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做品牌营销近二十年的资深专业人士最近陷入心理危机。他突然开始质疑起整个的职场生涯。用他的话说:“你是做媒体的,人家提到你会说,这是那个媒体的,很对啊。可是我呢?人家一提到我就说,你是那个做啤酒的,或者,你是那个做可乐的,可是我不是他们公司的。这么多年,我到底在做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照你这么说,奥美、电通的人不是得天天去看心理医生?”他分辩道:“提到奥美、电通人家也知道啊。但提到我的公司和我,就没人知道。人家只知道我参与过的啤酒和可乐。”

瓶颈期带来的问题。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多年来他的公司维持在活得滋润,却谈不上大发展的局面中。如果前些年他还在享受着施展拳脚去创业的快感的话,这几年则已经开始忍受事业的重复和单调。

再一想,瓶颈期也许只是情绪的触发点。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突然发现真实的自己其实和想象中的自己并不一致。

举个例子,在承接客户项目的时候,他的权限有时会比客户公司负责推广宣传的副总还要大,常常是创意和执行自己一个人就决定了。这也激发了他全部的热情去投入。在想象中,他早已化身为这个产品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冰冷的现实是,很可能该产品下一季的推广活动中,他就被拒之门外了。这有点像入戏过深的演员,戏里演孩他妈,戏杀青后,还以为自己是那个小演员的妈。

搞不清楚自己是谁的还有一些大公司的管理层们。因为处于行业翘楚的要害职位,他们常常是人脉甚广、倍受尊敬的大哥大姐的角色。在这种众星拱月的局面中,他们很容易忘记支撑他们的那个公司,而把这些鲜花和掌声算到自己的个人能力上。这种假象会一直维持到他们离开公司去创业。等到他以个人公司的身份再去敲那些小弟小妹的门,才会发现,鲜花没了,掌声没了,有的只是利益的计算器。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的威风是狐假虎威,自己是走在前面的那只狐狸,所在的公司才是后面那只老虎。

很多行业在想象中和现实中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记者在别人眼里是无冕之王,给人感觉是吃着喝着拿着,记者自己却自称“新闻民工”,意指稿费低廉,而日夜赶稿的加班情况众多;电视台的编导称自己为“电视民工”,有的时候要上街拉观众,还要帮忙搬重物之类,有些投行人士自谦为“空手套白狼的皮包公司”,意指不停地见人,把各方人马聚拢在一起,而自己公司账上没什么钱。就连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也感到自己的总统丈夫与想象中不同。想象中,他应该是能为总统这个职位带来“变革”的与众不同的总统,冰冷的现实是,他在人们心目中和以前的总统没什么不同,除了肤色。据说,这让她压力很大。

谁不愿意把自己的职业想象得更体面一些呢?为了避免心理崩溃,最好的办法是把孔雀开屏的样子给别人看,回到家后静下心来洗后面的屁股,和羽毛上的污点。其实每个职场人都是这样的孔雀。成功的那些,更擅于对外人开屏,看自己屁股的时候更冷静,也绝不会允许自己那么多愁善感。

(作者电子邮箱:from9to5@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