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杭州楼市就被“房闹”二字占足眼球,波澜诡谲处,连我这个见惯了娱乐圈风云的娱记都看到瞠目结舌,衷心地觉得,和这部《房闹》大片体现的技术含量比起来,什么谍战剧啊警匪剧啊,都弱爆了。

节后第一波冲击来自“预感降价”,因为有老业主预感到某楼盘即将降价,于是就把售楼处的沙盘给砸了。看到这新闻,我第一反应是联想到了《少数派报告》,因为预感到你可能犯罪,所以就先把你做了,好莱坞的科幻在杭州活生生照进现实。第二波来自“挥刀自宫”,某楼盘降价,老业主闻讯赶至,结果惊讶地发现,开发商已经自己动手把沙盘砸了。这里面体现的智慧简直让我拍案叫绝,开发商一定是孙子兵法的狂热爱好者,这一招夫唯不争故世莫能与争,噎得老业主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第三波发生在上上周,某楼盘降价,老业主赶来理论,因为之前有过惊动派出所的案例,所以这次老业主们只是揣了几个鸡蛋,打算“发粪涂墙”一番也就算了。没想到,到了售楼处,忽然有几个人跳起跳倒,情绪激昂,进去就是一番打砸抢,把警察给引了过来。老业主们觉得这几个人好生眼生,有脑子转得快的,忍不住高呼:“他们是开发商派来的卧底!就是想把我们弄进派出所!”如果这个判断属实,你想到了什么?《无间道》啊《无间道》。

每次看到这些房闹的新闻,骇笑之余,心底透出的是丝丝悲凉。房闹于法无依,于理无据,但是,情有可原。撇去那些炒房的不谈,刚需花了半生积蓄付首付,再赔上一生辛劳还按揭,眼睛一眨,忽然发现几十万元打了水漂,谁不急呢?有人拿股民来类比,说如果房闹有理,那证监会早该被砸千百遍了。这话错也不错,股民之所以不闹,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家基本是拿自有资金去炒股的,即便亏损,幅度总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要是人人都是按揭炒股的,那证监会一定是中国第一高危部门。

同情也罢,嘲笑也罢,限购依然限着,降价依然降着,房闹也依然闹着。有位同行是高位接盘的,当时该楼盘每平方米市价21000元,她托人打了个折,18000元拿到的。人人都赞她有办法有门路,这样的行情都能打到折。谁知道两年后,该楼盘是一降再降,现在14000元在沿街甩卖,老业主们已经去冲击了好几次。我问她,你打不打算去闹?她叹口气说,自己是不会去的,按照目前的形势看,大多数开发商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闹了也白闹,但是自己会坚决支持那些去闹的老业主,万一闹出啥成果来了,不是挺好么?

另一位朋友,久不联系,这天忽然找到我,问你们报社能不能登登某楼盘的负面信息?我说怎么了?这朋友去年年底的时候买了某大牌开发商的酒店式公寓,结果过了年后,降价也没消停过。朋友很理智地说,“我买这个楼盘是为投资的,投资总是有降有跌,我不会为这个想不开。但是那天我去实地勘察,发现承诺的精装修压根不是说明书上印的那回事,这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算不算负面新闻?你知道我这几周都是怎么过的?每到了双休日我就赶到售楼处去,进来一个客户,我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劝他们不要买房。但是越劝人反而越多了,我一张嘴巴实在说不过来,你们报纸能不能登一登啊?”我苦笑着说,姐姐,难道你不知道,过去这几年,房地产是很多媒体的最大金主么?朋友闻言默然半晌,然后涩然一笑:“这样啊?那我只好每个双休日继续去一对一拦截了。”

中国外长杨洁篪近日在“两会”上抛出了“喇叭论”:“这个世界是一个很不平衡的世界,有人拿着大喇叭,有人只有小喇叭,有人没有喇叭。但是我始终认为,数字比喇叭重要。”这段话拿来衡量杭州的房地产,也十分贴切。不断下降的价格和不断升级的房闹“交相辉映”,一条条成交量的大阳线背后,是多少人的辛酸和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