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无疑是中国宏观层最为关注的通胀读数之一,货币政策也与此息息相关。

今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在时隔23个月之后再一次回落到3%之后(上次CPI同比涨幅超过3%为2010年7月份,而在2001年至今的137个月时间内,有56个月,即40%的时间CPI同比涨幅超过了3%),央行就于在6月8日宣布了2009年以来的首次降息之后,7月5日再次施以不对称降息,也正式宣告中国货币政策已经实质性转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估计6月份CPI同比涨幅落至2.5%以内、7月份CPI同比涨幅进一步回落至2%以内已经成为了大概率事件;同时自3月份以来,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已连续3个月负增长。

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总需求不足下的经济增速已经连续5个季度回落,那么预计伴随6月份CPI的公布,市场对物价水平的担忧,也可能会进一步由此前的通胀转为更多的通缩担忧。而本世纪以来中国物价走势的经验显示,伴随经济政策和经济基本面的变化,通胀与通缩之间的转换频率较此前明显加快,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究竟是面临通缩风险,还是通胀风险?虽然央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降息,似乎已经在为化解未来可能出现的通缩局面作准备,但央行货币政策的转向是否能够改变未来中国通胀的发展路径呢?就此,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中国曾出现的三次通缩

笔者观察1990年至今的中国CPI同比涨幅的走势, 发现20余年间中国曾先后出现过3次通缩,即CPI同比涨幅出现连续6个月以上的负增长,而这次通缩的其背景又恰恰是三次危机的爆发:

第一次通缩,发生在1998年2月至2000年4月,期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 这一阶段CPI的同比涨幅平均为-1.1%,其中最低点为1999年5月份的-2.2%,此后通胀就进入回升阶段,直至2001年7月达到高点的1.7%,这期间通胀水平由谷底到谷峰时间间隔为27个月,涨幅的落差为3.9%。

第二次通缩,发生在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期间正值 “网络泡沫”刚刚破灭, 这一阶段CPI同比平均涨幅为0.6%,其中最低点为2002年4月份的-1.3%,此后通胀进入回升阶段,直至2004年7月份达到高点5.3%,这期间通胀水平由谷底到谷峰时间间隔为29个月,涨幅的落差为6.6%。

第三次通缩,发生在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期间正值2008次贷危机爆发不久,这一阶段CPI同比平均涨幅为1.3%,其中最低点为2009年7月的-1.8%,此后通胀开始进入回升阶段,直至2011年7月份达到高点6.5%,这期间通胀水平由谷底到谷峰时间间隔为25个月,涨幅的落差为8.3%。

由此,大致可以归纳出中国通胀读数的经验规律为——通胀水平由谷底到谷峰的时间间隔大致为24-29个月左右,但落差却在不断提升。

但上述观察,由于主要是采取的中国CPI的同比涨幅数据,所以只能说明通胀的一个相对变化情况,即当年通胀相对上年的变化情况。

中国的实际通胀程度

为了更好地衡量中国通胀实际水平,则需要通过构建一个CPI指数,来观测中国通胀的长期实际变化情况,鉴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只包括1990年以后各月的CPI同比涨幅和1995年以后各月的CPI环比涨幅,因此笔者按照统计局公布的CPI同比和环比数据,构建了一个CPI绝对读数。即以1999年12月份CPI为定基数100,按照统计局公布的环比数据,计算出1995年之后各月的CPI绝对读数,例如,2000年1月份,CPI的环比涨幅为0.9%,相应当月的CPI绝对读数为100.9;同时按照统计局公布的同比数据,估算出1990-1994年各月的CPI绝对读数,例如,按照环比数据估算出1995年1月份的 CPI绝对读数为92.5,1995年1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4.1%,相应1994年1月份的CPI绝对读数为74.53。以此类推,就可以计算出从1990年统计局公布数据以来,中国CPI各月的绝对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