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引起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寻找下一个经济增长点。仔细一想,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全民致力于经济发展,几乎心无旁顾的国家,一个人均收入只有发达经济十分之一的国家,怎么会缺少经济增长点呢?难道不应该到处都是增长点吗?理解这一话题,要从背景说起。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下行,通胀压力显著,房地产价格高位欲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增大,而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收效甚微。在欧债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这些现象引发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宏观经济基础变坏的担忧。特别是2012年以来,不但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低迷,而且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包括印度、巴西等,经济增长速度也迅猛下行,比发达国家的情形更加不容乐观,引发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甚至进入长期萧条的担忧。国外低迷,国内的近况也很惨淡,今年一、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分别只有8.1%和7.6%,尤其是考虑到这是从14%的速度降下来的,下降了几乎一半。

好的迹象是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逐渐褪去,CPI从2011年6月的6.5%高点下降到2012年6月份的2.2%,为宏观政策转向提供了空间。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下一步经济增长着力点应该在哪里?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增长点,宽松的宏观政策带来的可能是通货膨胀和财富转移,而非经济繁荣。

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渴求,源于旧的增长动力的衰竭,因而让我们先来看看旧的“增长点”。中国经济在1998年开始陷入通货紧缩和长达4年的低迷,直到2002年才真正回暖,并开始了近十年来的高速增长。1998-2002年间为了应对低迷采取的对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发展路径,甚至是世界的经济版图,其中有两件事情,是不得不提的。一是1998年开启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经济时代;二是2001年加入WTO,从此进入世界市场,净出口迅速增加,中国制造开始席卷世界。房地产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内需”。净出口的大幅增加,代表了外需的大量增加。一内一外双剑合璧,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大的图景上看,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靠的就是房地产和净出口,以及这二者带来的大量投资。

经济增长有主要支柱行业并不是坏事情,但是过于依赖一两个支柱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情,按下深层次的资源错配暂且不表,一旦支柱行业出现停滞,整个经济增长就会面临中断,而这正是中国宏观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房地产调控使得内需大幅减弱,发达经济的低迷减少了中国商品的外需,两根柱子一起倒塌,一时间风声鹤唳,那也是自然的。

回顾历史,你会发现所谓的两大支柱,其实是我们造出来的,而且因为好用,一用就是十年。或许就是因为这两根柱子太好用了,人们才不愿意轻易放弃,或者说已经缺乏寻找下一根柱子的勇气了。但是这世界上有永远撑起房屋的柱子,却没有永远撑起经济增长的柱子,随着时间推移,支柱产业发生转换是必然的事情。

具体什么行业会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支柱,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政策方面的因素。但是放眼望去,多个行业都有巨大潜力,有待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