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上证指数微涨26点,留给中国股民无尽的惆怅与长长的叹息。这样的表现在世界主要股指中处于中下游,仅略好于欧洲陷入危机国家的股市,在亚洲主要股指中则倒数第一。

若论中国GDP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傲然第一;若论市盈率,沪市平均市盈率已经跌至12倍左右,投资价值凸显;若论资金面,市场远不缺钱,看看用尽吃奶的力气都压不住的房价就知道了。但为何股市依然“不举”?

笔者以为,股市由于信息密集,往往是经济走势的晴雨表。眼下,这一晴雨表并非失灵,而是在警告我们中国经济“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当然,中国股市“体制性沉疴”导致投资者信心随风而去,亦是重要原因。

首先,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制造”在全球攻城拔寨,成就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成就。但是,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过度依赖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推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靠四万亿的强心针,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对投资的依赖已经上升到了不可持续的程度,50%的投资率不仅在全球经济史上罕见,在中国历史上亦属新的记录。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导致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债务危机的隐患,更带来了产能过剩: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有21个出现产能过剩。眼下,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了“不刺激就硬着陆”与“再刺激已无弹药”的两难境地。

其次,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靠“低成本”打天下,但这种低成本并非来自管理效率,而是主要来自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包括被低估的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环境污染的价格、资金价格。这种扭曲的生产要素价格长期积累,已经将社会承载力逼近崩溃的边缘。大连PX项目与四川什邡宏达股份钼铜项目都是鲜活的例证。一方面是成本的持续上升,一方面是创新能力的孱弱,中国企业被夹在了转型的中间层,寻求突破并非易事。

如果审视一下股市自身的问题,则更加令人揪心。

其一,被寄望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创业板,其上市公司平均业绩成长性居然还不如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信不信由你。

其二,可谓“中国版安然事件”的云南绿大地造假案,连《人民日报》也大声疾呼,“眼下,云南绿大地造假上市一案正在进行二审,公司被罚400万元,原董事长何学葵等缓刑的一审判决,由于受到舆论强烈质疑而被撤消。如何处罚绿大地?对保荐机构如何追责?对中小股民如何补偿?内地能否铁腕打击造假?”

其三,在IPO审批制下,股市供求关系长期被扭曲,一二级市场的价差也成为腐败和寻租的温床。本来在企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风险投资,到了中国硬是变成了“PE腐败”。

其四,由于证监会抓住审批权不放,忙于“选好人”,结果“抓坏人”的主业荒废。于是乎,上市公司行为严重短期化,频繁的重组成为“财富瓜分游戏”的新障眼法。从2000年至今,A股公司共有超千条更名记录,涉及上市公司数百家,平均每年超过50家公司变换名称。而其中改名次数最多的浪莎股份,在15年内改名12次,几乎每年改1次。

从“连规范的赌场都不如”到“强盗贵族时代”,中国股市依然是中国股民的伤心地。

诚然,郭树清主席上任后,雷厉风行,新政频出,市场化方向明确。但从新政的实际效果来看,除了那句给人无限遐想但终究没有下文的“IPO不审行不行”,其他政策几乎都是“涂鸦”:好看但不中用。

当下中国股市的危机,是信心的危机,既是对经济转型信心的不足,更是对股市20年“沉疴”的绝望情绪。只有摆脱“叶公好龙”心态,以华佗的功力为股市疗伤,中国股市才有可能摆脱“不举”的阴影。真正的药方并不复杂但或许很苦:废除IPO审批制,严惩违法者。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