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5年开始研究中国大陆的物价变动。1984年中国的货币供应(用流通中货币衡量)增加了50%,当时中国的总理赵紫阳,非常关心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1985年的6月,我到达北京人民大学主办经济学讲学班的第一天,总理派了两位体改所的同仁告诉我总理的关心,请我研究1985年中国会不会发生严重通货膨涨的问题。我利用1952年到1984年的数据,计量了一个简单的方程来解释和预测通货膨涨。

这个方程的建立,从一个简单的理论开始。就是物价指数是由货币供应与国家总产量的比例决定的。货币供应量越大,物价越高。国家总产量越大,物价越低。原因是物价是用货币交换产物的价值。货币可以用三个变数变数来代表,第一个是流通中货币M0,第二个是第一个加上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1,第三个是第二个加上在银行的定期存款M2。开始用M1与M2,是我的老师Milton Friedman在1954年研究货币供应对物价与总生产时开始的。我有幸参加他的研究班亲自知到的。

上面说的理论,在中国计划经济的时期也可以应用。不要说当时的物价是由国家物价局决定的。请先看看1961年的物价指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增加了16.24%,因为国家总产量当年减少了30%。要看物价指数是由货币供应与国家总产量的比例决定,我们把这两个变数的对数互相的关系,用1952年到2008年的数据,画一个图。这两个对数的点都很近于一条直线。我们可以用统计回归的方法,用第二个对数来解释第一个对数,结果非常好。还有,要是物价指数的对数高于回归方程预算出来的,就是说当年的物价高于平衡量,会影响后一年物价,把它降低。换句话说,物价与用回归方程解释它的误差,对下一年的物价,有负的影响。

建立了一个解释物价的方程以后,让我们进一步来解释物价的变动。我在1985年的研究,假定解释物价的变动,用了三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它去年的数量,原因是物价的变动有持续性的。第二是货币供应与国家总产量比例的变量,原因是这比例影响物价。第三是上面解释物价对数回归方程上一年的误差。研究结果,这三个变数的影响,和我的理论符合。用我估计的方程,算出来1985年中国不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涨,这个结果,体改所的朋友,报告了总理。我也写了一遍论文,1987年在美国的“比较经济学期刊”发表。

中国的货币供应,在1985,1986,1987与1988年每年增加大约35%左右,结果1988年秋季发生了严重通货膨涨,影响了民众的不满。用我解释物价变动的方程来解释,是第一个变数的连续增加。回想从1985到1989年,我当体改委的顾问,我们专心研究体制改革,没有注意货币供应的大量增加。其实,中国主管宏观经济的任何一位领导,如果注意货币供应的增加,也了解货币供应对物价的影响,1988年的通货膨涨,是可以避免的。

前几年我再研究中国物价变动的问题,利用1952年到2008年的数据,重算我解释物价变动的方程。发现方程的参数对物价变动的影响在那么多年没有变。当然,中国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很多经济的运作都变了,但是解释物价变动的方程,是不变的。我还把1952年开始的统计数据分两部份,第二部份从1979年开始,利用统计学的“邹氏检验” 检验解释物价变动的方程在俩个时期的参数是否一样。结论是一样的。文章在2010年的Economics Letters发表。文章是与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的王鹏教授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