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法国外交官对于一则突尼斯人放弃法语改学英语的新闻表示出了不屑而无奈。“活在全球化时代,就不能不说英语,”他说道。

这些开始热切学习英语的人士将达到什么水平?按照让-保罗•内里埃(Jean-Paul Nerrière)的观点,他们的水平将足以和秘鲁人或印尼人交流,但是还不够应付英国人、美国人或者澳大利亚人。

内里埃是法国人,多年来一直担任IBM的管理人员。他用了数年时间观察英语会话。当日本籍员工遇到比利时人、智利人和意大利人时,他们总能设法相互交流。谁的英语都说得不太流畅,大家也都知道别人讲的英语有错误。但是,一旦有美国籍或者英国籍的经理加入进来,氛围立刻转变了。这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语速飞快,用着令人费解的表达,如“可靠消息”(from the horse's mouth),你心里不由地嘀咕,什么“马”?于是其他人立刻三缄其口。

内里埃认为,大可不必自卑。他自己讲的英语在英语国家人士听来,也带着浓重的口音。但是,内里埃发现,他的话比他德州老板的话更容易让国际客户听懂。于是内里埃发展了一套由1500个英语单词构成的“环球语”(Globish),他认为这些单词用来应对国际商业交流绰绰有余。讲“环球语”的人避免使用一切比喻,更不讲笑话。

内里埃在其语言课程和图书中指出,“环球语”不仅仅是一门通用语言,还是一项解放运动,把讲话者从必须学习英语国家文学、文化或者幽默的压力下解放出来。

内里埃的观点很有价值。举凡价格谈判、协议签署之际,均可使用“环球语”。

不过,除此以外,还有一类讲英语的非英语国家人士。他们的词汇量超过了1500个单词,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交流起来信心十足。这些人正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最近,我有两次机会观察上述人士。去年,我主持了一场欧洲电信企业首脑之间的讨论会,与会者包括西班牙电信(Telefónica)的塞萨尔•阿列达(César Aliert)、意大利电信(Telecom Italia)的佛朗哥•贝尔纳贝(Franco Bernabè)和法国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的荷兰籍首席执行官韦华恩(Ben Verwaayen)。而两周前,我还主持了一场希腊、意大利、韩国、芬兰和荷兰等地船运业领袖之间的讨论会。

这两场讨论均全程英语交流,节奏很快,畅所欲言。观众不断提出各种问题。

即便用母语在大会上发言,也是一场艰巨的挑战。站在台上,心情难免紧张;夹上麦克风,也不舒服;最要命的是灯光——炙热晃眼,热得让人汗流浃背,亮得让人看不清稿子上的字。

不过,此时才能体现出这些站在聚光灯下的国际精英的超凡之处。即使没有稿子,他们也能侃侃而谈。一旦主题有变,他们也能临场发挥。只有当你亲自尝试掌握一门外语时,才能认识到这一能力的可贵。这些站在舞台上的精英其实比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表现得更加优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发现,这些精英的话更容易理解。按照内里埃的标准来看,其原因在于他们避开了修饰性的语言。

这些人的英语是怎么达到这么高水平的?想要达到这种水平,是不是必须从小学起?你可能直觉认为确实需要自幼学起,但是2008年出版的研究论文集《优秀语言学习者的经验》(Lessons from Good Language Learners)指出,虽然起步早确实有其优势,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性或者压倒性的说服力。有人在学校学了数年外语,依然没法张口用外语点上一杯啤酒。

研究先驱琼•鲁宾(Joan Rubin)指出,效率高的语言学习者愿意进行猜测——联系上下文、从语言和非语言线索中寻找头绪。如果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描述某个问题,他们擅长采用迂回的办法表达清楚问题。他们能够适应不确定性。优秀的语言学习者不害怕犯错误。

当然了,如果你在英语国家生活、学习或者工作,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管是付账单、听讲座还是告诉同事你喜欢喝什么口味的咖啡,都得用英语,如此一来,你的英语很快就可以运用自如。

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需要动力。当今社会,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在多数国际组织里都很难跻身高层,这让许多人都有动力去学习英语。“环球语”虽然绰绰有余,但是,初学英语的优秀人士应该设定更高的目标。

译者/倪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