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又一场的口水战。
这几乎成了中国微博的常态。孔庆东、韩寒和方舟子几乎是永远的主角。每一次战争中,都有各种“粉”的出现,其后跟进的包括了公知、“五毛”、“带路党”……不一而足。最开始的话题总是被人遗忘,剩下一地鸡毛,等待战火重起。周而复始。当然,许多带V的都怀着浑水摸鱼攒粉丝的快意恩仇。这也是一个名利场。
但是每一场战争,都充满了拍板砖、挖墙角、撬祖坟,出言不逊抹黑唱衰只是初级阶段,人肉搜索曝光隐私才是高级智商。这种种群魔乱舞的情形,制造了一个知识繁荣、言论自由的超级假象。
许多人或真或假地指出“真理越辩越明”,这种讨论有利事实真相的发掘和思想正误的勘别。可惜,中国人,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各类微博、论坛和博客之中的人们,在持续地制造和宣扬这个伪命题的同时,背后却不经意露出中国人在公共生活伦理上根本缺失的悲惨现状。
徐贲就是那个看穿了这惑人妖氛的火眼金睛。虽然是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的英文系教授,但是他对于公共生活有着持续关心和论述,那正是拨开这场迷雾的智慧之光。用他2011年1月出版的《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来对比这种种言论市场的怪现状,便不难看出中国目前的公共生活有多么可悲,多么无聊。
什么是公共生活?显然,我们知道公共生活是相对应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在私人生活的场合中,包括家庭、职场、社交等等,我们多数是以真实的个体身份出现的,我们谨守一定的边界和伦理规则,并竭力树立起高尚的自我形象,以求获得良善乃至幸福的私人生活。公共生活呢?徐贲说:公众就是自由地集合在一起,自由地讨论,自由地播散思想的人们。那么,公共生活就是公众集合在一起的空间:实体的和虚拟的。
《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是徐贲过往几年中给媒体所写的174篇文章的集子。我大致给这些文章分了个类,大约涉及到以下领域:教育、言论、政治与选举、社区生活、文艺、道德与法。这些分类可能无法概括公共生活的所有层面,但基本覆盖了其主要层面。
那么,何为好的公共生活?我在书里面没有发现一个直接的回答,但是回答散布在这些篇章的每个角落里。
如果需要概括地说,我觉得他在序里谈到公共随笔时的一段话切中肯綮:“(18世纪英国随笔作家)艾迪生以古罗马作家塞内加赫、文艺复兴作家蒙田为楷模,要以一种平和、理性的写作去影响他的读者,让他们懂得如何自制、温和稳健、不走极端、顾及公众利益……国民性和普遍国民人格往往是融合在一起,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启蒙的作用不是发生在惊天动地的‘革命’和‘运动’之中,而是发生在春雨润无声的优化人际交流之中。”
好的公共生活应该由好的制度和好的伦理所共同构成。好的制度作用在于防止和惩戒“恶”的出现,从而使自由、平等、尊严等这些人类的基本社会需求得以在社会中行走;而好的伦理便是个体将这些德行付诸实践,从而形成社会共同的“道德习俗”,从而使社会成为健康的、良善的共同空间。
人为什么需要好的公共生活?人类在走出洞穴之后学会了社会化生存,而19、20世纪的民族自决风潮又确定了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态。公共生活是将所有孤独的个体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无论网络购物多么发达,也无论一个个体多么“宅”,都难以避免与公共生活产生联系。而好的公共生活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是否富足、健康与幸福的共同指标,而且直接指涉到个体生活的质量与存亡。制度层面自不待说,它往往直接决定着个体的生杀存亡,从伦理层面上而言,公共生活也事关个体的荣誉、尊严乃至生死。一个没有救死扶伤的公共生活伦理的社会,老人会在社区里扑倒故去,儿童会在街头流血死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