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1, 2012

铁矿石价差考验“中国底部”理论

在中国,没有什么比铁矿石价格暴跌,更能说明其经济下滑的程度了。铁矿石是炼钢主要原料。

TSI基准的含铁62%铁矿石周二报每吨94.80美元,在过去四周跌幅达19%。大宗商品经纪商London Dry Bulk在一份研究纪要中写道:“看铁矿石市场行情就像看《泰坦尼克号》(Titanic)一样。”

铁矿石价格跳水正在考验着一个长期流行的理论:中国国内的铁矿石边际生产成本使国际铁矿石价格具有一个天然底部。多数分析人士估计中国生产铁矿石的边际成本约为每吨120美元。

大意是说,中国一座普通铁矿每多生产一吨铁矿石,成本至少为120美元,因为扩大产量意味着要开采品级较低的矿石,而这类矿石的开采成本较高,因此,与这样的价格水平相比,中国钢铁厂从海外进口铁矿石更划算。

但这一理论正受到严峻考验。中国铁矿石市场形成了异乎寻常的两重天:国内铁矿石价格比进口铁矿石价格高出三分之一。国际铁矿石价格(主要由中国买家的活动决定)暴跌,而中国国内铁矿石价格的跌幅却小得多。

“我的钢铁网(MySteel)”上的数据表明,在钢铁之都唐山,含铁量66%的铁矿石湿基价格仅下降了3.6%。而TSI指数含铁量62%的标准铁矿石价格同期下跌了19%。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近期一份客户报告中描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套利机会,着重指出目前中国国内铁矿石交易价格比进口铁矿石每吨高出30美元。“虽然这种反常的差价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海上运费下降导致的,但我们认为这主要反映了以下情况:国内铁矿石供应商提供更为优惠的信贷条件,并且愿意供应小批货物,增强了当前市场形势下对国产铁矿石的需求。”

中国国内铁矿石价格较高的另一个原因是,交付速度更快。相比之下,进口铁矿石通常需要提前数周或者数月预订。

那么,中国国内铁矿石价格较高是否表明,进口铁矿石价格将会反弹?眼下大概不会。

上次出现这样的套利机会是在去年10月份铁矿石市场恐慌期间,当时中国国内铁矿石价格下跌后,进口铁矿石价格出现了反弹。

但部分分析人士从中看到了希望。摩根士丹利相信,中国国内铁矿石与进口铁矿石之间的价差很可能加强铁矿石价格的反弹力度,但这要等到第四季度。

在此之前,铁矿石交易商和生产商必须先熬过风暴。

译者/倪卫国

现行户口和土地制度的共同症结

现行土地和户口制度的共同点

中国现行的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是否有共同之处?这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最近我忽然醒悟到,虽然现行土地和户口制度表面看来一个管地,一个管人,似乎很不同,其实具有共性,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通过歧视性的、根本违反市场经济核心原则的人为制度安排,拒绝给予农民充分而平等的人身自由意义上的退出权和进入权,也拒绝给予农民在土地资产上的充分的退出权和进入权。

这两个权利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其实统称为退出权(exit right)或自由进入权(right to free entry)。这是因为既然可以退出某一体系,则必然自动进入另一体系,或既然可以自由进入某一体系,则必定有退出原来体系的自由。因而退出权和进入权两位一体,不言自明。但在中国的国情下,本来统一的退出权和进入权,却人为分割,并以强制性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强制性的户口制度这种二元结构的形式出现。

这两种制度是完全违反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从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来说,无论是出于效率的要求还是出于社会公正的要求,所有要素必须在水平方向上(即在地理和空间的意义上)和垂直方向上(即在社会阶层的意义上)有充分流动的权利,既能自由退出,又能自由进入。从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说,只有这样,要素才能在流动中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从而在实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的极大化的同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极大化。从社会公正来说,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地区间和阶层间的收入差拉大。相反,如果人为控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结合,则在要素过剩的地方,要素的收入急剧下降;而在要素短缺的地方,要素的收入暴增。同时,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必然大大减少,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人力资本的差距必然日益扩大。这既其违反效率,又违反社会正义。

