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31, 2013

南非应向“金砖时代”道别

本周在德班举行的金砖峰会(Brics summit)感觉像是对过去十年的纪念。经历了本世纪前十年的繁荣期之后,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些“耀眼”经济体的增速都已放缓3%至4%。目前唯有中国增速高于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

在本次南非金砖峰会上,基本上感受不到过去十年间那种喜庆气氛了。这几个特色各异的国家正是在此气氛下发起金砖峰会的。如今,南非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仅为2.5%,今年或成为非洲增速最慢的经济体之一。

这是一个有讽刺性的转折。新千年开始之际,《经济学家》杂志(The Economist)曾将非洲称为“没有希望的大洲“,南非却似乎是那里唯一的亮点。该国债务水平和通胀率都控制地很好,为增长提供了稳定性。但现在南非却停滞了,从尼日利亚到肯尼亚,很多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增速已达南非的两倍。

南非执政党非国大(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严重依赖“解放红利”执掌权力。不难理解,很多南非人对种族隔离有着痛苦的记忆,因此依然将非国大领袖看作是带来自由的功臣,尽管他们对经济停滞局面也难辞其咎。然而,现在不平等和失业问题与非国大二十年前承诺“经济公正”的时候一样严重。

今天,最严重的是经济差距而不是种族差距。南非20%最富有的人中大约有一半是黑人;问题在于,这20%最富有的人仍掌控着72%的国民收入,而40%最贫穷的人则只占6%,与20年前几乎没有区别。南非依然是全球最不平等的经济体之一。

非国大通过政府的强力措施,创造出一个黑人精英阶层,却没有营造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商业环境。由于高劳动力成本和低生产率,南非公司一般不在国内雇工,主要都到非洲其他国家投资。在所有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南非人的就业率是最低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还不到20%,与南非的收入水平相比非常低。得益于低收入补助和公务人员花销,消费成了南非主要的增长源。过去十年,公务人员岗位占到了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85%。

其结果就是政府无限膨胀,治理形同虚设。供水、电力、学校等公共服务都是一团糟。该国纳税人数量很低,全国5000万总人口中只有600万名纳税人。他们抱怨政府在福利上开支太多,自己所纳的税几乎没有回报。南非新反对运动“Agang”的领导人曼费拉•兰费尔(Mamphela Ramphele)表示:“谈到不平等给每个人带来的巨大代价,现在的南非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些南非人也看到了希望的理由。去年的矿工罢工或许已释放出一个信号,即“解放红利”正在消失。这推动了反对党的兴起。以(Cyril Ramaphosa)非国大副主席西里尔•拉马福萨(Cyril Ramaphosa)为代表的非国大领导人开始意识到,南非需要生产性投资和更宜商的环境来推动经济更快增长。

但问题是,当前社会结构还能容忍高失业率和不平等的压力多久?每次我访问南非的时候,都会听到很多愤世嫉俗者在述说南非面临着崩溃的风险,但它还是挺住了。非国大较长的蜜月期让人想起了领导印度走向独立的国大党(Congress party),该党依靠“解放红利”执政四分之一个世纪,最终因平庸的表现而引发政治动荡。

印度的前车之鉴表明,时间已非常紧迫。此外,在目前的情况下,日益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可能会迫使非国大做出变革。南非将近40%的债券市场和一半的股票市场为国际投资者所有,因而该国非常依赖外国资本。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账户和财政赤字也加大了南非兰特(rand)遭挤兑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将精力放在金砖国家峰会上确实比较尴尬,因为这是一个过去十年“新秀”的俱乐部,而如今这些国家都面临极为不同的挑战。

本文作者为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新兴市场及全球宏观策略主管,著有《破碎的金砖》。

译者/王慧玲

中国股市改革红利何在?

中国股市周五几乎以平盘报收,至此,上证综指一季度累计下跌1.43%,呈现先涨后跌的局面。当国内投资者还在庆幸免受欧债危机重燃巨大冲击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股市,周四标准普尔500指数却再创历史收盘新高。

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处于危机风暴中心的美国经历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资产缩水、失业率不断攀升、消费开支缩减等等副作用影响着美国民众,偿还债务成为近几年美国人的首要任务。随着美联储推出的一系列刺激计划,美国经济复苏、企业盈利增长成为金融海啸四年多后美国股市本轮上涨的主要引擎。尽管此前受到塞浦路斯救援疑虑影响,但是丝毫不能阻碍美国股市再创历史收盘新高的脚步。

再回到中国股市,同样是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除了2009年受到中国政府“四万亿”的刺激出现上涨行情以外,其余时间内中国股市均在不断挑战市场的底线、政府的底线以及投资者的心理底线。上证综指周五的收盘点位是2236.62点,距离2007年的历史高点,损失达六成。

美国股市新高,中国股市继续低位徘徊,投资者不禁要问:一个身处金融海啸中心的美国股市不仅没有深陷泥潭,反而收复了金融危机中遭受的跌幅,甚至新高。一个近四年经济增速平均9%的中国股市却为何始终萎靡不振。

市场是否成熟是一个原因,投资者是否成熟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上的差别。

2013是中国新一轮制度改革的元年。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改革”,改革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本届政府带动中国经济再次起飞的核心动力。中国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同样迫切。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退市制度健全、投资者赔偿机制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实现投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协调发展,中国股市就无法摘下“政策市”、“圈钱市”、“权贵市”的标签。

那些成熟市场的投资者虽然都会有赚钱和赔钱的时候,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而中国股市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答案自在人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毛泽东的“洋”朋友

历史上,成功显赫的犹太家族中,子女涉足左翼政治的不在少数。从马克思到现在的英国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等人,这条路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很少有人能像悉尼•里滕伯格(Sidney Rittenberg)那样,在这条传统之路上走得这么远。他是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一个犹太裔名门望族的后人。

20世纪30年代,里滕伯格拒绝了一份律师职业,投身成了一名工会与民权活动人士。后来他更进一步,成了一名共产党,学会了中文,去了中国,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游击队,与蒋介石(Chiang Kai-shek)国民政府作战,在中共获胜以后,晋升为毛泽东身边的高级党员,掌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把毛泽东思想翻译成英语,在“文革”中成了造反派的风云人物——却又被指控为美国间谍,总共单独囚禁了16年。然后他回到美国,靠指导美国企业如何进入中国市场发了财。

最初,我是在中国听说这位历史革命人物的。他的中文名叫李敦白(与Rittenberg谐音)。直到今天,中国的学校仍这样告诉学生:他是一名正直的美国人,帮助中国建设共产主义。

依然健在的李敦白现年91岁,住在亚利桑那州——这对一个被毛泽东表彰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人而言,相当不同寻常。他仍然经营着自己的公司,还在一所大学教学。他还上Facebook。只用了五分钟,采访他的请求就得到了回答——回答发自他的iPad。他说:“欢迎你。”

对于一名资深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者而言,李敦白老顽童般的幽默感出人意料。我问他需要我从英国带点东西过去吗?李敦白回答道:“我一直渴望拥有一座古老的苏格兰城堡。可以把城堡拆解成模块,运到这里,然后重新组装起来。当然,我还会要一块格子呢来搭配。”

即使没有城堡,李敦白依然站在门口热情地欢迎我。他看起来只有大概70岁。他在中国监狱里挨过饿,不过从没受过肉体折磨——只有精神折磨。在20世纪60年代“文革”的矛头对准李敦白夫妇后,他的妻子王玉琳遭受的磨难更加严重。她遭到毒打,被迫坐在女厕所门口,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是一名帝国主义走狗不知悔改的妻子”,然后在艰苦的劳改队度过了3年。王玉琳已与他相伴近60年。

李敦白说道:“玉琳,英国人入侵啦!记不记得我们看过的电影《铁娘子》(The Iron Lady)?那么你知道该期待什么。”李敦白说话带着明显的美国南部口音。他说“China”这个单词时,字母“i”发音拉得很长,就像我们是在南方腹地的某条门廊上闲聊一样。

李敦白热情好客。然而他在拍摄于中国的照片里看起来很可怕——尤其是在一张“文革”期间他对着崇拜他的红卫兵高谈阔论的照片里。请勿忘记,“文革”是人类历史上一大罪恶,在集体爆发的数年精神狂热中,仿佛发生了一百万次纳粹“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s)。李敦白就是其中的一名关键人物——直到他犯了惹恼“文革”主要精神领袖毛夫人(即江青)的严重错误。然后李敦白成为受害者之一。

甚至在我们坐下来开始第一段采访之前,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如何就李敦白人生中较为难以开口发问的阶段提问。中国的“文革”以及之前的“大饥荒”(Great Famine)大概导致7000万人丧生,尽管李敦白没有直接参与进去,但他是同谋。我还得找机会提到“哼哈勋爵”(Lord Haw-Haw)这个名字,因为李敦白曾不时匿名用英语在中国的国家宣传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音。天知道对于被他抛在身后的西方人而言,听到这个声音是什么滋味。你可能会想:邪恶。

李敦白人生的扭拧矛盾之处越明显,就越难以用三言两语描述他,必须得用一本厚厚的书去记叙才行。2001年美国出版了一本李敦白自传,开了一个好头,但仍让人想要了解更多。一部关于李敦白的纪录片《革命者》(Revolutionary)目前正在各种电影节和艺术院线上映,看起来让人兴趣盎然,但这片子长度只有90分钟。

李敦白上大学读的是哲学,但珍珠港事件发生后,19岁的李敦白退学申请入伍。但与当步兵相比,李敦白更有语言天赋,因此1945年他被派到中国,为美国大兵担任翻译。二战结束后,李敦白光荣退役,但他留了下来,徒步走了45天,找到了毛泽东位于延安的游击队。在这里,他积极参加了革命。他还成了中共领导人的密友,常常与毛泽东讨论美国,毛泽东对此非常着迷。

但1949到1955年这6年,李敦白还被监禁了起来,因为斯大林写信警告毛泽东,这名美籍犹太人是美国派来的间谍,被监禁的第一年,李敦白终年不见阳光,仿佛丧失了感官。最终他沉冤得雪,晋升为高级中共宣传官员、公关人员、最高翻译以及与外国记者和高官的联络人,成了一种对媒体友好、又不是部委要员的革命者角色。他生活条件优越,工资比毛泽东还高。

有人可能称李敦白是党棍。“文革”中残酷的批斗大会逼得很多人发狂或者自杀。李敦白对“文革”满腔热情,当他发现,作为一名外国人,他不是批斗的对象时,他发起了一场自我批评。即使是在那个时代的漩涡中,此举显然也是独一无二的例子,可以称得上“自虐成狂”了。但这帮助他在45岁时成为一支红卫兵分队——“广播局捍卫毛泽东思想造反派”——的领袖。他成了全中国的偶像。江青心中嫉妒,曾尖刻地对他说:“你当红卫兵有点太老了吧?”后来江青把他投入监狱,关了10年之久。

毛泽东逝世后,江青被关押起来,李敦白同时获释。60岁的他回到美国,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卡特(Carter)政府的热情接待,因此在情报界激起了这样的看法:李敦白一直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间谍。他开始在夜校教书,王玉琳则教烹饪。他们创立了李敦白联合公司(Rittenberg Associates),帮助高露洁棕榄(Colgate-Palmolive)、华纳音乐(Warner Music)、英特尔(Intel)、微软(Microsoft)以及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等公司寻找进军中国市场的途径。

李敦白身上还剩下几分共产主义者的色彩?他坚定地说:“一分不剩。我因为学习哲学而受到共产主义运动的吸引。考虑到我们在南方经受的苦难,这种反应很合理。但中国实际发生的事情让我彻底迷茫。第二次走出监狱时,我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错误的,从此我感到自己自由了。现在,我的政治观点是……我认为有一天会有一套更好的制度。我们要等待资本主义得到恰当的改良。我们需要基本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需要更大的体谅。重点是,如何让资本主义制度有效运转。”

李敦白习惯于纠正别人对共产主义中国的看法,这让人感觉,他胸中仍然燃烧着革命之火,但更可能是,他只是比别人更了解这一话题。他感觉自己被误解时,会为毛泽东辩护。人们常常指责毛泽东的一条是,他炫耀自己“比秦始皇埋掉的知识分子还多。”秦始皇因焚书坑儒而臭名昭著。李敦白解释道:“毛泽东确实说过比秦始皇‘埋’的人多,但他并不是指肉体上的埋葬。”

在美国,人们仍不时冒出这样的看法:李敦白肯定是深藏不露的CIA间谍。他说:“其实在我那个时候中国根本没有西方间谍。但以前的情报人员至今都认为,我是一名潜伏很深的间谍。即使今天,退休的CIA工作人员还会对我刨根问底。如果我否认,他们就说:‘哇,干得好。’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地道美国人的代表,继承着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等革命者的传统。所以我总是按美国人的习惯打扮。我想要成为中国的美国朋友,而不是中国人。”

那么美国人认为他是一名叛徒吗?他露出黯然不安的表情,但看上去美国人并不认为他是叛徒。1980年,他出现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称他的美国护照丢在了1947年去延安的路上,现在想要回家,使馆立刻给他发了新护照,欢迎他以及他们夫妇二人的四个孩子来美国。“即使他们认为我是叛徒,也没有当我的面这样说。我是这里一家非常保守的乡间俱乐部的成员,在贵宾席上拥有座位。”

李敦白在中国遭到长期的残酷对待,这逼得他几近精神崩溃。这是否让他多少有点排斥中国文化和政治?他的回答不仅带有一丝公关风格,还带有几分他作为娴熟的宣传者的影子,尽管态度很亲切。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从来就不是。但我认为,残酷并非中国人所特有的。我在美国南方长大,见证了伯明翰以及其他地方的警察暴行。情况更加恶劣,因为这是种族施虐。我认为,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与在强大的封建主义传统中成长有关。我想这就像原子分裂一样。最初结合得越紧密,释放出来的能量就越强大。但重要的是,整个人类都要认识到,当人们不受束缚,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时,会有怎样的行为。”

李敦白说,当他被关押起来时,他并不痛恨诬陷他的人。“这就像你有一个挚爱的爱人,你们在一起很长时间了,突然她带着律师出现,控告你强奸。你怎么能这么对我?这怎么可能发生?”李敦白说,监禁期间,他成为更加虔诚的革命者,阅读了整部中文版《资本论》(Das Kapital),成为毛泽东思想更加狂热的信徒。

“他们曾说:‘如果你是一名真正的革命者,就应该经受住考验。’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全部。”他曾有机会被送回美国,却决定留下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并不知道,如果当时回国,麦卡锡委员会(McCarthy committee)会将他生吞活剥。他成了毛泽东的信徒。“当我要发疯时,我会做恶梦,梦到毛泽东想要把我碎尸万段,但我却有意识地更加深入学习他的著作,认为他是个天才。”

李敦白曾与毛泽东打金罗美纸牌,并给毛泽东介绍了美国喜剧演员搭档劳莱和哈代(Laurel and Hardy),而毛泽东对这两名演员喜爱有加。那么,住在亚利桑那州深宅大院中的李敦白,如今如何评价毛泽东?

