盟单一市场。
这使该地区成为进军欧盟这个大市场的理想桥头堡,无论是作为一个配送中心,还是在这里制造大型笨重的商品,节省从东亚发运至欧洲的航运成本。韩国企业在这里落户多年,它们就是这么做的:三星(Samsung)和LG在波兰落脚,而起亚汽车(Kia)在斯洛伐克落脚。
尚不清楚中国准备以多快速度超越其青睐的初始模式,即在国有银行低息贷款的支持下,通过建设集团投标承接政府基建项目。
但有迹象表明,中国准备在东欧一方面拓宽直接投资,另一方面进行企业并购。
今年2月,中国在欧盟境内的首家汽车厂——长城汽车(Great Wall Motors)位于保加利亚北部洛维奇(Lovech)附近Bahovitsa的工厂——投产。分析师们视其为中方的试水之举,不久将是中国汽车业在中、东欧建立规模更大的业务。同月,中国完成了其在中欧最大经济体波兰迄今规模最大的投资。柳工机械(LiuGong Machinery)斥资大约1亿美元,收购波兰道路机械制造商Huta Stola Wola。
在那之前一年,万华实业集团(Wanhua Industrial Group)控股匈牙利化工企业博苏化学(Borsodchem),此举据称对中国企业具有灯塔效应。在这笔12亿欧元的交易中,万华采用了有别于中国企业通常做法、咄咄逼人的战术,迫使博苏化学的私人股本原东家坐上谈判桌。
但是,尽管中国在东欧投资在政治上不像在西欧投资那么容易触动神经,但某些行业仍是敏感的。中国曾被视为西方银行待售的波兰银行业资产的潜在竞标者。可是,北京方面只是为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和中国工商银行(ICBC)两家申请在波兰开设办事处。
尽管温家宝在华沙论坛上自豪地宣布,16个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已从2001年的43亿美元,增长至去年的529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27.6%,但中国对该地区的出口与进口之比高达10:1。中国总理设定了到2015年将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扩大近一倍,至1000亿欧元的目标,表示他理解欧洲方面对贸易失衡的关切,并愿意增加进口。与他会晤的16名政府首脑肯定会要他兑现这个诺言。
尼尔•巴克利(Neil Buckley)是英国《金融时报》东欧版主编
译者/和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