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官方纪录片《走向海洋》。它讨论了中国、西方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形式上相当于23年前著名政论片《河殇》的续集。
不过,这部纪录片虽然在最终观点上与《河殇》一致,都是提出中国走向海洋,走向世界,但只要看几分钟,就会发现两者的巨大差别。《河殇》批评了中华文明保守封闭的特征,对西方采取了学习的态度,而《走向海洋》则把历史上的中国直接说成海洋强国,欧洲才是封闭保守的一方。
这种全新的观点,我还是第一次接触,感到十分有趣。
而更有趣的,甚至可笑的是这部纪录片的细节,中国商朝时代就远航到澳大利亚和美洲、明朝时的木制帆船近一万吨,兵马俑中的士兵面向东方是为了跟皇帝征服大海…… 这使人想起了据说存在于韩国历史教科书上某些“光荣历史”。
但是看看纪录片后列出的各个“有关部门”,则让人无法笑出来。军方、政府、国有企业、科研机构,都深度参加了这部纪录片的摄制,他们一致认为兵马俑中的士兵面向东方是为了跟皇帝征服大海。这就使人不能不思考:在官方电视台上播放这种纪录片的国家,到底在追求什么?
如果说《河殇》追求的是对世界的开放和对西方的学习,那么,不管它是否引发了政治问题,至少这种追求已经实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融入世界已经成为大趋势,不可能回到过去,带来这一局面的恰恰是海洋和它提供的贸易机会。《走向海洋》特别强调了,或者塑造了中国航海力领先于西方的历史,告诉观众不必再多学西方,于是剩下的只有面向东方的兵马俑。它代表的是海权,一种很硬的实力。
在《走向海洋》的开头动画里,即将成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的“瓦良格”号挂着国旗,与其他军舰一起穿越风浪。而事实上,它正在渤海上进行频繁的实验,为加入海军做最后的准备。同时,上海的船厂也正在把陪伴航母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制造出来,沈阳的飞机工厂则将提供航母上的战斗机。也许只需要一年,或者最多一年半的时间,这些工作都将完成,航母将“形成战斗力”,中国将暂时拥有世界第三的海军——而且未来排名上升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下降的。虽然这只海军在短期内无法挑战美国同行,但毕竟是走向海权的第一步。
那么海权,或者说Sea Power,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我不想玩学术,而是说一下最简单的概念,海权就是你的船在海洋上行驶的权力。我曾经翻译过一位日本外交官的著作《日本走向何方》,书中提到“日本进口的石油大部分是从中东经过马六甲海峡,再从南中国海往北,最后到达日本。假如这条航道的安全受到威胁,日本的经济活动将会停滞,并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条航道是岛国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安全无疑关系到日本核心的国家利益。”海权使日本可以使用这条航线,国家因此得以生存。当然日本也承认,“支撑它的是以第七舰队为核心的美国海军”,日本使用的是美国的海权。
海上生命线对中国来说也存在。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扩张性的陆地强国,它的陆地边界全都位于难以继续扩张的地方,所以海运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中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岛国,至少是半岛国家。不用看任何纪录片就知道,中国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从中国通往世界各地的海运线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畅通无阻,而在未来,众多的人口和贫富的差距使中国经济必须高速发展,对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