“我认为,中国得面对这个事实:毛泽东是个怪物,是人类历史上最坏的人之一。他是个天才,但他的天赋完全失控,因此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历史领袖,也是一大历史罪人。他在不知道结果会如何的情况下,给了自己权利去实行社会试验,颠覆了数亿人的人生。这制造了饥荒,导致数千万人死亡,引发了一场革命,死者不计其数。”

李敦白认为,毛泽东后来开始为自己更加灾难性的行为感到内疚了。“1967年,我看到他坐在天安门城楼上,满脸极度痛苦的神色。我认为,他因为事态步入歧途而痛苦。”但就个人而言,李敦白表示:“尽管他说过我的好话,但我没有感觉到任何热度。他喜欢就他的政策为何正确展开热烈、民主的讨论。如果你不同意,那就是反革命。他是一位博学的天才战略家,但狭隘的小农嫉恨与偏见显然无时不在。”

由于李敦白本人对中国历史的参与,他的悔恨一直伴随他到晚年。“冤枉无辜好人我也有份。胁迫他人和寻找替罪羔羊已经制度化了,我看不到真相,因为那时我觉得中国制度的方方面面都是好的,我感到自己是促进人类进步、自由和幸福的运动中的一份子。我不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一种腐化,正是这种腐化毁掉了一切。”

“我本应该支持那些为争取发言权和保留不同意见的权利而斗争的人。我本应该退出。而我却让这些事情以我的名义继续下去。我骑虎难下。这里面有着太多的虚荣和诱惑。我曾认为,我是历史的一部分。我无法放手。这就是意识形态和权力的诱惑。你学会以建构美丽新世界的名义,硬起心肠。一旦硬起心肠,你就什么都干得出来。我就是这么做的。”

然后谈到今日中国。李敦白内心中那个老革命自我,是否看不惯中国当前的消费主义,甚至看不惯社会管制略微松动的发展迹象?或者他的新资本主义自我欣赏如今的中国吗?

李敦白曾公开反对中国对待西藏、台湾和法轮功的立场,尽管态度温和。“瞧,中国政府帮助脱贫的人数之多,前所未有。他们解决了吃饭、住宿和穿衣问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比美国还低。真正的挑战是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实施调整,适应新社会的变化,我认为他们正在这么做。他们没有压制地方抗议者。他们仍然不允许异见知识分子成为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但这不是领导人的原因,而是制度维护的原因,这与任何地方的制度维护一样。”

李敦白留给世人的印象是,他是世上最虔诚、最顽强的体验者。即使是在中国待了35年之后——其中有近一半的时间被单独关押,他仍然让这一切听起来像是一场令人惊叹的青少年叛逆之旅。他并不欲否认他的根源。在很多方面,他是一名非凡的犹太人。李敦白自豪地指出,多数跑到北京帮助共产党的西方左翼人士都是犹太裔知识分子,很多来自英国。

最后我给他讲了一个经典的犹太笑话。说的是一名优秀的美籍犹太男孩去了印度,成为了一名印度宗教大师。很多年后,他母亲长途跋涉来到他静修之处。母亲获准见他,但只准说九个字。“那好吧,”然后她转向大师,责备道:“谢尔顿,玩够了,回家吧。”

在我就要讲到点睛之笔时,我开始担心李敦白会不会怒不可遏,气出心脏病来。确实有大口喘气的声音,不过显然,他只是笑得太厉害,上气不接下气了。他拍着自己的膝盖,大声说道:“谢尔顿,玩够了!这就是我!这就是我!”

译者/何黎

中国官方连续批评苹果

中国政府强化了一场针对苹果(Apple)的、协同展开的公共谴责,称这家科技集团不诚实、贪婪,以及“无与伦比的傲慢”,并威胁称,如果这家美国企业不改进其售后服务政策,可能会采取监管行动。

中国各大官方媒体发表一系列措辞严厉且明显精心策划的报道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周四表示,苹果必须修改一部分保修政策,否则将“由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

不过,在经常爆发公共健康丑闻(涉及掺假的婴儿配方奶粉、有毒食品添加剂和工业污染)的中国,公众对苹果被指犯下的违规行为反应平平。

“我认为这场(批评苹果的)宣传活动背后是另有动机的,”中国知名科技博客作者师北宸表示。

“比如,苹果的大部分服务器不在中国境内,政府无法实施通常的审查限制。”

其他分析人士提出,中国政府希望削弱苹果和其他全球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以便让国内企业如联想(Lenovo)、华为(Huawei)和中兴(ZTE)得益。许多分析师认为,这些本土企业已被全球竞争对手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抛在后面。

一家政府研究机构上月发表的研究报告称,中国过于依赖谷歌(Google)的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北京方面已宣布,将对智能手机制造商实行更高的标准和限制,包括要求它们帮助中国政府监控在线活动。

对苹果来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1月份,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在访华(这是他10个月里的第二次访华)期间表示,他预期中国将在未来某个时候成为苹果的最大市场。

去年第四季度,苹果在华销售额突破73亿美元。

官方媒体的高层官僚乐于见到公众抨击苹果,因为在有关苹果的最初报道产生反效果后,他们正试图捡回面子。

官方对苹果的攻击始于3月1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一个消费者权益日黄金时间特别节目。在这个节目中,iPhone和iPad的制造商被指在售后服务上实行中外双重标准、怠慢中国消费者。

这一指控的部分依据是,苹果在中国修理iPhone时不像其在其他市场所做的那样更换整个后盖,因为根据中国法律,手机制造商提供全新的手机时必须提供新的保修期。

不过,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就从所谓歧视消费者的指控转移到其他地方,原因是有消息称,央视显然约了多位名人,请他们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攻击苹果,从而为上述电视节目造势。

在中国活跃的在线社交媒体上,这些消息引发人们大举讽刺央视,这家国家电视台被指忽略国有企业和强势本土企业严重得多的不当行为。

“大家都在吃地沟油,没问题!大家都在喝毒奶,没问题!我们喝死猪漂浮的水,没问题!但是当你为外国人更换iPhone后盖而不为我们这么做,那就不行,那比上面的问题都严重多了,”一名语气嘲讽的网上评论人士写道。

针对央视的最初报道,苹果的回应是在网站上用中文发表一份简短声明,概述其保险政策,称其“为消费者提供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

这与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Volkswagen)的迅速反应形成反差。大众也被央视3月15日的节目点名,称其汽车的变速箱有问题,该公司几乎当即就宣布召回逾38万辆汽车。

为中国官方媒体工作的人士透露,苹果出名的神神秘秘和不愿理睬媒体的习惯,过去就曾惹恼官员。该公司在央视最初报道播出后不买账的态度,很可能促使相关官员加大攻击火力。

从本周一开始,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系列文章和社论,猛轰苹果不表示歉意、该公司的傲慢和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

“或有西方人传统的优越感在作祟,”该报社评表示。

中国给苹果带来的麻烦还不止这件事。该公司被迫于周三在上海一家法院出庭受审。原告上海智臻网络科技公司称,苹果备受欢迎的Siri软件侵犯其知识产权。

苹果在庭审期间主张,这家中国企业没有拿出充分证据证明存在任何侵权行为,而Siri受到一项国际专利的保护。

译者/何黎

中国式第一夫人着装效应

习近平出访,彭丽媛随行,中国第一夫人的首次公开亮相的穿着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微博上吵开了天,先是时尚达人指出彭丽媛下机时拎的包来自某意大利品牌,接下来又有媒体爆料说经过国内设计师品牌“例外”的公关确认是品牌专门为第一夫人定制的。然后又有媒体说“例外”否认是其所为,过了两天广州质检的发微博说衣服确实是“例外”生产。为确认信息,我本周二也致电“例外”公关,答复是“不方便发表任何评论。”直到周三中午“例外”才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确认“彭教授的部分出访服装由马可专门设计定制,由无用和例外的团队配合手工制作。”这句话似乎是在撇清彭丽媛出访时的衣着和“无用”、“例外”两个品牌的关系。

在品牌表态之前,媒体们已认为既成事实,虽然彭丽媛后来在其他场合换过好几个造型,但是始终只有“例外”被提及,也没有其他品牌发过声明。有趣的是,坊间还猜测习近平的西服可能来自某上市公司,那家服装企业的回复不置可否,结果数家纺织服装类股票出现大幅上涨,财富效应突显。

据报道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穿着拉动了美国相关产业27亿美元的产值,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夫人布吕尼和英国凯特王妃的穿着同样对该国相关服装品牌的销量增长产生巨大影响。同理,彭丽媛的穿着也应该对国内时尚品牌推波助澜,只是这需要有两个前提:品牌能及时公布消息,品牌也能坚持自己风格。

根据目前情况,第一夫人穿什么牌子衣服可能属于保密范围,只是此次反响过大,“例外”才不得不补了声明。当然,也可能是一次策划好的事件营销,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第一夫人赠于非洲友人的礼物却是可以有品牌的,虽然官方不会公布,但是品牌自己可以发布信息。

其实彭丽媛选择“例外”并不令人意外。这个中国存活时间最长的设计师品牌有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例外”的声明也指出“彭教授是老客户”。我曾经多次参加“例外”的活动,2010年11月在宁波慈城,“例外”的经销商、供应商和VIP们大家下午席地而坐听中国美学讲座,晚上吃烧烤听蒙古音乐再一起篝火晚会。如此融洽的关系很少在生意场上看见,好似一个大家庭。那天晚上,“例外”创始人兼董事长毛继鸿还袒承已与马可离婚,并向大家介绍了新婚的同为设计师的妻子。马可没有离开公司,仍然担任“例外”的艺术总监,并继续执掌06年推出的公益性独立设计师品牌“无用”。

坦率的说,彭丽媛的出访穿着一点也不“例外”,与“例外”品牌一贯的风格和形象完全无法产生联想。这与国外几位第一夫人的穿着选择形成了反差。米歇尔钟爱美国本土设计师品牌,两次选择在美国发迹的华裔设计师Jason Wu的礼服参加奥巴马总统就职舞会,政治考虑可能存在,也是Jason Wu设计的一贯风格。而此番马可团队的设计制作则放弃了品牌原有基因,完全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实际上只起到了裁缝作用。

无论如何,此次“例外”品牌得到了全国性的曝光机会,但是未来“例外”店铺里并不会推出彭丽媛此次出行风格的服装。“例外”的声明也指出,此次设计及制作是专项定制单品,不在任何公开场合售卖。其实,如果真的售卖,那“例外”苦心经营十多年的风格就会不复存在。风格不在,品牌亦不在。

既然舆论都认为第一夫人的穿着会对国内时尚品牌的发展起到鼓舞作用。那要真落到实处,就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各家品牌提供自己的设计稿或系列供第一夫人的着装顾问挑选,选定的就直接采购,不必遮遮掩掩。信息透明让所有品牌都有参与机会,如果只有少数品牌有机会,则难谈对产业有多少促进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薛莉 Shirley.xue@ftchinese.com)

欧美股市为何持续上涨?

在201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富时100指数(FTSE 100)一直在跨度为500点的区间内震荡。很多交易员抱怨称,相对缺乏方向性的市场走势限制了他们的获利空间。从事价差押注的公司以及交易商间经纪商则感叹,市场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不足。但现在此类埋怨已经少有耳闻。股市似乎正在向高位坚定迈进。最近三个月,发达国家股市大多都上涨了10%左右,延续从去年秋季开始的上涨走势。

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以及英国中盘股指数——富时250指数都创下历史新高。财政悬崖、自动减支以及暧昧不明的选举结果都未能成功阻止股市的上行走势。

此轮涨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形势改善,尤其是近期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但各国央行才是此轮股市上涨的最主要推手。

目前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每月在市场上买入价值不超过8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及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正就其资产购买计划发出鸽派言论。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则准备为稳定欧洲市场采取“任何必要措施”。

IG Index首席市场策略师戴维•琼斯(David Jones)表示,央行注入资金对市场的驱动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经济、公司基本面改善的影响。他指出:“当前避险资产的收益水平非常有限。”

Saxo Markets交易部主管西奥•帕帕坦纳苏(Theo Papathanasiou)认为,股市当前正处于最佳状态,低利率与企业高利润率的叠加增强了股票的吸引力。他指出:“此外,还有大量新鲜资金涌入市场。”

就央行举措(或者至少是对央行行动的市场预期)与股市上涨之间的关系而言,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日本。长期以来日经指数的表现在发达国家股指当中一直落后,但近三个月来日经指数已经上涨了近30%(按照日元计算),主要原因在于新任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表现出了扶持出口企业和抗击通缩的意愿。

短期走势明朗化的领域也不限于股市。在外汇市场,安倍晋三当选导致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在英国,受经济数据疲软以及将出台更多货币刺激政策的传言影响,英镑汇率再度下挫。

什么因素可能削弱股市的巨大动能呢?一些怀疑论者将目光转向了企业盈利,称利润率不可能长期保持在当前高位,特别是美国企业。

其他人则反驳称,目前股票仍值得买入。财富管理机构Rathbones的多元资产投资主管大卫•库姆斯(David Coombs)表示,鉴于房屋价格回升、能源成本下降以及生产力提高,当前美国股市估值仍然处于合理水平。帕帕坦纳苏对此表示赞同。

帕帕坦纳苏表示:“当各国经济走出下行通道时,美国往往是首个摆脱经济不景气的国家。美国市场反应最为迅速,而且运行效率最高。”他补充称,公司内部数据显示,客户正在将资金移出英国以及欧洲,重新投入美国市场。

英国证券经纪商Brewin Dolphin的研究部主管本•格特里奇(Ben Gutteridge)指出,在科技泡沫破灭以后,富时100指数的股息收益率就大体接近于如今的水平,而当时的指数点位却比目前低了3000多点。按市净率计算,“当前的股票价格其实比10年前还要便宜”。

媒体札记:批苹果

一、新政开局

茅台装进矿泉水瓶和农家院洗桑拿的故事,继续引发唏嘘,新浪今晨就在推荐新京报上《用国际经验治理“农家院洗桑拿”》的思路:“不论公务宴请如何‘隐身埋名’、转战地下,也不论是喝茅台先撕商标,或直接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都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可言,最终都要归结到‘公款买单’上。因而,严格限定预算比例,用严谨的制度扎紧公共财政的‘钱袋子’,同时将大额的公款吃喝开支纳入刑法范围,谁还敢肆无忌惮地‘把职务消费当成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让人民看到希望”——南方都市报今天就是以这句温家宝的留言作为标题,来表达对《国务院工作规则》能够冲破信息公开壁垒的期待:“从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基本制度的决策层,到捍卫知情权锱铢必较的公民,因为对权力的腐蚀性存有共同认识,在以何种手段防腐最佳的问题上高度一致,自然能够同声响应同气直求。毫无疑问,来自公众的声援、支持和监督,是确保《国务院工作规则》落实的条件。而为了达成这一条件,不妨使相关规则更细化一些,比如遇到‘依法需要保密’的例外,应该向公众说明具体法律依据,另外鉴于一些地方政府推诿公开的借口五花八门,是否需要明确的制约和惩处条款?”

