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之时,正是西太平洋广受世界关注的时期。
中菲黄岩岛对峙,美菲“肩并肩”军演,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石原慎太郎“购买”钓鱼岛,印度试射“烈火”……2012年4月的西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媒体的焦点。眼花缭乱的事件背后是西太平洋地区权力边界的调整,变革之途是小幅震荡,还是疾风骤雨般的动荡呢?
在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察家眼中,西太平洋地区并不是一个可以自我说明、自我确认的分析单位。比如在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索尔•科恩的《地缘政治学》一书中,西太平洋地区至少分属四个地区:俄罗斯与亚太汇合区、东亚地区、亚太沿岸地区、南亚地区,但是,自2010年以来的诸种事件挑战分析家们的想象力。唯有将西太平洋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空间,才能在诸种乱象中寻得一丝线索。
西太平洋地区是欧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结合部,当然也是海权与陆权的“混杂区”。无论麦金德的“陆权论”还是马汉的“海权论”都非常重视海陆叠合的地区。二战结束之初美国人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说,中东、南亚、东亚的濒海地带是世界争霸的焦点。冷战期间,美国在欧洲、中东与东亚三条战线上阻击苏联。在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中,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要么是地缘棋手国家,要么是支轴国家,足见西太平洋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看法都是美国人的设想与看法,地缘政治本身就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运筹学,无论是“大棋局”还是“离岸平衡”,都遵循着“分而治之”的逻辑。因此,西太平洋地区一直没有在学理和实践上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地缘政治空间。对于中国而言,西太平洋地区是走向全球的第一步,也是关乎成败的基石,因此需要从整体上予以审视。
上个世纪晚期,苏联解体,“冷战”在欧洲结束了,欧盟与北约双双东扩,冷战的痕迹慢慢消退,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冷战时期形成的边界依然存在。2001年反恐战争打响之后,中东、中亚成为美国的战略重心,西太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变化,而是西太地区权力边界的调整与地缘空间的重塑。
西太地区经济合作模糊了冷战时期的“阵营”。中国取代美国成为西太地区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东亚货币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清迈倡议”从理念成为现实,亚洲版的IMF呼之欲出,资金容量为1200亿美元,2012年扩容至2400亿美元,中日韩三国是主要出资国。此外,中日韩三国FTA谈判也将进入议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巴马的TPP计划试图切割日趋完整的西太地缘经济空间。
经济合作的强化并没有弥合西太地区的军事边界的分立,尤其是海权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国经贸活动的拓展,尤其是能源安全议题的凸显,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正在进行中。中国海权的发展趋势,必然挑战西太地区既有的军事权力边界格局,黄海军演、东海与南海的领土争端,从一个侧面反衬出中国海权正在改变既有的海洋格局。2010年以来,美国高调重返东亚,强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其目标还是在于日渐崛起的中国海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国之外,正在与中国举行海上军演的俄罗斯也成为西太地区海权博弈的玩家。
经济和军事权力空间的变动从深层次源于政治的变动。大战略研究着眼于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博弈,更看重国家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能力。2010年以来西太地区的一个重大变局就是网络空间开始冲击传统政治制度,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新的网络空间不仅使秘密外交失去了合法性,还推动了各国政治社会的变革。2010年之后,缅甸这个具有重要地缘价值的国家急剧变革,越南的政改也在加速,中国总理温家宝数十次呼吁政改,近期更是将反腐败提高到了“人亡政息”的高度。这预示着西太地区的政治空间正在发生迅速变化,而这将是西太地缘空间变动的核心动力。
区域内各国之间频密的交往与互动是区域空间构建的关键,而今西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地缘政治中最重要的一环。欧洲陷入债务危机,阿拉伯之春的激情释放殆尽,西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经济调整变数多多。如列宁所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权势的转移,可以预见,西太平洋地区将成为未来全球地缘政治的焦点所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权势的转移或者格局的变动是一种什么方式进行呢?
国际关系理论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变革有三种类型,即体系的变革、系统的变革和互动的变革。互动,也就是国家之间交往规则的变化,随着技术创新,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交往形式时刻在发生变化,微博这种自媒体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互动空间,如日本的莲舫、大前研一等知名人士开通微博,打破了既往的交流障碍。
系统的变革,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国际体系中的权势结构发生变化,“冷战”开始以来,西太平洋地区就处于美苏两大阵营中,倒向苏联的陆权集团和美国为首的海权集团,“冷战”之后,美国成为西太地区的霸权国家。随着西太地区整体的崛起,美国的主导地位有所动摇,而天安舰事件及其钓鱼岛争端使美国重新夯实了美日、美韩军事同盟。系统的变革可以是渐进的,可以是革命性的,目前而言,渐进性变革正在继续之中。
体系的变革主要是指国际体系中参与者本身性质的变化,比如从帝国到民主国家的变化。当下国际体系更多的是一个政权的更迭,比如中东北非的革命带来了体系性的变革,既有的威权政府崩溃,而民主体制难产,造成地区秩序陷入混乱。对于西太地区,最大的变数可能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西太地区是处于震荡还是动荡取决于中国。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渐次推动改革,那么西太地区只是互动变革与系统变革;如果中国陷入停滞或者不稳定,可能就是体系的变革,而体系变革必然是一场革命性的动荡。
震荡,还是动荡,不仅是中国的抉择,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太地区的抉择,倘若这一地区也陷入动荡,那么整个欧亚大棋局处于整体疲软、无序、动荡之中。
(注:作者为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