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柏林电影节召开,奥斯卡备战最后时分,情人节档期电影搏杀,中国电影人突然被一条更具爆炸性的新闻点着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1、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2、美方票房分账从原来的13%升至25%;3、增加中国民营企业发布进口片的机会,打破过去国营公司独大的局面;4、中美合拍片将享受中港合拍片待遇。美国梦工厂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等三家中国公司在上海联合创办总资产3.3亿美元的动画企业,打造一个“东方梦工厂”。中方将持有55%的股份,梦工厂持45%。

对观众来讲,新政意味着每年中国将进口近40部好莱坞电影,加上批片的话,意味着几乎每周都会有进口影片上映。对于喜欢西片的观众来说,选择更多了,与世界更同步了,当然不是件坏事。电影票价是不是涨?其实倒也未必和第二条有关,美方的票房分账比例上调12个百分点,关键看谁来让利?是发行方?还是院线?电影院?难怪新政一出,很多业内人士,第一反应是投资经营影院的要吃苦了,如果这12个点从影院那里拿走,毫无疑问,影院的经营压力将增加不少,为了业绩,提升票价似乎也是必然,那么老百姓看片的成本可就高了。当然发行方也可以让利,传统进口片的引进发行基本属于国有垄断,而影院经营相对市场化,这二者之间的博弈将有戏上演。

新政出台,比影院更头痛的还有国产电影的投资人、制片和导演们。当然不包括冯小刚、张艺谋这样的导演。像冯小刚这样中国功夫到位的导演,觉得多放十几只好莱虎进来,反而有利于拓宽创作空间,降低审片标准,版权保护也会更得力,没什么好怕的。这是技多不愁的说法,更多的导演估计还是愁的。世界电影,几乎没有它例,在全面放开的前提下,对好莱坞电影鲜有还手之力。我们限制了几十年,从零部到十部到二十部,如今是三十四部,与好莱虎封闭式对博,真的有几个人准备好了呢?前几日,看到一个小漫画,母亲带儿子上厕所,妈妈说:你自己进去好吗?孩子点点头:恩,我已经长大了。第三格,孩子站在成人便器前,小鸡鸡离最低点还差着十几公分。这能尿到位吗?我看了哑然失笑,几乎是最现实的比喻。

好在,还有第四条——合拍。听起来是很美好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合作,世界都爱看的题材,合作投资,合作制作,合作发行,全球票房分成。中国人能实现产业升级,分享好莱坞制作经验,好莱坞能拿到中国的热钱(据我所知,好莱坞比我们想象的缺钱),更能分享中国这个全球成长速度最快的电影市场的大蛋糕,还不用担心引进与否的问题。享受中港合拍待遇就意味着甚至不用占用那34个名额,直接晋身为准国产片。但,这只是理论。合拍需要有中国元素,不是每年都能编出个功夫熊猫的,真编出来,人家又不愿意跟你合拍了。包赚钱的买卖,一般没人愿意出让股权。只有缺钱又需要钱还不一定挣钱的才需要别人的钱。且得摸着石头过河。

第三条最具意义,但也最不明确。传统引进片业务归属中影华夏两大国企。民企的地位尴尬而微妙。这也是我在柏林最深的感触。电影是艺术,但更是商品。在EFM(欧洲电影市场)的交易区,全球发行商济济一堂,交易热烈,据成交数据表明,电影几乎是唯一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成交虽然谨慎,但无论参展商的数量还是成交额都稳步增长。中国的买家这些年早已成为世界一景,出手阔绰,但交易规则却相当复杂。每个人都熟知一个单词——QUOTA。是的,这不是一桩你想卖,我想买就可以做的简单生意。暧昧的中国电影审批制让所有参与者都带着一种赌博心态。而未来,一个更为透明,市场化,让参与者公平参与和竞争的游戏规则究竟是怎样的?究竟何时能够正式出台?目前,仅靠新政短短的几句话是看不清楚的,也无法说的更多。

1994年,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收入扶持国产电影。时间已经到了2012年,用了近二十年的规则将发生大变革,一切都等正式法规出台后再看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薛莉 Shirley.xue@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