虽然由新任总理李克强发布的新版《国务院工作规则》还有类似“国务院领导同志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国务院领导同志一般不出席部门的工作会议”等条文,但最受市场化媒体关注的还是“国务院人员不得接受地方送礼和宴请”。

再加上“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的新近承诺,重庆晨报今天已在喝斥一声《“农家乐里洗桑拿”这种小伎俩当止》的基础上,用社评表达对“中央领导惩治腐败和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决心和信心”的欣慰; 都市时报更建议“在禁令式治理之外,尽快出台更具根本性的财政性、法律性治理措施,涤荡公款吃喝的土壤,令其永不能孳生蔓延”……

因为昨天新华社还曾播发《观望风•变相吃•慢三拍——探秘一些地方应付“八项规定”不良心态》,京华时报据此发表《八项规定如何管住九字经》之论:“当改作风遭遇‘下有对策’,无论是群众还是媒体,都需要进一步发挥监督作用。这并不是‘跟我无关’的小事,而是涉及改革、涉及发展,更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如若能以此重塑权力运行的图景、调整人民与权力的关系,则善莫大焉。”

不过,这份北京报纸或许会后悔没有像同城竞争对手那样,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中发现亮点。今晨,以“不动产登记条例明年出台”为标题的新京报报道已经成为新浪腾讯网易共荐头条,并注明更细致的“6月底前”。

搜狐凤凰则当即在首页摘编“不动产统一登记如果今年实施房价马上会跌”的潘石屹微博点评:“好政策,能快就更好。我目测、大胆预测,如果今年实施这样好政策,房价马上会跌”。

看来,正如第一财经日报《期许新一届政府有漂亮“开局”》中所说的那样,新风之后,习李新政这下是真的起步了。垂范八项规定——出访的习近平有《领导人践行节约,民航客机“客串”专机》,视察的李克强是《总理基层调研坐车等红灯》;部署外交内政,则是《习近平谈访俄: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李克强在上海召开企业座谈会,强调以开放促改革》。

Friday, March 29, 2013

金砖国家的“家务事”

想象一下这种情形:五个朋友聚到一起,想要共同建一座度假屋,但无法确定建应该花多少钱、在哪里建、以及钱由谁出。

金砖国家年度峰会结束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领导人面临的,大致就是这种情形。

他们都认为,创建一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是个好主意——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渠道,由发展中国家独立管理,而不必受制于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

金砖国家峰会昨日在南非德班闭幕。在闭幕式上,金砖国家领导人称这个想法“十分可行”,并表示他们同意创建一家“拥有大量充足资金、能有效资助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

创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提议在去年的新德里峰会上首次提出,今年的峰会将这个提议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只是一小步。

如俄罗斯财长安东•西卢安诺夫(Anton Siluanov)在峰会正式开始前的财长会议后所表示:“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作出创建这样一家银行的决定。”

金砖五国官员在讨论中提出,拿出500亿美元作为这家银行的资本金。但他们仍未就各自的出资额达成一致——到底是五等分,还是按照各自国内生产总值(GDP)权重分配。中国经济规模是俄罗斯或印度的4倍,约为南非的20倍。

问题不仅在于哪个国家是否承担得起这份钱,还在于由哪个国家掌握银行的人事任免权、决定向哪里发放贷款、以及银行贷款将让哪国的企业受益。其他一些多边机构的情况显示,总部设在哪个国家也将是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将总部设在伦敦(尽管英国并非最大的出资国),便是一番讨价还价的结果。

在金砖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无疑希望将这家银行的总部设在北京。

南非则主张,这家银行应将重心放在最需要开发资金的非洲,意味着约翰内斯堡是更合适的选择。

一些金砖国家观察人士指出,伦敦可能是个各方都能接受的选择。这个城市不在任何一个金砖国家的领土上,所在时区很合适,交通也便利。

但将一个金砖国家所开办银行的总部设在伦敦,可能不利于金砖国家宣扬自己是与旧世界相抗衡的新兴市场力量。

如果金砖国家领导人连“家务事”都做不太好,如何能指望他们合力解决一些宏大得多的问题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砖国家在IMF和当今其他多边机构中都缺乏话语权。

金砖国家面临三大根本困难。

首先,无论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峰会集体照上如何站位,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中国比其他四国大得多,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也大得多。中国政府将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一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能帮自己实现的目标中,究竟有哪些是通过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或其他国有银行所不能实现的?

其次,尽管金砖集团希望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为各成员国共同的事业,但它们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在2011年IMF掌门人的角逐中(最后法国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获任总裁),金砖国家未能统一支持一位候选人,就是明证。

最后,金砖国家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同样明显。巴西、俄罗斯和南非是资源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是资源进口大国。

中国与印度之间边境局势紧张,中国和俄罗斯则在争夺对中亚的影响力;中国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俄罗斯过去是一个共产主义威权国家,而其他三国都是民主国家。

德班峰会不能算是一次失败的峰会。与会各方同意拿出1000亿美元资金抗击货币危机,这相当于一个有用的政治承诺,即便其实际意义可能很有限(各国央行之间的临时性合作,不也能达到同样效果吗?)。

金砖国家领导人必须注意一点:不要对互相合作的空间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果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能够创建,那当然好。如果不能,那么金砖国家必须及时后退,以免这个计划造成政治上的尴尬局面。

译者/阑天

茅于轼:折衷的批评者

“两会”散去,“中国梦”留了下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靠人民实现,为人民造福。官方媒体对此给予热切而宏大的解读,“人民们”却有些不置可否。愤青一些的低声讥诮说,若以此为标准,中国梦就是白日梦。

在或深情或戏谑的议论中,一个声音让人颇感意外。被很多人视作“永远的批评者”的茅于轼先生,在他最近的一条微博中说:“习主席号召实现中国梦。其实过去的三十年已经实现了一个梦。我常说如果一个人三十年前睡一觉,今天醒过来,一定不认识这个国家,以为自己是做梦。这三十年的成就堪称奇迹。”

在习惯了茅于轼“反政府”言论的人们看来,这个表态简直有些谄媚。在这条微博的近500条评论中,就有不少举出种种不如意现状的质问之声。

不过惊讶者很快就能找回他们更熟悉的那个茅于轼。在这条“奇迹”微博的同一页上,更多的仍然是批评。他批评法治倒退、批评对朝立场、批评政府“蛊惑”好战分子。在一条被转发上万次的微博中,他说:“一个母亲绝不会让她的儿子为了没有价值的目标送命。但国家可不一样。它会鼓动自己的百姓为了随便一个目标送死……被洗了脑的同胞们可要小心啊。”这条微博的近8000条评论中,赞成的声音和反对的声音阵营分明,火药味十足。

在意见市场愈发多元的今天,惊人之语和争论分歧都已是公共讨论的常态,但像茅于轼这样时常不按常规出牌,且让民意如此两极分化的人物,仍不多见。

2012年岁末,在FT中文网推出年度中国报告之际,我约访了84岁的茅老先生。他在3月份获得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授予的弗里德曼自由奖,是去年中国思想界的一件大事。

采访那天,是北京这个霾冬里难得的敞亮天,风刮得放肆。派去接茅老的车停在办公楼前,司机跳下车,还没赶到后座,茅老已推开车门,稳稳下车,伸出手来,与面露惊讶的司机握手道谢。事后我意识到,茅老道谢,是以为司机就此告辞。这成了后来一个小插曲的伏笔。

这是我第二次采访茅于轼。上一次采访他是在2011年5月,谈的是他之前不久写的《把毛泽东还原成人》一文引发的巨大争议。一年半过去,茅老依然挺拔,手脚轻健,思维敏锐,但听力明显下降,与人交谈时需前倾侧耳。他穿一件黑色羽绒外套,显然摩挲了有年月了,羽绒有些塌,在大风天里显得单薄。

“现代唐吉诃德”

我们从弗里德曼自由奖谈起。这个奖,是为了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于2002年所设,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推动个人自由的杰出人士。过去十年中,得奖的既有经济学家、国家总理,也有法学院学生和异见作家。卡托研究所在颁奖词中称,茅于轼是中国为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市场最敢言和最有影响力的人士之一,是推动中国建设公民社会的先驱人物。

消息传回国内,自由派人士一片欢呼,左派阵营冷嘲热讽。这样的“待遇”,对茅于轼来说,太过熟悉。中国经济学家中,他是最富争议的一个。他的很多话,如同芥末呛鼻,直冲神经而来。一些人听了茅塞顿开,另一些人直呼大逆不道。网上流传着多段茅于轼“雷人语录”,包括“廉租房应该只有公共厕所,这样富人才不会喜欢”,“替穷人说话的人很多,替富人说话的人太少”,等等。

我问茅于轼:您这次得奖,和以往一样,反应也是有弹有赞,而且根据意识形态站队的现象依然突出,您怎么看?

他没有直接回答,却说:“中国人缺的是一个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我们的教育是不断灌输一种东西,从广播电台到报纸到老师到教科书,让你思想就范,你一开口就是新闻联播的口气。你的思想很难摆脱这种控制,就是你方才所说的,不管有没有道理,老跟着他,或者老反对他。这个我觉得都不对。”

我说:“您的很多话,说的也许是经济学常识,但是‘政治不正确’,不能拿到台面上说。这让您困惑吗?”

“我不管这个事儿,”他毫不迟疑。“我觉得我要说真话。你反对我也好,赞同我也好,我要说真话。”

在真话成为奢侈品,犬儒和忽悠盛行的当下,还要郑重宣称自己“说真话”,难怪茅于轼要被人比作“现代唐吉诃德”。他的许多表达率直拙朴,源自他对中国近百年变迁的亲历与思索。他很少拿捏揣度,把话说到滴水不漏,或包裹于庄严玄妙的经济学理论中,还不时会坦承自己之前的某个表述不够严谨。追随他的人把他称作经济学界的鲁迅,批评他的人认为他缺乏理论功底,很难算得上经济学家,曾经出版的几本著作也只算得上“普及类,与真正的经济学无关”。刺耳话说多了,连一些原本可以成为盟友的,也忍不住出来批评他。

比方说,他为庆祝《时代商报》创刊十周年题词:“商业能够创造财富,劳动则未必”。这番话来自何处,他自己后来有过解释:“大炼钢铁,轰轰烈烈,误用劳动的场面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但话一出口,已是哗然。在“劳动光荣”口号中成长起来的人们表现出本能的抗拒,还有经济学者引经据典,要证明茅于轼这番话与他自己倡导的自由主义相悖。比如,自称“新右”的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薛涌就给FT中文网撰稿,说,这样的雷人话,会让茅于轼和他代表的自由派失去公信力,反让人投入左派怀抱。

更多人攻击他,原因更简单,就是网上盛传他创办和任荣誉理事长的民间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接受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于是“汉奸”、“西奴”、“美国狗”的谩骂不绝于耳。

对于特别难听的人身攻击,茅于轼从不怒起反击,最多在微博和文章里说几句“批评不可讽刺挖苦”、“不要再执迷不悟了”,然后继续自顾宣讲他的观点。

“跟我意见不同的人,我从来不要消灭他。我希望他们对于我,也不要采取消灭的态度,”他说。

“消灭”并非耸人听闻。我上次采访他时,他就处在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他在2011年4月发表《将毛泽东还原成人》一文,激起“左派”阵营剧烈反弹。“左派”网站“乌有之乡”成立“公诉团”,收集签名,上书人大,要求公审茅于轼,严惩他的“汉奸言论和反人民言论”。风暴最盛时,网上大字报式的申讨铺天盖地,他收到过威胁电话,外出时有学生围绕在侧,以防他被袭。

就在那样的节点上,他平静地固守阵地,不应战,也不收回对毛的评价。那年接受我采访时,他说:“作为一个学者,我有责任告诉社会我的看法。他们也有言论自由,说什么我也愿意听。当然我不赞成他们用开批斗会的办法,那是文革做法。”

在毛泽东去世40年后的今天,评价他有什么意义?我问。

“意义太大了,中国将来的发展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你是走毛泽东的路线?还是改革开放的路线?这两条路线是完全不同的。”

那次采访当夜,有国安人员敲开茅于轼的家门,客气地对他说,近期就不要对媒体谈毛泽东了。茅老与我商量,我们决定把稿子压下。

“权贵代言人”

在那次采访后的一年半里,中国政坛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中国社会追问反思之声不断。我问茅于轼,他如何看待在他所说的“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在过去一年做出的回答?

没想到他却相当不乐观:“过去的一年,进一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个事情没有解决。哪条路对,还是有争论的。”

我问:重庆模式的终结难道不能说明,中国起码不会再朝极左的方向走了吗?

“哈,难说。现在如果投票的话,我都不保证拥护毛泽东的人就一定失败,因为毛泽东的道理是很有欺骗性的,”他说。

茅于轼:重庆并未终结中国道路之争(视频)

显然,他头脑里关于毛泽东的这根弦,还绷着。

茅于轼出身世家,父亲茅以新和二伯父茅以升,分别是中国著名的铁道和桥梁专家。茅于轼自己也是学机械工程出身,建国后最早从事的是铁路机车研究。他的家世在政治运动中成为沉重的负累。他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挨饿,文革时噩梦重来,夫妻俩曾被双双剃光头。

78年平反后,他正式开始接触现代经济学,大量阅读西方经济学著作,并结合十多年劳动改造中的实践,在85年写出《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一书,完成了从工程师到经济学者的转型。

90年代开始,“因为被中国改革的巨大问题所吸引”,茅于轼走出书斋,从理论研究转向经济学的普及,出版了《生活中的经济学》等著作。他对市场经济不遗余力的倡导,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他对毛时代的警觉,而这种警觉,又缘于他自身经历中曾有信念的幻灭。“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也非常崇拜过毛泽东的,”他说。

“毛泽东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他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是说这个社会要平等,要人人享受幸福。为什么我们不平等,没有享受到幸福啊?因为有剥削者害了被剥削者。所以这个社会要好,就要打倒剥削者,这是他的理论。听起来是很对的,实施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他说。

他认为,这套“剥削理论”不仅让中国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贫为荣,更是今天中国人畸形的仇富心态的缘起。因此他不断呼吁保护富人。他有一句名言:“为穷人办事,为富人说话”。他以身践行前半句——发起慈善,办学扶贫,成立小额信贷——但更多人似乎只注意到了后半句。他被贴上“权贵代言人”的标签,这个标签成了他的“原罪”。

“我这个话说了以后很多人就骂我,本来赞同我的也反对我——你是混蛋,你为富人说话,”他笑呵呵地说。

“穷人一样有坏人,富人也有好人。中国大部分的富人还是靠本事致富的。认为富人就是坏人,要打倒富人,这个社会就完蛋了。”

但在今天的中国,不可否认很多财富的产生与特权息息相关?很多人仇视的,其实是财富背后的特权吧?我问。

“如果是这样,他们应该起来反特权,”他说。“但是中国社会反特权的声音是非常微弱的,而反富人的声音是特别强大的。”

对特权的讨伐,是贯穿茅于轼近年论述的一条主线。在他看来,特权已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毒瘤。从经济角度看,特权不除,则市场必入歧途,因为市场前提是平等交换,而特权意味着胁迫;从社会角度看,特权几乎已成一切官民冲突的源头。“我们怎么得到人权?我们把特权取消了就有人权了。”

折衷的批评者

茅于轼的反特权,常常被理解为反政府,于是他被骂“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他的反行政干预,又常常被理解为鼓吹市场神话,放任资本和权力侵蚀穷人利益。但事实上,采访中我发现,他既不认同市场万能,也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他对中国政府过去三十年的执政,褒扬多过批评。他相信渐进改良,而且肯定政府——或者说统治精英——在其间的作用。如果说他是一个批评者,他也是一个折衷的,务实主义的批评者。

比方说,尽管他认为市场在财富创造上是最有效的,但他承认有许多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恶化、主持正义、保护财产。

他甚至认为,“政府来做市场做的事,越俎代庖,也是可以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这和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市场是唯一有效配置资源途径”、“政府进入就有罪”的观点,相去甚远。

对于中国政治生活的进步,他选取的“参照物”之谬暗,导致评价之宽容,也令我吃惊。比如他说,过去三十年,中国政府成功之处,首先就是政治稳定。“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年里,只有这三十年。”

“其次,跟毛泽东时候相比,我们不随便杀老百姓了,政治犯没杀过。还有就是领导人的斗争是和平的,没有说不整死不歇手了。”

归根结底,他不无宽慰地说,中国虽然仍是集权政治,“但这个集权是相信市场的,不是反市场的,这是最本质的东西”。

当然,作为市场经济的拥趸,他不愿见到政府之手伸得过长,比如他仍然坚持认为“十八亿亩红线”政策没有必要、经适房作用弊大于利,对垄断和政府“公司化”也十分警惕。但当我问到,如何才能管束这个过大的政府时,他的回答,再次让我意外。

“一个强大的政府,甚至一个独裁的政府,不一定是一个坏事,”他说。“坏人独裁,老百姓倒霉。好人独裁,比民主还好呢!”

“我们历史上有好人独裁的例子吗?”我没转过弯来。

他想也不想地说:“我们改革开始的时候就是好人独裁啊。好人独裁不等于样样都好。大方向对,确实是为了老百姓,这就算好人独裁。”

这话让我对茅于轼的一个判断越发清晰起来:在他而言,效率优先,主义第二。他的观点从掉书袋子的人看来,与经典的个人主义、自由市场理论皆有出入。但他更为关注的,不是意识形态的高低,不是一种政治体制背后的道与义,而是如何技术性地消除财富产生过程中的壁垒。他对中国社会心态和顽疾的清醒了解,又让他对中国进步的方式抱有极大的宽容和灵活性。

在已是含饴弄孙的年纪,茅于轼还在公共领域奔突,随时冒着枪林弹雨。我问:被骂的时候,您怎么想?没有一气走开的念头吗?

