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1, 2013

媒体札记:高温和暴戾

七月,中国高温。

十余天来,多地气温连续创纪录,尤其是浙江地区,冲破40℃已成家常便饭,奉化以极端最高气温42.7℃引领全国。中国气象局昨天午前宣布,启动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并有数据称,“截至29日,全国有43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超过40℃,53个市县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高温天气覆盖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覆盖面积达到317.7万平方公里”。

所以,聚焦高温也就成了中国媒体连日来的头号话题。“中国1/3国土进入‘烧烤’模式”、“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把孜然”的自嘲自怜,与“湖南鸡蛋自然孵化”、“镇江货车翻车万斤鱼被烤熟”、“上海大理石路面‘烤熟’五花肉”、“杭州枕头晒一小时后被烧焦”等实地试验,正在“有图有真相”地被争相传说。

“七月流火,保卫生活”。于是,在向黄浦江畔家乡父亲发出《上海已有10余人非职业性中暑死亡》的警报后,今天的新闻晨报正用整个头版高声呐喊。

不过,在2013年的这个流火七月,需要保卫的生活,不仅缘自身体所感受到的烈日当空,更因深入内心的焦灼不安——暴戾之气盛夏升腾,那些看上去平静的日子,总被比高温更沸腾的怒火轻易摧毁,“私暴力”横行中国。

“城管、冀中星、精神病,一个个角色占据新闻热点;湖南临武、北京机场、朝阳大悦城、马连道家乐福、大兴摔婴、广西东兴市计生局、深圳……每一个地点都发生过暴力事件,受害者又都是无辜的人,难道天热真是催生暴力?”——@财经网前天下午盘点7月以来发生的暴力袭击事件时,就有此问。

在这些暴力袭击事件中,尤以发生在7月20日的首都机场爆炸案和23日的街头摔死两岁婴儿案,引发轰动。昨天下午,北京晚报即以头版头条刊出《机场爆炸案、摔死女童案三嫌犯被批捕》,并附加警方“对严重刑事犯罪主动出击露头就打”的安民告示。

除了用一整版讲解《非理性表达注定走向愿望和初衷的反面》外,配发的新闻快评更强调《公众不该成为个人泄愤的牺牲品》:“最近,各地连续发生的多起个人极端暴力事件。7月20日,山东残疾男子冀中星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引爆炸药;23日,北京两名驾车男子与一推童车女子发生争执,其中一人竟将一名熟睡中的2岁女童,活活摔在地上,导致女童死亡;26日,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合养老院着起大火,11人在火灾中丧生,这场大火的起因竟是凶手怀疑自己的200元被盗而恶意报复。而更早一些时间,6月7日,厦门市民陈水总因不满自己的退休手续未及时办理,上下班高峰时间在拥挤的BRT公交车里纵火,结果造成47人死亡。这些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不仅夺去了数十名无辜群众宝贵的生命,更是让公众陷入恐慌的氛围中,已经有些人开始畏惧到商场超市购物,畏惧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畏惧到一切人多地方。公众的正常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将这些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定性为“个人恐怖主义”后,北京晚报要在嫌犯批捕的紧要头再打预防针:“这样的罪案,在网络上,却得到一部分人的同情。这些人片面强调事件发生的原因,把事件发生的根源,归咎于社会公平、归咎于政府、归咎于‘个人受冤屈’。这种认识,已经完全混淆了是非,完全失去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面对这种观点,我们不禁要问,那些葬身火海的敬老院里的老人、BRT公交车上的乘客和学生,凭什么要成为个人泄愤的牺牲品?这些无辜者的生命,与个人的诉求相比,哪个更重要?换位思考,如果这些暴行危害到自己或者家人身上,你还会说这样的话吗?我们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同情,其实就是对公众生命的无情;对极端暴力犯罪的宽容,就是对残害无辜行为的纵容。如果任其蔓延泛滥,可能祸及我们每一个人。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打击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问题上,我们根本没有任何争论的余地,也没有对暴力犯罪施以理解和宽容的本钱”。

意料之外的“钱荒”?

转眼之间,一个月以前的“钱荒”好像在最近一系列新近出台的政策面前,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正如很多专业人士和作者本人在“钱荒”中的预测一样,中央银行的“保障”政策一出,市场马上随之稳定,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也随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最近推出的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的新政策,更是把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大家都希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钱荒”这样的小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但是,除了反映出我们国内目前失衡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的诸多方面之外,这次“钱荒”还凸显出金融市场风险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危机总是爆发在市场和监管层最没有准备的时间和地点。无论你称之为“墨菲定律”(murphy’slaw),还是称之为黑天鹅事件,其中不变的精髓在于,风险总是超过希望风险管控者的预期。

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多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导师,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曾经在很久以前提出过一个为后世所深刻理解和推崇的“不确定性”的说法,后世也称之为奈特不确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

这个理念非常简单,但又非常有力。奈特强调,不确定性和我们日常所说的风险不同。所谓风险,是指我们可以准确了解所有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简言之,就是我们可以用现代经济和金融的预期和方差的概念“轻易”地描绘和控制风险。

但是,不确定性,是比风险涵盖的意义更广的一个概念。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差异在于:不确定性承认并且假设决策者不能够准确刻划出一件事情的预期收益,或者说无法准确描述预期收益的分布。也就是说,决策者只能够准确地刻画和了解过去的情况和统计分布,但是对未来,并不能准确地知道今后具体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欧洲移民初到澳大利亚的时候,看到一种鸟。这种鸟长得像天鹅,飞得像天鹅,游得也像天鹅,但就是因为这种鸟的颜色是黑色的,而不是白色的,欧洲早期移民者就不认为这种鸟是天鹅。因为,他们一直觉得,天鹅就都应该是白色的。直到他们真的看到黑天鹅的时候,他们才发现世界和他们原来眼里的世界并不一样,而他们在自己固定框架里面看到的,也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正是塔勒布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著作《黑天鹅》一书里的主要观点。他认为现代风险管理,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可以用各种手段对可以控制的风险的管理。但是,最大的风险恰恰是那些我们不可以度量、不可以观察、不可以控制,甚至根本不知道或不相信可能存在的风险。从道理上讲,这种不确定性的概念比风险的概念可能更加合理,否则的话,我们的经济金融体系这么会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呢?

另外,这一重要的观点并不只是局限在金融领域里。其实在工程界也面临现类似的风险管理的问题。美国的卡特里娜(Katrina)龙卷风摧毁新奥尔良市,日本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和全球很多重大工程背后引发的当地地质和气候的变迁,也都反映了人类在工程领域也会没能够完全把握风险管理中风险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差异。

Lex专栏:中国缺水孕育商机

血显然浓于水。在中国,可能有一天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虽然最近水灾频发,但中国缺乏足够的水源。按照联合国指标,中国约一半国土属缺水地区,每年人均供水量仅为1000立方米。这是许多宏伟项目背后的原因,例如1000公里的南水北调工程。缺水问题之所以重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电力部门严重依赖水来冷却和驱动汽轮机。中国四分之三的电力来自燃煤电厂——开采煤炭需要用更多的水。据汇丰(HSBC)数据,煤和能源加起来驱动了中国多达六分之一的用水量。水资源的短缺将限制大型矿商的产出,如过去10年里将产出大致提高3倍的中国神华(China Shenhua)和中煤能源(China Coal Energy)。随着水资源稀缺影响发电,工业也将受损——工厂耗用了中国大部分电力。而且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对水资源的争夺将会加剧。

然而,事态的严重性也创造出一个机会。例如,新鲜饮用水的缺乏帮助中国首富积累了财富。宗庆后是中国最大瓶装水公司哇哈哈(Wahaha)的创立者和老板。此外,北京已承诺从现在至2020年,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合6520亿美元)兴建水利基础设施。花旗集团(Citigroup)预计,中国的水处理市场在未来5年将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这将有助于滨特尔(Pentair)和霍尼韦尔(Honeywell)这样的外国企业,以及本土企业,如北控水务集团(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Group)和中国光大国际(China Everbright International)——这些企业的股价仅在过去一年就大致翻了一番。北京在应对稀缺和污染的水供应问题上仍然滞后。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努力,那么让投资者哀叹的就不仅仅是增长放缓了。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艾卜

中国央行采取行动防“钱荒”重演

中国央行将近半年来首次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以防曾在6月份妨碍经济运行的“钱荒”重演。

中国央行昨日通过7天期逆回购操作,向货币市场注入170亿元人民币(合28亿美元)。这是该机构自2月7日以来首次以这种方式注入流动性。

这一操作涉及的金额相对较小,但其阻止现金利率上行过高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而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中国短期流动性的关键指标——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下落14个基点,至4.98%。

股市也出现涨势,上证综指上涨近1%。

近日投资者曾开始担心,中国央行可能在把市场引向6月份那种“钱荒”。银行间拆借利率再度攀升,商业银行因为需要资金来满足每个月底的赎回需求而承受沉重压力。

在6月份那场“钱荒”中,中国央行即便在货币利率开始上扬的时候,也拒绝向金融体系注入额外资金,导致忧心忡忡的银行停止相互拆借。

这进而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一度飙升至20%以上的空前高位。当银行间市场几乎已经冻结时,中国央行被迫向资金拮据的商业银行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

中国央行当时表示,它在利用那场紧缩向商业银行发出警告,要它们管好各自的流动性,并遏制总体信贷增长。自6月份爆发“钱荒”以来,放贷活动仍保持强劲,但表外信贷发放已有所减缓。

在昨日之前,中国央行坚定地拒绝向整个市场注入流动性,尽管它允许更早的票据和回购协议到期、为商业银行提供一定额外资金。

即使在昨日进行流动性注入操作时,中国央行也明确地传达出中国资本成本已经上涨的信息。

中国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利率设定在4.4%,远高于2月份拍卖会上的3.35%。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经济学家Wee-Khoon Chong在一份简报中表示,这是“一个信号,表明货币超级宽松和易于获得的时代已经告终”。

译者/和风

台湾宏达电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滑坡

宏达电(HTC)预测将出现10年来首次季度运营亏损。这家台湾智能手机制造商曾一度主导市场,如今却挣扎着维持住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

苹果(Apple)、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国低价手机品牌的竞争,重创了HTC。

随着发达市场趋向饱和,HTC专注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也在放缓。

HTC昨日表示,第三季度运营利润率很可能降至介于0到-8%之间,营收约为500亿-600亿新台币(合16亿-20亿美元)。此前分析人士预测HTC的利润率为2%-4%,销售额为720亿新台币。

首席执行官周永明(Peter Chou)表示:“我们期望第三季度是我们的谷底。”

本月HTC报告称,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2.5亿新台币,低于分析人士预期,尽管其受欢迎的新款HTC One智能手机推动销售额比上一季度增长逾60%。

HTC表示,HTC One制造和营销带来的高额成本,以及处置旧库存的成本,将拖累利润率降至负值。

随着销量下滑,其成本结构受到规模效益减弱的拖累。

台北一名分析师表示:“这种局势很糟糕。基本上,在市场仍在增长时,他们未能打造品牌认知度。”

台北元大宝来证券(Yuanta Securities)分析师Dennis Chan表示,他预期HTC的命运将在年底前出现转机,因为第三季度的部分亏损可能源自库存减记。

Dennis Chan表示:“第四季度肯定会好一些。只是我不确定能否盈利,因为这完全取决于营收的规模,而规模在萎缩。”

该公司也因欠缺中端价位手机而吃亏。如今中端市场增长最快,原因是新兴市场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崛起,同时发达市场趋于饱和。

HTC近期宣布推出旗舰机HTC One的迷你版,周永明表示,公司还计划针对中端市场推出其他机型。

据悉,HTC正在尝试推出可穿戴设备。

周永明表示,HTC正致力于构建“潜在合作伙伴关系”,以便着眼明年提振人们对HTC的信心,但他未透露细节。

HTC股价昨日上涨1.48%,至171新台币(合5.7美元),但今年迄今已累计下挫41%。

译者/倪卫国

媒体札记:好好说话

五岳散人大概是要赔上点银子了。

虽说还没到微博赌约最后时限,但这位时评家兼淘宝卖家所许下的“店里除了奶粉外所有食品类商品全部七折”的诺言恐怕是必须要兑现了,因为还没到“三天内”,被他立作打赌对象的贵州省副省长 @陈鸣明非但没有说自己此前引发网络轰动的发言是“被盗号或者是秘书干的”,反而是挺身而出全数认领——就算标题叫作“有话好好说,从我做起”,但究其声明全文,其实并没有多少“道歉的话”,而是继续向“说中国好就会挨骂,说中国坏才会叫好”的微博舆论场发起挑战。

@五岳散人是在前天深夜参与对@陈鸣明的围剿时许下了那个赌约。也算躬逢其盛,当时,对这位认证为“中共十八大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官员的嬉笑怒骂真可谓满屏皆是,堪称微博世界中的一场午夜派对,占据话语权主场优势的自由派意见领袖仿佛是倾巢出动,只要是还没睡着,就都在指着鼻子教训陈副省长。

说起来,倒是 @陈鸣明自己先挑起了战斗。前天下午,在转发@瞭望一则《美佛州发生枪击案7人亡》的消息时,这位贵州省副省长来了句“怎么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了?!”的点评;很快,有一个显示来自“海外”的账号@EthanYoung7,反唇相讥:“怎么天朝又发生城管袭击案了?!”

这本来也是微博舆论场中司空见惯的攻防,无非是类似“公知”“五毛”互相找茬的游戏。不过,陈副省长这回没按住火气,傍晚前回了句:“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出事就小题大作,已经习惯这样炒作。关键没有听说美国这样的天堂会出事,而且是枪击,滥杀无辜!”

意犹未尽,终在晚间21时许讲出了被伏击者当作话柄的两段“粗口”:“天天骂祖国的人,又赖着不去米国!快去啊!坚决支持!去之前,先整形,不要让人家看出是中国人!”;“这些人不爱国,为成为中国人感到悲哀,让他们赶紧去美国,越快越好!败类,人渣!”

要说,“败类”、“人渣”这种词,在动辄以生理器官问候论敌的中国互联网上实在算不上什么“粗口”,但既然这话出自经过身份认证的微博现存最高级别官员之一,怎不叫视“昏官”为中国最可恨之人的民间异议者见猎心喜?