以人口为例。如果允许人口在水平方向上自由流动,人口剩余、工资低廉的地区必然会有人口的移出,留下的人口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其他要素例如土地,因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会逐渐上升,劳动收入会逐渐递增;而人口短缺,人工昂贵的地方必然会有人口的逐渐移入,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工资的下降。这种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只有到同类人口的收入大体相等之后才会停止。鼓励人口在垂直方向上流动的国家,则对低收入的人群的教育和技能的训练会特别加以扶植,以便使低收入人群的后代不会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这样才能避免阶层的凝固化,和阶层之间差距的扩大。而现行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的目的,恰恰是阻止土地和人口的自由流动。在这种反市场的制度安排下,中国的三农问题日益恶化,城乡壁垒越发森严,二元结构坚如磐石,是很自然的结果。

新旧三农问题的成因源于制度,和人多地少无关

很多人将中国的三农问题归结为土地稀缺,人口众多,并认为只要高速增长,便能自动化解三农问题。其实,大陆的三农问题和土地稀缺,人口众多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对比东亚其他经济,虽然耕地和国土更稀缺,人口密度也更高,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和大陆土地改革差不多时间,东亚其他经济也展开了一场旨在平均地权的土改。其后,它们既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又允许他们进城定居。由于农民同时拥有身份和土地资产的退出权和进入权,在实行土改后的大约30年后的1970年代,尽管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国大陆,人均耕地比大陆还要紧张,国土十分狭窄,没有什么回旋的空间,更没有向外发动战争,输出过剩人口,可是它们的三农问题都一一解决。更令世人羡慕和受世行表扬的是,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它们又有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

媒体札记:无言结局

(2012年8月30日)

一、不止5块表

一笑成名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决定接受微博访谈——对这个已被广泛认定为“冷血”加“贪腐”的官员来说,反正结果不可能更坏。事实上,在通过新注册账号讲了13段话后,他至少获得了一些有关态度的赞赏,即“能回应就是好事”。

根据网页记录,这场访谈始于昨晚21时03分,结束于22时04分。吸引的人群中潜伏了大量编辑记者,除了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这样的陕西本省媒体不愿多事外,在诸多外地媒体看来,这场有关“微笑门”和“名表门”的答辩比那场追尾起火事故的原因通报更值得报道,新快报版面不足,所以干脆放弃《延安车祸初步认定两司机违法所致》的消息,而只通报:“陕西安监局长微博回应网友疑问:就‘微笑’表情致歉,5块手表已向纪监部门汇报。”

除去迟到道歉和感谢再见,杨局长的11段答问被媒体大段摘录,包括“有些基层同志向我介绍情况的时候,都显得特别紧张,有的同志口音比较重,有些话我听不太清楚。我让他们放松些,可能一不留神,神情上有些放松。现在回想起来,我也很内疚”,以及他对挨骂的表态:“作为公务人员,被网友这样监督是合理的正常的。之所以这次被网友这样关注,首先还是因为我自身有不谨慎的地方。”

新京报即选择了“一不留神,表情有些放松”的解释作为大标题,并为3幅被人肉搜索出来的手表特写照片加上他的辩白:“这10多年来,我确实买过5块手表。这些表是我在不同时期自己购买的,是用我自己的合法收入购买的。这一点,我已经向纪律监察部门做了汇报。我这几块表里面,最贵的一块是今年买的万宝龙106500型号,价格是3.5万,不是江诗丹顿牌子。其他几块表的牌子跟网友所说的差不多,每块价格大致在一到两万元。”

根据记者观感,“昨夜的访谈原本计划半个小时,但实际持续超过1个小时,网友抛出超过6000个问题,杨达才从中选择10个作出解释和回应。不少网友对陕西安监局长微博回应质疑的做法表示支持和肯定,认为通过微博互动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有诚意’、‘有勇气面对质疑’,是一次不错的‘危机公关’,更有网友呼吁这样的互动将来越多越好。”