他说:“其实就是我对社会的一种不放心,说的好听点,叫社会责任感吧。”

“也不是现在才挨骂,从‘反右’就开始挨骂,多难听的话都听过了。骂的声音我也习惯,”他笑呵呵地说。

甚至连挨骂,他也从效益出发,总结过一句:“从经济学上讲,宽容可以产生最大的边际效益。”

采访结束时,即发生了开篇提及的“小插曲”。在茅老起身穿衣的当儿,我打电话给在楼下候着的司机,请他做好准备。茅老有些吃惊:“司机一直都在等着?”回答是。他想了想说:“如果是这样,能否请他送我去国贸地铁站?我坐地铁回家。”在场的人全都愣住。我们力劝:正是下班高峰,地铁挤得不行,您老这么大岁数。他从容回答:“正因为高峰,坐地铁比坐车快呀!”几番推让,他终于同意由我们一个正好顺路的同事护送,一同搭地铁回家。

我不禁感慨茅老的谦谦雅风,这在与他打过交道的人中有口皆碑。转念再一想,高峰时刻搭地铁,讲的依然还是效率为先。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不折不扣的经济学家。

谷歌眼镜将为“美国制造”

谷歌(Google)将在硅谷生产未来世界般的数字眼镜——谷歌眼镜计划(Project Glass),突显电子产品的制造正在回归美国。

熟悉谷歌计划的人士表示,该公司正与台湾代工商鸿海精密(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其更为人知的名称是富士康(Foxconn)——合作,在加州圣克拉拉的一处设施组装这款仿佛出自科幻电影的头戴式设备。

这一决定将支持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确保“制造业的下一场革命是‘美国制造’”的努力。去年12月,苹果(Apple)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承诺,将投资1亿美元在美国从事制造活动。富士康也表示在考虑拓展其美国业务。

谷歌眼镜代表了硅谷的最新热潮——即“可穿戴计算”(wearable computing)。它的内置摄像头由语音识别软件控制,能够将照片和视频通过连接的智能手机直接发至网上,配戴者右眼上方的一块小屏幕可显示搜索结果和其他信息。

听取了计划介绍的人士表示,首批生产具有小规模、高成本和高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在谷歌硅谷总部附近进行制造是可行的。

译者/刘鑫

媒体札记:发展与改革

一、南海信号

当中国国家主席正在忙着寻找他金砖峰会上的兄弟朋友,说着“中国南非历史相似命运相连未来相依”时,近邻失火。

昨天上午,中新社发布《越南抗议中国海军追逐枪击越南渔船导致起火》:“越南外交部25日发表声明称,该国一艘渔船20日在西沙群岛争议海域捕捞时遭中国舰船‘枪击’,表示‘强烈抗议并要求赔偿’。声明称,开火导致越南渔船着火。”

的确,5天之前,就有过越南抗议中国海监船在西沙驱逐越渔船的消息,但这一回因为报道中写明了“开火”字样,便可午后重登五大门户首页头条位置,并配发由环球时报提供的《国际法庭欲强行仲裁中菲南海争端,庭长为日籍》。

15时许,先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布回应。自然先要重申“越南渔船进入中国西沙海域进行非法作业,中方采取行动是必要的、正当的”的口径,然后,洪磊亦作声明:“据向有关方面核实,当时并没有造成越南渔船任何损伤。”

晚间22时许,记者们又从中国国防部网站上发现了更新页面。《所谓“中国海军舰艇枪击越渔船”一事纯属捏造》一文,以解放军报记者报道的方式公布“事实真相”:“3月20日10时30分,4艘越南渔船非法进入我西沙群岛领海基线以内捕捞作业,我海军巡逻舰艇对非法侵入中国领海的越南渔船进行了多次劝告,要求其离开,在鸣笛、喊话、手旗指引等多种方式反复劝告无效的情况下,我海军舰艇对空发射了2发红色信号弹予以警告,信号弹空中燃尽熄灭。根本不存在使用武器射击和越渔船起火的问题。越南有关部门捏造所谓的‘枪击’事件是别有用心的。”

顺理成章,这篇驳斥今晨刊发在解放军报头版,里面还有一篇《中国渔政赴西沙及黄岩岛海域巡航护渔,在南海海域渔政执法人员已超过4000人》。

虽然由海外版及人民网重点展示了对越南指控的驳斥,但人民日报的纸质版上倒是还略去了洪磊的这段宣言,替之以“中方拒绝菲方有关南海照会”的答问内容。

有所不为,有所为。中南海喉舌自有更加立体的组合报道,头版是《海军编队在曾母暗沙宣誓,将进入西太平洋继续远海训练》的新华社电稿,再有占据半个政治版的《我军登陆作战能力快速提升》。因为第二章节中有关“中国舰队三艘主力舰艇曾在南海连续反潜33小时”的描述,这篇图文报道更是获得新浪首页展示:“舰载直升机在空中俯瞰,战舰从海面抵近巡视,歼击机组成空中突击群……从23日开始,由南海舰队联合机动编队井冈山舰和玉林舰组成的井冈山舰兵力群到达南沙海域……海军装备部表示,新型船坞登陆舰、气垫登陆艇、舰载直升机的成功列装并迅速形成战力,标志着我军登陆装备形成多平台立体化格局。”

从长篇大论中发掘有效信息,本就是网络编辑的基本功。这一回,环球时报又给了一次锻炼机会。

这家人民日报子报今天发表《驱逐越南偷猎船无可非议》这样的助威评论自然不会令人意外,但因为允许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研究员郁志荣在文中写出了“中方曾将白龙尾岛退让”这一段历史,此文被五大门户迅速从评论频道提拔出来,成为与“中国海军信号弹”并列的头条新闻。

Thursday, March 28, 2013

金砖国家将组建开发银行

由五个新兴经济体组成的金砖国家(Brics)集团的领导人昨日宣布,他们已就建立一家开发银行达成一致,但他们未能提供有关该机构规模或结构的任何细节。金砖国家的这家开发银行最终可能挑战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体系机构的影响力。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领导人正齐聚南非德班,举行金砖国家南非峰会。建立一家开发银行是此次峰会的关键主题,此举被视为一个考验,看这个国家俱乐部能否拿出超越松散政治“抱团”范畴的东西。

五国领导人都明确支持建立开发银行的举措,他们在讲话中大力呼吁扩大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并提到世界秩序正在转变、西方仍在艰难应对自己的经济困境。

上任不久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金砖国家发展潜力无限,金砖国家之间合作的真正潜力尚未得到释放。

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Jacob Zuma)谈到,“最具活力的几个新兴经济体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的一场结构性转变”。

五国领导人还同意建立一个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以“作为一道增加的防线,为补充现有国际外汇储备安排、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做出贡献”。但他们同样没有透露这个外汇储备库将采用什么架构、或者如何落实。

这些举措是金砖国家在扩大相互合作之际创建正式机构的努力。这五个国家加起来占全球本地生产总值(GDP)的大约20%。

建立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库,还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眼中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由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过时安排感到沮丧。

祖马表示,金砖国家同意建立一家开发银行,“既是基于我们本身可观的基础设施需求——今后五年期间总计达4.5万亿美元左右——也是为了在未来与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但官员们表示,金砖国家财长将继续讨论该银行将拥有多少资本、其结构是什么、股东扮演什么角色、以及设在哪里。

金砖国家之一的一名外交官表示,对于是否要在德班峰会上宣布开发银行的规模,各方存在分歧,“有人提出要么以500亿美元启动,要么什么也不做”。

这名外交官表示,俄罗斯觉得,最好是在各方就该机构的其他细节达成一致后,再宣布该行的初始资本。

不过,一名南非官员表示,自去年3月金砖国家在新德里峰会上首次提出开发银行的构想以来,各国财长的任务一直仅限于研究其“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

“(初始)资本对股东的话语权有巨大影响,”这名官员表示。据这名官员估计,解决其中一些问题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南非财长普拉温•戈登(Pravin Gordhan)表示,各方有“很大的紧迫感,希望尽快建立这一实体”。他补充称,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合适的时机也可加入。

戈登表示,各方讨论了资本问题,但对于资本金额应有多大,各国有“不同看法”。他补充说:“我们需要确保我们在完成必要的技术工作后拿出一个数字。”

译者/和风

这里的PM2.5被遗忘了

892,据说测试PM2.5的仪器,最高显示500,石家庄这个巨大的数值是用两个表测的吗?出现这数据的地段是石家庄的黄金商业区之一,社区最贵的地段之一,有巨大的高尔夫球场,大型公园,还有一段不怎么清澈但好歹也是水源的河,绿色植物号称地球之肺,守着这么一堆花花草草,居然爆表。

戴着两层口罩,闷得我呼吸困难地走在大街上,路遇一男孩裸露着嘴巴大声高歌呼啸而去,少年不知愁滋味,孩子啊,想自杀也不要用这么离奇的手段吧?你把自己当吸毒器还是过滤仪啊?

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北京,动不动就用接近500来形容,见过世面没?见过世面没?排名第一的是石家庄,石家庄,懂不懂?头些天都是500,这几天500都是秒杀,这个前两年莫名被最幸福的城市,用数据说话,2.5我们第一。别问我,你幸福吗?我忙着吸毒呐。

“公知”们都在微博上抱怨北京的空气如何不体面,抱怨北京人民水深火热,但环保部网站的数据证实,排名三甲的城市,不外乎在河北的邢台、衡水、石家庄几个城市之间流转。为什么没人为这些城市的人民呐喊呢?

要说尾气排放,石家庄跟北京比,这都是蚂蚁和大象,数车屁股也是北京多,这点污染可以忽略不计;要说采矿污染,石家庄没地陷也没煤老板,这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说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有问题,那喘气儿的也是北京多,为什么是石家庄爆表了呢?

石家庄爆表也没关系,可为什么没人关注石家庄爆表呢?

石家庄人爱干净,因为在这个华北极度缺水的城市,街头最多的是洗浴。洗洗更健康,可洗澡也得喘气儿吧?石家庄人最环保,号称自行车保有率全国第一,可骑车也得喘气儿吧?石家庄人最朴实,保钓没有打砸抢,日系车安然无恙,日本店铺营业照常,可淡定也得喘气儿吧?

石家庄建筑都是片状或桶状,你可以怀疑设计师是同一个人,也可以说我们的审美就这么低级了。石家庄的房价刚过万,租房市场也和贷款一样比翼。但我们这儿哪一个流动人口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参加考试。我们这谁都可以买房落户,享受市民待遇,我们这谁都可以买车,编号上牌,不用竞价不用摇号,开车上路不用因限行先看车牌照,可总得喘气儿吧?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城市,即使爆表了,人民该上班上班,该喘气喘气,没那么多人代表我们在微博上呼吁,也没人要求政府表态治理空气,就好像爆表的是铁家庄、木家庄,和这没一毛钱关系。

神啊,空气是流动的好吧,河北的地界儿,几乎包裹着大半个北京,是谁在指望石家庄人民吞掉了这些2.5,吐出莲花呢?有仙女的魔法棒可以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粒PM2.5?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相比雾霾开始侵袭的春节前,这段日子,庄里人越发的淡定,口罩也不再趋之若鹜,因为2月28日PM2.5,世纪公园892,高新区880,化工学校871,人民会堂825,职工医院789,西南高教670,平均污染指数730,走路可以戴口罩,跑步可以戴口罩,甚至你谈业务、洗澡都戴着口罩,吃饭能戴吗?睡觉能戴吗?就算你挖个洞藏起来,只要呆在石家庄地界儿上,哪怕是关闭门窗的家里,你呼吸的还是这空气。

有人说,守着北京,河北的雾霾被灯下黑了。地球不早就是一个了吗?太平洋一只淘气蝴蝶忽闪下翅膀还能引发海啸呢,这赖以生存的空气,难道只是石家庄的空气?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薛莉 Shirley.xue@ftchinese.com)

媒体札记:常识为王

一、茅台桑拿

尽管有《金砖国家筹建千亿外汇储备库,中国拟出410亿》这样的领袖宣告,以及《台湾6.1级地震,大陆多地有震感》这样的突发动态,昨晚,搜狐还是一度选择了另一条严格说来并无明确人物地点的新闻作为首页头条——《媒体曝国企食堂宴请官员:茅台装入矿泉水瓶》。

这是一篇由经济观察报发表,经南京日报网站转载,而成为门户热闻的报道,根据文章引用银行业内人士所称,在中央厉行节约后,“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喝茅台把商标先撕下来,更为隐秘的办法则是,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同时严禁任何人拍照。如果是在外面吃饭,要求服务员每次进出必须把门关上。”

因为昨天还有一个“中央整治公款吃喝致消费低迷引发改委担忧”的说法,引发媒体纷纷发表类似《饮鸩止渴的消费需求不要也罢》、《有必要为公款吃喝低迷担忧吗》、《输掉高端餐饮,赢回的却是公众信心》等评论,环球时报今天也用《高档消费下降,转变作风更需坚持》参与到警告中。不过,另一篇由其译自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才更受五大门户青睐——《公务宴请转战私密会所:农家院内可洗桑拿》。

这和那篇引发《矿泉水瓶装茅台,真能“装”啊!》等诸多评论的报道,实在堪称绝配。南方都市报有先见之明,已然发表社论《整治公款吃喝,公开明细不容商榷》,紧跟李克强“要以通俗的形式公开政府接待经费”的承诺:“在地方与中央的长期博弈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始终未能根除。在‘八项规定’出台之后,高档餐厅和高档酒类萧条的境况,并不能真实体现公款吃喝的实际情况。相反,根据政府内部人士的透露和媒体的跟踪报道,公款吃喝只是从外部市场转向了内部餐厅……如果有个别部门的负责人目光短浅至以刺激公款消费助推经济增长,那么它最终蚕食的可能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活力,而会动摇整个政局的稳定……要避免出现倒退,必须坚定不移地向下释放监督权,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的监督力量,来规训积习缠身的官员群体。”

二、苹果战争

同由作者警告《可别以消费低迷放松“禁酒令”》的同时,新京报还搬了个小板凳坐下来,围观“老大哥”群殴一只苹果——“进入3月以来,苹果在中国遭遇了密集的质疑。昨日人民日报发表时评,指苹果在中国‘无与伦比地耀武扬威’。这是人民日报连续第三天刊文质疑苹果傲慢以及售后服务‘中外双重标准’。此前,中央电视台在‘3.15晚会’及随后的报道中,质疑苹果售后服务‘中外双重标准’。两家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媒体,先后密集发声,让苹果陷入了入华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中。正处巅峰的苹果,是否会因这些质疑而砸了招牌?”

是的,在央视昨晚再度动用新闻联播这么一个终极武器,连称《苹果避重就轻,社会关注事态进展》和《质检总局要求苹果公司改正违规行为》后,更多人明白了,虽然遭遇了“8点20分发”的网络解构风波,但这家在中国拥有最高政治地位的电视台,并没有退缩,而是要将揭批进行到底。

3月20日晚7点档的《“3·15”晚会曝光问题产品追踪》还有陪绑的大众汽车,待到两天后,两分多钟里就全是对“苹果公司始终没有对曝光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的控诉了;焦点访谈也要发挥作用,同样是在22日,以《傲慢的洋品牌》质问:“苹果公司虽然在3月17号做出了回应,但在声明中并没有出现消费者期望的道歉和整改。这被网友称为是‘官方回复假大空的经典范文’。消费者也在问:这是为什么?是谁惯坏了苹果呢?”

