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5日自河北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开幕后,2012年中国地方“两会”陆续拉开大幕,从8日到13日,中国有20余个省份集中召开地方“两会”。从地方“两会”中传递出的信息显示,多个地区一改以往“以GDP快速增长为纲”的发展思路,部分经济大省甚至下调了2012年GDP增长目标,以往备受关注的GDP增长目标正在逐步被淡化。
经济总量居前的广东颇具代表性,“十二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8%低于广东“十一五”GDP增长9%的预期目标,更低于“十一五”期间12%的实际年均增速。上海和北京也不约而同将2012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均低于两地“十一五”期间年均11.1%和11%的经济增长率。
回顾历史,从198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GDP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以来,这个指标就成为衡量经济建设成果、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不二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GDP这一概念被不断的炒作、包装和狂热崇拜,“唯GDP论”的提法在各地都甚嚣尘上。人们不禁要问,为何GDP不再是政府的宠儿?GDP被看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在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和中国当前大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的。在中国这个“温和的巨人”即将迎来最高权力交接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当口,地方顺应中央的思路,在战略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是自然和必然的。
首先,今年地方“两会”是十八大之前的最后一次两会,形势十分微妙。地方政府的表态,表现出明显的紧跟中央的特点,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在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为今年国家经济发展定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从以往的“保增长”到如今的“稳增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中央对经济增长由“快”转“优”的期待跃然纸上。另外,被高层反复强调的“调结构”和“促民生”破题之法在于扩大内需,而中国的经济过去则是很大程度依赖外部拉动,从外需转向内需,对于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需要牺牲一定的速度作为代价。地方政府要获得政策优惠,摸清中央的“脉”,赶得上形势的“点”尤其重要,因此在权力过渡时期大部分地区必然会紧随上层的步伐,赢得政治上的加分。
其次,在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中国过热的经济表象之下潜藏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经济下行阶段会逐渐暴露出来,影响未来的健康发展,所以化解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势在必行。土地出让、银行信贷、地方平台等手段的效力这两年都基本被掏干了,地方财政开始变紧,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使得地方不能像过去一样去铺摊子、上规模、抢市场,大干快上了。客观的说,地方政府这两年折腾得够呛,现在降低GDP目标,也能喘口气。但问题是,降低了GDP增速,搞民生建设也是花钱的事,地方政府还要去筹钱。对于钱袋收紧的政府来说,可想的办法不多,一方面要挖空心思开源,一方面砍掉一些次要项目以保障资金来源也许是条出路。
而且目前的一些新情况,令地方政府即使只打算“守成”也并非易事。用工成本快速上涨导致的人口红利消失,资源浪费严重造成的原材料枯竭和能源紧张,城乡要素无法自由流动造成的劳动力外流,以及欧洲经济低迷造成的外贸持续下滑等不利因素重叠交织在一起,也成为拖累经济下行的压力。这些问题的产生积年累月,其解决也不会是短期之功,地方政府必将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去应对“转型”的历史重任,降低在单纯增长上的要素配置。广东省就是个明显的例子,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广东不想和其他省份再打经济仗,首先要把结构调整好,保持总量位次不变是战术胜利,保证转型升级成功才是战略成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