不过,谨慎乐观的也不只是那些要求“用证据说话”的网友,这家北京报纸的评论员于德清也在其列。继昨日宣布网友人肉“微笑官员”绝非没有意义后,他今天复言《“微笑局长”的名表仍待“公家”说明》:“一个厅局级官员在公共舆论空间,就自己的不当表情而公开道歉,态度也相当真诚,确实并不多见。这首先值得肯定……从昨晚的网络舆情来看,很多网友也对‘局长道歉’给予了肯定,‘微笑门’算是基本过关。然而,舆论并未就此平息,原因就在于,‘名表’的问题还没有详细说明,而且也缺乏权威的说法。”

根据这篇评论,杨达才所认5块手表“并未平息、反而引发了民众进一步的质疑”:“以他并不算高的收入,花费十多万元连续购买多块价格不菲的名表,似乎不合常理;而且这些表究竟是什么品牌,价格几何,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公众难以就此相信,这些名表确实‘物美价廉、自费购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

FT中文网编辑:

看了两篇80后的文章《三十难立的恐惧》《写给焦虑的80后们》,心里也颇为感慨。

我毕业于某二流本科,后进入到西南某二级城市一家私企,每月拿着不痛不痒的薪水。那里物价并不高,只要不供房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日子也算滋润。

学生时的价值观保持了很久,觉得生活如果被房子等其他物质所困,人生到头有何乐趣可言。但渐渐社会的价值观无法无视,评判男人的两个关键词:房子、存折,都是自己没有的,烦恼也随着而来。而且自己对于自己的专业也不算看好,虽然起薪比其他专业略微高点,但下限和上限区间并不大。在那个私企锻炼的更多是酒桌能力,麻将桌能力,还有与当地各种大老爷的交往能力,这些都是我这个工科生的软肋。我很尽力,但最终还是很无力。在这个环境里待的越久,越感到自己的焦虑和绝望。

后来朋友介绍了一份沿海的热门行业工作,我决定不管好坏,搏他一搏。结果不出所料,几年的能力停滞最终表现在外语笔试被卡住(四级我还是一次过的,而且没有背单词做习题)。但我看好这个行业,并决定要进入这个行业,于是我穿上工服,和一群初高中的年轻孩子一起工作在底层。虽然我有决心,但不可能没有心理障碍。可是我知道,在这个丛林社会里行走,你不能有那么多情绪,过了河的卒子只有一路向前。

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我已经不在乎了。

我现在每天会开视频学习练嗓子,让自己唱歌好听点。每天也会一次做完100个俯卧撑,让自己更有体能。还会学习摄影技术,增加对美的热爱。心态不稳定就来段般若心经,小有效果。前程并不清晰,我只知道向前。

最后写点心灵鸡汤:我的很多同龄朋友每天的付出和回报都不成正比,这大概就是大环境吧。也许就像某句话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这就是我们的江湖,与我同行的80后,我们一同走在丛林里,不要怕。

读者:KK

Thursday, August 30, 2012

日本啤酒业:颓势激发创新

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一代的“抛弃啤酒”运动,让日本啤酒市场日益萎缩。啤酒厂商们各自推出新奇产品和服务,以期挽回颓势。

与人斗其乐无穷

【编者按:本文为老愚的系列文章《读一本淘来的“文革”日记》之二。上一篇为《文革前夕的“进步青年”》。】

正因为H非叱咤风云之类的角色,其心态和行为才更有标本价值。

H是一个希望推倒既定秩序、跃入历史主航道的“社会主义新人”。

本因渴慕小资气味而亲近,终因性格和阶级冲突而抛弃第一个准女友,他以为自此完成了向无产阶级立场的进化。从此,乐于在被新政权裁定为“改造对象”的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阶级出身,他明白自己的敌人就是这些“剥削阶级”的后代。革命给予H翻身做主人的勇气,原本自卑的心态一变而为优越感,他自觉可以斜睨这些曾经高不可攀的人。