所以,几乎是以通宵达旦之势,陈鸣明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像@五岳散人那样嘲笑这位贵州副省长事后必将否认曾作此发言的是一类,擅于借力打力者甚至主动提及习近平女儿在美就读之事,讥讽这位“三、四品”官员“置当今圣上于不仁不义”。另外一种流行的批评方式,则是迹近“撒泼打滚”式的战术,呼吁“败类”们赶紧去美国时记得“带上我”、“帮我订票”、“不要拉下我”,@新闻已死 即宣布,“贵州政府若是出钱让吾辈去美帝国,我全家甘做‘败类、人渣’”——这种黑色幽默般的反讽,只怕是要让陈鸣明更加咬牙切齿。

也有技术含量高一点的。紧接着“都做到副省长了还这么脑残?”的骂声,@子夜的昙提议:“我觉得可以调查一下这个贵州省副省长的家人和财产去向。可能还真是全在米国”。偏巧@陈鸣明还真是摆出一副君子坦荡荡的模式,言简意赅地主动回复——“求查!”

媒体札记:好好说话

五岳散人大概是要赔上点银子了。

虽说还没到微博赌约最后时限,但这位时评家兼淘宝卖家所许下的“店里除了奶粉外所有食品类商品全部七折”的诺言恐怕是必须要兑现了,因为还没到“三天内”,被他立作打赌对象的贵州省副省长 @陈鸣明非但没有说自己此前引发网络轰动的发言是“被盗号或者是秘书干的”,反而是挺身而出全数认领——就算标题叫作“有话好好说,从我做起”,但究其声明全文,其实并没有多少“道歉的话”,而是继续向“说中国好就会挨骂,说中国坏才会叫好”的微博舆论场发起挑战。

@五岳散人是在前天深夜参与对@陈鸣明的围剿时许下了那个赌约。也算躬逢其盛,当时,对这位认证为“中共十八大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官员的嬉笑怒骂真可谓满屏皆是,堪称微博世界中的一场午夜派对,占据话语权主场优势的自由派意见领袖仿佛是倾巢出动,只要是还没睡着,就都在指着鼻子教训陈副省长。

说起来,倒是 @陈鸣明自己先挑起了战斗。前天下午,在转发@瞭望一则《美佛州发生枪击案7人亡》的消息时,这位贵州省副省长来了句“怎么美国又发生枪击案了?!”的点评;很快,有一个显示来自“海外”的账号@EthanYoung7,反唇相讥:“怎么天朝又发生城管袭击案了?!”

这本来也是微博舆论场中司空见惯的攻防,无非是类似“公知”“五毛”互相找茬的游戏。不过,陈副省长这回没按住火气,傍晚前回了句:“有人巴不得祖国天天出事,出事就小题大作,已经习惯这样炒作。关键没有听说美国这样的天堂会出事,而且是枪击,滥杀无辜!”

意犹未尽,终在晚间21时许讲出了被伏击者当作话柄的两段“粗口”:“天天骂祖国的人,又赖着不去米国!快去啊!坚决支持!去之前,先整形,不要让人家看出是中国人!”;“这些人不爱国,为成为中国人感到悲哀,让他们赶紧去美国,越快越好!败类,人渣!”

要说,“败类”、“人渣”这种词,在动辄以生理器官问候论敌的中国互联网上实在算不上什么“粗口”,但既然这话出自经过身份认证的微博现存最高级别官员之一,怎不叫视“昏官”为中国最可恨之人的民间异议者见猎心喜?

所以,几乎是以通宵达旦之势,陈鸣明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像@五岳散人那样嘲笑这位贵州副省长事后必将否认曾作此发言的是一类,擅于借力打力者甚至主动提及习近平女儿在美就读之事,讥讽这位“三、四品”官员“置当今圣上于不仁不义”。另外一种流行的批评方式,则是迹近“撒泼打滚”式的战术,呼吁“败类”们赶紧去美国时记得“带上我”、“帮我订票”、“不要拉下我”,@新闻已死 即宣布,“贵州政府若是出钱让吾辈去美帝国,我全家甘做‘败类、人渣’”——这种黑色幽默般的反讽,只怕是要让陈鸣明更加咬牙切齿。

也有技术含量高一点的。紧接着“都做到副省长了还这么脑残?”的骂声,@子夜的昙提议:“我觉得可以调查一下这个贵州省副省长的家人和财产去向。可能还真是全在米国”。偏巧@陈鸣明还真是摆出一副君子坦荡荡的模式,言简意赅地主动回复——“求查!”

李克强与朱镕基的不同挑战

这些日子,媒体上对朱镕基改革的评价似乎突然变得正面起来。事实上直至上个月,朱镕基在20年前开始推行的改革政策还常常遭人诟病。即使在经济学家内部,大凡谈起税收快于GDP的增长、土地财政和房价过高、医疗与教育资源的过度市场化等,朱镕基在1993-1998年间强力推行的改革明里暗里都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事情的戏剧性变化源于“克强经济学”一词的出现。从我6月19日在FT中文网首次公开发表《为什么李克强按兵不动?》一文之后不久,巴克莱银行大胆地猜测了李克强的政策要点并贴上“克强经济学”的标签。像“安倍经济学”那样,这一概念在媒体上迅速走红。巴克莱银行想赶在他人之前概括李克强经济政策的要领,尽管颇为冒险,但无论如何,自6月20日商业银行出现“钱荒”和央行进行不干预表态之始,人们已隐隐约约开始看到了李克强致力于推动结构调整和布局结构改革的意图,并为此给予李克强以厚望。

那么,这与朱镕基有什么关联?一些评论家们习惯于用下列现象把今天的李克强与当年朱镕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些现象可能是指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风险的积累,或者是指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明朗的前途,也可能是指中央财政收入近期出现的再度下降。

的确,看上去这些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都出现过,甚至更严重。在海外评论家和研究者眼中,更是因为强调重启结构改革的重要性,今天的李克强被想象成、甚至被赋予了20年前的朱镕基的角色。例如彭博社此前称,李克强总理可能成为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首位达不到年度增长目标的总理,而上一位正是朱镕基。路透社也提到,李克强对改革的承诺让人想起当年的朱镕基。后者一直被认为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领导者,当时他“辞退”了5千万名国企的员工,还削减和整治了臃肿而低效率的行业。

是的,朱镕基在20年前临危受命,承担了一系列重要改革的组织者和推进者的角色。但是,相同的改革不会重复。很多评论家们并不完全清楚的是,20年前,朱镕基推进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扭转中央财政收入的相对下降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所以,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纠正赵紫阳时期中央向地方的过度分权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后果,并不是为了确保GDP的增长。正相反,增长过快的冲动在当时很可能令人头痛。事实上,即便对计划体制的改革是局部的,实现GDP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在那个阶段并不是什么问题。真正棘手的问题是恶性通货膨胀总是死灰复燃,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的混乱局面总是不能有效制止。

那些有警觉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早在朱镕基启动改革之前的几年间就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在局部改革的情况下,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不能确保宏观的稳定,因为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会结为利益同盟与中央对抗。由于地方向中央隐瞒真实收入并获得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因此,中央财政向人民银行的透支和货币超发便难以避免。所以,朱镕基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重新确立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采用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替换之前实行的财政承包制。

Tuesday, July 30, 2013

英国的王室软实力

在21世纪,一个婴儿能否影响到一国的全球影响力?如果他是那位上周在英国出生的温莎(Windsor)王室后代,他便可以。乔治王子(Prince George)或许已经不像5个世纪前都铎(Tudor)王室男性继承人那样影响英国与西班牙的力量平衡,但他可以影响英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

无论好坏,英国王室仍然在全球政治中发挥作用。

英国君主当然是54国组成的英联邦的元首。即便女王已不再是某些英联邦国家的国家元首,但王室“品牌”仍能拨动一些人的心弦,能够卖掉一些产品。美国是殖民地反叛的地方,乔治三世(George III)在美国的教科书上仍被形容为坏人,同时不少评论者(错误地)声称英美特殊关系已经终结。但在这里,人们曾经早早起床收看王室婚礼,如今则欢呼新王子的诞生。电视主持人激动地说个不停。早在上周王子出生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在2011年的联合调查就显示,71%的美国人认为英国王室“是件好事”,只有15%的人反对。这与英国王室在本国得到的77%的支持率出奇相似。

我们生活在名人的时代,面对着摇滚明星和运动员的竞争,英国王室成功地维持住自己的影响力。在信息时代,力量不只是取决于战场胜负,还在于谁的故事更能打动人。英国王室提供动人心弦的叙述,并且比缺乏它那种机构派头的名人所享受的短暂人气更为持久。

英国近年在软实力方面表现出色。不只是BBC和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誉满世界,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也大大促进了公共关系。在2012年《Monocle》杂志国家软实力排行榜上,英国已经取代美国跻身榜首。

英国政府也开始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2010年英国《战略防御与安全评估》(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 SDSR)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针对削减防务支出所涉及的问题强调了软实力的价值,而外交大臣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辩称,软实力是英国国际角色的“关键组成部分”。议会上院“软实力与英国影响力委员会”(Committee on Soft Power and the UK's Influence)正在举行听证会。毫无疑问,王室应当是他们研究的工具之一。

以王室作为软实力的工具,有何成本和益处?供王室使用的“君主拨款”(Sovereign Grant)明年将达到约3600万英镑。批评人士抱怨称,这不完全包括安保和出行开支,但即便估算的成本翻番,比起防务预算的其他开支也只是九牛一毛。英国势力相对薄弱的共和派抱怨,延续残存贵族阶级制度的社会成本要大得多,但这带出了各种宪法和政治问题,远超软实力的范畴。

软实力——即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付款来取得成果——并非万灵药。但硬实力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伊拉克战争便是明证。如果希望推翻一个政权或是击退一场侵略,那么硬实力是必要的。但如果目标是培养民主或促进人权,软实力或许更有效。大多数情况下,明智的实力战略取决于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的互补结合。利用正统性和善意等软实力资源,能够营造出有利的环境。

推广一国的美好形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创造软实力的环境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目前世界将近一半的国家拥有民主政体。在此背景下,旨在影响公众舆论的外交活动,在影响成果方面可能与传统的领导人高层交流一样重要。信息创造出力量,当今能够获取这种力量的人比之前多得多。技术进步也大大降低了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成本。

结果就是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并引发“充裕的悖论”(paradox of plenty)。充足的信息导致人们的关注度不足。本世纪的一大讽刺是,一个昔日等级君主制的民主残余,仍能以成本高效的方式,为当今的英国吸引世界关注。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著有《总统领导权与美国时代的建立》

译者/徐天辰

中缅天然气管道正式启用

中国已开始从缅甸进口天然气,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拓宽其战略性的能源供应渠道,开始从印度洋获取能源资源。

连接中国、缅甸和印度洋的输气管道已正式投入运行,这是管道运营商、国有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昨日宣布的。

与之平行的一条原油管道预计将在明年启用。

输气管道的完工,为中国开辟了新的能源走廊。现在,中国将能够获取缅甸海上气田的天然气供应,并将在不久之后通过缅甸印度洋海岸的一个巨大港口获得石油供应。

得益于天然气带来的财政收入增加,这条输气管道也将为缅甸政府开辟财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石油(PetroChina)的新总裁汪东进,在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强调了这条管道对中国能源安全的贡献:“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营后,将使中国进口自中东的原油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汪东进表示。

“这对于实现中国能源多元化和确保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天然气供应同样意义重大。”

输气管道达到每年120亿立方米的设计输送量之后,将占到中国天然气年消费量的6%左右。

这条全长793公里的管道花了3年多时间建成,它把缅甸皎漂(Kyaukpyu)港和中国昆明连接起来。

来自缅甸海上气田的天然气和来自中东的船运原油,都将通过皎漂的巨大港口和工业设施输入管道。

从斯里兰卡到巴基斯坦,中国企业还在大举投资于印度洋沿岸的港口设施,在这个被认为对中国能源供应十分关键的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通过缅甸的管道、而不是通过马来西亚与印尼之间的马六甲海峡输送原油,有望将进口自中东和非洲的原油的运输距离缩短至多1200公里。

不过,这个25亿美元的项目也受到争议和建设工程延误的阻碍,另外这条管道穿越缅甸北部一些民族冲突频发的地区。

在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中缅油气管道的成本和潜在外交风险提出批评。

“我不太明白马六甲论据的有效性。”北京大学的能源安全专家查道炯表示,“理论上,如果某些敌对势力想破坏你的石油输运,他们为什么非要盯着马六甲呢?这个项目有一些争议,因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回应批评者时会强调这个战略元素。”

随着缅甸走上开放的道路、并且日益拉拢非中国投资者,中国与邻国缅甸的关系在过去两年里变得紧张起来。

2011年,缅甸政府暂停了一个耗资36亿美元的中方大坝项目。就在上周,缅甸政府收缴了一座中资铜矿的多数股份,此前该矿多次成为抗议对象。

中缅油气管道的一个潜在冲突点是,它须在缅甸境内交付多少油气。缅甸中部和北部缺乏能源供应。按照目前的合同,缅甸境内的交付量是有上限的,但查道炯表示,“如果缅甸国内的政治压力上升,(上限)可能会调高。”

这条管道还遭到缅甸一些社群的抗议,这些人称,他们未能因自己的土地被占用而得到足够补偿。人权组织称,历史上曾多次侵犯人权的缅甸军方,正在缅甸不安定的北部地区帮助守卫管道。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拥有管道的多数股份。该项目的少数股股东包括缅甸国有的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Myanmar Oil and Gas Enterprise)、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韩国大宇(Daewoo),以及印度天然气公司GAIL。缅甸企业集团“亚洲世界”(Asia World)也有参与。该集团同时还是现已被叫停的水电项目的投资者之一,与缅甸军方关系密切。

研究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的油气分析师尼尔•贝弗里奇(Neil Beveridge)表示:“这是一个减轻对中亚管道依赖的多元化之举,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新的能源走廊。”

译者/和风

如何反击“唱空中国”?

政策预期不明助长“唱空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既有中国经济下滑超出预期的因素,更与决策层对经济基本面判断、政策指示缺乏一致性,含混表态导致市场预期混乱有关。比如在当前经济数据已经明显恶化,触及增长目标底线7.5%的情况下,仍然有政府高官表态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或者可以调低增长目标。而在国内悲观的经济形势之下,又制造了钱荒事件,将长期风险管理内容转化成短期危机爆发出来,加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使"唱空中国"势力得到很大的支持。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至少需要厘清如下问题的思路,才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与信心,为稳增长提供支持。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底线到底在哪里?有没有政策手段和时间维持增长底线?

