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所谓“B股”市场在生死线上挣扎多年之后,或许终于能从痛苦中解脱了。随着各家企业对这个“僵尸”市场放弃希望,这一历时20年之久的尝试将会寿终正寝。

上个月,中集集团(CIMC)率先将自己在深圳上市的B股转为在香港上市的H股。

另外两家中国公司的股票也已停牌,预计不久也将公布类似计划。中国最大的上市房地产开发商中国万科(China Vanke)就是这两家中国公司之一。德勤(Deloitte)估计,在85家B股公司中,约有40家可能会将B股转为H股。

北京银河证券(Galaxy Securities)首席策略师孙建波表示:“不只是万科,其实大家都不清楚B股的未来。B股已经没什么用了。”

对持有B股的外国投资者而言——包括先锋(Vanguard)、富达(Fidelity)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这一变化也许会让相关股票的表现出现喜人的提升:分析师预计,成功转为H股的股票将上演良好的表现。

有人甚至在问:在纽约上市但备受市场冷落的中国企业,是否会忍不住步其后尘?

B股市场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旨在让中国企业更容易获得外国投资。当时,货币管制和投资限制实际上使得外国人没有其他途径投资中国股票。

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均开设B股市场,股票分别以美元和港元计价。

然而,香港H股市场的快速发展令B股计划遭受重挫。H股是以港元计价的中国内地公司股票、对外国投资不设任何限制,恒生中国企业指数(Hang Seng China Enterprises Index)即是追踪H股的指数。

霸菱资产管理(Baring Asset Management)中国股票业务主管邓鸿文(Agnes Deng)称:“B股市场流动性非常差。机构投资者很难进行大规模投资。(香港的)总体监管要规范得多,为国际投资者带来了很大方便。”

中国内地以人民币计价的A股市场也在向全球资本开放,尽管开放的步伐还比较缓慢。这同样削弱了人们对B股的兴趣。

去年夏天,市场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放松了对外国人投资A股市场的限制,数量更多的基金由此能对A股市场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

过去,中国官方曾试图改进B股市场。2001年,官方修改了规定,允许国内投资者购买B股,导致深圳B股指数在几周内翻了一番。

然而,拥有充足外币的国内投资者数量太少,B股计划难以为继。现在,中国似乎乐于看到B股市场淡出。

“B转H”的流程比较复杂。安永(Ernst & Young)亚洲IPO主管蔡伟荣(Ringo Choi)解释称,企业需要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准,而且必须允许现有投资者能够选择出售手中的B股、而不是将手中的B股转为H股。企业还必须满足香港交易所(HKEx)制定的上市要求。

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鼓舞人心的迹象。上个月,中国证监会放松了对中国公司赴海外上市的限制,以图减轻内地800多家公司排队等待上市带来的压力。它还批准了中集集团的“B转H”计划。

“B转H”对企业自身也有好处。除了能进入活跃得多的香港股市之外,B股的估值也一直低于中国其他种类的股票。中国万科B股目前的市盈率是9.9倍,而其A股为10.7倍。

瑞信(Credit Suisse)分析师杜劲松认为,“B转H”将为中国万科带来“强劲的相对上涨”。他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我们预计,投资者可能会从高估值的股票转投中国万科H股。”

中集集团迄今的经历,让仍持有B股的众多外国投资者有充分理由感到乐观。

自从登陆香港股市以来,中集集团的股价已上涨逾30%。

由于投资者预期会有大量“B转H”接踵而来,B股出现了反弹。过去两周里,深圳B股指数上涨近20%,达到2011年夏以来的最高水平。

预期中的“B转H”浪潮引出了一个问题: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是否会步其后尘?其中的许多公司遭遇了与之类似的流动性匮乏问题,只不过是出于别的原因(比如受到卖空者的攻击);它们或许会倾向于在更靠近本土市场的地方上市。

但蔡伟荣称,对于在纽约上市的公司来说,转往香港上市的话,“程序要复杂得多”。

由于必须先彻底退市,这些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蔡伟荣认为,很多公司可能会选择保持非上市公司身份,或是转而将目光投向A股市场。

欧阳德(Simon Rabinovitch)北京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