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已经600多年了。全国不少地方整理和挖掘出不少与郑和有关的物件,与郑和攀亲带故的各类轶事也得到了弘扬,许多地方每年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纪念会、研讨会甚至经贸会。在全国许多城市,有数不清的以“郑和”命名的场所,如郑和大街、郑和广场及郑和公园等等。看得出,有关部门确实希望通过这种“消费”将郑和长久地植入广大民众的集体记忆之中。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围绕郑和展开的各种演绎坊间从未中断,今后还会出现新的版本。郑和当年究竟身处一个怎样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在外国人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郑和下西洋时,恰是整个欧洲最黑暗,也应该是由衰转盛的时候。英国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曾断言,是郑和给意大利带去了文艺复兴的火种,自此欧洲步入启蒙和繁荣之路,这股追求自由和科学的风气最后吹到了英国,诞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自此人类文明步入了新纪元。

在这本题为《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1434: 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的书中,孟席斯围绕1434年郑和舰队抵达意大利托斯卡纳展开论述。依其整理出的史料,郑和率领的代表团在佛罗伦萨得到了当时教皇尤金四世的接见,并呈上了从中国带来的稀罕物件,如陶瓷和地图。地图后来交给了哥伦布和麦哲伦,这引出后来新大陆的发现等故事。此外,郑和还向意大利人提供了天文、数学、印刷术、建筑、冶炼和武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由于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再加上当时的佛罗伦萨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因此,来自中国的知识“宝藏”很快便在欧洲传播开来,催生出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杰出的天才,如达芬奇、哥白尼以及伽利略等等。正是基于这种推演,孟席斯认为,1434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以后欧洲开始从中国的知识、创造和发明中吸取养分,并开花结果,进而改写了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文明版图。

孟席斯之前也曾有石破天惊,震惊世人的观点,10年前他在另一本书中就宣称,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是他而不是哥伦布最先发现了美洲大陆。前后两书一脉相承,引用了大量古籍图鉴,充满了历史事实,两部看起来相当严肃、读起来相当轻松的跨界作品为长期弥漫在学术界的“欧洲中心论”再次敲响了丧钟,国内书评人也称孟席斯的书是“一本比《明朝那些事儿》更扎实、更有趣的著作”。

当国外学者细数郑和对西方的影响和贡献时,中国人是否也需要对郑和的历史功绩再做一番梳理,尝试一些别样的解读呢?既然郑和给西方文明带来如此大的影响,那么,郑和给中国人自己,给中华文明又带来了什么?琢磨这些问题不仅有趣而且必要,尤其是当我们将郑和与国富国穷、国家的兴衰等重大问题扯上边的时候。

追问上述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郑和的遗产,至少是看得见的那一部分,在其后的几百年间几乎遗失殆尽了。例如,郑和当时掌管着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这在当时许多国家看来都是令人羡慕甚至令人生畏的。然而,郑和恐怕难以想象,自己的国家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遭到一个自己也想不到的小国的欺凌,中国输在自己的舰队不够强大上了。当然,这些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因为硬件方面的落后所致,中国在软件方面也落后了。这些不愉快的历史往往让我们联想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