中国经济二季度乃至7月以来的宏观数据已经说明没有政策支持可能7%的增长都不保。据笔者观察,当前大部分指标已经回落至2009年上半年水平,即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艰难的时刻,中国经济增长实则暗含着硬着陆风险。

具体来看,二季度GDP回落至7.5%,触及了决策层既定的增长率目标下限。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2003年以来新低,工业增速也与2009年上半年接近。而中小企业情况更是十分危急,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预览值降至47.7%,是去年八月以来最低,就业指数回落至2009年3月最低。另外,资本流出、出口负增长等等数据也在挑战脆弱的中国经济增长。

另外,笔者在海外路演时发现,当前大部分投资者对于今年经济增长底线的认识是模糊的,7.5%、7%、甚至相信6.5%的都大有人在。而基于此,市场对反周期经济政策是否推出、何时推出的判断又完全迥异。而正是由于对市场行为引导的缺乏,才加剧了市场的动荡。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增加政策透明度,参考美联储为QE退出设定条件,如今年7.5%,明年7%是底线,将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减少恐慌与动荡局面的发生。

刺激政策是否与“李克强经济学”相悖?

早前市场对于李克强经济学的讨论较为热烈,“不出台刺激措施”曾被解读为“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重要支柱之一。但在笔者看来,刺激与否需要因经济形势变化而异,并非李克强经济学的支柱。“李克强经济学”更类似于供给学派,其三大支柱或可描述为:理顺价格机制、打破准入限制以及涉足改革深水区。

鉴于此,笔者认为,7月果断政策转向体现决策及时性。减税、支持小微企业、加快铁路投资等,既有助于稳增长,也兼顾了调结构的需要。当然,对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笔者早前曾在本专栏文章《四万亿刺激与调结构之辩》中有过详细阐述,概言之,可以归纳如下。

一方面经济下滑过快,结构性调整步履维艰,美国与欧洲都是例证。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经济增长受到巨大打击,二者先后采取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抵制经济下滑。欧洲结构性调整做得更多,但严重衰退,面临更大风险,而美国推迟社保改革,大搞量化放松,反而成为全球资金的宠儿。实际上,在经济下滑阶段笔者很难看到欧美的结构性改善。

中国的产能远未过剩

FT中文网编辑:

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能靠消费》一文的分析非常有见地,不过还差一点才会一针见血。

文章指出,在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要素投入才是根本和王道,我非常赞同。其实过去30年的增长,可以用两个“划地”动作来概括:

1.改革开放之初,在城市把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商业零售等“非国计民生”这一块,在农村把“承包责任田”这一块,从计划体制下划出去了。党号召我们:“在这块“特区”里,你们自由发挥吧”,结果爆发了第一轮的增长。人民群众真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产生了大量的民企,以及大量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县乡性的著名企业家。那时流行语是“万元户”,“港台大老板”。

2.到了朱镕基总理时期,在生产领域把中小型国企所占有的领地,在金融贸易领域把“非关键”这一块,不管是否属于“国计民生”行业,统统从国有计划体制中划出去,给了国内和国外的人民群众。其实,不划也不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在竞争中失败了,成了各级政府的大包袱。这一招非常厉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实现了连续近20年的高速成长。

如果中国经济是一个类似鸳鸯火锅的大缸的话,这时你会看到,放开的这边产生了大量的汤汁,生机勃勃,生态代谢非常好,大小鱼儿,进口海鲜活得非常滋润,逸出的汤汁也逐渐使得体系内另一边的大型国家保护动物活得越来越健壮,以至于开始把章鱼的触角伸到了放开的这一边。

现在的情形就是:活在这个鸳鸯大缸两边的水产们,都需要更大更自由的活动空间:所以应该去掉或者大幅缩小“保护区”范围,所有缸内生物,生而享有“国民待遇”:我们需要第三次“划地”。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都在人云亦云的说,我们的房地产业,以及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产能过剩了,真的吗?

看看北京密云的农民住的房子,和基础设施,再看看最偏远的美国农村,日本农村农民住的房子和地上地下的基础设施,你就应该明白在中国这个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3亿人,我们还需要至少50-70年,才能毫不羞愧地说出“我们的房地产业,以及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产能过剩了”这句话。

林毅夫教授的文章中用了更专业的“国民人均财富”这个数值来对比中美,中韩,中日,我从实际的角度看,非常非常赞同。

回到开始说的那个“一针见血”的说法:第三次“划地”才是那个按钮。按下去,在经济规律作用下,自然会有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有质量的农村城市化,以及至少30年的高速增长。

读者:HAOJD

全球可能滑向油价危机

国际石油市场的两个新问题正给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制造难题,同时可能正在播下石油价格危机的种子。第一个是阿拉伯世界的抗议活动的影响,这场运动始于2011年。第二个是页岩技术(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的发展及其在石油生产方面的应用。

中东以及北非政治动荡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产油国政府需要更多收入来支撑那些能够缓解公众不安的社会政策。这需要提高油价。例如,据估计,2008年,沙特阿拉伯只需要油价达到每桶约50美元就能平衡其账簿。去年,这个数值接近95美元。

油价若高到这个地步,会激起市场的反应,这就是页岩技术出现的原因。这种相对高成本的技术带来了石油产量的大幅增加,最为明显的是在美国。英国石油(BP)发布的最新《世界能源统计年鉴》(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显示,2012年是历史上美国石油产量年增幅最高的一年。

同时,高油价还将导致石油需求下挫。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将尤其明显。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预计这3个地区将占到2011年至2035年经合组织(OECD)以外石油需求增幅的68%。然而,这3个地区过去一直大力补贴油价,这刺激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如今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由于这3个地区实行价格改革,欧佩克所需的更高油价将由消费者直接买单。这将降低需求增速。其结果将导致高油价不可持续。供应提高和需求降低将让欧佩克所需的高油价面临压力。

市场确实会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想起1981年至1986年,这段时期的最高潮是1986年油价的戏剧性暴跌。沙特阿拉伯当时担任所谓“调节产量的产油国”角色,目的是保护高油价。该国最终在1985年放弃这一角色,引发了1986年的油价暴跌。而过去9个月,沙特阿拉伯已悄悄再次承担起了这一角色。

1981年至1986年之前,新的石油来源——北海、阿拉斯加和其它非欧佩克资源——正等待着在油价升至足够高的水平时得到利用。如今,暗地里潜伏着的是页岩技术可能开启的资源。

最后,当时的行业共识认为石油需求将一直上涨,它忽视了上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危机的影响。如今,人们达成的类似共识再次忽视了油价一直在稳步上涨的事实——从每桶20美元涨至逾100美元,尽管自2002年以来油价一直处于剧烈波动的趋势之中。

因此,市场反应将像1986年那样影响油价,可能还会导致油价暴跌。关键问题是,在压力变得过大(比如1985年的情形)之前,沙特阿拉伯会持续多长时间地担任负责调节产量的产油国这一角色。虽然最近几年,沙特阿拉伯成功累积了财力缓冲——尽管还不清楚这种缓冲究竟有多大,但缓冲最终会消失。如果他们不再愿意或不再有能力保护油价,那么油价肯定会下跌。在2003年伊拉克被入侵之后面临更多教派分歧的欧佩克,将很难做出回应。

然而,现在与1981年至1986年那段时间是有区别的,这让情况变得复杂。当时,没有交易原油期货的期货市场。如今,期货市场在价格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导致油价的变动速度加快。如今,新的石油供应有着不同的成本结构: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供应对于价格下跌的反应将更为迅速。

如果油价下跌,这可能会带来产油国的更大动荡,从而令市场恐慌。结果是油价波动性将大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安全担忧(基于对实际供应危机的担忧),将被有关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担忧所取代。至少,这将加大进一步监管期货市场的压力。

对于产油国而言,这将一件事提到日程表的首要位置:必须让本国经济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实现经济多样化。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一个目标,但多数结果令人失望,这进而将加剧随之而来的政治动荡。总之,石油市场将经历一段艰难时期。

本文作者是智库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员

译者/何黎

沙特王子警告:美国页岩气威胁沙特经济

沙特王子、亿万富翁投资者阿尔瓦利德•本•塔拉尔(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警告称,面对美国页岩气革命的竞争,依赖石油的沙特经济越来越脆弱。此言罕见地暴露了沙特统治家族内部在政策上的分歧。

在至沙特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Ali Naimi)的一封公开信中,阿尔瓦利德王子呼吁政府加速实施推动沙特经济多样化的计划。

在这封抄送国王阿卜杜拉(King Abdullah,王子的叔叔)等人的信中,阿尔瓦利德王子写道:“我国正因几乎完全依赖石油而面临持续的威胁。”

这封信周日被贴在阿尔瓦利德王子的Twitter账户上。还有其他几封信,收件人包括沙特财长。这些信件的发送日期为5月13日,王子的一名发言人也证实了这些信件的真实性。

沙特石油部拒绝就该信件置评。产油国卡特尔——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数据显示,沙特是全世界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去年石油出口收入达3360亿美元。

阿尔瓦利德王子称,沙特国家预算的92%来自石油收入。欧佩克数据显示,该国出口收入近90%来自石油出口。

欧佩克官员一直试图弱化北美石油产量飙升对沙特构成的威胁。美国从欧佩克成员国进口的石油量去年跌至15年来最低点。

欧佩克今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美国的进口量不断下跌,但该组织去年石油出口收入创下1.26万亿美元的新纪录。但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对欧佩克原油的需求未来5年间将显著下跌。

译者/阑天

中国政府该不该刺破大泡沫?

中国经济脆弱到一根细针将引发经济泡沫崩溃。

政府正在检验泡沫到底有多大。7月28日,审计署网站公布消息,根据国务院要求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几乎同时,媒体披露上海银行间资金拆借平台,已经停止政府平台项目审批和拆借。

审计署兴师动众再次彻查地方债务,结果之一将是,让公众尤其是上层决策者将得到清晰准确的地方负债数据,以及风险检测报告。数据恢复真实,风险彻底曝光,这是好事,可以纠正虚幻的繁荣梦想,为改革找到正确的方法。

通过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数据纠偏,以及实际压力测试,显示出经济的疲软,以及经济运作模式的低效。今年5、6月份,政府对外贸数据挤水份,5月,进出口明显回落,6月进出口出现17个月来的首次“双降”,出口增速创下44个月新低。中国产业洞察网调研显示,近2000家出口企业中,出口订单普遍趋冷,订单环比增长的企业比重连续4个月减少。到今年5月底,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较去年底升值5.6%,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出口企业资金紧张。所有的数据都在说明,低价制造品的外贸黄金时代过去。

6月份,央行未及时向银行间市场注入资金,导致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债务泡沫的恐怖阴影笼罩在追逐高杠杆的中小银行头上,资金之紧张、经济的风险度远超统计数据披露的现实。7月14日,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名誉所长夏斌表示,当前的中国已经存在事实上的金融危机现象,决策者应该尽快地寻找如何逐步刺破泡沫,逐步冲销实际已经造成的损失,来摆脱大面积危机的爆发。

曾在中金公司担任管理委员的美国人Carl E Walter、曾在中金销售交易部工作的Fraser J Howie在《中国金融大揭密》一书中,提出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导致每隔十年中国就会到达金融危机爆发的临界点,而现在,中国政府再次站在金融崩溃的临界点上,面临艰难的战略抉择。

当前的险状与1988年、1999年相似,上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通过各种管道吸取资金。全国有745家信托与投资公司,以及34家证券公司、160家当铺,这些金融机构多数由地方政府控制。

现在,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吸取资源,投入到他们认为有益的公共与企业投资中,其中令人瞩目的是城投债与信托资金的大量运用,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市场未到期城投债余额达2.5万亿,2012年是城投债井喷之年,当年发行额1.27万亿,到期额997亿,净增加1.17万亿。据报道2012年前三季度基建类信托成立规模新增7550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88.7%。信托资金实际利率在10%到15%之间,地方政府不可能将投资收益长期保持在10%以上。如果不加阻止,地方政府将把地方商业银行当成自己的出纳,模仿17家上市银行,通过地方银行上市扩张资产规模,主导更多的行政性低效贷款。如果现在进行破产清理,多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不抵债。

情况比上世纪末的两次危机远为复杂,当时经济体量较小,刺破泡沫的代价有限,此后的经济发展消化了大量坏帐。

面对金融泡沫,当时政府两手整顿,一是直接破产重组,以1999年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为标志,中央政府相当于明确向全球宣告,各省窗口公司信用不可由政府背书,地方信托、证券等公司,纷纷被消灭,或者由新大股东接管;二是逐渐引导五大主要银行引进境外投资者,剥离不良资产、上市,使银行成为市场化主体。虽然中国银行业市场化这一目标远未达成,但系统重要性银行表面上摆脱了破产之虞,一度跻身全球上市公司市值前列。

林毅夫驳“看衰中国论”

世界银行(World Bank)前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政府资深顾问林毅夫(Justin Lin)批评了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普遍看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前景的悲观情绪,并预计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5%至8%之间。

林毅夫发表此番言论之际,各方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越来越感到不安,今年中国看来将出现1990年以来最慢的经济增速。1990年时,中国面临着国际社会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政治风波之后实施的制裁。在那之后,最低的经济增速出现在1999年,为7.6%。

“在过去33年间,那些有关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周期性地出现,并且这种预测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林毅夫昨日表示,“但是我有相当信心认为,中国政府有能力维持7.5%至8%的经济增速。”

林毅夫表示,他做出这样的预测,部分前提是中国政府继续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并在经济增速放缓时采取反周期性的稳增长措施。他表示,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仍具有“后发优势”以及技术赶超的潜力。他指出,按购买力衡量,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仍只有美国的21%,仅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和韩国在1977年的水平。

近几周来,有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中国领导人对较低增长率的容忍度正受到考验,中国经济放缓的程度可能超出他们的预期。上任不久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强调了政府对保持“经济稳定”和较快增长的承诺。

上周,北京方面宣布了“微刺激”方案,内容包括对小企业暂时减免税收,为中国庞大的铁路系统开辟更多融资渠道,以及一揽子支持出口企业的措施。官员们表示,政府将在明年出台一项治理空气和水污染的计划,涉及3.7万亿元人民币(合6030亿美元)的政府投资。林毅夫表示,这样的计划将有助于提振增长。

中国政府还宣布对“政府性债务”展开紧急审计。这是一个明确的迹象,表明各方日益担心较高的负债水平以及潜在的不良贷款正在拖累经济增长。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7.5%左右,但大多数人都看到下行风险,这些风险源自沉重的债务负担,源自依赖投资的中国经济无力筹资建设新项目。

“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对信贷的依赖程度,比现代史上的任何时点都高,而政府显然正试图遏制信贷增长。”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经济学家彭垦(Ken Peng)表示,“8%的整体增长率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你无法一面提振增长、一面去杠杆化。明年增长率跌破7%的几率很高。”