他的一系列举动无非是要证明,这个时代必须重整秩序,将现有的人际层级颠倒过来,而自觉只要跟紧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就能成为人上人。效忠领袖是为了获得利益,他非常明白。所以,他的自始至终浓烈的效忠般的表态,发自企求“翻身”的内心,绝不可以简单的投机视之。他凭借生存的本能抓住了机会,这也是他唯一的机会。

在“文化大革命”的演进过程中,毛泽东是一步步掀开自己的底牌的。而H是凭灵敏的嗅觉嗅出了正确的方向。

从批判“坏文章”开始,他逐步走上了一条推翻旧秩序的道路。

1966年6月2日,聂元梓等七名北大学生造反后,H所在的化纤学院学生“纷纷写信给北大同学,纷纷写大字报”,“一天就写了八百份”,揭露本院的错误路线,他也写了一份,并贴在校园里。“文化大革命从现在起,在我院才算是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我在这次运动中应走在前头”。

第二天,做物化实验的他,见同学都在写大字报,便“坐不住了”,写信给《人民日报》,系统揭露学院自“文化大革命”以来所存在的“方向性”问题。“从上午打底稿至下午四点来钟才结束,共写了十三页作文纸”。他在给几个同学看过后寄出。“同学们的革命热情更高了,仅今天又张贴了几百张大字报。同学们纷纷要停课,停考,开车去北大声援北大的同学。”

他注意到教师们没有行动。“也许是他们有顾虑吧!但是时间一长,他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一定会站出来的。”

教师第三天就站出来了,令H没想到的是,站出来的教师在大字报里却认为应把斗争锋芒指向院外的“黑帮分子”,“阻止同学揭发院内的问题”。“我觉得他们是不革命的”。

这一天下午,毛泽东下令改组北京市委,彭真、刘仁、宋硕、陆平等被打入冷宫。听到新市委的指示,H感叹:“毛主席真是伟大”。“我一定打消顾虑,给院领导提出资封修的坏东西”——原文如此,意思自可明白:他要揭露学院领导的封资修行径。

第五天,食堂里也贴出了许多大字报。“看了后真是大快人心”。见辅导员揭露系领导黄某的大字报“讲得不深不透”,H决定“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写到现在”,他执笔从十二点写到下午二点半,一直写到吃晚饭才算完成,罗列了二十八条罪状。“尽管比较忙,但心情是愉快的”。

第六天,纺织工业部派来“工作组”,开完欢迎会,“同学的热情更高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大胆揭发,敢于革命”。

媒体札记:注意表情

(2012年8月29日)

一、“汉奸”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账号下面跟满了要求“给中国人民一个说法”的跟帖——其日本分社社长韩晓清那篇《认真反思日中关系,冷静评判香港保钓者行动》引发强烈不满,抗议者中包括对这家最高党报转型“公知”表示反对的左派民众,而主力确是一腔热血的爱国者,他们指责一味强调经济发展罔顾领土尊严是“软骨头”。

前天下午首发于环球网时,这篇文章还未引起多少波澜,但在多家门户网站昨日首页展示,并突出其中直斥保钓人士登岛是“害国行为”的论述后,韩社长戴定了“汉奸”的帽子。虽然胡锡进的下属们紧急地将她的身份更改为日中新闻社社长,但张宏良、李牧等已经要在微博上传播其日文名“石川尚代”:“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却弄个日本娘儿们当社长,还一口一个‘我们国家’,冒充中国人的身份教训中国人,批判爱国主义,散布汉奸言论,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公开斥责韩晓清的甚至包括了她理论上的同事——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他在昨天傍晚高兴地宣布韩文已被从环球网上删除:“但我们要永远记着这个作者、这篇文章,记着它的立场观点,记着它对日本的好,记着它对保钓人士的恶……有些人连最温和的抵制日货都不肯,还有一点血性、有一点原则吗?能让人家尊重吗?有人反对的理由是自己也会遭损失,天下哪有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事?一点亏都不肯吃,能干成什么事?”

