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浪费入罪
《新闻联播》首度引入特约评论员,就奉献给了反浪费事业。
由杨禹连线出镜,建议从三个“公”字入手遏制铺张浪费之风——“第一个公:公款。要狠刹‘舌尖上的浪费’,党政干部要以身作则,先从规范公务接待开始”;“第二个公:公务人员。有很多饭桌边,坐的是公务人员,但买单的可能是老板,是形形色色的‘朋友’……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饭桌上的获益与寻租没了空间,浪费必然减少”;“第三个公:公众。也就是咱们每一个人。点几个菜,打不打包,看似事小,却关系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的传承问题。”
在这段新三“公”点评前,是可以作为论据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系列报道,央视记者从北京一家酒楼时发回现场“剩宴”画面,从“一道菜688元,大半浪费”到“酒楼日人均消耗,4斤菜1斤肉1斤面”。
痛心疾首的是袁隆平。这位以杂交水稻造福全人类的科学家,在央视镜头前眉头紧锁,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耕地又这么少,这个浪费是个可耻的行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我要建议政府要出台(法规政策)把浪费当成可耻的行为,当成一个犯罪的行为来限制它。”
袁老此议被央视网连同新浪凤凰推荐在首页。其实,所谓“浪费入罪”也并非新论,去年此时,即有全国人大代表陈代富提议国家急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4月19日晚的央视《新闻1+1》即曾以此带头自省,“我觉得潜在的我们都是犯罪嫌疑人。”
那期“奢侈的垃圾”直指公众人人有责,强调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于是,白岩松不禁感慨:“没想到在学校的食堂,在社区里头浪费同样严重,我们在指责别人,我们在一门心思说都是公款消费闹的时候,原来我们也参与其中,原来咱们也都是犯罪嫌疑人,我们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
各地都行动起来了。新浪微博继续让“光盘行动反对浪费”高居热门话题榜首;不让新华社那组“刺眼”图片专美,辽沈晚报、大河报、齐鲁晚报都在头版宣布,开始对本省餐桌浪费情况展开调查……
当然,市场化媒体的批评矛头更乐于指向官场。例如,成都商报重庆晨报的今日头条评论就想到了一块,《反对中国式“剩宴”,先请公款吃喝离席》、《狠刹浪费之风,应先拿公款吃喝开刀》;21世纪经济报道号召《向浪费宣战》,所配漫画亦写明“财政不受监督制造的浪费最多”;京华时报警告《舌尖上的剩宴丢了政德良知》;现代快报更是直接在一桌5000多元的菜肴上标记“公务‘剩宴’”,叹息“这桌无人打包的公务宴不少没动过”,并以《“盛宴”+“剩宴”=犯罪》斥之。
其实,新华社昨天又汇报了新动向。证实总书记是在1月17日针对内参《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作出批示后,这篇稿件要揭发“观望”“避风头”者——“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个别地方在公款接待时存在饭后‘最后一道菜’:每人送中华烟一盒,这种风气没有杜绝。相对于明目张胆的大吃大喝,一些隐蔽吃请送礼现象开始抬头……一些单位公款送礼、送卡,靠熟悉的‘定点饭店’混作餐费走账,个别机关单位的定点接待饭店甚至搞起了两个点菜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