在以9.8%的年均增幅增长33年后,中国经济去年增长7.8%,2013年上半年同比仅增长7.6%。

林毅夫表示,他相信今后7年期间,7.3%的增幅是政府的基本底线,也是中国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实现家庭收入翻倍这一官方目标所需的增长率。林毅夫是在中国外交部安排的一个吹风会上对记者发表讲话的。这似乎表明北京方面希望平衡市场上弥漫的悲观情绪。

译者/和风

Monday, July 29, 2013

韩国年轻人倾心创业

Jay Mok的家人震惊了:29岁的他,年纪轻轻,刚刚结婚,毕业于首尔一流大学,在一家跨国咨询公司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的职业原本是让他自豪的源泉,但他却毅然辞职,把自己的积蓄倾注于开发一款智能手机应用。

“老一代人对于IT或移动业务的了解不像我们这么多,”他表示,“他们认为如果我失败了,全家就完了。”

分散在首尔江南区(这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和时髦的购物人群)的一群年轻企业家,正试图弥补韩国缺少创新型初创企业的现状。他们聚集在借来的房子或租用的办公室里,正在创办各类软件公司,在这个领域,初期成本低于其他行业,而且没有被该国实力雄厚的“财阀”企业集团主宰。

尽管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或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等韩国企业在海外经常被描绘成劲头十足的后起之秀,但在韩国国内,几十年来它们一直在该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像其他财阀那样。专家们担心,韩国的繁荣富裕使得较年轻一代的创业热情不像现代创始人郑周永(Chung Ju-yung)等人那样高涨,郑周永从一个贫困农民成长为一位大企业家的故事,堪称韩国发展道路的缩影。

但江南区的软件企业家认为,这些担心是不足虑的。Jay Mok在谈到他的应用、让用户记录自己的日常活动的Step时表示:“我们超过95%的用户位于韩国以外”。这款应用被推广为一部私人日志,而非社交工具,是记录而非分享,他认为,这是市场的一个空白。

这款应用目前拥有1万名用户,其开发者预计,今年用户数量将达到20万。但Jay Mok以及联合创始人丹尼尔•赵(Daniel Cho)在创建WePlanet时,除了父辈的怀疑之外,还得对付其它烦人的事。对韩国创业者而言,融资是个棘手的问题,这里的风险资本行业规模很小,银行更乐于贷款给那些“财阀”。这两位创始人是利用他们以前在咨询行业任职期间的15万美元积蓄创业的。

但他们也得到了外部的支持。42岁的企业家、性格开朗的吉米•金(Jimmy Kim,见上图)与两位朋友去年创建了Sparklabs,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以及来自全球顾问网络的建议。Sparklabs的创始人曾经通过高科技初创企业发了财:金曾帮助创建游戏公司Nexon,而后创建了Innotive,后者为大企业制作管理软件。但他们非常清楚其他人面临的障碍。

金表示,例如,破产法有些可怕。“(过去),如果你在韩国破产,你几乎就变成了(人们眼中的)一个罪犯。在韩国有句名言,企业家是真正的爱国者,因为他们真的在拿自己的人生冒险。”

Sparklabs孵化了16家初创企业,为每家企业提供2.5万美元资金以及来自导师——包括谷歌(Google)、耐克(Nike)和德勤(Deloitte)等外国企业的高管——的建议。这些外国企业高管的参与,反映出国外对于韩国软件行业的兴趣日益浓厚,韩国智能手机使用量以及移动互联网速度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当我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旅行时,人们对于韩国初创企业非常好奇,”金表示,他提到“Nexon、Kakao­Talk以及(软件集团)NHN的崛起,以及三星和LG等全球品牌的协同效应……韩国流行音乐也对企业发挥了奇效,”他补充称,他指的是韩国音乐产业在海外的成功。

体验中国第一艘豪华邮轮

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发现了旅行的乐趣。去年,8300万中国人出境旅游,花费1000亿美元。如今,中国政府已宣布2013年为“海洋旅游年”,邮轮游是否会很快热起来?为了亲身体验一下,笔者登上了中国内地首条豪华邮轮。(摄影:达妮埃莱•马蒂奥利(Daniele Mattioli))

还没走到登船板,一股“热闹”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中文中的“热闹”这个词,很难贴切地翻译成英文。对外国人而言,“热闹”意味着“吵闹、混乱”,而对中国人而言,“热闹”是玩乐的精髓,代表着忙乱、兴奋,当然还有吵闹。在中国,人们觉得外出游玩最好要配合一点流行音乐。公园的喇叭里放着音乐录音,甚至连寺庙里似乎也喜欢放一点背景音乐。因此,在我们的休闲邮轮游开始之前,似乎也非得来点喧闹的背景音乐不可。

邵鹏(音译)一家是第一批上船的乘客。在许多方面,这家人都符合中国新一代游客的特征。男主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PLA)退役军官,曾在英特尔(Intel)和IBM工作,干净利落,温文尔雅。他不仅带着妻子和独子,还带着自己的母亲。这是当今中国中产阶级旅行的典型方式。

邵鹏今年41岁,在北京生活。他说:“我儿子5岁,快上小学了,到时候就该忙了。”因此,趁着老一辈还没有老得走不动,小一辈还没开始忙学习,邵鹏一家试图抓住那个最难以捕捉的中产阶级梦:营造一段美好的家庭时光。

中国的探险家早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之前就到达过遥远的海洋,他们船队里的船只比尼娜号(Nina)、平塔号(Pinta)和圣玛利亚号(Santa Maria)(皆为哥伦布船队中的著名船只——译者注)合起来还要大。但在那之后,中国人的航海探险活动就几乎停止了。如今,邮轮游这种最典型的中产阶级旅行方式来到中国,将中国人压抑多年的探险精神再次释放。那些一辈子没有踏足过海外的中国大陆游客正匆匆登船,透过自己房间的舷窗,看外面的世界。

在中国,每年有数百万人第一次尝试真正的旅行。这种旅行不是在春节时乘坐气味难闻的卧铺长途车、长途跋涉回老家,而是乘飞机第一次去海滩度假,或第一次亲眼看一看巴黎或伦敦。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8300万中国人出境旅游,花费1000亿美元,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外旅行花费。其中,有60%的人是首次走出国门。

我带着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和其他约1000名首次乘坐邮轮的乘客一起,乘坐中国的第一条豪华邮轮海娜号(MS Henna),踏上越南之旅,度复活节的周末。海娜号已服役27年,以前隶属嘉年华邮轮公司(Carnival Cruise Lines),在投入中国市场前匆忙进行了改造。除我以外,船上只有两名白人乘客(其中一人是英国《金融时报》的随行摄影师)。而对于海娜号正在驶往的目的地越南,无论是白人乘客还是中国乘客,我们都是外国人。

作为一个小时候有过数越战阵亡美军战士装尸袋经历的美国人(比如我),我做梦也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跟一名退役红军军官聊天,并跟一船的共产主义者一起旅行。不过,眼前的情景更像是在迪斯尼乐园:有许多“三明治”家庭,年轻夫妻带着独生子女和老人;年轻的办公室女郎在一起嬉笑;啤酒肚男子带着头戴宽沿遮阳帽的女孩;年届中年的好姐妹抛开各自的家人一起旅行,重温少女时光。有一位78岁的小个子老太太,数十年的贫困让她的脸上布满风霜,因为经历过严重的营养不良,个子几乎不到我的胳肢窝。她显然被自己平生第一次旅行中见到的一切所深深震撼。还有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头,戴一顶羊毛帽,穿一身农民装,他女儿搀扶着他。不远处有一名中年男子,一身典型的中国中小企业主打扮(拿一个生意人装钱的男式包,头发染得很糟糕,还梳成“地方支援中央”的发型),正不停地用他的iPhone手机自拍。

然后还有新婚夫妇——邮轮上总少不了他们。他们穿着夏威夷风格的情侣休闲衫,无时无刻不在拥抱亲热。以上就是中国新一代中产阶级的一幅百态图。

第一站:午餐。因为这是一艘中国邮轮,我已经削尖了筷子,准备要享用一顿美味(尽管有时看不出来吃的是什么)的大餐了。然而,我们的第一顿饭,居然是装在塑料盘子里的白面包和午餐肉,就着中国版的“酷爱”(Kool-Aid)冲调饮料冲下肚。就连中国人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用来泡茶的热水,也没有供应,只有一台雀巢咖啡机提供温开水。

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像中国人这样诠释“豪华”,因此原本期待看到这样的场景:水晶枝形吊灯熠熠生辉,长桌上摆满施华洛世奇(Swarovski)水晶杯。而现在,吃着像学校食堂里的那种午餐肉和蛋黄酱,让人实在很难找到享受邮轮游的浪漫心情。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一件小事就是安全演习——这结果变成一场更大的热闹。我们集中到约定的集合点,准备听工作人员讲解如何穿上救生衣和逃离船只,结果,乘客们都在兴奋地冲着自己的手机大声讲话,吵得我们几乎听不到讲解的声音。像第一代“丑陋的美国人”那样大声讲话,这种习惯中国游客最好尽早改掉。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用非所在地语言冲着手机大喊,是很容易招致当地人反感的。(想当初,美国人被贴上“丑陋”的标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讲话的声音比本地人更大。)

弄清楚哪条救生艇是我们的以后,我们都饿了,于是匆忙来到邮轮上一家上世纪80年代风格的坐席餐厅。越南领班充满赞许地说,“如今中国人进步了——他们变得能喝了”。邻桌一对中年夫妇对着桌上一大瓶干邑白兰地开怀畅饮。(在邮轮的免税店里,一大瓶人头马(Remy Martin)路易十三干邑白兰地(Louis XIII Grande Champagne Cognac)要价31888港币(合2750英镑),但销售人员说,乘客们大多选择“更便宜的”、每瓶售价在2000至4000港币之间的干邑白兰地和威士忌。)

食物则又一次成为配角:一小块淡而无味的鱼,几块味道一般的红烧肉(这是一道很难做得难吃的特色上海菜),还有一点让人没有食欲的炒菜。曾在一条欧洲邮轮上工作的Samantha Wang一语中的:“这菜做得中不中西不西。”Samantha可能是船上唯一坐过邮轮的乘客了。

Samantha本人或许常常乘坐邮轮,但她54岁的母亲张敏(音译)以前则从未离开过中国,更别提坐过邮轮了。然而,第二天,当邮轮穿越怪石嶙峋的石灰岩山峰,停泊在下龙湾(Halong Bay,曾经属于北越)时,Samantha和她的母亲没有像大多数中国出境旅游的游客那样参加旅行团。邵鹏一家也没有参加。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打破传统,不依赖导游、自己探索陌生的国度。

本次旅行的高潮(从社交角度来看)很快到来,那是一场“盛宴”,或曰“船长的晚餐”。宴会活动最后,英俊的挪威船长客串演出了一把。我原本希望跟他谈谈南海航行中的注意事项,可我后来发现自己完全没搞清状况。在任何时候,在中国旅游景点见到金发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是非常难得的。因此,整个航行过程中,时常有乘客要求跟英国《金融时报》年届中年的意大利摄影师合影。而面对一位高大英俊、金发碧眼、身着船长制服的年轻船长,乘客们简直沸腾了。

乘客们的晚宴着装五花八门,这是中国大陆的典型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就连大多数中国人也无法通过着装来区分哪些人富有、哪些人贫穷。简言之,富人有时穿得像农民,农民有时穿得像地主,并且他们都穿着相同的品牌。

不论是在宴会上还是在办公室里,中国可接受的着装范围似乎都比西方广泛得多。在这场半正式的晚宴上,有人穿着沙滩裤,有人则穿着晚礼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秘书长郑炜航表示,该会计划发起一项“文明乘客公约”,为首次乘坐邮轮旅行者扫扫盲,教一些邮轮礼仪中的注意事项。他说:“我们会将‘勿穿拖鞋参加正式晚宴’这样的规则写入公约。”

郑炜航支持一些外国邮轮的做法:确保船上近一半的乘客不是中国人。他解释说:“如果一条邮轮上只有中国乘客,那么他们将很难培养邮轮文化,也很难学到邮轮礼仪。”

个人而言,我觉得海娜号邮轮上的着装规范非常随意。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乘客,似乎全程都穿着睡衣。他们穿着睡衣大摇大摆地在甲板上漫步,乐此不疲地践行中国大陆的睡衣文化,那就是:通过穿着睡衣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比如大街上、生鲜店和理发店,来展示自己的放松和惬意。

海娜号浓郁的中国气息不只来自那些穿着睡衣的老太太。还有——举个例子,酒吧里一个人都没有。跟许多西方人一样,我认为喝酒是乘坐邮轮的主要理由之一,但正如地中海邮轮(MSC Mediterranean cruises)驻上海的Helen Wang所说:“中国人没有‘酒吧文化’。”不过,他们确实喜欢购物和赌博。她说:“西方人在旅行中购物没那么多,也不会在赌场里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

这并不是说中国游客不喝酒——他们只是不习惯在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但如果他们不去酒吧,那么他们会在哪里聚集呢?CCYIA的郑炜航说,“他们更喜欢打麻将”。因此,中国的邮轮增设了更多的棋牌桌,还拿走了甲板上的一些椅子。因为日光浴似乎是另一种还未被中国人广泛接纳的外国习惯。郑炜航说:“在西方邮轮上,甲板上的椅子永远不够那些想晒太阳的人坐,北欧邮轮尤其如此。但中国人,特别是女士,不喜欢晒太阳。”

然而,全世界的邮轮经营者最好习惯中国人说话、喝酒、吃东西或玩乐的方式。毕竟,今年是中国的“海洋旅游年”,而中国政府在本五年规划中宣称要鼓励邮轮业发展。中国已建有5个供远洋邮轮停泊的邮轮码头,还有3个在建设中,5至6个在计划中。上海本身就建了两个邮轮码头,其中的缘由妙不可言:在斥资2.60亿美元在上海北外滩建好第一座风格时髦的邮轮码头之后,城市规划者们发现,有一座桥使得大型邮轮无法进入那座码头。他们考虑过把那座桥拆掉,或将其改造成吊桥或隧道,但最终,他们拿出的绝妙方案是,在上游新建一座崭新的邮轮码头。这或许是中国人与我们美国人另一个相同的特点:钱多、人傻。

尽管发生了“拦路桥”这种乌龙事件,中国邮轮业还是从几乎一张白纸发展了起来,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一条国际邮轮驶离上海,到年运载出境旅游乘客数量在2011年达到50万人次,只花了短短的七年时间。但中国年出境旅游人数很快将达到1亿人次,乘邮轮出境旅游者人数仍只占这个数字的一个零头。