探索中国对外战略新思维

自18世纪中叶与西方工业革命失之交臂,200年间,中华民族一直在封闭落后与苦难屈辱中徘徊。1949年之后,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奋力追赶,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而中国对自己突然走到世界前台,行为举止还不完全适应。虽然中国频频向世界伸出橄榄枝,但某些国家却心态复杂、疑虑重重,不愿看到甚至试图阻挡中国崛起。面对现实,中国亟需全面审视对外关系,创新战略思维,以更高智慧赢得战略主动。

一、趋利避害应对外部环境新变化

综观21 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外部的经济、政治、安全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将对中国未来产生深刻影响。

从外部经济环境看,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脆弱缓慢,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紧缩、“去杠杆化”仍在持续,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都远未解决。伴随结构调整的波动与阵痛,世界经济低速增长,随时面临下行风险。最近塞浦路斯银行业挤兑危机暴露了欧元区分裂的存款担保体系与其货币联盟的内在缺陷,深层矛盾仍是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金融监管体系的参差不齐。这无疑为欧洲经济复苏增添黯淡。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中国经济难以一枝独秀,增速明显放缓。与本世纪第一个10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下降。2012年中国外贸出口增长7.9%,比2003年至2011年平均增幅下降13.7个百分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各国加紧抢占战略制高点。虽然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GDP占全球10.4%,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球10.1%,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总体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

第二,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区域自由贸易体正在形成。经济低迷与贸易保护相伴而行。一些国家为促进就业,扶持本国产业,设置各种贸易投资壁垒。尤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和投资审查大量增多。去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密集遭遇贸易摩擦,美国征收最高250%的反倾销税和16%的反补贴税,欧盟也发起反倾销并酝酿反补贴调查。一些中国公司海外投资屡屡受阻。与此同时,区域内贸易增长迅猛。欧盟区内部贸易额已占66%,东亚区域内贸易额占53%,美国40%多贸易额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今年2月14日,欧盟与美国共同宣布,将于年内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至此,美国将在西太平洋以TPP(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为依托,在大西洋以美欧自贸协定为依托,形成由其主导的两大自由贸易区。同时,欧盟与日本也将于今年4月开启自由贸易谈判。美欧、欧日自贸谈判将制订新规则,必然对全球贸易和经济格局产生重要深远影响。

第三,美国实施“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中美经贸互补性下降。国际金融危机迫使美国从金融、房地产等部门回归实体经济,重振制造业和出口。2010年、2011年美国出口分别增长16.6%、17%,其中,矿物燃料、汽车及零配件、发动机、通用机械、塑料、有机化工、光学仪器与医疗设备、钢铁等重要制造业出口比重超过70%。今年1月美国制造业PMI上升至55.8%,创近9个月新高,一些美国公司开始把海外工厂迁回本土。奥巴马总统誓言:“要让美国成为吸引新就业岗位和制造业的地方”,“确保下一次制造业革命在美国发生”。美国制造业强劲增长使进口中国产品需求下降,并增加向中国出口。中美两国产业重合度上升,贸易竞争性增强。

从外部政治环境看,第一,西方政治制度与价值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对中国构成长期压力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推行“普世价值观”作为全球战略的核心。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反恐成为首要任务,此后10年中美关系大体平稳。以2011年美国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为转折点,反恐战争基本结束,加之中东地区发生剧烈变革,美国对外战略重新回到以推行价值观为核心的轨道,强调人权在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然而,美国集中力量反恐的10年,正是中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10年。2011年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济利益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尤其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美欧经济,也使西方政治与价值体系遭到质疑,西方国家由此陷入战略焦虑:既坚决排斥中国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又对“中国模式”所产生的奇迹感到震惊和恐惧;既需要借助中国经济克服自身危机,从中国发展中获益,又忧虑中国发展过快、超越自己;既想让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又担心中国话语权增大,发挥主导作用;既想阻止中国发展势头、至少使中国发展放慢,又避讳公开“遏制”中国。这种矛盾心态,使其对华战略和政策更加错综复杂。有学者预言,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将在人权、西藏和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对中国更加强硬。前不久,英国政府内也有人主张,要继续对中国人权问题施加外交压力,并在西藏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一直采取对话接触加对冲(Hedging)遏制的双重战略和两面政策,在对话接触中实施对冲遏制,在对冲遏制的同时保持对话接触,并混合采取接触、防范、牵制、制衡等战略手段。其中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矛盾、竞争和冲突,本质上仍是不同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的根本对立。正如西方战略家所言,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仍是“西方自由民主政体与东方市场经济集权政体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将是长期的、尖锐复杂的。虽然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因中美经济利益加深而受到内在牵制,但很难通过经济合作与利益分享而弥合,更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由此带来的战略压力可能伴随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

第二,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客观上制衡中国崛起。2011年10月14日,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宣布“世界的战略与经济重心正在东移,我们正在更加关注亚太地区”;“我们不仅是亚洲的一个常驻军事和外交大国,而且也是一个常驻经济大国,并将长期留在亚洲”。美国称其为亚太“再平衡”战略,并强调,这一战略不针对中国,不是遏制中国的战略;“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稳定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但无论美国如何解释,几乎所有国际舆论都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针对中国而来,是对冲、制衡中国崛起的战略。近两年,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系列密集的外交和军事行动,更使中国确信这一判断。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使亚太国家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中国外部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直接导致了美中战略互疑加深。

第三,中国作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利益攸关方,面临多重身份的定位与平衡。以往发展中国家的单一身份,正在转变为兼具发展中大国、经济大国和地区大国的多重身份。虽然中国坚持认为自己仍是发展中国家,并在国际事务中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但由于经济体量增大并仍不断增长,不得不面对如何既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发挥作用、又以拥有较强综合国力国家身份发挥作用的平衡,特别是如何在发挥大国作用的同时,继续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周边邻国保持友好关系。

从外部安全环境看,第一,最突出的是,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部分岛屿主权争议,导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严峻。当年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两国老一代领导人未曾想到,双方同意搁置的钓鱼岛主权争议,时隔40 年后掀起惊涛骇浪。这场争端的起源与要害,恰恰是日本政府否认1972年两国建交时就“搁置”争议所达共识,并于去年9月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对此,中国必然坚决反对。尤其是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借钓鱼岛争端否定二战后国际秩序,更深深触痛了中国人对上世纪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罪行的敏感神经,也是钓鱼岛争端极为尖锐的实质所在。与钓鱼岛问题相比,南海部分岛礁的主权争议相对平缓。针对美国提出的南海自由航行权问题,中国强调,中方重视依国际法维护南海航行自由,这方面不存在问题。中国一直耐心地与有关国家沟通,致力于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纵观历史,中国一贯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积极与邻国发展友好关系,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国际因素,中国的良好愿望备受困扰。

第二,一些国家依据所谓“国强必霸”逻辑,质疑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渲染中国威胁论,公开主张围堵、遏制中国。近年来,某些国家多次指责中国军费增长快、支出不透明,认为中国军力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中国军备快速现代化加剧了地区不稳定,尤其日本更是大造“中国正在快速扩大军备”的舆论。2011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公开指责中国在南海监视活动升级,将日本与菲律宾的关系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日本还大举进入缅甸经济,企图截断中国通向印度洋的战略要道。中国一再郑重声明,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领土、领海争端,但并未得到有关国家善意回应;中国越强调和平发展,某些国家就越强调中国威胁,并刻意在中国周边编织所谓“第一、第二岛链”包围圈,构筑“自由与繁荣之弧”,极力想使中国陷入战略困境,威胁中国安全。

中国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使中国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高度警醒,更加深切认识到,必须尽最大努力,加快发展自己,排除一切干扰,用好有利条件,减少不利因素,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纵横捭阖构建大国战略关系新格局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灿烂文明。从秦、汉时代至清代中期,中国一直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当今中国迅猛发展,并非新兴大国的崛起,而是历史大国的复兴。作为正在复兴中的大国,如何处理好与其它大国的关系,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课题。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中国领导人提出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基于自身及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其核心是,相互尊重,全面合作,互利共赢。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一路风风雨雨,但两国利益关系日益紧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美两国精英人士认识到,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必须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思维。

第一,摒弃零和思维。零和思维的最大危险在于其具有“自我实现”预言的性质。“当一个守成大国与一个崛起大国相遇时是否必然发生冲突?”这是近几年中美关系中最流行的问题。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家把中国视为美国的“战略对手”,依据历史上大国之间碰撞、冲突的案例,推断中美关系也将循此定律。但中美两国主流民意对此并不认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战略分析家约瑟夫•奈指出:“相信冲突不可避免的想法,本身就是冲突的根源。美国若是把中国当成敌人,可能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许多中方学者认为,中美两国并无大的利害冲突,而且,在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方面,拥有巨大共同利益。双方都应客观理性地看待对方发展,防止出现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摒弃冷战思维。冷战思维源于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对立。美国的对外战略是在近50年的冷战期间形成的,一些人偏好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与中美关系。他们一面臆断中国崛起带来威胁,一面贬评“中国是一个被动回应型的国家,缺乏真正的盟友”;“在安全防卫领域,中国没有全球范围的军事基地网络以及盟国”;“中国甚至未在自身所处区域建立起主导地位”,等等。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冷战思维早已过时。中美两国不应以对立、排斥的眼光看待对方,更不应以敌视思维判断对方实力与发展趋势,避免战略对抗和误判。

第三,摒弃狭隘思维。中美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当胸襟宽阔,包容豁达。处理双方关系应大度大气,善良睿智。战略互疑是思维狭隘的表现。应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一己私利处理两国关系。中美应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和各自在亚太地区的正当利益,辽阔的太平洋完全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一个成功的中国只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第四,摒弃傲慢思维。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同为世界优秀民族,彼此都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中美两国应增强相互认同感,处理双边或国际事务,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谦虚态度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中国应当学习美国人民的创造精神,了解美国内外政策的客观原因与深层逻辑;美国也应当了解中国由本国国情所决定的发展道路,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与文化。

在摒弃陈旧思维的同时,中美双方应以创新思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第一,构建尊重差异、超越分歧的新型大国关系。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不同文化包括不同制度文化的差异。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彼此相处应以礼为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超越分歧,就是中美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应当超越政治制度障碍,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把一般分歧扩大化,不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在利益一致时积极推动合作,在利益不一致时有效管控分歧。

第二,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同舟共济,就是中美双方都要重视维护两国关系大局,重视维护双方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交汇利益,携手应对风险挑战;互利共赢,就是推动中美各领域开展全面、平衡、高效的合作,使双方同等受惠、共同获利。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应精心培育、构筑两国经贸合作新根基。一是自由贸易根基,双方应坚定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二是结构平衡根基,双方都要推进深层次结构改革,使各自国内经济和两国经贸关系更均衡、更可持续;三是平等公正根基,双方开展贸易投资合作要排除政治因素干扰,切实做到平等无歧视,公正无排斥。

第三,构建基于健康竞争而非战略博弈的新型大国关系。健康竞争,就是鉴于中美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相互依赖程度很深,不可对抗。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外交等领域,应善意看待对方,不敌视、不排斥、不损害对方,企业竞争应遵守世贸组织规则。非战略博弈,就是中美不是战略对手,不搞零和游戏,不搞针对对方的军事或政治同盟,不搞军事威胁,在国际事务中不给对方施加压力。总之,健康竞争应是非对抗性的、良性的竞争。

第四,构建与时俱进、前瞻未来的新型大国关系。与时俱进,就是应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美关系在变革和创新中发展。前瞻未来,就是双方要登高望远,以长远战略眼光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应当看到,中美在战略上相互依存,任何旨在损害对方的行为结果也会损害自己。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指出,只有美中都“接受对方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中心角色的事实”,两国关系才能持久稳定;“美中之间的关系必须真正是一种与美欧、美日关系类似的全面的全球伙伴关系”。在中国看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归根结底应当是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中俄关系是与中美关系并驾齐驱、同等重要的大国关系。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一极。上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中苏对立,推动中美接触,联手抗衡苏联。斗转星移,今天中俄两国为共同应对西方压力而走到一起。这是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的现实选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后首访定在俄罗斯,将其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突显俄罗斯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通过北约东扩等手段一再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对俄罗斯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采取与西方不同的立场表示不满,并不断批评俄内部事务,视俄为战略对手,这使俄罗斯深感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中国一直受到西方政治压力,又面临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压力。因此,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客观上形成了中俄共同应对美国的态势。由于中俄不存在重大政治分歧,在核心利益上相互支持,双方能够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对中国而言,维护发展中美、中俄两组、三方大国关系,是21世纪第2个10年对外战略的基石。同时,高度重视与其他金砖国家、与20国集团建立良好关系。支持金砖国家成为就重大国际问题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机制,支持二十国集团内部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国同时与美、俄两大国保持重要关系的优势,与日本、印度等亚洲大国和其他地区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利共赢。

三、广结善缘扩大全球战略合作新空间

人类社会正处于历史长河中的一次重大转向,长期以来预言的多极世界正逐渐变为现实。面向未来,中国对外战略应更加强化和睦、和平、合作的意识,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更富有亲和力的优雅形象活跃于国际舞台,争取更多朋友,赢得广泛尊敬。

第一,以和为贵,友善至上。中国要努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这既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奉行的与人为善、亲仁善邻的世界观,也是从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辱中得出的坚定信念,更是当今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是硬道理、硬实力。中国复兴最根本的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中国最重大、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正如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所告诫的: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受任何干扰。中国应继续遵循邓小平教导,坚决维护发展复兴的大局,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复兴的事,坚决地、毫不犹豫地去做,一切与此不利的事坚决不做。在国际事务中,既不当头,也不树敌;无论国家大小、贫富、强弱,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妥善处理涉及自身的争端,无论钓鱼岛或南海诸岛争端,都应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下,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推动亚太地区建立开放、透明的安全与合作架构。真诚传达中国善意,努力与对方构建共同善意,在善意的氛围中协商谈判,以善意和智慧解决争端。与所有利益攸关方加强战略互信,努力减少并消除战略互疑。巩固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不断扩大朋友队伍,真正做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二,包容互助,利益共享。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发展带来机遇,应与各国共享。鉴于中国可能在未来数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应主动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和稳定器。特别是,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与产业分工中,中国应当更加注意照顾他国利益,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和周边国家利益,更加自觉地保护全球自然资源与生存环境,无论从别国进口能源原材料、向其他国家出口制造业产品,或企业对外投资,都要考虑对方利益,尊重别国合理关切,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绝不自私自利。要与所有国家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使自身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其他国家。

第三,力戒僵化,避免僵硬。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但必须与所有国家交好。在国际事务中应“因事结盟”,谁正义就支持谁,谁正确就和谁站在一起,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出选择。妥善处理复杂敏感问题,灵活应对各种政治、军事同盟和区域性贸易协定。例如,接受邀请参加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以开放态度对待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应将其视为倒逼中国经济转型的外部机制,加紧适应其在劳工、环保、知识产权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标准,择机加入。应增强中国对外交往的柔韧性,注意放下身段,倾听不同声音,少说空话套话,不说生硬话,改变自说自话,全面加强沟通对话。在全球重大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提出更多受人尊敬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第四,谦虚谨慎,自信豁达。中国完全实现现代化直至最终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处于决定性阶段,改革攻坚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头脑清醒、内外兼修,透彻认知中国国情,准确把握世界大势。正确宣传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批评劝阻少数人的盲目自满情绪、民族主义情绪和悲观主义情绪。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积极寻求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共同点,深刻阐明中华文明与价值观的普世性,阐明中国全球合作战略的思想内涵,致力于减轻、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困惑、误解和疑虑。树立大而不骄、强而不霸的形象,把中国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望,化为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普遍信任,实现与世界的共同繁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朝鲜局势再度吃紧

韩美军演再次引发朝鲜愤怒抗议,并引发冲突可能。分析认为,朝鲜近期的口头威胁密集,但局面升级为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

Wednesday, March 27, 2013

李克强记者会印象记

3月17日,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参加了他履新以来首场记者会,并回答了现场提问。以下,是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在现场记录的影像。

Monday, March 25, 2013

尚德破产案检验中国破产制度

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尚德电力(Suntech)曾经是这个国家可再生能源杰出技术的代表。

创建于2001年的尚德十年来已经成为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期间也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包括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最具勇气企业奖”(Boldness in Business award)

