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正当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如火如荼之际,著名的尼尔•弗格森出版了他的作品《巨人:美国大帝国的代价》(Colossus: the Price of America's Empire)。当年,批评美国战争外交的喧嚣声此起彼落。但毕竟,这是弗格森啊,哈佛大学历史学与金融学的双料教授,罗思柴尔德家族的研究权威,英国帝国主义衰亡的专家。于是,一股在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后一度湮灭的帝国衰亡论,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而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几乎无人否认,美国俨然已是意图统治世界的帝国。

短短数年之间,随着美国总统权力从共和党的布什交到民主党的奥巴马,政策从兵临阿富汗和伊拉克,到全面的退缩回撤,美国帝国论一下子又玉宇澄清,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

同为美国教授的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历史系任教),所处理的是同一个话题,主题却闪回中国。《大国霸业的兴废》,用了整整2/3的篇幅,讲中国历朝历代如何从草莽之中崛起,又如何归于尘土,轮回往生。其后的1/3内容,用来处理的是西方强盛悠久的罗马帝国,又是如何从横跨欧亚,称霸千年,一朝陨落,分崩离析的。与其说,许倬云意在通过简述数千年中华帝国的衰亡史,不如说,这是一本小小的现代版《资治通鉴》,其中所缕析的,恰恰是这数千年兴废的个中镜鉴。

这是一本极其好读的小书,其实是许先生的一本口述作品,并无枝叶繁多的考证与细节,毋宁是提纲挈领式的历史评论。然则,读完之后,我却产生了一个更加根本性的问题:霸业何为?

先看许先生的兴废评论。他在引章之中,即提出了决定帝国霸业兴废的几个重要因素: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权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分布在不同地区和地理之中的资源问题。

人才的选拔机制是否合理。中国这么巨大的一个国家,帝国的存亡自然与管理效率有必然联系。而管理人员的来源,以及他们与帝国政权核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往往也是对帝国兴废的关键因素。

国家政权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如果中央的权力团队和社会力量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公权力的行使往往就不是以维持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正常运作为目的,而是以公权力压制社会;社会力不能够影响政治力的时候,社会力必定像决堤一样,冲破约束,颠覆政权。”

政权的核心应该开放。政权对社会开放,则能够保持其与民间的互动与沟通,使政权常新;不开放的政权使统治阶层固化,利益侵吞成为日常,腐败与无能交叉,颓势便现。

强人政治的不稳定性。简单地说就是强人在,国家兴;强人亡,国家灭。

在罗马部分,许先生则主要以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为参照,指出罗马帝国死于精神衰亡。罗马乃是一个公民社会,并仰赖公民精神凝聚国家。由于占地广袤,将军征战后滞留地方,以致罗马公民不断稀释,依靠解放奴隶来补充,遂导致基督教乘虚而入。

无论是中华帝国,还是罗马帝国,包括其后一波波崛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兰西和英吉利帝国,都是在传统世界之中兴废。在那样的世界中,土地、人口与资源不仅仅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因素,也因此是一个国家存亡的因素。在近代的历次帝国战争中,无不以殖民地的归属大开杀戒,以致引发两次世界大战,无非仍然是以土地与资源作为战争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