但如果中国官媒的报道确有其事,那么其中一些乘客选择乘坐邮轮的原因倒挺有意思。《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报道称,一家法资公司的公关经理Luna Xu说,她就是想在甲板上和男朋友一起看日落,“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里那样”。模仿泰坦尼克号似乎成了中国邮轮业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尽管看起来没什么道理。事实上,一家中国船厂计划复制泰坦尼克号,并在不久后就开工(不过提出这个“泰坦尼克号II”项目的澳大利亚大亨克莱夫•帕尔默(Clive Palmer)还未与这家船厂签订最终合同)。

然而,海娜号上没有多少像《泰坦尼克号》中列奥纳多(Leonardo)和凯特(Kate)那样的情侣。船上大多是家庭游客,或结伴出行的单身人士。在中国,国家法定假日以外的带薪假期不太常见,我不太清楚大多数游客是如何请到假成行的。一名做市场的年轻专业人士说,她只在临行前通知了老板,然后就消失了。她的老板现在正愤怒地等着她回去。还有一些人是利用两份工作之间的空档期出来玩的。不过,看上去不少人应该属于当今中国的新贵阶级,包括一些把土地卖给了地方政府、自己成为了成功企业家的农民。那些不愿意透露自己从事什么职业的,或许就属于这一类。

海娜号三晚行程的价格为2588元人民币(合285英镑)至15888元人民币(总统套房的价格),还有35%的大幅折扣。由此看来,海娜号的目标顾客是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下人群。但业内其他人指出,这条邮轮的定价偏高端,而设施偏低端。海娜号属于海航旅业邮轮游艇管理公司(HNA Tourism Cruise and Yacht Management),该公司市场总监袁媛不愿透露公司改造该邮轮所花的费用,只是说,大部分费用花在“改造机器和发动机”上,而没有花在重新装修邮轮上。她坦承,这条已有27年历史的老船,外观上处处都显得颇有年头。

当然,此行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船上度过的。此次航行的两个目的城市分别是越南北部的下龙湾和南部的岘港(Danang),我们此行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两个地方度过。我知道岘港这个名字甚至比我知道北京还要早(当时北京的英文还是Peking)。岘港位于越战时分隔南越和北越的非军事化区以南仅85英里,曾驻有美军的一个军事基地,当年那些装着越战阵亡美军战士的装尸袋就来自那个军事基地。

船上的中国乘客与我分别来自越战中两个敌对的阵营。在那场几乎摧毁了越南的战争中,我们两个国家陷入一场针锋相对的冲突。但这些中国乘客似乎已将那段历史抛诸脑后。一位模样亲切的老人说:“我们在邮轮上!现在就别想过去那些事了。我们当年也有自己的问题要忙。”他最后那句话是在隐晦地指“文革”(Cultural Revolution)。

好吧,都过去了。我们的导游来自过去的北越,她几乎绝口不提那场战争。她教我们如何讨价还价,并提醒我们注意鉴别假货。从我们吃中餐的地方到越南当地市场那200码的路,她也坚持要用巴士送我们,理由是越南的道路太危险(考虑到中国司机的驾车标准,这颇能说明问题)。她甚至让我们最好不要吃当地的食物,因为她担心“那可能不符合我们的口味”。

就在那时,我真正明白了:在那名导游看来,中国人就是“丑陋的美国人”的翻版。他们不吃当地的食物,不喝当地的水;他们的货币是“硬通货”,因此他们甚至都懒得兑换当地货币,而是直接使用人民币在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在一家中餐馆吃了中饭,同行者中有人打趣称,那里的菜是“越南式川菜”。从餐馆出来,街边的当地小贩完全无视我们,径直走向同行的中国人兜售商品。中国人如今已成为世界旅游业中的殖民者,就像当年的美国人。在自封于大陆上600年之后,中国人如今再次驶向广阔的大海。

译者/卢崴姗

中欧就太阳能电池板达成和解协议

中国将冻结对欧洲葡萄酒和多晶硅出口的调查,这是中国与欧盟达成的具里程碑意义的和解协议的一部分,旨在缓和双方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的争端。

欧盟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调查之后,北京方面立即对欧盟生产的葡萄酒展开调查,导致人们怀疑这是一种报复措施。

一位欧盟高级官员表示,葡萄酒与多晶硅争端将交由双方行业人士自行磋商解决,最后期限设定在明年晚些时候,在此之前北京方面冻结调查。

和解协议将让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葡萄酒生产商松一口气,在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困境之际,一个关键行业可能被征收惩罚性关税令这些生产商感到不安。

这也将让向中国提供多晶硅的德国大型生产商瓦克化学(Wacker Chemie)吃下宽心丸。多晶硅是光电池的主要组分。

这也为上周六宣布的欧盟与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协议增加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项经过数月艰苦谈判之后达成的协议遭到了欧洲生产商的批评。

欧盟调查针对的是中国2011年销往欧盟市场的210亿欧元光伏产品,这是欧盟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调查,导致了全球两大贸易伙伴之间的紧张摊牌。

欧盟贸易专员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上月认定,中国太阳能产品生产商在欧盟市场进行了倾销(即低于成本价出售产品),并决定对中国太阳能产品征收平均47%的临时性关税,除非双方在8月6日之前达成和解。

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大约90家中国太阳能产品企业(约占欧盟市场60%的份额)承诺,向欧盟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不低于每瓦56欧分,以避免被欧盟征收上述临时性关税。

该协议适用于欧盟太阳能产品市场至多7千兆瓦的份额;今年欧盟市场总规模预计将达到10至12千兆瓦,这个上限将保持至2015年底。

德古赫特高兴地称该协议为“一项友好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稳定处境艰难的欧盟太阳能产品市场。

但是,最先提起诉讼的的欧盟太阳能生产商联盟——EU ProSun表示,他们将在位于卢森堡的欧盟常设法院(General Court)向该协议发起挑战。他们不满意的主要问题是,上述最低价与中国产品目前的价格相仿,将对反倾销毫无助益。

EU ProSun联盟主席米兰•尼兹西科(Milan Nitzschke)表示:“这项协议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投降。”该联盟原本期待最低价达到每瓦80欧分或更高。

欧盟官员承认,该最低价“不够理想”。但他们辩称,7千兆瓦的上限将为欧洲生产商留出3至5千兆瓦的份额,从而给和解协议带来一些平衡。一位官员解释称:“大家都在关注最低价,但对欧洲太阳能产业而言,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规模。”

德古赫特急于达成一项协议,因为此前欧盟成员国不寻常地反对他的意见,并可能在12月否决最终关税,让这位贸易专员陷于尴尬。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CCCME)主任陈惠清对官方媒体表示,多数中国企业对这一结局感到满意。

官方的新华社援引行业官员的话表示,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规模较小的生产商会成为输家。

欧阳德(Simon Rabinovitch)上海补充报道

译者/邢嵬

媒体札记:练摊风波

如果说李天一是盛夏舆论场中铁打的男主角,而城管就是那流水的兵——四面八方添砖加瓦,风头俨然喧宾夺主。

前天,@变态辣椒总结出了个“城管暴力事件薄”:“7月17日,湖南瓜农邓正加被打死;23日,西宁持枪警察被城管惨殴;24日,成都夫妻被城管打得满身是血;25日,湖南菜农被交警打死;25日,北京男子陪9岁女儿街头‘练摊’遭城管围殴;26日,四川17岁的贫寒学生在街上卖自己采的蘑菇被城管打死;26日,福建漳浦男子与城管肢体冲突后昏迷死亡”。虽然这其中有些概括描述不尽准确,但对城管的集体控诉,的确在过去这10天的微博世界中如火如荼,比骄阳更加热烈。

湖南临武瓜农邓正加“突然倒地死亡”一事,确实堪称强力序曲,公众抗议山呼海啸,再添加上湘西曾成杰因集资诈骗罪被执行死刑后的连番争议,批评矛头已经牵连到了曾经的湖南省委书记、如今的最高法院院长周强。虽说在接获政府赔偿后,瓜农子女已不再四处鸣冤,但总还有些声援者为“革命尚未成功”而心存不甘,“秤砣”更是就此成为民间异议者对抗公权力的最新暗号。

“北京男子陪9岁女儿街头‘练摊’遭城管围殴”,因涉事者身份等因素,则成为本轮城管形象攻防中最新崛起的“天王山”,兵家必争。

严格来说,这回动手的真不是城管。现场视频可以证明,那10来个身穿保安制服的执法者并非城管,根据事后媒体报道,实乃北京什刹海风景区综合整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现场目击者也承认,城管当时的角色是“旁观”,“并未上前制止,只是拿着摄像器材拍摄”。不过,在微博传播中,这点身份差别很快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反正都是“邪恶”的市容管理执法者——或许,对城管的公共舆论形象来说,这也算“虱子多了不怕咬”?

“为让9岁女儿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北京一杂志社副社长田先生带女儿在什刹海‘练摊’。为防城管,特意放了张‘我是小学生社会实践,城管叔叔多多支持’的字条。7月25日晚,小摊被砸,田先生被一群执法人员群殴,女儿哭喊‘不要打我爸爸’”——是 @新京报在前天早晨8时52分发出这段微博,并配以现场视频,引爆了这场以“城管”为事先假想敌的口水拳头双重战。

说新京报在这场战斗中至关紧要,当然不仅是指这段引发超过100万次转发的视频微博,也不仅是指同天发表的整版报道《父亲陪9岁女儿什刹海“练摊”被殴》,更是指对这位父亲的身份确认。

已经很难查证出是谁第一个将田先生的“媒体副社长”身份直接指认为“新京报副总编”,但自从这个说法出现在微博上,即因符合反“公知”者的期待而被采信,@染香、@司马南等左派意见领袖当即据此扩散,就算是 @姑娘忒高兴这种对新京报寄予厚望的围观者,也曾一度信以为真,为中国媒体从业者“钓鱼”之节操堕落而叹息。

虽说这种先声夺人的招数与“公知”们夸大编造“四川达州城管打死学生”之类传闻的做法,也算异曲同工,但毕竟技巧不够熟练:将北京青年报副总编田科武的名字张冠李戴到“田先生”身上,很轻易就被辟了谣;@深夜走过长安街和 @仓央加错就算至今仍怀疑被他们指认的“新京报社副总编辑田延辉”只不过是刚刚调离报社,甚至不惜为此立下10万元赌约,但毕竟 @北京西城已经在当晚宣布“新京报田姓副总”一说为“谣传”。

中国对政府债务展开紧急审计

中国将对所有政府债务展开紧急审计,此举突显出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风险不断上升感到担忧。

中国审计署昨日发表了一份一句话的声明,称根据国务院要求,该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从村政府到中央政府)的债务进行审计。

在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网站上发表的另一则消息称,国务院在上周五下午发特急明电,要求对全国的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命令审计署暂停所有项目,以便立即开始审计政府债务。

中国各城镇、城市和省在过去五年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因为它们纷纷大举借债、以推动地方经济平稳度过全球金融危机。

中央政府已试图减缓债务增加,但收效甚微。中国经济已变得更加依赖信贷,地方政府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心已变得更加紧迫。中国审计界资深人士张克今年曾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失控”,可能引发一场比美国住房市场崩盘更大的金融危机。

对政府债务的审计将于8月1日启动。中国审计署没有说明何时将发布审计结果。

这是中国第二次试图计算各级政府究竟欠了多少钱。

第一次审计得出的结论是,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欠债10.7万亿元人民币(合1.75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大约25%。中国财政部每年报告的中央政府债务则不到GDP的20%。

但各方一直认为这些数字有低估之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表示,中国政府的债务总额很可能更接近于GDP的50%。

若确实如此,中国的债务水平仍低于更为发达的经济体,尽管对一个新兴市场而言是相对较高的。

分析师表示,真正可怕的并非绝对数字,近年来债务的快速增加才令人震惊。

《人民日报》称,中国的债务问题是可控的。“(这次审计)仍可看作一项例行工作,”该报网站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称。该文还表示,政策制定者想要“防范和化解风险”。

译者/和风

调查GSK——中国“杀猴骇鸡”?

中国人常说“杀鸡骇猴”,意指通过惩罚小角色来威慑大人物,使后者遵守规矩。中国当局这次拿国际药业巨擘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简称GSK)开刀,分明是直接“杀猴”。

这家在华拥有约5000名员工的英美合资药企近日卷入了一场行贿丑闻,被指控贿赂医生、让他们开本公司的药品。指控称,该公司通过旅行社虚开差旅与会务发票或高开发票金额方式,拿出资金向医生(一般工资不高)、医院和政府官员行贿。

中国当局已拘捕4名葛兰素史克高管,并禁止其财务总监离境。葛兰素史克分管国际业务的总裁阿巴斯•侯赛因(Abbas Hussain)已被派往中国处理此事。他已发表声明,承认葛兰素史克的几名高管似乎违反了中国法律。他表示,该公司将改变业务模式,节省一些费用下来,以降低药价。

遇到麻烦的或许不仅限于葛兰素史克。欧洲制药商赛诺菲(Sanofi)、罗氏(Roche)和诺华(Novartis)过去都与上海临江旅行社合作过。该旅行社被指控为葛兰素史克的行贿活动充当中介。但上述几家药企表示,它们此前就已停止与该旅行社的合作。警方也曾短暂地拘留过一名阿斯利康(AstraZeneca)员工,并对该公司两名医药代表进行了问询。另外,中国国家发改委(NDRC)已针对葛兰素史克等药企的药品定价行为启动了调查。

这场突如其来且声势浩大的整治活动或许有几个相互关联的原因(就葛兰素史克而言,这场整治活动的导火索或许是举报)。首先,中国的监管机构近来不只在拿药品行业开刀。最近,中国反垄断部门对嘉能可对矿业集团超达(Xstrata)价值650亿美元的收购案设定了苛刻的条件。今年1月,中国国家发改委以操纵价格为由,对三星(Samsung)等6家亚洲液晶面板制造商开出5700万美元的罚单。在遭到监管部门调查之后,雀巢(Nestlé)今年也将婴儿配方奶粉的价格下调了五分之一。

其次,随着中国的规划者们将重心从出口转向国内消费,他们自然将更加关注对消费者的保护,因为消费者如今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如毒奶粉、猪漂黄浦江等丑闻所示,中国的消费者一直受到不公平对待。就药品行业而言,维护消费者利益意味着要降低药价、清除腐败。后者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动的大规模反腐行动不谋而合。中国每年在处方药上的支出已超过600亿美元,紧随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于世界第三位。(据医药行业咨询公司LEK估计,中国的处方药市场可能价值800亿美元。)此外,这个数字每年增长约17%,不仅挤占医疗预算,也令控制医疗成本和鼓励患者使用非名品牌的普通药品成为中国当局的当务之急(因为这是让更多人享受体面医疗保障的唯一办法)。