但今天这家在纽约上市的公司已经成为另外一种代表:一个检验中国《破产法》案例。在中国,破产制度很少发挥作用,而官员们说,这一制度对中国金融体系的长期健康至关重要。

周三,尚德宣布其在中国的主要分支机构将面临破产,使其成为以破产告终的最知名中国海外上市公司。

法院和尚德的债权人正在制定重组计划,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于《破产法》的实施,以及它是否能够很好地保护中国国内及国外贷款人、债券持有人和股东的利益,将是一次关键的检验。

新加坡的一位固定收益产品投资者说:“中国内外都将密切关注这一破产案例,因为中国市场已经非常庞大,政府希望除了银行之外,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和其他投资者购买公司债券。”

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尚德公司所在地无锡市政府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离上海较近、以糖醋排骨而出名的无锡市是尚德最早的投资者之一,投资是通过无锡市国联发展有限公司(Wuxi Guolian Development Co)完成的。无锡国联是尚德刚刚创建时投资该公司的一家国有企业集团。

尚德后来购回了这些股份,但最近无锡国联再次涉足尚德。周二,尚德任命了一位新的总裁兼执行董事,他曾在无锡国联任职。

消息人士指出,去年9月,无锡市政府曾帮助尚德劝说当地银行分支机构重新协商贷款。该公司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尚德到期债务总额达到8.47亿美元,但截至8月底,公司只有1.68亿美元的现金。

尚德拒绝透露这些债务的重组方式以及公司目前的债权人有哪些。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破产申请已经递交法院,政府官员打算请求尚德的9家本地中资债权银行减少或者取消尚德71亿元人民币(约合11.4亿美元)的总债务。

尚德表示将与法院合作制定重组计划,并希望能够继续生产太阳能电池板。

律师们表示当地政府将会在破产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潜在作用。浙江省律师协会企业破产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任一民表示:“没有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大型企业是无法进行破产和重组的。”

根据中国法律,外国债券持有人只有在国内债权人得到清偿后才可以获得清偿,这意味着这些债券持有人最终获得的清偿可能很少。上周尚德在开曼群岛发生5.41亿美元的债券违约,还导致对其他贷款的交叉违约,其中包括一笔世界银行(Word Bank)下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贷款。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亚洲产业部门主管卡莱•皮拉伊(Kalai Pillay)表示:“中国离岸债券违约的情况非常非常罕见,并且所有追讨过程通常是在非常独特的个案条件下展开谈判的,因此没有现成的模板用来评估尚德的结果会如何。”

“然而,无论如何海外债权人在法律上优先级是低于境内债权人的。所有海外债券持有人必须有这样的准备:在境内债权人拿完了一块钱之后,他们才有可能拿到一分钱。”

当代中国精英的历史责任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在2005委员会一次内部会议上的发言稿,由作者和2005委员会授权FT中文网发布。王维嘉是欧美同学会2005委员会共同创始人及第三任理事长、阿拉善SEE协会创始会员、中国企业家亚布力论坛创始终身理事、数字中国联合会共同创始人及常务理事。

过去30年中国民众冒着制度风险,以草根的智慧和韧性创造出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这个经济奇迹是民众在对温饱的渴望的驱动下以倒逼形式完成的。30年前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是安徽小岗村的农民为了活命写下血书偷偷地分了土地;30年前雇用超过8个工人就算犯了“剥削”罪,是“傻子瓜子”不管不顾地第一个犯了这个“天条”。执政党的功绩在于顺应了人性,回归了常识,在民间的推动下,逐渐由默许,到认可,到今天鼓励民营经济。是民间的自发动力把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的经济体制倒逼成为了一个鼓励民营经济的体制,完成了经济现代化的转型。

中国2012年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根据美国学者亨廷顿的研究,世界上人均GDP小于500美元的国家中90%是专制国家;500-6000美元专制和法治国家各半;6000美元以上90%是法治国家。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向现代法治国家转型。转型的动力仍然来自民间。这个动力就是民众对基本权利的渴求。民众希望改变30年前遗留下来的简单粗暴的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利益分配方式。

在这个转型中,中国的精英阶层将发挥重要作用。精英们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首先取决于他们的身份。30年前中国没有不同的利益阶层,精英们只能依附在执政党改革力量的周围建言献策,精英们无论贫富大小都在“操中南海的心”。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中国。企业家们最关心的是对产权的保护和政策上的公平对待;学者和媒体人最需要的是思想和言论自由;律师们只有在司法独立下才能获得职业的尊严。只有政府中的精英和服务于政府的研究者才有资格,有可能站在政府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而民间精英只能也应当以自己为主体考虑问题,提出要求。这也就是“喝地沟油的命不操中南海的心”。民间精英开始具备主体意识的一个判别是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顶层设计”上,而是着眼于自己能做什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新班子”身上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方式,更不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在给定的环境下做最多的事,“抢黄灯,绕红灯”而不怨天尤人。当有了主体意识时,就不会因一席讲话而欣喜,一个事件而悲愤。主体意识就是“活在当下”的态度,就是“淡定哥”精神。

但无论是政府精英还是民间各界精英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推动中国社会的和平转型,避免社会大的动荡。民间精英推动和平转型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通过理性的利益博弈摸索出一套公平透明的博弈规则。

法治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具备一整套公开透明的由利益攸关方平等参与的利益博弈机制。只有当不同利益方都认可同一套博弈机制并且“愿赌服输”时,社会利益矛盾才能得到文明的解决。如前所述,中国目前的利益分配机制仍然沿袭了30年前的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因而常常是简单粗暴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劳动合同法》为例,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调整新形势下的劳资关系。但整个立法过程几乎完全没有“劳”和“资”两个利益攸关方的参与(期间有过“征求意见”但这些“意见”毫无约束性)。这样一个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法律的出台对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晴天霹雳。许多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规避,即使像华为这样的世界一流企业也只能是用重签劳动合同的下策来对应。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现状:没有公开透明的博弈机制,利益攸关方不知道如何参与到博弈中来,只能事后设法规避或“搞掂”。这样的结果不仅对企业和员工不利,对政府也不利。一个被博弈各方都不认可的法律不仅被舆论声讨,而且在执行中会被大打折扣。在金融危机时,许多地方政府迫于压力将《劳动合同法》“暂缓执行”。一个没有经过合法性程序因而不被认可的法律不仅让政府威信扫地,而且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上有恶法,下出刁民”,从而使全社会永远无法形成法治习惯。因而法治社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在各个领域由民间和政府一起共同摸索出一套共同认可的博弈规则。民间主动参与到立法立规过程中来,政府提供民间参与的条件。只有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利益博弈过程,才能逐渐建立起各方认可的规则。法治的核心是程序正义,也即博弈的结果并不重要,只要程序合法博弈各方都要认帐。

Sunday, March 24, 2013

媒体札记:“第一夫人”

一、伉俪首秀

《彭丽媛陪同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的标题前面终于可以不用加上“外媒称”的字样了,因为有了“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将陪同访问。期间,彭丽媛将在各地出席一系列元首夫人活动”的外交部通报,从昨天午后五大门户,到今晨新京报、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重庆时报、都市快报,均可以直接以此作为新闻亮点。

人民日报虽然谨守在《习近平将访俄罗斯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本份上,拦不住东方早报已然配发习近平伉俪26年前在福建东山岛的合影,引述上海美国学会名誉会长的讲解:“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访当然是想给外界展现崭新的形象和姿态。‘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丁幸豪认为,偕夫人出访就是采取了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似的做法,‘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领导人开放和开明的形象。’”

举例说明“彭丽媛已经拥有在国际舞台上与外界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以及“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彭丽媛这个名字也不陌生”后,这份上海报纸补充说明“中国第一夫人走向世界”:“事实上,在彭丽媛之前,中国‘第一夫人’在展现中国对外形象上已扮演了重要角色。”

事实上,按照今晨门户首页共同展示的那条由新华网转发的外媒评价,彭丽媛是要“打破中国历任第一夫人一贯默默无闻的传统”,“将成为至今为止第一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新)中国第一夫人”。

的确,作为一位成名30几年的中国民歌“天后”,彭丽媛甚至在半年前,仍可能在中国13亿民众中拥有比她夫君更高的知名度。虽然胡锦涛夫人刘永清至少能比江泽民夫人王冶坪看上去更年轻、更有活力,但这两位前任“第一夫人”基本上都只是扮演丈夫身边的礼仪性陪同角色,更不用说在国事访问这样的行程中担当“单独现身发表演讲”这样的任务。

二、改革成果

明朝出门前,再完成一轮省委书记的人事调整——冀黑赣豫湘。

不过,最受市场化媒体关注的仍是一位副职,《陆昊调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41岁晋升正部级》。京华时报专辟章节说明了他的“一路年轻广受关注”:“20岁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位直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27岁当上国有大型企业‘一把手’、32岁官居正厅、35岁出任北京市副市长、41岁晋升正部级……诸多‘第一’和‘最年轻’,让刚刚调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的陆昊一直广受外界瞩目。海外媒体甚至将其称为‘陆昊现象’,认为陆昊的从政轨迹折射出中国选任、提拔年轻干部的一些新标准。”

接任陆昊担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秦宜智说起来还大几岁,但他的西藏经历已经可以成就一篇《港媒称西藏工作官员重用:4任书记成国家领导人》,展示在门户首页:“曾经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张庆黎,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成为新一届政协领导班子中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已经是过往五任西藏党委书记之中,产生的第四位国家领导人。足见中央对有西藏工作经历的官员的重视。”

离任者中,前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自我评价被网络编辑从当地通稿中发掘出来,即《我很努力但很多事没做好,感谢河南人谅解》。或许这也只是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场面话”,但自有河南平坟行动的执着反对者不肯接受,在微博上“送瘟神”。

中国梦,谁的梦?

中国很大,梦想则可大可小。

按照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说法,“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就任宣言中九次提及“中国梦”,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国梦”近期在官方媒体极度流行,某记者在“两会”记者发布会上向新科总理李克强叩问“情怀”也见怪不怪了。

精神分析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梦往往象征着被压抑的愿望的达成,这倒也与中国古人的理解无不相近,所谓“昼夜所思,夜梦其事”。吊诡之处就在“中国”二字,这里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单数,七个人的复数抑或三千名“两会”代表的复数,还是十三亿的复数?

中国梦的提出离不开其时代经纬。从习主席的定义来看,中国梦首先是民族梦,对应着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救亡主线条,对不少富于民族情感的国人来说,这也是“中国梦”首先从内心唤起的情结。

以民族屈辱为底色,鸦片战争拉开中国现代史帷幕。体察中国历史颇多的外交家基辛格曾经把1860年形容为中国由盛转衰的决定时期,他曾如此形容彼时中国社会的两难处境:“中国虽是一个弱国,但又以镇抚四海的帝国自居,因此,中国社会的改革步履维艰。”

也正因此,恰恰是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为随后多次政治运动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动力。在灾难与辉煌的双重变奏之中,一个个中国人的梦想从来离不开民族整体的际遇,个体的命运往往随着历史而流转颠簸,无论大江大海还是一枝一叶。

回望这条动荡的民族救亡之路,中国知识界也曾有过深刻思考。“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器物层面,更是安身立命的信仰与文化。两难之处在于,或许只有在救亡之后才能启蒙。八十年代,李泽厚就提出“救亡压倒启蒙”的命题,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段时期民族救亡以其无可争议的道义制高点成为最紧迫的任务,而现代化启蒙并未彻底完成。这一未完成的任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中国随后选择的道路充满颠簸。

习主席提到“每个中国人的梦”,这甚至多少有点类似于美国人詹姆斯•亚当斯的“美国梦”:“如果要让美国梦成真并长伴我们,那么这件事归根到底将取决于人民自己”。事实上,“美国梦”这个词语进入美国流行文化正是在1931年,正是亚当斯在当年创作了《美国史诗》,激励了一代代失落的美国心灵。

那是一个人心凋敝的时代,不少人甚至因为找不到工作养不活家人而自杀,媒体人沃尔特•李普曼曾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对此,亚当斯宣称“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美国梦诞生于困境穷厄之中,从此却拥有了重振美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所谓美国梦,其本质在于机会平等之下的个人奋斗。有趣的是,当下美国国内有声音抱怨美国行进在错误道路上、“美国梦”辉煌不再时,中国却无比真切地正在上演新的“光荣与梦想”。回顾三十余年由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转型,经济学家张五常盛赞为“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经济改革计划”,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赞同这一论断,并且认为中国的这一经济转型是哈耶克“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

尴尬的“猪投江效应”

上周,中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原因却令人尴尬。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潜在的未来超级大国,刚刚任命了新的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不过,如果你问全世界普通电视观众“中国上周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会告诉你那里的江面漂满了死猪。

或许,这些普通电视观众这样回答是有道理的。上海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纽约在美国,这样一个城市的水源河上漂着一万头死猪,确实比习近平发表就职演说更吸引观众眼球——这不仅是因为大多数观众肤浅而没有头脑,还因为这些死猪从政治角度而言其实非常重要。

人们从上海黄浦江江面上和江岸边拉走死猪。这些开始腐烂的死猪,折射出现代中国生活中一种显而易见的耻辱:受污染的水,变质的食品,以及无法指望会就任何此类问题讲真话的政府官员。在“死猪”事件中,上海市政府坚称,供水水质没有受到影响,死猪也不是病猪(除了检验样品中有一头死猪“状况不佳”,检出猪圆环病毒病原阳性)。他们说的没准真是实情。但在上海,相信这些话的人,差不多就跟纽约布朗克斯(Bronx)能写出“李克强”汉语拼音拼写的人一样少。

所以说,你当然可以大谈特谈“中国梦”(如习主席上周所做的那样),但中国网民对中国人现阶段的“幸福生活”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嘲讽地写道:“在北京,打开窗户就能抽免费烟;在上海,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免费肉汤。”这个段子在上周的“两会”期间疯狂传播,因为对北京的空气污染和上海的“死猪舰队”感到困惑的绝不仅仅是西方。中国老百姓认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的国家,理应有能力在关乎民生的事情上做得更好一点:比如,让民众吃到放心猪肉,喝到没有泡过无数死猪的水。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死猪事件背后故事的积极因素可能大过消极因素。今年“死猪舰队”格外庞大的原因之一在于,死猪的来源地浙江省最近采取了措施阻止农户向不法商贩出售病死猪。这些不法商贩收购病死猪,是为了将死猪肉做成饺子馅。因为没地方埋(浙江农户的农地出了名的狭小),也没有丧尽天良的商贩来收购,这些“痛失爱猪”的农户别无选择,只能将死猪倒进为上海市2300万居民提供饮水的黄浦江。这样处理或许有欠考虑,但我宁愿看到病死猪漂在江面上,也不愿看到它们出现在我装饺子的碗里。

当然,“死猪舰队”还可能产生其他出人意料的结果,比如提振新兴的“绿色”猪肉产业。习近平希望民众扩大国内消费。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方法,能把普通消费者吓得纷纷投入有机农户的怀抱?有机农户承诺,至少他们的猪在屠宰之前是活的。

任何有经济能力的人,现在都会开始寻找更安全的猪肉源。他们很可能最终会来到上海澳华菜市场。在这里,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孙夏已决定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切猪肉的砧板、而不是写字台上。她放弃了白领工作、选择系起围裙作个卖猪肉的,家里人都不太赞成。孙夏说:“他们常向我抱怨,说你是个大学毕业生,怎么能最后去卖猪肉呢?”她还说,父亲告诉她,卖猪肉可以,但别跟别人提这个。

媒体札记:北京朋友

北京朋友

一、首站莫斯科

“彭丽媛携丈夫习近平出访”、“终于有能拿得出手的了”——微博论坛上的流行玩笑表明,在新任国家主席的首次外交行程中,他那美丽的妻子已经成为民间讨论时的主角。

早间8时,央视口播《习近平离京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的消息,其网站头条转发之时也已向商业门户学习,专门为“彭丽媛等陪同”单独制作一个标题。

但要说到“追星”的热情和技巧,总归比不过市场化媒体。五大门户此时都已让习氏伉俪并肩站立在首页之巅,有了深圳卫视的摘编,新浪也就可以把已经在自家微博上热传了一整天的《彭丽媛昔日受访自夸厨艺》推荐出来:那是这位歌唱家1999年参加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的视频记录,节目中彭丽媛称自己最爱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而且做菜做得不错,会做面条、馒头、包子、水饺,还会烙饼。

