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概念
进入秋天以来,中国市场化媒体的一个重要基本功就是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以及求是杂志、学习时报等中央级官办媒体上发掘“改革”字眼,哪怕这只是长篇大论中的只言片语。气氛之热烈,仿佛万众一心。
胡锡进当然知道以胡舒立为代表的同行们想要做什么样的议题设置。所以,他也要主动切入,继昨天宣布“历史会记住互联网时代的党代会”后,今天又定义党代会前谈改革是“中国社会的好习惯”:“近来媒体上谈论改革的声音不断喷涌,这是中国社会自强不息的写照,也是我们迎接党代会的好习惯。改革的含义经过30多年的实践后,已远远超过它的字面……热衷改革的国家决不会原地踏步,而中国改革观念的丰富和成熟,又在长时间里帮助这个国家不断摸索分寸。中国是当今世界改革最成就斐然的国家,中国的改革体量大,但一点也不笨重,反而留下相当漂亮的轨迹。这个国家没有不继续改革下去的理由。”
环球时报所谓的“丰富和成熟”,文中有解,即“中国的主流表述常把改革、发展、稳定3个概念并列使用,久而久之,这3个概念彼此有了很大兼容性。很多人单独谈论改革时,其实也把发展和稳定装了进去。而人们谈论稳定时,对用改革和发展来确保稳定的实现,也往往高度认同”。这段表述在昨晚胡总编通过微博摘要预告后,又让一些人抱怨他“逻辑混乱”、“不知所云”,但他这显然是要寻求左中右“最大公约数”——维稳。因为,在一些激进派看来,在现行体制下谈“改革”无异于与虎谋皮,“顶层设计”吁求者更被讥作“上折子派”,虽然他们哪怕是在微博论坛上的发言渠道都被严格控制,但这种“革命”主张还是获得了一批社会草根的拥护。
尽管也通过个人微博承认“不卖菜刀、不让公交车开车窗有些做过头”,但胡总编还是要劝告抱怨者——“大会的内容更值得期待”。为了增加说服力,更是允许这篇社评踩上美国一脚,不仅宣称“美国的大选无疑更热闹,但中国换届吸引的真实关注更高。原因是美国政治制度相对于该国历史来说已经定型、固化,国家难有真正变革……中国人心中的改革,比奥巴马上一次竞选时大谈的‘改变’,要丰富得多”,更是在结语时表露百倍信心:“中国和美国的换届哪个更成功,几年后可见分晓”。
作为旨在关注国际新闻的媒体,一篇文章当然还不够,还可以配上《美国大选:煽动反华≠日后政策》的美籍作者揭发,而昨天所刊张维为那篇《西方政治体制陷入六大困境》更是在今晨仍高居新浪评论频道微评排行榜首。
二、北京之冤
在一些更信任中国模式的左派意见领袖看来,“困境”有活生生的现实投射,就是桑迪飓风下的美国,身居海外的李牧就已经在微博中嘲笑,面对“美国4岁女童不堪奥巴马和罗姆尼的‘轰炸式’竞选宣传而号啕大哭”以及“风灾死亡人数从最初的30多已上升到80”,中国公知却“迄今尚未批评,充分体现出对民主国家的宽容”。
腾讯觉得有义务再次用常识解读新闻。《纽约也内涝,城市防不住水?》的首页专题里,正是要强调“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深入的分析对比两个城市面对暴雨的反应。可以发现面对‘7.21’暴雨,北京有冤也有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