最后,此次整治活动可能也有迎合民众排外情绪的因素。许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涉及中国本土企业。然而,首当其冲承受后果的却是苹果(Apple)等外资企业。苹果最近被迫为所谓“轻慢”中国消费者的行为道歉。

在大多数情况下,监管机构不是援引一些新出台的法规,而只是执行那些早已存在的法规。一名对中国医药行业有经验的律师表示:“医药行业的文化意味着他们已经行走在法律的边缘。但如今,这一界线又被重新划定。”

中国能够管控好经济放缓

即便在北京方面宣布最新的“微刺激”之际,人们也应当搞清楚一点:中国经济增长距离触底还很远。未来几年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速将放缓至远低于目前所预期的6%至7%的水平。尽管多数分析师相信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肯定会引发社会不安定,但他们也许正在关注错误的数字。

简单的逻辑显示,中国若想一方面推动经济再平衡、减少对出口以及由债务助推的投资的过度依赖(这种过度依赖是危险的),另一方面保持当前的GDP增速,是近乎不可能的。想一想“再平衡”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吧。目前家庭消费占GDP的35%,这一比例之低令人震惊,它仅略高于全球平均值的一半。

若要策动一场再平衡、使消费的占比在未来10年提高至50%(那仍将意味着中国是世界上消费占比最低的大型经济体),年度消费增幅就必须比GDP增幅高出近4个百分点。因此,6%或7%的GDP年均增幅意味着,中国必须在10年期间达到近10%至11%的年均消费增幅,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再平衡。

从以往经历看,中国即使在最繁荣的时期(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增长都比现在迅猛得多),也达不到这么高的消费增长。在中国乃至全球形势都低迷很多的当下,要让中国实现这么高的消费增长,是近乎不可能的。

消费占比偏低主要是政策的产物,这些政策系统化地将资源从家庭部门转移到别处,以补贴快速增长。这种做法压低了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中国的这个比重在50%上下,在世界上属于有史以来最低的。不提高家庭收入,就不存在提高家庭消费的可持续方式。

这似乎表明,要实现10%至11%的消费增长,家庭收入也要有相似的增长。原则上,中国可通过大幅提高劳动者工资和大幅上调银行存款利率来做到这一点。但由于低工资和廉价资本是中国增长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大幅提高工资和存款利率来实现经济再平衡,将导致增长崩溃。只有让债务持续飙升,才能使家庭收入增长得足够快,进而一方面保持较高的GDP增长,另一方面实现经济再平衡,当然,这种做法最终是会引发自我毁灭的。

这就是为什么GDP增幅必须进一步下降。但在连续多年实现高于10%的GDP年度增幅之后,若GDP增幅跌破6%至7%的水平,似乎会与中国老百姓日益高涨的期待发生冲突。较慢的增长会引发社会不安定甚至政治风波吗?不一定。

要让中国经济成功实现再平衡、在保持社会安定的情况下转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真正重要的增长率——正如多名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已经指出的——是家庭收入中值的增长率。与任何地方的人们一样,中国老百姓并不关心自己的那一份GDP。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

最近几十年来,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7%。要确保社会稳定,实际可支配收入应当继续以这个增速或接近该水平的增速增长。但是,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增长达到6%至7%意味着,如果中国要实现有意义的再平衡,GDP就必须“仅仅”增长3%至4%。这个低得多的GDP增幅至少意味着投资增长要近乎为零。

换句话说,中国的GDP不需要每年增长7%或者6%才能保持社会稳定。那是一个应当摒弃的神话。就社会稳定而言,重要的是中国老百姓继续以他们习以为常的速度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中国调整其经济结构的方式能够使其控制信贷泡沫。

Sunday, July 28, 2013

联想超惠普成行业第一

最新数据显示,联想已取代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然而台式电脑和个人电脑市场正面临萎缩,这是否意味着,联想只是赢得了一场战役,却输了整个战争?

Saturday, July 27, 2013

汇丰获取中国RQFII牌照

中国监管部门已批准汇丰(HSBC)在中国内地进行人民币投资。此举是中国在向海外资本开放金融市场方面迈出的最新一步。

汇丰资产管理部门昨天表示,它已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从而能够以人民币投资中国内地股市和债市。

RQFII配额体系首创于2011年,目的是对更广为人知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制”形成补充。在QFII机制下,投资者可将美元汇入并兑换成人民币进行投资。

RQFII牌照持有者可用离岸持有的人民币投资中国内地市场。设立这一牌照,是为了鼓励国际贸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

此前,RQFII机制仅向内地资产管理和经纪机构的离岸分支机构开放。至上月底,中国证监会(CSRC)总共只派发了22块牌照。

但中国证监会在今年3月宣布一项新规,放宽对RQFII的限制,允许驻香港的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和中资银行离岸分支机构申请RQFII配额。

预计汇丰的RQFII牌照获批将只是个开始。目前,有多家外资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的牌照申请正在等待批准。

新加坡交易所(SGX)周四宣布,中国扬子江船业控股公司(Yangzijiang Shipbuilding Holdings)的股票下月将成为该所第一只接受人民币交易的股票。这是人民币在亚洲资本市场用途扩大的另一例证。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有关当局采取了一些措施,进一步拓宽国际投资者现有的投资渠道。QFII整体配额已从800亿美元增加到1500亿美元,RQFII项目也从香港拓展到其他一些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比如伦敦、新加坡以及台湾。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证监会还取消了针对配额使用方式的一些规定,允许持有两种牌照中任何一种的资金管理机构投资股市和内地债市。汇丰计划将新获的RQFII牌照主要用于投资中国在岸固定收益市场,以获得远高于离岸债券市场的收益率。

译者/王慧玲

罢黜埃及总统之夜

埃及军方罢黜了总统穆尔西的职务,这被穆尔西的支持者们看做是一场政变。分析认为,后续几天开罗的形势将会非常紧张,暴力随时可能发生。

现场:展览“未曾呈现的声音”

“未曾呈现的声音”是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展览。这是来自展览现场的影像。

Friday, July 26, 2013

资本市场将决定中国转型成败

【编者按】本文与我们此前发布的《中国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中国资本市场离成熟市场有多远?》,都节选自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执行院长祁斌先生近日长篇著述《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市场》。本文重点讨论资本市场建设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十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最为关键的十年。

2010年,中国经济突破了人均GDP 4000美元,如果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经济保持7%的增长率,十年复利,翻一番,2020年前后,人均GDP将超过8000美元,假设人民币升值10%-20%,就超过一万美元。

这对中国意味着两件事:第一,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意味着中国已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叫“突破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我有机会去吉隆坡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对此有了一点切身体会。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有诸多不稳定因素,首先它汇集了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其次它汇聚了三大民族: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尤其马来人和华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历史上也有过一些不快。马来人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拥有财富却不到20%,但占据了所有党政要位;华人人口不多,却拥有了财富的80%,但被排除在公职和公共教育系统之外。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你到街上一看,却发现什么事都没有,为什么?2012年底,马来西亚的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304美元,即所谓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

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如果社会发生动荡,每个人都会有所失去,老百姓不会轻易上街了,人毕竟主要是经济动物。

如果中国在2020年前后突破人均GDP一万美元,国家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将有更深的缓冲区,更大的承受力,我们将有机会推动一些更深层次的改革。

第二,如果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就大致达到美国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中国人口正好是美国的四倍,也就是说,中国有望在2020年前后,经济总量赶上或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我们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在国际事务和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区域争端中,话语权会增加很多。那时候我们再提共同开发,一些国家可能就会愿意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判。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十年,保持增长,保持稳定,加快转型,是第一要务。在增长、通胀和转型之间寻找良好的平衡,是最大的挑战。

怎样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往往取决于其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作为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场所,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可以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重要的突破口。

以资本市场改革作为经济转型突破口

资本市场对于经济转型的推动,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量的整合,二是增量的发现。

第一,现有产业的整合。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有很多产业从极端落后起步,成长到了全球屈指可数的地位,最典型的是钢铁。

刘香成镜头中的中国梦

三十年以前,在1983年,刘香成出版了他名为《毛泽东之后的中国》的摄影集。其中图片拍摄于1978年之后五年间的中国。那时,刘香成作为第一批来自美国的境外记者驻留北京,迎接中美两国1979年1月1日恢复建立双边外交关系这一重大时刻的到来。

那时,刘香成对中国并不陌生。他是中国人,1951年生于香港,父母来自大陆,在港工作。两岁时,刘香成随家人回到母亲的家乡福建,在那里度过了童年,直到九岁,后于1970至75年在纽约读大学期间,成为备受尊敬的摄影家焦尼•米利的助手。他通过大量搜集和阅读新闻报道,境外学者及汉学家的文章文献得以保持了与中国的联系。在1974年,当被那个时代里最为重要的一位图片编辑问到“此生你想要做什么”时,刘香成毫不犹豫地回答:“回到中国”。1978年,他回到了中国。

那时中国正处在经济改革的第一阶段。今天,三十年来的改革已经让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十年代末到今日,中国从那个年代一步步走来的过程,被刘香成的摄影图片记录并呈现出来。

同样在这三十年里,摄影,作为一种媒介也在经历着戏剧性的变革。无论是从科技上还是在日常生活的流行普及上,数码摄影作为捕捉图像的方式似乎已经全权取代了手动拍摄,然而,在摄影图片中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也最终被改变了。因为数码科技可以为所欲为,摄影作品中的“真实性”如今已成为神话。但是,遵循着如亨利 •卡地尔-布列松等摄影大师的传统和精髓,刘香成的摄影规避了主观伪造。每一张图片都代表了决定性的瞬间。如广受赞誉的摄影艺术批评家顾铮所论述:“我们能够从刘香成的照片获得反思历史的动力。我们有什么样的过去,就会有什么样的现在。我们的现在其实是被过去所决定的。我相信,如果能够以刘香成这样的照片为历史出发点,那么我们的历史反思或许会更有深度,我们的现实认识也许会更为清醒。”

1976-1983:毛泽东之后的中国

1970年代末,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带领国人“在实践中寻求真理”。摄影师刘香成此时也委任自己,通过用他相机镜头里捕捉到的日常生活景象,来把握这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度的脉搏。镜头里人们在工作,在恋爱和在业余活动,展现的是经济改革动势中正在腾升的人文主义的复苏。

上海照相馆,1977

80年代曙光来临,随着整个社会投入自由市场经济和生产责任制,境外资本流入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这个崭新的年代,因文化复兴的缤纷涌动,而被人们形容为中国的“第二次启蒙”——第一次启蒙为1919年五月四日的新文化运动。人们不断地在追求着明天会更好的梦想,这个梦想此时更富有“摩登”的样式。在刘香成的手中,照片记录下了那些纯真与激动,和在这一潮流时期中所激发的价值变迁。

刘香成的作品融合了西方人于美学之上统领摄影语言的关照,但无论在图片的构图布局还是内容表现上,又饱含了作为中国人的对于摄入画面中的人物那深邃绵延的情感和感性。 透过他的眼睛,社会变迁沧海桑田无非是日常生活中那不经意的一瞥,看到身着新潮衣装和发式的人们,或者公车穿梭,或者闲暇活动,映像自然流露。刘香成的摄影作品,一幅图片中过去与现在含蓄并存,两个时态好似可以一并如此自然自在地发生前行,讲述着更迭交替中的年代,人们正如此热忱地迎接期盼着新时代。

上海青年滑冰,1980

我要不要接受这份工作?

我所在行业的一家领先公司在挖我。他们提供的职位很吸引人,薪水也更高。朋友们说,这是不用费脑子就能做出的决定。可是,我发现这家公司与我打交道时毫无章法可言,简直有点侮辱人。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先与我接触,但被指派跟进招聘的高管却用了一周的时间来回复电邮,而且他的答复非常简短,没有任何奉承。这就好像是被一个长相帅气的男子追求,他认为,我会不假思索地跟他上床,因为其他人都这样做。我这么想是不是有点愚蠢?

高管,女,50岁

露西的建议

如果你坚持把这件事视为一场爱情追求,那么你的结论是错的。那些极力奉承你的追求者一般都是急不可耐的好色之徒。而那些对你的兴趣如细水长流慢慢递增的人则可能是更好的长期选择。想想英国文学中最让人满意的浪漫男主人公之一达西(Darcy)吧。他一开始是多么的乖张和冷漠啊。如果那时有电子邮件的话,他会好几周都不写信,而且完全没有恭维之词。

然而,你说的事情其实并非谈情说爱,你也不是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t)。你是一名成年女性,这是一份工作。你指望潜在雇主对你超级喜爱并没有错;如果他们不愿费事具体执行的话,你又为什么要费事与他们交谈呢?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暂且不去理会这种冷漠的敷衍方式,有两个理由让这种不合章法的企业挖人行为继续下去。首先,与你所在的公司相比,这家公司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工作场所。然而,我并不真的认为情况是这样的。市场领先企业与优秀雇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最大的公司往往不是优秀的工作场所,因为它们规模太大,而且过于政治化。它们还可能会过于自满:自满的公司不会长久保持行业第一的位置。你的经历显示,这家公司具有上述所有的弊病。CEO下达了指令,下属不愿执行,但他们又不敢违抗,于是使出拖延的招数。

另一个让这种行为继续下去的理由是,在一家领先企业供职会让你的简历好看一些。这个理由总是适用,尽管50岁而不是25岁的美妙之处之一是,你可以忽略这点。

如果上述建议还不够的话,你应该试着搞清楚,那位“不情愿先生”是否会是你的顶头上司。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有最有力的理由切断所有联系。很明显,他不希望你担任这个职位;如果尽管有他的阻挠,但你还是被录用,那么他会竭尽全力确保你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读者建议

没有蜜月期

你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很明显,这家公司与潜在新人打交道的方式与其内部员工完全一样。在多数情况下,随着公司现实变得越来越明朗,新职位的“蜜月”期会逐渐结束,至少你在开始工作之前就明白了该公司实际上是如何运转的。或许未来没有蜜月期,但也不会出现让人崩溃的失望场面。我看这是一种精明的招聘战略。

董事长,男,58岁

你想要这份工作吗?

你是否想要这份工作?如果是的话,谁在乎那些软绵绵的一套?

