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印度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受影响的人有6亿之多。所以,当我前来探亲的印度籍岳母表示包括华盛顿在内的美国东海岸地区“像印度一样糟”的时候,这一评价听起来着实刺耳。当时,风暴德雷科(Derecho)正席卷美国东海岸,600万美国家庭因此断电数天,在酷热天气中饱受煎熬。上个月,超强风暴桑迪(Sandy)又让1000万美国家庭陷入恐慌的境地。天气预报机构预期,12月底会有一股很强的寒流,肯定会导致断电。对此,人们只能“听天由命”了。
面对本国基础设施质量的不断下降,美国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养成了一种像印度人(或许还包括英国人)那样的听天由命心态?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英国籍母亲曾在美国住了几个月。那时候,美国到处是令人眩目的未来派景象。在这里你能看到空调,每个冰箱里都有冷藏室,霓虹灯无处不在,就连工人阶级也买得起车、开上宽敞的道路行驶。但在过去三十年里,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基础设施一天天老化。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投资不足之后,这些基础设施已破败不堪,而美国人也已适应了这种现实。
未来12个月的某一刻,我们将能看出,美国是否有意愿让其基础设施也步入21世纪。如果一切顺利,美国国会将在明年1月1日前采取措施,避免到时跌落“财政悬崖”。作为相关协议的一部分,议员们将设定另一颗“定时炸弹”,“爆炸时间”定在2013年年底——在“爆炸”之前他们必须达成一项更大的妥协,否则就会面临另一个“财政悬崖”。美国国会可能会缩减已然捉襟见肘的联邦投资预算。而如布鲁金斯学会都市研究中心(Brookings Institution Metropolitan Center)所言,人们希望的是,美国国会能削减其他预算以支撑投资,而不是从整体上大幅削减预算。
有三个方面值得担忧。第一,美国电网、公路、国内机场和水道的破败,引起的公愤少得出奇。这意味着,议员们目前在其他方面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比如捍卫现有的处于低位的资本所得税,或维持可创造就业的国防预算)。搭乘美国国内航班时,你很难不每隔一段时间就遭遇航班严重延误、取消或超订,也很难忘记大多数乘客面对这一切时那超强的忍受力。
美国国内航班的很大一部分难题可通过建设“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NextGen)来解决,它将使美国从二战时所用的雷达网络切换到基于卫星的航班追踪系统。现有的安排建立在“轴辐模式”(hub and spoke model)基础上,航空公司的每条航线都要经过某个地区性枢纽。枢纽如果停转,会对整个网络造成连锁影响。NextGen会让飞行变得更安全,让轴辐模式变得可有可无。但美国国会对批准这项耗资至少250亿美元的投资案兴趣不大。
第二,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意识到,美国落后世界其他国家有多远。世界经济论坛(WEF)的竞争力报告显示,在9个类别的排名中,美国的基础设施大多排在20名开外;而在航空运输质量和电力供应质量分类排名中,更是排在30名开外。互联网是在美国诞生的——这类“去中心化”网络同时也是美国电网迫切需要的。但经合组织(OECD)数据显示,美国的平均网速只勉强达到韩国和德国等国的十分之一。在一个“全球IT超级高速路”已不再停留在口号的时代,这种差距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拥堵的交通不会扼杀萌芽中的美国创业者,但缓慢的网速却可能是致命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