并且,在这档14年前的节目中,主持人窦文涛甚至曾经大呼小叫:“嫁给你的男人……你娶了的男人……那你的丈夫老被人介绍说是彭丽媛老公,是不是压力很大啊……找一个能够驾驭你的人那得多高啊。”

有眼不识泰山。如今,夫唱妇随,当年的福州副市长登上政治最高峰,歌唱家也就变成了“中国第一夫人”——五天以来,这个名号已然脱敏,连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晨亦以此在头版公开称呼:“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夫人彭丽媛将陪同习近平主席出访,并将积极开展独具魅力的‘夫人外交’,这将为中国新外交画卷增添一抹温婉的亮丽。”

还有新华社,在其下属网站上总可以比标准电稿再往前一步:“当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越来越多地看到、听到其他国家“第一夫人”的消息时,自然会对我们自己的“第一夫人”有所期待。而历史也无数次的证明了,当一个国家有了一个受人尊敬、喜爱的“第一夫人”时,无论对内对外,都会对这个国家的形象有极大的助益。除去这次即将到来的出访,我们也希望并期待着作为“第一夫人”的彭丽媛能够在未来,更多地出现在与公众相关的领域,不仅仅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也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和那些需要关怀的儿童、妇女、老人在一起。一个多才多艺、人美心善的‘第一夫人’,一定可以为人民爱戴,为国家加分。从此,可以说,美国有米歇尔,而我们有彭丽媛。”

就是因为最后这句“美国有米歇尔,中国也有彭丽媛”,这篇中国网稿件也被搜狐看中,推荐在首页,并就此可以为彭丽媛旧照配上“第一夫人,人美心善”的标题:“彭丽媛近几年却很少出现在舞台和银幕上,因为她作为联合国艾滋病亲善大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公益事业上。”

的确没有辜负其当家人张朝阳本人的娱乐化形象。除了《彭丽媛2005年曾访俄,演唱<喀秋莎>引欢呼》的视频、《第一夫人不是花瓶:展现人性化细节》的专题外,今天上午,这家门户网站的追星事业又有了《彭丽媛舞台形象:红妆最靓军装最美》的力作:是女人频道的编辑们最懂女人心,独具“时尚新闻眼”,在页面上方一字排开12幅彭丽媛的造型色谱,赞之“红装最靓,军装最美”。

资金为什么流出中国?

在加州小城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咖啡馆里,人们的谈话会让你感觉仿佛置身于香港的奶茶店。这些人聊的全是中国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并将房价拉升至历史高点——尽管更公平地说,影响加州房地产市场的除了中国资金,还有来自美国科技业的资金。

海量资金涌入硅谷的局面,是中国资金外流整体上激增导致的结果之一。

不过,资金选择在这个时候流出中国有些蹊跷。通常来说,只有在政局不稳或经济增长放缓时才会出现这种资金外流。按照以往的演变模式,当前这波资金外流本应在去年年底前逐渐缩小。

截至去年11月,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尤其是最高领导层的人选大多已经确定下来。从上周日起,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们开始陆续离开雾蒙蒙的首都返回家里;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此前两周里得到了正式任命,其他领导岗位的任命也已公布,基本符合外界预期。这其中包括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他曾担任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IC)的董事长;中国央行行长则被确认为将由周小川继续担任。

与此同时,经济数据大多显示中国经济已于去年第三季度触底。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增速已于去年第四季度升至7.9%,高于去年第三季度的7.4%。换句话说,当前中国居民对国家发展前景的看法理应比去年时更加乐观、而非更加悲观。

但事实上,市场情绪却和笼罩北京的雾霾一样阴郁黯淡。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关键词是政策连续性。但相对于连续性,中国更需要的是大胆变革。只有在中国权贵阶层眼中,连续性才是个好东西。

此外,政府在监管和规范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得很多领域的竞争程度和发展空间尚不及几年以前。对于金融领域来说尤其如此。政府高举监管与规范的大旗,实际上依然是在偏袒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既得利益集团,并向普通百姓转嫁成本。

受到国家特殊照顾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建设银行(CCB)等国有大银行,以及以中海油(CNOOC)、中石油(CNPC)等大型能源企业和中国移动(China Mobile)等电信业巨头为代表的其他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制定的规则使得银行能够获得廉价资金,银行再以优惠利率把资金贷给这些特权国企。

中国官员一直在说有必要改变民企与这些备受宠爱的国企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环境,但到目前为止情况并无任何改善。例如,中国政府正试图加大对影子银行系统以及理财行业的整治力度,这二者抢走了原本会流向大银行的业务和存款。中国政府担心银子银行系统中暗藏或有债务以及隐形杠杆,一定程度上而言,政府的这些担心是有道理的。

但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使得身处民营部门且缺乏人脉的人能够获得资金——原因恰恰在于影子银行是不受管控的。它们的客户是那些拥有梦想却没有什么资产可用作贷款抵押品的企业家和创业新手。这些人的商业计划或许有一定风险,但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向他们提供资金的人具有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很多人正是政府或者中共的官员。普通中国百姓的存款并非影子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

还有人担心,信托公司发售的理财产品可能是庞氏骗局。部分理财产品确实属于此类。但在很多情况下,理财产品也满足了一个合理的需要。中国目前仍将利率维持在人为的低位、以维护大银行的利益,但中国百姓应该有权获得高于负实际收益率的储蓄回报。

另外,资本账户管制使得普通中国百姓不能将自有资金投向国外,与此同时,中国的精英阶层却有办法将财富转移到海外。

中国的人力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性都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问题(如果中国打算向下一发展阶段迈进,就必须锐意革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富有的中国人前往加州购置房产、并将子女送到加州的学校读书。悲哀的是,这些富人认为,只要中国的体制仍然受到操纵,积累财富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中国以外投资。

本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国际财经记者

译者/马拉

中国新领导人展现新形象

民主国家的成功政客一般很善于针对不同的受众“定制”自己的言论,其中一些人把这种八面玲珑的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

众所周知,当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想要赢得工人们的欢心时,他会说自己最爱吃炸鱼薯条。但当他想要讨好更为时尚的人群时,他最爱吃的餐食却变成了浇上橄榄油、生晒番茄干和酸豆的新鲜意大利宽面。

由于不用面对选举考验和公开竞选的压力,中国领导人历来不是很擅长这种技巧。他们更愿意让奉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人员以及溜须拍马的官方媒体来打理他们一成不变的形象。

但现在情况似乎有所改变。从习近平和李克强迄今展现给世人的形象来看,这两位中国新任领导人从西方政治化妆师(spin-doctor)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

在上周日就任总理后的首场年度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精心设计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全国民众展现了一名优秀农家子弟的形象。他那略带乡村口音的话语朴实简洁,让人不敢相信他已经当了三十年的中共官员、而且还拥有中国最好大学的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本周,一家官方媒体赞扬了李克强的“务实工作作风”——这场“御前表演”(command performance)由此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展现出了针对谈话对象来调整措辞及讲话风格的能力。

这与刚刚退休的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形成鲜明对比。人们私下里在提及胡锦涛时,常称其为“木头脸”,他的公共形象真是一成不变。

李克强的前任温家宝很喜欢被人称为“温爷爷”。在上届政府中,温家宝的风格最接近于上周末亮相的那种管理自身形象的官员。

但他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始终不是特别的成功。无论是和煤矿工人一起吃饺子,还是在世界经济论坛(WEF)上发表演讲,温家宝几乎总是展现出一副和蔼的地质学家的形象(他是地质专业出身)。

中国新旧两代领导人间的对比展现出:中共如今在管理自身形象变得多么的老练,其宣传人员从西方同行那里学到了多少东西。

但在这种八面玲珑的技巧背后,还有着更实实在在的东西。

预计将在今后十年领导中国的习近平和李克强,展现出一种其前任没有的自信和沉着。他们在谈论自己的国家时,表现出了一种与前任略有不同的风格。

在过去一周里,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有机会在两个场合近距离观察李克强。其中第二个场合,出现在他与美国新任财政部长杰克•卢(Jack Lew)举行双边会谈期间。

在这两个场合,李克强在谈及中国和美国时表现得仿佛两国是平起平坐的、最起码让人觉得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强大和重要的国家。习近平显然也是这种做派。

当十年前胡温二人接掌中国时,中国还只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军队僵化落后,金融体系濒临破产。

今天,他们的继任者有理由变得更加自信——中国的军队正在迅速地现代化,银行业相对完好无损地度过了猛烈的金融危机,经济规模也排到了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许多观察人士都对变得更加自信的中国感到不安。他们担心,中国人的过分自信可能导致冲突甚至战争。但更加自信的中国其实是一件好事。

与一个过分自信的中国相比,一个自觉受到轻视、围困和威胁的中国要危险得多,后者会将自己的挑衅行动视为合理的报复或自卫。

至于中国新任领导人的自信是实打实的,还是只是再次体现出了中国威权体制内的政治化妆师从西方同行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世界很快就会得出答案。

译者/何黎

中国能否成为全球大国?

《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著,牛津大学出版社(OUP)美国出版,建议零售价20英镑/29.95美元,320页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是唯一有可能对美国主导全球的超级大国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因此当沈大伟教授断言中国的崛起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大事件”时,你很难不表示同意。

但奇怪的是,沈大伟教授所著《中国走向全球》一书的主旨,却是为了证明中国崛起的意义并非如此重大。他一开篇就以令人钦佩的清晰笔触写道:“事实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疲弱得令人惊讶,并且分布极不均衡。与传统观念认为的相比,中国并没有那么重要,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此言并不仅仅是对当今形势的概括。“中国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大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的话。而且中国永远也不会‘统治世界’。”

对于沈大伟家乡华盛顿特区的很多人来说,以上分析听起来很可能就像音乐般美妙。他本人在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担任中国政策项目主任。但沈大伟并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鼓吹者:他把毕生精力都用于研究中国,还曾在《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担任主编。

在有关中国是一个“不完全大国”的论断中,沈大伟大量借鉴了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对于大国本质的分析——特别是后者有关大国的本质在于整合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影响力的观点。

正是按照这一标准,沈大伟认为中国不满足全球大国的条件。在他的书中,绝大部分篇幅被用于逐一分析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在外交方面,他认为中国是一个被动回应型的孤立国家,缺乏真正的盟友。在安全防卫领域,中国不像美国那样拥有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基地网络以及盟国——中国甚至未在自身所处区域建立起主导地位。沈大伟对于中国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格外不屑,认为中国“对于全球文化潮流的影响微乎其微,国家软实力可以忽略不计,国际形象则在毁誉参半和糟糕之间徘徊。”

《中国走向全球》一书的论述十分有力、系统,并得到详实的证据支持。它以一种可贵的方式将信息和研究成果整合起来——所得的结果常常引人入胜。例如,书中对于中国各不同学派外交政策观点的分析,让我感觉非常清晰明了。

不过,最终我对《中国走向全球》的论点并不信服,原因有二。首先,在最为重要的领域——经济领域,中国只是“不完全大国”这一论点变得最没有说服力。其次,这本书有用一幅静止的图画描绘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之虞。随着中国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日益加大,其在其他领域——军事、文化和外交——的影响力也会增强。

沈大伟似乎对中国经济实力究竟多强拿不定主意。在这个话题上,章节开始他就列出了一连串令人印象深刻的统计数据。在过去20年间,仅中国就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约40%。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最大的出口国,持有全球最庞大的外汇储备。然而,沈大伟在本书中的观点一以贯之,他断言中国不管怎么说“依然是一个不完全经济大国”。

这一观点的论据似乎有点薄弱。他指出,中国金融业发展不充分——但鉴于近年来西方经历的金融危机,这似乎算不上什么坏事。在对外援助方面,中国“甚至无法跻身全球前10大捐助国之列”——但这个问题似乎相对并不重要。

此外,中国没有什么领先的跨国企业,“海外投资仅能排全球第5”。然而,本书接着指出,未来数年中国很可能大规模增加对外投资,现在已经开始在通信和家电等领域培育出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品牌的企业。

显而易见的是,经济实力不会自动转化为相应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力量。因此,沈大伟指出,保守点说,中国很有可能在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不会同时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政治强国。

不过,你不必成为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会认为,经济力量最终构成多数其他形式力量的基础。贫穷不会产生什么“软实力”。在硬实力方面,中国军费开支增长达到惊人的两位数,而相比之下,美国预算自动减支很可能侵蚀美国的军事实力。

不过,不管你是否接受沈大伟的论点,本书都清晰透彻地阐明了辩论一方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对一场关键的论战做出了宝贵贡献。

本文作者是是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外交事务评论员、《零和世界》(Zero-Sum World,Atlantic出版社出版)一书作者

译者/何黎

流沙河:汉字是国人“回家的路”

现年八十二岁的流沙河先生是著名诗人,学者。近十几年里,他集中精力研究古文字,并在不久前于FT中文网开设专栏《简化字不讲理》,邀请读者共同探究传统汉字之美。视频中他告诉读者,汉字不仅仅是个符号。通过汉字,中国人可以了解祖先曾经的生活方式,这是一条“回家的道路”。

Saturday, March 23, 2013

美国电子工程师在新加坡的离奇死亡

一个美国青年在新加坡死亡,但警方的描述却和事实有悖。青年的父母相信,这起案件牵涉到新加坡公司IME和中国电信业巨头华为。

Wednesday, March 20, 2013

有色眼镜“两会”特辑:傅莹

“两会”到底有多少新闻价值?南方电视台李佳佳和英国《每日电讯报》马谦看法很不一样:中国记者眼中的新闻“富矿”,在英国记者看来“报无可报”。不过,两人倒是达成一点共识:他们都喜欢人大会议的发言人,前驻英大使傅莹。

Sunday, March 17, 2013

中国2月份CPI是“虚晃一枪”吗?

伴随中国前两个月经济数据的公布,有关中国经济自去年四季度启动的复苏态势能否延续的争论基本落定尘埃,大家基本达成的共识是本次经济复苏后劲不足,通胀不必担忧,然而经济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实际运行的轨迹并非是人们事前预测分析的逻辑曲线。

因此,前两个月经济数据释放出的经济信号,是否真是市场共识所认为的那样呢?对于2013年中国通胀属于温和状态的判断是否会落空?特别是今年2月份CPI月度同比3.2%的涨幅是否真如大家所言,是因春节所致,只是“虚晃一枪”,今年通胀仍无大碍呢?

