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在中国全球化进程中意义非同寻常,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的人才困境又在哪里?11月2日,在FT中文网主办的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度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就“中国的人才和品牌困境”各抒己见。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指出,现在中国的大学大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比的是课题与论文,而没有以育人为中心。但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点似乎被忽视了。此外,中国大学教育还没有逃脱把人的培养变得工具化的窠臼,注重教授专业知识,属于工具性教育。以后大学应该从传授知识转变成传授全面的素质上来。此外,龚克认为,在大学去行政化的过程中,光强调大学是个学术单位是不够的,而是要把育人的使命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中国大学教育习惯性地把大学生放在“受教育者”的被动地位上,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龚克说:“我有位同行说,大学教育‘不是灌溉一棵树,而是应该点燃一团火’,我很认同这句话。”
环球雅思创始人张永琪补充说,过去十年,中国出国留学生的趋势呈现年龄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的趋势,每年人数增幅在35%以上。而且中国留学生对西方学校越来越挑剔,从对澳洲的学校也感兴趣转到只对美国、英国的大学,而且是名校感兴趣。张永琪指出,中国对人才的诠释和定义需要扩展,不能再只盯着第一名,而是应该对有各种特长和潜力的人都重视起来。
思睿高品牌战略咨询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王鲁生强调说,中国应该提供公平的游戏规则和竞争环境,让每个有才能的人都有晋升的机会。他指出,比如中国的奥运人才机制,这是一种牺牲公共资源,牺牲公共健康,通过不公平的手段来进行选拔的一种体育机制。他指出:“如果几十年前中国体育‘举国体制’有其积极作用的话,现在的中国是否还需要这样的体制,我觉得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