匿名

多研究一下

你在根据一名高管对这家公司做出判断,据你所知,这名高管可能太忙,没有时间奉承你。在你打算放弃为一家市场领军企业以及更多金钱工作的机会之前,从其它一些途径做一些了解吧。向CEO索要另外两名高管的联络方式,跟他们谈一谈你为该公司工作的事情。如果他们也是一样的态度,那么你就放弃吧,但不要根据某一个人的态度做决定。

中国医疗行业的回扣文化

昨日,北京郊区的一家医院,主护士工作站外面的门厅空空荡荡,不同寻常。这家医院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表示:“往常总有四五位药企销售代表在这里徘徊,但今天都走了。他们以往会等在那里,尝试邀请医生出去吃饭和做按摩。”

医生、投资者以及高级卫生官员表示,这些销售代表是中国医药企业的员工。贿赂与回扣的文化在中国医疗行业十分泛滥,而上述销售代表便是这种文化的典型特色。

中国对医药行业的贿赂腐败发起了日益深入的调查,迄今已拘留了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中国公司的数十名员工,预计还会波及其他药企。GSK首席执行官安德鲁•威蒂爵士(Sir Andrew Witty)警告投资者警惕调查的潜在冲击。这次针对葛兰素史克的调查重点是总额高达30亿元人民币(合4.88亿美元)的交易。目前为止,这场席卷整个行业的调查尚未提及任何中国企业,不过在中国,贿赂医生、医院管理人员以及卫生官员的行为十分猖獗。

北京的一位要求匿名的高级卫生官员表示:“所有在华经营的国内外药企的腐败程度不相上下。行贿手法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钱财都流进了政府手里,为的是说服政府批准新药品。而医院和医生只拿走了腐败收益中的很小一部分。”

2007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前局长郑筱萸因受贿与渎职被执行注射死刑。郑筱萸收受药企650万元人民币贿赂以后,批准了不安全的药品,导致部分病人死亡。

在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期间,郑筱萸下令批准的药品超过15万种,平均每年批准的种类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数量的100多倍。

被警方拘留的GSK中国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上周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主要通过旅行社贿赂官员,旅行社给他现金回扣,然后向GSK收取差旅费或会议费。

GSK聘用的一家旅行社的高管在同一采访中表示,现金回扣最高达50万元人民币。

6家中国上市药企2012年的年度报告中披露,企业支付了巨额“销售费用”,其中包括差旅费用和用于销售会议、“企业发展”营销以及“其他开支”的费用。

最大的开支是差旅费用或会议费用,每种情况下,企业销售团队的开支都是企业上年净利润的数倍。

以贵州益佰制药(Guizhou Yibai Pharmaceutical)为例,去年该公司的净利润是3.333亿元人民币,但销售开支总计达12.5亿元人民币,其中会议费用逾2.95亿元人民币,而工资支出仅为8800万元人民币。

这家公司2318人的销售团队支出最高的部分是差旅费,用了4.04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名销售代表一年花掉17.4万元人民币。这大致相当于每名销售代表每个月在北京与企业总部所在地贵阳之间乘飞机往返10次的费用。

贵州益佰的一位高管表示,差旅费很正常,其中还包括住宿餐饮费。他还表示,公司从未通过旅行社行贿。

上述北京高级卫生官员表示,当腐败肆虐整个医药行业,药企自身也反受其害。这名高官表示:“我们讨论的是腐败之中的腐败。如果药企代表向医生或医院贿赂了5000元人民币,却会告诉自己公司贿赂了1万元,自己吃下差额。”

销售代表贿赂官员、资深医生或医院管理人员的其他常用手段,包括在奢侈品店开立银行账户或记账户头,然后直接把借记卡或者VIP卡送给收受人。

一位常驻上海的顾问、《廉价中国的终结》(The End of Cheap China)一书作者雷小山(Shaun Rein)表示,他绝不在医疗行业工作,因为这个行业“太肮脏了”。他指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外国药企进退两难。如果它们想要在中国发展,就必须行贿。这不是一个选择性问题,因为卫生部官员、医院管理人员以及医生都会索贿。”

雷小山曾考虑调查中国一家心脏疾专科医院,但无所不在的腐败让他认为,风险太大了。他表示,医院的医生每月工资还不到1000美元,但每年吃回扣的收入有30万美元。

雷小山表示:“1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尝试打击这种不当做法。但目前看来,似乎毫无成效。”

一名调查人员匿名补充道:“不管你接触中国的哪家医院,医生都薪酬微薄,而药企则愿意通过回扣来补充(销售)渠道。”他的公司决定放弃收购一家地方药品分销商的少量股份,因为他发现,该公司的商业模式“显然建立在15-20%的返点基础之上。”

译者/何黎

FT社评:“微刺激”乃明智之举

自今年春季上任以来,中国新领导层明白,他们不得不着手提振不断放缓的经济,同时又必须推动经济再平衡,减轻对政府主导的投资的依赖。北京方面周三宣布的“微刺激”方案所包含的某些措施,达到了这一艰难的平衡。

这个方案包括对小微企业暂免征税和解除针对出口企业的部分官僚规定,在规模上远远不如2008年出台的巨额货币刺激。这种克制看上去是正确的。7月份制造业调查显示,活动指数跌至近一年最低位,这个迹象表明放缓趋势仍在持续。但截至6月份的三个月,GDP同比增长仍达到稳定的7.5%,与领导层和分析师的预期相符。

本周扩张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绕开政府,让企业家直接获得利好。这表明中国正在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教训。2008年的刺激基本上是以地方政府为实施渠道的,地方政府用刺激资金启动很多不具成效的项目。中国中央政府现在不得不确保地方政府解决各自的旧债,而不是让它们背上新债。

相反,帮助中小企业是符合经济逻辑的。中国的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推动因素,也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然而,在过去20年里,它们得到的待遇不如国有企业。由于大企业现在发现很难投资于有成效的项目,因此针对中小企业是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提振经济方式。

不过,要让中小企业欣欣向荣,中国信贷市场必须转变优待大企业的做法。截至6月份的三个月里,只有三分之一的银行贷款流向中小企业。

上周,中国政府向金融自由化迈出新的一步,取消了实行数十年之久的贷款利率下限。然而此举基本上是象征性的,因为多数贷款的定价都高于下限。无论如何,如果有谁将获益于这项改革的话,那便是国有企业,因为它们能以较低利率借款。

更有意义的步骤将是取消央行强制规定的贷款额度。让资金流向前景最光明的项目,而不管借款人的规模大小,这种做法将打击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但由于其它企业能够自由借款,资本将得到更高效率的配置。这将帮助中小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

译者/和风

中国经济放缓没那么可怕

什么情况下人们会对7.5%的经济增长率感到失望?当这个经济体是中国、并且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其高达10%的经济增速时。这正是全球范围内某些经济体以及某些商业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难题。

对于可能受影响的领域,可以列出很长的清单。从澳大利亚的矿企到德国的制造类企业,很多公司都逐渐认识到,向中国销售产品,远非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的保证。在一个全球化整合的供应链中,这些出口商所感受到的挫折正迅速传导至他们的供应商。

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Changyong Rhee)表示:“贸易下滑以及投资收缩,属于中国走更为平衡的增长路径所产生的部分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连锁效应无疑是区域内应当关注的一大问题。”

这种担忧情绪已经蔓延到了最高级别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上周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对于全球经济整体而言,“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的持续时间长于我们预期的风险”。

汇丰银行(HSBC)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Stephen King)表示,很多国家都将受到影响。“鉴于大宗商品价格近期下跌,受波及程度最深的包括国际上的某些主要大宗商品生产国。”

但即便某些国家以及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出口商发出了哀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也并非意外之举。多年来,中国的政治领导集体一直宣称要改变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出口、房地产以及制造业的模式,转而依靠消费驱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正是这种转变的初步表现。

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家们的上述表态并不受到重视,因为每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时,他们就会制定一个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并引发新一轮建设与投资热潮。但当前的形势似乎与以往有所不同。

中国对新建公路、铁路以及住宅的需求正在减弱,而海外对于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已得到了满足。中国现已认识到,放任投资占GDP比重从金融危机前略高于40%的水平,上升至如今接近50%的水平,加大了经济结构最终向消费倾斜的难度。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结构调整可能会对某些方面造成冲击,但其影响不应被夸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中国经济增长率开始达到10%时,中国的增长对于全球经济的价值仅相当于美国经济增长1%。虽然有其益处,但却容易被忽略。而在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高速增长之后,如果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8%,则相当于美国经济增长4%。

即使中国经济以每年7.5%的速度增长(正如其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表现一样),它对扩大全球需求的贡献仍然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因此只有对于那些天真地以为10%的增长速度可以永远持续的人来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才会成为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再平衡,有人欢喜有人愁。当前感到紧张的包括澳大利亚等大宗商品出口国,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支撑了中国的建设热潮。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表示,他的国家目前面临长达十年的资源热潮行将终结的现实,因此“经济结构多元化以及提高生产力对于澳大利亚而言已不再只是重要了,而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受益者。只要中国成功做到了刺激消费并转而逐步壮大服务产业,生产供中国消费的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将因此获益。

裕信银行(UniCredit)的安德烈亚斯•雷斯(Andreas Rees)指出,虽然今年德国对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有所下滑,但主要原因在于需求暂时受到抑制,因而很可能只代表了整体上行趋势中的一个停顿,而非趋势的逆转。他表示:“设想中的中国经济向消费倾斜的再平衡,应该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家庭对于汽车的需求。”

在这条经济结构再平衡的道路上存在一定风险。在消费接过主要增长引擎的接力棒之前,中国的投资规模可能有所下降,进而导致增速放缓恶化为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在这种情况之下将只有输家,没有赢家。这种结果是可能出现的,正如IMF每年派往中国的监管代表团所建议的那样,中国需要大力改革以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

但是否可能出现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各方的共识是否定的。近年来传统经济智慧在预测经济走势方面一直存在巨大偏差,但几乎所有人仍然一致认为,目前几乎没有迹象显示全球经济危机将上演由中国担任主角的第三幕——在此之前第一和第二幕分别由美国和欧元区担纲主演。

译者/马拉

Thursday, July 25, 2013

“北极冰融可能造成60万亿美元损失”

已开始计算财务后果的研究人员表示,北极正在快速融化的海冰和永久冻土是一个“经济定时炸弹”,很可能给世界造成至少60万亿美元的损失。

此前,北极海冰创纪录的融化被普遍视为在经济上是有益的,因为它打通了航道,开启了在该地区开采资源的可能性。北极地区据信拥有全球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和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

然而,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的学者们进行的研究表明,北极冰在调控洋流和气候方面的关键角色意味着,海冰融化所引发的变化将损害作物、淹没房产,重创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

剑桥大学佳奇商学院(Judge Business School)的克里斯•霍普(Chris Hope)表示,它可能导致的损失比任何效益高出三个或三个以上数量级。

霍普表示:“人们计算的潜在经济效益是数十亿美元,而我们在谈论数十万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损害和额外冲击。”

多年来,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两倍,而自2001年以来,每年融化并重新冻结的海冰面积一直在缩减,每年缩减的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英国。

去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缩减到自1979年开始卫星监测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洲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在于,日益变暖的北极海水,正如何加快俄罗斯北方东西伯利亚海下面的永久冻土融化——那里据信蕴藏着大量甲烷。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出约20倍,尽管它在大气层中的停留时间没有二氧化碳那么长。

围绕这些气体水化物储量的释放需要多长时间,以及它将会造成何种影响,目前各方正展开激烈辩论。但一些科学家表示,已经有证据显示大量的甲烷正在逃逸,其他人则担心,甲烷逃逸速度非常快,足以加速全球变暖并加快其它变化,如格陵兰岛冰原融化。格陵兰岛冰原若完全融化,足以导致海平面上升7米。

剑桥大学的海洋物理学教授彼得•沃德汉姆斯(Peter Wadhams)表示,这就是研究人员认为评估经济影响非常重要的原因所在。沃德汉姆斯认为北极海冰可能在2015年夏季完全消失。

他表示:“我们正在研究这种极为迅速的海冰收缩可能对全球气候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译者/邹策

“蒋公”的高帽

蒋介石的铜像被戴上“世界伟人”的纸糊高帽,铜像前拉起了“以党国兴亡为己任”与“置大学死生于度外”的白布条……

这是一场话剧的高潮一刻,演出地为台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天井。这是1989年5月4日,台北正处于民主转型的亢奋时刻。

解严开始,蒋经国去世,宋美龄复辟未遂,但国民党仍掌握国家机器,光头的蒋介石铜像仍矗立在台湾各地,包括台大校园,它象征着昔日权力仍如幽灵般无处不在。

这幕剧名为《图腾与禁忌》,想要直接挑战长期笼罩台湾的蒋家个人崇拜,演出者则名为“反幽灵剧团”。这剧场的发起人是罗文嘉,政治系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此刻台大学生会的会长。在台大乃至整个台湾教育史上,他是个历史性的人物。他是第一任由全校学生普选产生的学生领袖,也是从他开始,“学生会长”取代了沿袭多年的“代联会主席”,对于长期被国民党控制的校园,这是个了不起的时刻。

在同学眼中,这个个子不高、戴着宽边眼镜的罗文嘉,总有一股不断前冲的欲望,而且是个宣传天才。他曾发起过反对校园福利社的运动,他坚持福利社赚取的利润应该用于学生,怎能被校方拿走?为了表现决心,他甚至发动同学开设了自己的福利社,他们自己进货、送牛奶、卖便当,想用低价击垮校方的福利社。然后就是参与第一届会长的竞选,他发动了所有主要的社团为他助选,把传单发进了每一个宿舍,组织能力让人大吃一惊。

《图腾与禁忌》算是他领导的学生会为“五四运动”的献礼。这是1989年,“五四运动”正好70周年。而台大从来自豪于与“五四”代表的自由主义传统的紧密联系,它最受爱戴的校长傅斯年正是五四健将,已成神话的殷海光继承的也正是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此刻的台大该怎样纪念五四?小剧场正在台北流行。倘若多年来国民党政权试图把一套中华民族与党国理论灌输给整个社会的作为,是一个大剧场,这蜂拥而起的自发性小剧场则是一种抗争,它用个人的、小群体的、自下而上的叙事来反抗这种国家的、自上而下的论说。

于是有了一幕小剧场,在5月4日这一天,为台大内的活动中心里的蒋公像戴上高帽子,这创意还是来自他们自小接受的反共教育--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不正是给“牛鬼蛇神”戴高帽吗?