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晨那篇《海外华人声援“保钓”》,以及新华网此时头条《日本“歪曲历史”邪风当止》时,不知会不会让林社长消消气。而且,央视昨晚新闻1+1也已经在高呼“保卫钓鱼岛”时,由主播白岩松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谈及韩晓清之文:“无论这篇文章因何出炉,它发出的不同声音,以及它所代表的特殊媒体背景,都让它在今天引发了一些波澜。在当下,到底该如何看待民间团体的保钓行动,不同的舆论似乎发出的也是不同的声音……这篇文章还是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可能在几个方面如果处理得更妥当可能更好一些。这个文章有几个地方用词显得偏激一点。另外这个文章据说在日本最先用日文发的,后来翻译转载到中国的网络上。如果道理主要讲给中国民众听,首先不应该在日本用日文来发表。再就是谈到了中日建交以来,双方领导人决定搁置钓鱼岛这样暂时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很多机遇、资源、贷款,举了很多具体例子。同时也要说明一点,日本也从中日建交,中国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很多巨大的利益,这样的判断应该比较完整一些。”

当然,白岩松也没有忘记环球时报那篇把钓鱼岛和战争相连的社评,甚至引用了那段“激进者不怕出事,甚至怕不出事,期盼用更大胆的行动‘倒逼’各自官方‘前进一大步’”的内幕推测,但他也还是要批评拔掉大使国旗并不“正当”,而且“以我的名义写的抵制日货的短信……真的不是我写的”。

环球时报也已把握节奏,今日头版大标题写明“日本首相寻求缓和关系,驻华大使淡化‘遇袭’事件,野田亲笔信被送到北京”,并有社评《日本放弃联美制华是中日缓和关键》:“日本首相野田通过日高级官员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带来亲笔信。据日方透露,野田在信中对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出现的紧张局势表示担忧。信中希望两国把握大局,促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我们愿意相信这是日本发出的不希望继续激化中日矛盾的重要信号。在日本官方多次提及‘在必要时向钓鱼岛地区派自卫队’,以及反复强调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之后,野田首相又摆出了一个软身段。”

中国下一个套利机会

“新兴加转轨”常常是经济学家们口头上描述中国经济所处阶段的热门词汇, 实际上这个词已经给中国近三十年的商业和投资机会做了暗示,即由“新兴加转轨”而产生的“套利”机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赚钱的生意是在计划与市场双轨制之间的“投机倒把”,九十年代发家致富的是靠国内外有巨大价格差距和配额限制的“外贸套利”,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的聚宝盆则是房地产和煤炭能源。尽管这两个市场看似互不相关,但他们都是首次大规模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且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 在强大的外需和大量国际收支盈余带来的超额货币的支持下,这两种积累了最高势能且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在市场化开始后一下子获得了巨大的能量释放,可以看出,这两个产业的商业模式依然是由非市场向市场转轨中的套利。五年前开始火爆的PE、VC,其大部分基金在国内根本的商业模式还是上市和未上市之间的估值套利,当下准备推出的新三板,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跨市场套利机会。

然而,根基于套利的商业模式终将迎来套利空间明显缩小的一天。价格双轨制并轨后,“投机倒把”不再是高利润的模式;加入世贸后中国外贸大门敞开,令外贸也成了薄利行业;房地产和煤炭正在经历上游成本抬高,下游需求因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剧烈波动的转折期,暴利期眼看就要结束;大量资本追逐上市前企业,国内创业板估值水平不断下跌和海外市场对内资股的打压已经使得上市和未上市之间的套利难度明显上升,未来两年很可能出现大量到期清算的私募股权基金收益率远远低于投资人预期收益水平的现象。

以往获利颇丰的套利空间基本上都明显缩小了 ,这不是说这些行业未来都将不景气,而是这些行业盈利的难度和风险在明显增加,激烈的竞争也将使得这些行业进入艰难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新兴加转轨”的模式中,这意味着套利机会依然存在,那么下一个套利机会在哪里呢?

