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各界对于改革的期待越来越热烈。各种迹象表明,新一轮改革犹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这和“十八大”以前的激烈争论、莫衷一是的局面有极大不同,耐人寻味。
其实,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数年,可以看作是2004-2006年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继续。第三次改革大争论是由国企改革触发的,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当时反对市场化改革的人们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都归罪于市场化改革,批评、否定市场化改革的“改革失败论”声音到处蔓延,甚至有人断言“改革失败”。他们要求加强政府干预,坚持国企,排斥民企,甚至要求退回到改革前的旧体制。
但形势的巨大变化发生在2008年。这年夏天,中国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被一些人视为中国崛起的标志。年末,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陷身其中,经济增长放缓,而中国借助海量投资的拉动保持了高速增长,在低迷的全球经济中一枝独秀。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持续数年的“改革失败论”被另一种声音所取代,以“中国模式论”为代表的、颂扬中国奇迹的观点大行其道。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避免危机,取得辉煌成就,是因为中国有强大的政府、超强的国企,应该坚持现行体制。
因此,所谓的“改革失败论”与“中国模式论”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怀疑和否定市场化改革,支持强政府和大国企,支持旧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再加上特殊既得利益的阻挠,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停滞不前,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一些学者警告的“权贵资本主义”的趋势愈演愈烈。坚持市场化改革的人们与这这些思潮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坚持强化政府,强化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走向权贵资本主义;另一种观点坚持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改革,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
中共“十八大”能够对延续数年的争论做一个决断,明确中国到底向哪个方向走。11月中旬闭幕的“十八大”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它重申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把深化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放到了执政党的议事日程上。从经济改革来说,中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各种制度,以便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从政治改革说,强调改进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注重健全民主制度,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作用。这意味着,重启改革议程所需要的前提步骤已经迈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与《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合作的新书《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自然受到外界高度关注。这本书不是远离现实的纯学术著作,而是以深刻的问题意识为先导的现实之作。在这本书写作的两年半时间里,社会各界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这本书也对这场争论作出了回应。在作者看来,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导致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一个临界点。要克服社会弊病、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当务之急是重启改革议程,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