仔细分析2月份CPI的分项数据,答案可能不尽然。

因为在春节因素推动下,作为CPI篮子里权重最高的食品项涨幅应该最为明显,但是今年前两个月食品项的同比平均涨幅为4.45%,比该指标的历史均值低了近两个百分点(2002-2012年间,1-2月食品项同比平均涨幅的历史均值为6.22%);相对应的是前两个月非食品项的同比平均涨幅为1.8%,较该指标历史均值高出一个多百分点(2002-2012年间,1-2月非食品项同比平均涨幅的历史均值为0.7%)。所以,可见春节因素只能部分解释今年前两个月CPI的连续上涨态势。

统计局于今年已经开始公布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后的CPI涨幅(该指标类似于欧美国家的核心CPI指标),但由于其没有公布CPI中能源的权重。因此,对于剔除食品和能源食品因素后的CPI历史数据只能进行估算。笔者估算的结果是,2002-2012年期间,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CPI同比涨幅历史均值为0.7%,而今年2月份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CPI同比涨幅为1.8%,超出历史均值一个多百分点,这一数据也表明今年前两个月CPI数据的快速增长,并不能用春节因素全部解释。

如果比较本世纪已发生的两次危机后的恢复期,本次危机以来,中国虽然率先复苏,但其通胀的回升也领先于其他经济体。

网络泡沫危机后恢复至本次危机爆发前,即2001年四季度到2007年底期间,美、欧、日、中四大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态势,基本可以用“增长不错,通胀不高”来描述:

美国经济增速均值为2.6%,CPI均值是2.7%,核心CPI均值是2.1%;

日本GDP增速均值是1.7%,CPI均值是-0.2%,核心CPI均值是-0.2%;

欧洲GDP增速均值是1.9%,CPI均值是2.2%,核心CPI均值是1.8%;

中国GDP增速均值是11.2%,CPI均值是2%,核心CPI均值是0.8%。

本次危机复苏以来(2009年三季度至今),美、欧、日、中四大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则出现了分化的态势:

美国GDP增速均值为2.1%,CPI均值是2%,核心CPI均值是1.6%;

日本GDP增速均值是1.6%,CPI均值是-0.6%,核心CPI均值是-0.7%;

欧洲GDP增速均值是0.7%,CPI均值是2%,核心CPI均值是1.3%;

中国GDP增速均值是9.4%,CPI均值是3.2%,核心CPI均值是1.8%。

对比两组数据,大致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本次危机的恢复期内,四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恢复程度均低于上一次危机恢复期,至今美、欧、日的主要经济任务仍然是在修复经济缺口,避免通货紧缩;但对于中国而言,则是面临经济适度减速和防通胀的问题。

今年提交“两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设定GDP目标增速为7.5%(仍然高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CPI目标涨幅在3.5%以内,则表明中国宏观层对经济增速保持的态度(因为如果用GDP实际增速的预期目标和CPI的预期目标的合计值视作决策层对于名义GDP预期目标的话,2013年这一目标仍然维持在11%,同样口径下,2009年至2012年中国GDP的名义增速均值为11.8%)。因此,就未来中国需求层面对于通胀的压力不会出现明显的收缩。

媒体札记:高票当选

一、全面接任

虽然中国互联网用户现在已经可以更大声地嘲笑中国国家主席的“选举”是多么“走过场”,甚至要用假装不知情的反讽方式押注“习大大”,但,程序总还是要走。

在大江南北各式头条预告的映衬下,今晨9时,央视主播和点评教授开始讲解“选举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的过程和意义,以说明其合乎宪法合乎国情,强调等额选举符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

按照昨天新华社通稿《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四次会议》中的表述,“3月12日,主席团第三次会议提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名单后,各代表团进行了酝酿协商。代表们认为人选的产生充分发扬了民主,人选的素质条件和民意基础都比较好,结构比较合理。主席团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上述人选作为候选人,提请大会全体会议选举。”

除此以外,还有《中国进行10年来最大的国家机构高层人事更替》的电稿专供新媒体,被网易凤凰推荐在首页:“在三个半天里,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将投出9张票,产生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机构领导人……即将产生的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将出现诸多‘新面孔’。2003年以来连任两届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交棒给新人。根据宪法规定,上述国家机构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文章末尾是引用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的话以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我会慎重投出庄严一票,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

终于要到了胡温两人卸下所有职务的时刻,新京报四整版回顾《胡锦涛这十年》,腾讯也已推出首页专题《胡温十年留下的制度财富》,再一次致敬,所列政绩有8项:废除8亿农民的农业税,向农民负责;财政支出数千亿补助新农合、新农保;废除收容遣送制度,松绑人口流动;“私产入宪”,立《物权法》,保护民众私有财产;推进政务公开,让“表哥”得以落马;推进官员问责制度,让犯了错的人下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民间组织发育;坚持改革开放,不走老路。

继张德江被宣布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午前11时30分许,电视画面中,主持会议的刘云山再度站起身来,宣布习近平成为新一任国家主席和国家军委主席。掌声中,从此刻起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四职于一身的习近平前后鞠躬,再侧过身去,与一旁的胡锦涛握手寒暄,在镜头前完成所有的交接程序。

同如早前坊间传闻,5个月前未能晋升常委的前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最终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尽管习近平“赞成票2952票,反对票1票,弃权票3票”、李源潮“赞成票2839张,另选人刘云山2票,李鸿忠、汪洋、袁纯清各1票”的数据,经由会场内记者根据大屏幕显示发出,已在微博上四处散播,但新华社快讯仍按惯例,一概以“高票当选”描述。

中国民众对习近平反腐充满期待

北汽福田戴姆勒汽车公司(Beijing Foton Daimler Automotive)一家供应商的销售总监接近绝望。她从事汽车配件销售已有20年,但她说,现在要贿赂空前之多的人员才有把握赢得订单。

“过去,我们会给采购经理一个红包。但现在,即使是装配线上的工人也会打电话来威胁你,如果我们不掏钱摆平,他们就会给我们的产品找茬,”她表示。出于对潜在后果的担心,她要求匿名。“已经烂到根了。”

在中国,她的这种无奈感能够在很多人身上找到共鸣。普遍的感觉是,腐败已开始动摇发展的基础。

昨日成为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去年11月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很快发起一场反腐败努力。他在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首次讲话中,将打击腐败列为工作重点。他警告,腐败可能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并承诺在这个问题上不会手软。

北京方面已开始遏制让党内底层官员也能受益的送礼和宴会风气。本周,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橡皮图章议会“全国人大”年度全体会议上,习近平的言行令人产生期待:严厉措辞有望转化为系统性的改革。

“我们得到一些迹象显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在今后5年里将一部宽泛的反腐败法律列入立法议程,”人大代表、长期的反腐败活动人士Dennis Han表示。

但腐败问题远远不限于官场。根据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说法,中国人表示,最严重的腐败发生在私营部门。在透明国际的2010-11年度全球腐败晴雨表(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中国私营部门的得分比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和警察更差。

戴姆勒没有答复记者就涉及其中国合资公司的指控发表评论的请求。

上述供应商高管称,她的公司给她2万元人民币(合3217美元)经费用于春节送礼,每年这个时候,赠送现金红包的传统做法经常被用作贿赂幌子。她表示,即便如此,她仍难以满足戴姆勒合资企业中就连较低层雇员也不肯错过的越来越大的送礼需要。

“德国人只占据着最高管理层,下面的事都是中国人用中国的方式做的,”她表示。

译者/何黎

Lex专栏:中国移动“不差钱”

用户数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多,手头的资金比苹果(Apple)还多。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就是这么让人喜欢——当然,除非你是它的股东。

这家拥有7.1亿用户的世界最大的移动服务提供商周二发布了年报,去年全年的业绩不费吹灰之力地超过市场预期。不过,该公司同样不费吹灰之力地回避了关于其海量资金储备的讨论——其资金储备规模超过了任何上市公司。中国移动手头的净资金(现金及短期现金等价物减去总债务)相当于600亿美元银行存款。根据Capital IQ的数据,这一数字超过了微软(Microsoft)持有的540亿美元现金,达到苹果总现金储备(其中包括苹果持有的长期债券)的一半。考虑到如上事实,中国移动将其派息率维持在43%(对2012年而言,这意味着股息率为4%)的计划着实令人失望。假如该公司不是一家中国政府控股75%的企业,而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库比蒂诺(Cupertino)或雷蒙德(Redmond)的企业,那么肯定会有人鼓动该公司把现金返还给股东。

不可否认,中国移动要进行一些大规模的资本支出,需要资金。虽然中国移动的3G网络是由其母公司(或者说国家)建设的,但4G网络的建设开销却会由该公司自己承担,这笔开销预计达42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今年的资本开支将增加50%,至19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中国移动并未说明这些开支将如何支付,但这一数额大致相当于其资金储备的一半。另外,中国移动最终还要从国家手里收购其3G网络。巴克莱银行(Barclays)估计,这一3G网络迄今为止的建设费用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中国移动仍是一家拥有稳定现金收益的公司,承受一点债务完全没有问题。不过,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把中国移动或同行业的国有巨头当成一般企业。它们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这样的企业。短期内,中国移动的股东是不会从这600亿美元中分到多少的。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何黎

“四万亿”功过再议

自“四万亿”刺激方案出台之后,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在本届政府即将谢幕的“两会”之际,舆论批评达到了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也始终伴随着对制定该方案的温家宝总理的评价。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GDP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国务院在2008年11月推出被简称为“四万亿”的政府刺激方案。但在随后的几年,该方案的副作用爆发,这主要表现为由于天量的廉价信贷涌入市场,出现地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膨胀、产能过剩加重以及货币存量过高(M2)的问题,“救市”反而酿造了“危机”。

对于这样的后果,市场和公众感到焦虑和不安,政府内部也很不满。因为这意味着即将起航的新政府,继承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政策积极一些,就会遭遇通胀与资产泡沫的威胁,因此只能先引导过高的货币存量与房价软着陆,为“四万亿”擦屁股。地方政府也因负债过高而苦恼,不仅无法像以前那样拥有财政自由去天马行空般的投资,还要承担巨额的还债压力。

由于大部分地方政府在“四万亿”工程中不计后果地借债,以至于目前难以偿付,他们希望中央政府承担或者至少豁免一部分债务。因为,地方政府认为,在当时是中央政府要求地方上报项目,尽快开工,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以行政干预的方式,要求银行给地方政府和企业放贷或购买债券,“地方是按照上面的指示与命令办事”,中央政府理应共担成本。地方政府希望在本届政府谢幕之前将债务责任划分清楚,以免新的中央政府不认账,完全由地方消化。但目前这个希望似乎落空,这使得地方上对“四万亿”的不满加剧,制定该项计划的温家宝总理成为责难目标。

针对这些声音,温家宝总理做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回首这五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严峻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央行行长周小川等也特别为四万亿方案进行了辩护,但他们在坚持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承认该政策存在利弊。周小川则认为复苏成功了以后又不愿意承担由其产生的成本是不现实的。

该如何评价“四万亿”方案呢?如果以结果来看,这项决策糟糕透顶,甚至是场灾难,复苏成本大到威胁到了国家经济的安全。但是,如果从最初的决策目标来看,则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经济增速过快下跌,政府必须及时出手防止信心危机传染,而且,如果救市力度不大可能无法稳定市场情绪。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四万亿”这样的猛药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该方案主要是对保障房、农村基础设施、铁公机、医疗文化、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投入与建设,如果完全按照方案实施,不至于产生目前如此恶劣的副作用。问题出在实施和执行过程,重复“一放就乱”的恶果。

当然,这种依靠投资扩大内需的方案,注定会有大量副作用,甚至是病急乱投医情况下的火上浇油。在该方案出台前两天,笔者曾撰文《勿陷入“扩大内需”的陷阱》,担忧中国将扩大货币供给“保增长”,这会在未来制造更大危机,比如资产泡沫、债务危机与产能过剩等。这是因为,中国当时处于产能过剩与资产泡沫的状态,如果“向市场继续注入廉价的无限的流动性,将导致大量无法在生产领域投资获利的资本流向资产领域,并吹起泡沫”。笔者建议,中国必须“遵守谨慎的货币政策,采取可控的财政刺激政策”,以“转型困境”来对待这场危机,但中国政府仍然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保增长”。

习李的第一个五年

从后来发生的事实看,当年胡锦涛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正式出行的目的地,很好地预示了他在之后十年里的政策重点。他循着毛泽东的足迹去了西柏坡——中共在1949年夺取北京之前的最后一个总部驻地。而新的领导人习近平首次出行去了哪里呢?他去了深圳和广州,邓小平1992年标志性的著名“南巡”的目的地,那次“南巡”将中国拉回到了成功改革的轨道之上。为了强调这一讯息,他还向深圳的邓小平像献花,并在旁边种植了一棵树。自从去年11月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和即将成为总理的李克强所释放的积极讯号,已经创造了一种引人期待的气氛。

那么,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

首要的一点是为经济的可持续和长期发展创造坚实的基础,使经济发展不再依赖政府持续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并逐步解除国有部门对经济的窒息性的主宰。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为经济引入更多竞争。从电信业、银行业及其他金融服务业、上游和下游的石油产业到汽车业、航空业,大多数经济部门都应完全向国内外的竞争放开。现有的国有企业及作为其庇护者的中央政府部门,很自然地会抵制竞争的提升。他们可能会说,在关键的经济部门降低准入壁垒将损害国家安全,降低产品和服务安全标准,损害国有企业的盈利,限制其吸引就业的容量。但如果政府在每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建立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强有力的、公平的监管体制,引入更多竞争就不会危害消费者利益或国家安全。

增强竞争性可以给中国带来的潜在好处是巨大的,这也为别国的历史所证明。只需看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和欧洲,就可看到竞争增强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影响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面,降低了价格并带来了更快的经济增长。一个投入竞争性市场的国有企业,会比一个主导着有限市场的国企获得更多收益。因为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会比只由几个垄断企业控制的市场发展地更快。价格下降、持续的产品质量提升和良好的营销都会吸引人们做出更多消费。这有利于成功的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消费者储蓄率的不断下降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长期基石。更激烈的竞争还可以促进产品创新,而这也恰好符合中国政府政策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目标。

如果国有企业能够适应公开自由的市场环境并在竞争中胜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就不一定要成为这场自由化进程的一部分。从理论上说,并不是说国有企业只有在改变了所有权性质之后才能和外资或私人企业竞争。但从事实上看,大量历史证据都表明政府官僚管理企业的能力完全无法和职业经理人相比。中国政府限制竞争的真正原因通常是保护国有部门,而这以消费者和整体经济的受损为代价。如果放开竞争,为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政府将不得不降低在许多国企的控股权,下降为30%以下的少数股权。

如果中国新领导层以提升各个经济部门的竞争作为改革出发点,消费者能立竿见影地从中获益,而这又将让普通民众对政府的改革计划感到信任和支持。强有力的公众信任是改革进程长期持续的关键,所以从一开始就争取尽可能多的公众支持非常重要。

实行中国式公民投票

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要靠好的政策。制定好政策,要靠好的制度。笔者建议实行中国式公民投票,目的就是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地方政绩评估机制、一个高效有序的社会沟通机制、一个保障好政策的决策机制。

中共总书记、刚刚当选为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说:“人们群众对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执政党的奋斗目标明确了, 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它?实行中国式公民投票,正是为了回答好这个方法和路径问题。

本文探讨中国式公民投票的主要方法和内容,探讨其重大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

宗旨与目的

建立中国式公民投票制度,其宗旨是建立一种符合国情、合法有序和高效权威的社会沟通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执政党能更好地了解民意,代表民意,提高执政能力,使社会更加和谐,更具活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的目标。

以人民群众的向往作为执政党的奋斗目标,需要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向往什么,有什么具体愿望与诉求。他们对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出行、治安、司法、环境、社保、环保、税收、财政支出、经济建设等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其轻重缓急、解决方法,有什么想法和意见?他们对领导有什么要求?对领导作风及施政效果,满意度如何?

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回答这些问题从来都不容易。中国社会现阶段的诸多特点,使这些问题的答案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迅速走向多元化,使社会利益关系特别复杂多变,人们的诉求特别强烈尖锐并互相冲突。在缺乏合理沟通和表达机制时,一些利益团体为了在激励竞争中胜出,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是激烈暴力和其它破坏性手段,努力使自己成为各种声音中的最强音。

这些原因造成了获取信息的困难,也造成了执政党科学决策和有效施政的巨大困难。克服这些困难,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合法有序并且高效的社会沟通机制。

公民投票,在了解和掌握公民愿望、获取信息各种手段中,最具直接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权威性。通过中国式公民投票,执政党能直接从公民那里获得关于他们愿望与诉求的可靠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实现党群结合,民主集中,进而更好地实现执政党的奋斗目标。这是利国利民的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的制度创新。

实施要点

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式公民投票制度,应该把握好三个要点。

第一,周期与日期。通过立法,规定周期,约定日期,比如每年或每两年一次,举行全体公民投票。也通过立法,允许在周期性公民投票之外,必要时通过一定程序,启动对重大问题的公民投票。

第二,内容与指标。为有效表达民意,投票指标的设置,可以考虑一主多辅。一主,即只设单一综合指标,比如用一个指数,表达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或公民自己的幸福度,在个人投票的基础上,获得综合指数,作为对地方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多辅,即必要时可以在主要指标之外再设置一些辅助性指标,比如对地方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指标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