套利的模式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就是存在两个定价差距很大,商品却相似的市场,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当前政策刚刚开始推动两个市场的并轨,更常见的名词叫做“市场化”,第三个条件就是经济发展对这个商品保持了旺盛的需求。第一个条件保证了套利的高利润率,第二个条件提供了套利的可行性和商业模式可复制的可能,第三个条件保证了套利的风险是较低的。

现阶段,中国的固定收益市场完全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本文所指的固定收益资产是指一切有可预期稳定现金流特征的资产,固定收益市场是交易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市场)。首先,现今最流行的词汇——“利率市场化”,已经表明现在存在多个分割的,定价不一致的利率市场(比如“货币-债券市场”与“存贷款市场”),并且政策正在推动多个利率子市场相互靠拢,这即是80万亿存款向理财、信托转移,60万亿贷款向信托、债券转化的过程。这意味着前两个条件已经具备。经济对利率(固定收益)市场的需要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中国国际收支盈余下降,新发货币减少,经济的运行越来越以来内部融资的支持,以前在固定收益市场中偏向于融入资金方的分配格局也将逐步逆转为有利于融出资金方,第三个条件也已经具备了。

银行承受中国转型之痛

过去,如果你是中国国内一家银行的管理者,每个人都会对你恭敬有加。但如今这种情形已经不复存在。中国国内对资金的需求正日渐干涸。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掌控着贷款供给,将资金以优惠利率输送给“宠儿”国有企业,而其他经济实体的贷款利率则要高得多。公司和个人对于资金的需求都非常旺盛,中国国内银行的市值规模飞速膨胀。但现阶段的情况则是,没有人愿意大规模借款。

中国招商局集团(China Merchants Group)董事长傅育宁表示,今年早些时候他就发现了贷款需求枯竭的苗头,每个月他都希望情况能有所改观,但未能如愿。招商局集团是包括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s Bank)在内的大型企业集团。由于招商银行主要在中国南方以及香港开展业务,沿海出口企业走下坡路对其造成了尤为沉重的打击。

这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当资金需求萎缩时,对任何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将表现疲软,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来自海外的需求。

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创近十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仅为人民币5400亿元(合850亿美元)——公司债发行规模上升仅能部分解释这一现象。官方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实际增长速度放缓至6.8%,第二季度为6.9%,而去年全年则为9.2%。出口增长同样显著放缓,7月份出口规模较上年同期仅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仅为三年前的几分之一。

物价上涨趋势也在逐渐消失,这导致市场从担忧经济过热迅速转变为担心出现通货紧缩。实体经济领域的情况比官方数据显示的更糟。多个行业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受此影响水泥、煤炭、铁矿石以及钢材等各类物资的库存规模不断累积。中国对黄金的需求也出现了下降,虽然黄金被认为是风险规避型投资者的最后避风港。

但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却表现出了少见的克制。传统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引起的,简单逆转政策就应足以产生效果,使经济增速应声回升。政府近期推出的刺激措施——包括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投资,以及放宽限购措施对于初次购房者的限制——力度未达市场预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方面的共识——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力度过猛,在政策退出过程中遗留了资源浪费以及大规模坏账问题。此外,政府也无法掌控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

欧元区危机则意味着来自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需求显著下降。此外,中国正处在政治权力交接期则意味着现在不是官方采取重大举措或冒险行为的恰当时机。

中国政府最为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是失业率,因其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如果失业率上升,中国政府很可能将以大得多的力度进行应对。

但目前没有出台更有力政策措施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正在试图引导经济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型。

世界其他国家从日本经济发展史中得到的教训是,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并不可靠。虽然近年来中国信奉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确有成效,但这种模式通常只在经济增长的某一阶段起作用。

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合中国,但地方政府仍然抱定这一模式不愿松手。要想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消费者发挥的影响较大而政府发挥的影响较小、以商品生产为主而非以提供服务为主则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

