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剖析中国的经济数据,试图分辨政府是否向数据中“注了水”,以美化数据。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尽管来自省级政府的数据并不总是符合实情,但中国的经济数据越来越靠谱。
考虑到目前中国约一半的GDP增长由投资拉动,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王志浩(Stephen Green)决定物色一个能够真实反映信贷增长状况的指标,作为投资的先行指标。
其他经济学家干过类似的事,他们利用诸如用电量和货运量之类的指标,判断GDP数据是否切合实际。王志浩则打算利用挖掘机和轮式装载机的销量以及水泥产量作为线索,用来判断未来数月的投资动向。
“这类机器用来挖坑和运载土石,对修路、房地产项目和采矿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王志洁写道。“当企业预见到即将出现一波新的投资潮时,他们肯定会大量购置这类机器。”
此话虽然听上去极符合逻辑,但在研究了实际情况后,王志浩发现,上述论点在中国不能成立。他发现,这类设备的销量实际上是个滞后指标,原因可能是企业在建设项目中往往等到“超负荷运转”时才会投资购置新机器。更复杂的是,王志浩发现,一些家庭也参与到这类机器的投资中,原因是把这类机器出租个几年,“回报胜于银行存款”。这里面的名堂,你就琢磨去吧。
水泥产量的增长一般来说是个很好的指标,但王志浩也发现,这个指标与实际投资增长是同步的,所以不能用于预测未来半年的投资动向。2011年末季中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7%,而粗钢产量仅增长3%。
在研究了各种经济“足迹”后,王志浩表示,他得出的结论是,信贷增长或许才是最佳的先行指标。这方面情况并不妙:铁道部正在拖延应付给供货商的款项,而房地产开发商正在拖延支付材料钱,以及应支付给地方政府的地租。地方政府本身的贷款也正在展期,“限制了银行能够放贷的新资金数量”。
可是,“在中国,什么才能作为信贷增长的先行指标”这个问题,仍然值得一问。答案是,政府政策。遗憾的是,政策可不好衡量。
译者/何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