在他1985年进入台大时,没人指望他扮演这样的角色、创造出这样的闹剧。他是个桃园县的农家孩子,父亲除了耕田,还是风水先生,全村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不免烦劳他父亲。他是个敏感的少年,是读着《幼狮文艺》与《联合报•副刊》上作品成长的,王尚义《野鸽子的黄昏》的迷惘情绪、王秉钧的散文、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都曾影响他,他喜欢那股流亡的大陆文人们的乡愁。小学五年级时,他曾得到过全县“模范儿童”的荣誉,受到时任桃园县长许信良的表扬(当然这位国民党县长也成了反叛者)。

比起文学上的敏感,他的政治启蒙姗姗来迟。在台北的师大附中读书时,他还是“三民主义”学社的成员,相信美丽岛的成员都是暴徒,读到党外杂志时,还有要和他们争论一番的冲动。

私暴力时代行事准则

盛夏七月,爆炸连着利刃搅动了中国。无指向暴力之剑悬挂在每个人头上。

国家在那儿委屈了某人,其他人便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这或许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制度宿命。一个行将坍塌的制度不只是自己变成灰烬,还要把大地变成硝烟滚滚的战场,并让所有人为生存而焦虑。

鸵鸟式的生存策略已经失效,即使你不理一切陌生人,不在错误的时间去错误的地点,你都可能遭遇生命威胁。几乎任何公共场所都蕴含风险,幼儿园,超市,医院,公交车,机场,高架桥,甚至普通的马路……失控的人,或手握刀斧,或驾驶汽车,或自制炸弹,或点燃汽油,他们将郁积于心的报复之箭,射向每一个貌似无辜的人。从自虐式的下跪、跳楼、自焚,到不计后果地无底线攻击,他们要用罪恶的毁灭方式宣告自己卑微而不容忽视的存在。

国家暴力与私暴力是一对孪生兄弟,当司法制度崩溃、强权者不再跟弱者讲道理的时候,私暴力将不可避免地泛滥。

在私暴力时代,生存突然变得如此艰难,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自身和家人的安全防护上。

试着总结出几条准则,仅供参考。

尽量做一个宅人,不与外界发生身体接触。这其实也有风险,除非你住在别墅里,否则行为异常的左邻右舍仍会让你不安。不得不外出的话,进入任何公共场所,从广场到厕所,都要睁大眼睛,查巡周围有无精神病态的人,按照官方的统计口径,每1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精神疾患。如果发现神态异常的人,如果他们手里提着一件形状可疑的编织物,则要万分小心。

不相信一切突然落到自己头上的好事,包括手机号码中奖、异性放电等,生活不在别处。就在你心所在的地方。惟其心静心净,才不会有无妄之灾。

不到万不得已,不可与人结怨。不言而喻,以善意与人相处,能给予人的尽量给予,即使力有不逮,也要有好态度。

平等待人,不以身份觑人,切勿将歧视和侮辱加之于底层看似柔弱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忍耐阈限,他们的敏感或许超出你的想象,弱者的爆发力往往更加惊人。面对无道德时代的丑行,勿做道德警察,你所能做到的是淡然一笑,我自别头向他方。

一个失控的人,是极易被这个时代踢出局的。李承鹏就是一个例证,他因言辞犀利而被微博禁言,其时文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也被无限期冻结。生存是一门隐忍的学问,甚至比王林大师手里握着的蛇还要憋屈。在他人眼里,我们恐怕也常常是一个“精神异常”者,因此,要能忍受被人审视和歧视所带来的侮辱。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这个时代幸存下来,并见证一个公平、祥和时代的到来。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不失控的人,尽管那很艰难。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分析:美联储逐步退出QE令中国承压

中国正在发生的资本外流可能要怪美国。

归根结底,随着美联储(Fed)逐渐退出量化宽松(QE)计划,中国是受流动性撤出的数量效应影响最大的国家。

事实上,中国可能是最难以克服这一局面的国家。

野村(Nomura)分析师表示,尽管贸易顺差高达27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处于140亿美元的高位,但中国金融机构6月外汇占款减少了410亿元人民币。

这家日本券商表示:“这表明中国6月发生了大规模资本外流,与2013年初形成了强烈反差。今年1到4月,外汇占款平均每月增加3770亿元人民币。”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引发担忧,以及政府开始严厉打击非法资本外流,5月外汇占款仅增加660亿元人民币。

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分析师高滨表示,与此同时,美国逐步退出QE带来的数量效应将对中国造成更直接的冲击。

与多数大型经济体不同,中国依靠外汇创造基础货币,而这表现为一个事实:截至2013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PBoC)资产负债表上有83%的资产为外汇储备。

“由于美联储逐步退出QE计划会促使美元走强,中国的外汇积累将大幅放缓,甚至可能出现下降,导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增发机器失去动力。这是因为,可供购买的美元资产将减少,可供使用的人民币也将减少。”

流动性降低令中国处境艰难,并限制它推出大规模刺激的能力,而在信贷推动的扩张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刺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近期于莫斯科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会议上将这种无奈的选择美化为:要推进经济转型,减少经济刺激。

更短期的关注点是,中国将如何抗击流动性撤出。

一些分析师认为,随着近期市场动荡的终结,资本外流的势头将减弱,不景气的资本流动数据引发的市场动向将发生逆转。

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是,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野村的张智威预计,从今年第三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将每季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以应对增长放缓和投资者担心经济硬着陆引发的长期资本外流。

另外,尽管高滨认为,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速度将不足以抵消资本外流的影响,但这一举措仍将被外界解读为值得欢迎的稳健之举。

译者/何黎

中国禁止党政机关5年内新建楼堂馆所

随着奢华宴会、海外公费旅行和妨碍民间交通的车队已经成为禁忌,中国高层在针对精英统治阶层的越来越长的禁令清单上增添了新的一项:5年内禁止兴建新的办公楼。

《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本周起生效,将执行5年。这是领导层在指引共产党官员走上更节俭道路的运动中出台的最严厉措施之一。

中国国务院在《通知》中表示,我们必须“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这项禁令还适用于现有楼房的扩建。政府誓言严格执行这一指令,以往出台的类似政策未能阻止地方官员沉迷于对庞大建筑的癖好。

与西方国家预算缺口引发紧缩政策不同,中国的收紧举措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新领导层决心的推动,目的是解决在其看来党内精英道德标准不断下滑的问题。

去年,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禁止奢华宴会、红地毯迎宾、铺张浪费的出行以及其它标志性的腐败行为,这些行为已经玷污了政府在公众眼里的形象。

这些节俭措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影响,导致今年上半年消费增长放缓,并给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企业带来打击。

最新的禁令会否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类似的负面影响,将取决于国有企业如何解读《通知》。中国商界高管曾感受到压力,觉得他们必须遵循习近平早先的紧缩政策,尽管习近平针对的是政府官员,而不是企业。

北京方面以前曾试图阻止地方政府建造庞大的新办公楼,但成效有限。即使在中国比较贫穷的地区,城市甚至乡村也建造了庞大的办公楼,其中有一些模仿美国国会大厦和不伦不类的欧式宫殿。一个臭名远扬的案例是,在贫穷的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政府花费三分之一的预算建造了一栋形似白宫的办公楼。

按照《通知》,因老化而不能满足办公要求的办公用房可进行维修改造,但审批过程将极其严格,“豪华装修”将受到严禁。

中国国务院在宣布这一禁令时,试图堵死地方政府可能用来回避规定的种种途径。《通知》称,严禁以“学院”、“中心”等名义建设党政机关的楼堂馆所。

《通知》严禁以“危房改造”名义改扩建党政机关的楼堂馆所,并严禁党政机关接受任何形式的赞助建设和捐赠建设,或者借企业名义搞任何形式的合作建设、集资建设或专项建设。

李克强在3月份作为中国总理发表首次公开讲话时曾表示,他将禁止动用公共资金建造新的楼堂馆所,以求缩减中国规模巨大的官僚体制。

“此举非常积极。很多建筑物投资只是增加了未来的成本。这些资金可以省下来,用在更具生产性的地方,”瑞穗证劵(Mizuho Securities)的沈建光表示。

译者/和风

解读李克强的“微刺激”

“李博士”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被赋予的昵称之一,因其在北京大学取得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背景在理工科为主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中并不多见,也使得外界对于“李克强经济学”充满想象。如今,这位李博士的经济政策又迈出实质性一步。

7月2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三项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

“李克强经济学”版本不少,其中“不刺激”曾被视为最大特点。这一次出台的措施,是否违背了其初衷?我认为恰恰相反。中国当前不需要“四万亿”式大手笔刺激,但减税、简化行政措施、支持民间资金开发铁路等措施,应该值得肯定,也有利于强化中国经济未来复苏动能。

在此前专栏《李克强经济学,走走看》中,我曾强调,刺激政策未必全是负面。

刺激政策可以分为有两类。第一类可以称之为“赋权式刺激政策”,主要特征是大规模上马各类投资项目,本质上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介入与干预,显然会导致投资增加、信贷扩张、通胀膨胀等恶果。

与之对应,第二类刺激政策可称之为“放权式刺激政策”,譬如大规模减税、加大社会保障投资、改善市场经营与法治环境等措施。中国现在以及未来仍旧需要后一类刺激。

李克强的的最新举措被英国《金融时报》总结为“微刺激”。激发民间活力的方向值得肯定,但是具体路径仍待明确。

首先,从减税来看,目前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对象是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根据国务院的统计,这将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这显然是轻徭薄赋的正确方向。不过,销售收入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远远不能涵盖所有中小企业。中国企业赋税之重,已是共识,减税力度仍有待加大,尤其在经济下行阶段。

目前中国财政收入大幅减慢,增速由两位数减少到个位数,一些地方出现甚至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各地政府部门往往乐于强调自身困难,习惯向社会伸手要钱。但他们应该明白,他们工作再努力,都不如中小企业努力;他们再困难,都没有中小企业困难。一味多征多敛,或者强化繁琐、低效的各类管制,绝非扶持中小企业良方。中小企业在就业、创新、财税等领域贡献不菲份额,却在融资和运营等诸多方面备受歧视。唯有中小企业活起来,中国经济转型才有希望。

其次,简化审批程、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承诺,以前也多次作出过,但执行力度以及方式仍旧有待考察。

最后,李克强近期多次提及铁路,本次官方更是承诺,要“按照统筹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这是继铁路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通过改革,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

融资、准入的市场化,显然是大势所趋,但要如何落实和执行,以确保项目具有经济合理性、民间资本具有盈利可能,仍旧考验政府的执行力。

中国宣布“微刺激”措施

中国公布了一些旨在提振低迷经济的措施,这是迄今最强烈的信号,表明领导层对经济放缓感到担忧,同时也突显出中国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出现转变。

这个“微刺激方案”尽管规模有限,但可能预示着政府将出台更多政策以提振经济增长。政府将对小企业暂时免税,减轻出口企业的成本负担,并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

与2008年中国推出巨额刺激方案以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不同,新的刺激方案利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力求简政放权,收窄政府权限,让企业有更大经营空间。

中国国务院周三晚间表示,它希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它宣布了一套三个环节的方案。首先,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合3250美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中国国务院表示,将从8月初生效的这些减税措施,将帮助逾600万家小微企业,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

其次,对出口企业,政府承诺简化审批程序,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措施包括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并且在原则上不再对工业制成品实行出口法检。

第三,中国国务院表示,将创建更多融资渠道,确保国家完成雄心勃勃的铁路发展计划。具体措施将包括鼓励更多私人投资者参与和发行新型债券产品。

“你可以称其为微刺激方案。它的规模相当小,但这些措施都在供应方发力,其效率会更高,”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经济学家陆挺表示。

这一政策套餐出炉之前,有更多证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正在加深。周三发布的7月份制造业调查初步结果跌至11个月低位。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减速至同比增长7.5%。多数分析师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在今年剩余时间将进一步走弱。但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本周早些时候重申,官方的全年增长目标仍是7.5%。他的言论被一些观察人士解读为一个迹象,表明政府准备出手干预,拉动经济摆脱放缓局面。

中国国务院在宣布上述改革措施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但它需要推进改革,以求“稳增长”。

就在前一天,中国国务院发布五年内停建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通知。这一禁令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一场运动的最新措施,目的是遏制共产党官员的炫耀性支出,这种支出已成为公众不满的一大根源。

但此举也是一个迹象,显示随着增长放缓,中国政府试图引导公共资金投入更具生产性的用途。国务院称,必须“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译者/和风

中国经济增长不能靠消费

当前市场在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评估相关政策选择方面遇到了困难。一种极端表现是,部分观察人士开始讨论中国经济崩盘的可能。但绝大多数人已经转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应该更多地依靠消费驱动,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失衡几乎已成共识——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已经逐步滑至35%以下,为主要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而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则升至45%以上,为主要经济体中比例最高的。

中国经济增长失衡常被归咎于利率水平偏低或者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这是一种很方便的解释,因为价格驱动资源配置的观点很容易为金融市场所接受。但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上周发表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文章,准确地找出了该问题的真正原因,这在主要评论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克鲁格曼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失衡可由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获得诺贝尔奖的模型来解释;该模型展示了伴随着投资的增长,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现代经济领域的转移,是如何导致经济快速但不平衡地增长的。该模型还展示了,在何种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将趋紧,经济增长将放缓,中国经济也将最终更趋平衡——即达到“刘易斯拐点”——正如克鲁格曼指出,这一过程正在导致中国“撞上长城”。

但克鲁格曼接下来错误地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连同工业化进程,“导致工资水平在经济走向富裕时仍然维持在低位”,中国为了避免经济增长严重放缓,必须尽快平衡经济增长。和很多其他人一样,克鲁格曼认为再平衡是中国避免经济增长过早放缓的解决办法。正是经济过早放缓导致了多数雄心勃勃的发展中国家未能实现较高的国民收入水平,这在拉丁美洲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一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事实上,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只有少数几个欧洲以外的经济体成功避开了中等收入陷阱,并且其中的绝大多数位于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新加坡。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的是,这些经济体经历过长达数十年的不平衡增长,消费占GDP比重曾经下滑20至30个百分点,然后才实现较为平衡的增长——而目前中国所走的似乎正是这条发展道路。事实上,只有增长不平衡的经济体才成功地进入了高收入阶段,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增长势头缓慢的东南亚国家,走的才是较为平衡的增长路径。

为何成功的增长模式会如此失衡?答案在于结构调整,当一个经济体从依赖农业转向以城市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会发生这种调整。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50%,而三十年前则仅为20%。在小农领域,劳动力直接创造的产值比重约达90%,而在工业或服务业领域,劳动力直接贡献的产值比例则接近于50%(其余部分来自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随着每年数百万农民工从小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其对整体国民经济数据的影响是,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自动下滑,并导致消费占GDP之比随之下降。

与流行观点相反的是——克鲁格曼在这里同样犯了错误——城镇化进程并未对劳动力造成不利,消费占GDP比重下降也并无不妥之处,因为农民工所获报酬以及消费支出较进城之前多出了好几倍,企业也能通过吸收更多劳动力以及利润增长实现扩张,中国整体也从生产率的提高以及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