这种经济转型并不容易,银行同时承受来自两方面的压力:银行股价下挫并不仅是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还由于金融体系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并导致银行利润水平下降。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非常明确,中国政府的态度也颇为坚定,甚至有些自鸣得意。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与软着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讨论基本仅见于海外。

现在,中国政府以及民众对于未来经济增长路径的看法已不像过去那么确定。过去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怎么回答关于持有人民币、美元、黄金资产哪个更好的问题,而今天则没有谁能给出明确答案。中国尚且自救不暇,世界其他国家也只能依靠自己。

译者/马拉

【有色眼镜】对话南非ETV钟贝利

中非关系备受瞩目,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随着对非援助和投资一道迅速上升,被一些西方媒体描述为“新殖民主义”。非洲人自己如何看待中国?中非关系的现有模式是否可持续?中国“不干预”政策适用于非洲吗?南非ETV电视台记者钟贝利作客《有色眼镜》,发出来自非洲的声音。

Wednesday, August 29, 2012

三星败诉拖累安卓阵营

苹果(Apple)对三星(Samsung)胜诉昨日在科技股板块引发冲击波,三星这家韩国集团的市值缩水逾120亿美元,谷歌(Google)股票遭受打击,挣扎中的诺基亚(Nokia)则得到提振。

苹果股价上涨逾2%,一度触及每股680美元的新高。分析师预计,其竞争对手将不得不重新设计产品,以免触犯上周五影响广泛的专利侵权判决。三星被加州陪审团命令向苹果支付10亿美元损害赔偿金,其在首尔上市的股票下跌7.5%,收盘价为每股118万韩元。

谷歌股价因外界担忧其安卓(Android)平台会受此事影响而遭受打击。这家搜索集团斥资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正是为了增强对此类诉讼的防御。然而谷歌在保护三星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这家规模最大的安卓设备制造商遭受惨败。

加州圣何塞法院的这项判决,为定于下月举行的一场禁令听证会作了铺垫,届时三星的数款设备可能被禁止在美国销售。

尽管谷歌坚称“这些(专利)多数并不涉及核心的安卓操作系统”,但其股价在纽约仍下跌了2.4%,不过稍后跌幅收窄至1.3%。

加通贝祥(Canaccord Genuity)的科技行业分析师迈克尔•沃克利(Michael Walkley)表示:“我们相信,其他安卓设备制造商如宏达电(HTC)、索尼(Sony)和LG将研究这项专利判决,有可能改动和推迟发布原计划的安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三星昨日再度作出不服气的反应,指控苹果在“公然滥用专利法”。

分析师认为,微软(Microsoft)和诺基亚很可能获益于安卓手机的延后发布。诺基亚股价猛涨10%,自早些时候触及16年低位以来,在过去六周已累计上涨一倍多。

这家芬兰集团迄今难以大幅提高其Lumia手机的销量,因而也未能确立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苹果或谷歌系统竞争对手的地位。该公司定于下周发布基于Windows 8的新款手机,比苹果新款iPhone的发布时间早了几天。

诺基亚和微软已经与苹果达成专利交叉授权协议。昨日微软股价上涨不到1%,至每股30.80美元。

三星股价仍比一年前水平高出63%,该公司估值目前为1540亿美元。三星报告称,其第二季度移动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75%,达到180亿美元。

在台湾,同样制造安卓手机的宏达电的股价下跌1.9%。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手机制造商中兴(ZTE)的股价下滑了7%。

译者/和风

误读的中国人口

兼答叶檀女士《反智的人口增长理论可以休矣》

笔者近期关注了FT中文网站开辟的人口专题,发现有许多不少精彩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对话平台。因为人口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同专业领域学者全面深入地讨论人口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既然主题是人口,那么应该有一些人口共识以便于在一个平台上对话。这些共识(公共知识)包括人口统计指标的正确理解应用以及人口自身变化规律的了解。

