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李克强以常委排名第二的地位入列,宣告了“习李”时代的到来。
此时,正值中国社会迫近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时刻。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GDP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以低成本、强势政府主导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经济模式,也积累了巨大的社会风险:地方政府“公司化”,陷入GDP崇拜综合症不能自拔,法治不断给经济发展让路,导致日趋严重的污染危机、食品安全危机。在市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由于政府保留了大量审批权,加之权力制衡的缺位和透明度的缺乏,“半管制半市场”的状态成了权力寻租的乐园。根据王小鲁的测算,2008年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占GDP的17%。房叔、表叔的此起彼伏,以案例的方式生动验证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趋于失控的腐败、旧的经济增长驱动力衰减、政府公信力危机,构成了危险的组合。而乌坎、启东、宁波、大连、什坊等地的群体性事件,则凸显了社会稳定的隐忧。吴敬琏先生告诫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这并非危言耸听。其实,邓小平早在1993年在与弟弟邓垦的谈话中就忧虑地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邓小平年谱》下卷第1364页)
正确的认知,是正确的行动的前提。从习近平、李克强在18大后几次重要亮相传递的信号来看,决策层对形势的判断相当准确,改革思路的把握相当到位,令人期待。
1、摒弃GDP至上的思维模式,是实现转型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在总书记就职演讲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须知,影响人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众多,除了经济增长外,还有社会公平、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等等。习近平更进一步把“美好生活”具体化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执政理念,比起唯GDP论,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2、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受益于人口红利、“入世”红利、90年代改革红利。如今,这些因素都出现了显著衰减。如何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在21日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必须从粗放式制造向创新转型。但是,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宽松的制度环境,包括便利的融资条件、较少的行政审批限制。而过去几年,政府部门权力出现了无序膨胀,极大地扼杀了民企企业创新的空间。企业家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结交政府官员,甚至不少企业把政府关系视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批评说,“这几年政府强化监管,我个人觉得已经到了不能理解,不能容忍的程度”。温家宝、李克强都曾经提出“为什么中国没有乔布斯”这样的问题,其实,强势政府是企业家精神最大的敌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