我同意叶檀女士关于当下中国“人口与制度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两大关键要素”的判断,但是对于中国人口问题,充满着诸多误读误解,非常有必要从人口学的角度重新梳理和解读。

一、人类人口变迁简史

西方学者琼斯•梢克(Jonas.Salk,1985)早年从超长期历史视角把20世纪的人口爆炸视为分断人类史的大转折点。在他研究的超长时间段即过去8000年及未来8000年(见图1)中,20世纪的人口爆炸时期是非常短暂的,但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却是空前的。在漫长的人类前一个时代,人口一直在高水平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秩序中维持了一个平衡,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世界人口爆炸之后,人类人口历史将转入一个新的时代,人口也将会在低水平下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秩序中维持平衡(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已经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水平下的平衡)。从超长期历史视角我们看到了过去与将来人类人口变迁的轨迹。

图1 Salk的超长期人口变动趋势

图一

资料来源:Jonas Salk The Next Evolutionary Step in the Ascent of Man in the Cosmos, Leonardo, Vol. 18, No. 4, Special Issue: Jacob Bronowski: A Retrospective (1985), p.238

为何有20世纪世界人口巨变,这源自于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人口转变是指人口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过程,而人口转变背后是工业化、现代化。因此,18、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率先发生了转变。

20世纪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现代化之路,加持着“后发优势”,其人口转变有了与传统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学习、利用和接受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由于人类总是渴望健康与长寿,所以,西方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公共卫生的发明成果很快传到不发达地区,并使其人口死亡率的下降比早期历经现代化的国家迅速的多。例如,“在毛里求斯,死亡率从27‰降到15‰也只花了7年的时间,而英格兰和威尔士却为此花了100年的时间。”(卡洛.奇波拉,1993,p77-78)。由于20世纪后半叶世界人口变化由占70-80%发展国家的人口转变所主宰,而相对于死亡率的迅速下降,其生育率的转变显得迟缓滞后,因此, 20世纪人类人口出现了空前绝后的人口增长高峰,出现了空前绝后的人口大爆炸,这是人类发展史上重大转折,这是发展中国家这种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世界人口正处在人类史上转折时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如此。超长期历史视角的人口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史上人口变迁的规律,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20世纪、21世纪人口巨变在人类超长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媒体札记:未及秋天事已多

一、外逃书记

人民网的“新闻特权”现在更加明显。在微博论坛流传多日,甚至招来传播观察者张志安“新闻禁令,是证实网络‘谣言’的最佳方式”的讽刺后,辽宁凤城那位市委书记的名字终于借由这家最高网媒的报道得以脱敏。

“近日,有传言称辽宁省凤城市市委书记王国强已不在岗,人民网记者针对此事致电凤城市政府请求核实信息,有工作人员表示,王国强早就‘出事’了,现在市委书记的位子空着”——这条配有凤城市人民政府网站“已无市委书记的信息”证据的消息,在昨天傍晚一经发布,即为五大门户同步转载推荐。

比起据此刊出《辽宁凤城市委书记疑卷款2亿元离境》的同行,东方早报更宣布自家记者昨已致电丹东市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王国强大约在今年4月底擅自离境,而其在离境前已被调至丹东市某建设指挥部任职。对于王国强的离境原因及卷款2亿元等传言,她表示并不清楚……凤城市政府网站昨日发布消息称,凤城市当天召开领导干部大会,丹东市委宣布任命马延春同志为该市新一任市委书记。”

据其报道,“王国强离境被传与海德供热事件引发市民投诉上访有关。去年12月、今年1月,海德热电有限公司连续两次上了辽宁省住建厅通报批评黑名单。1月份的通报称,春节期间,海德公司多次频繁出现设备故障,造成大面积断供事件,使凤城地区大多数用户在10℃左右的室温中度过春节。事发后,辽宁省纪委监察厅组成专门调查组对海德公司进行专门调查”。文中,记者还引用了未得到官方证实的网络传言,比如“因海德供热事件引发市民投诉上访,王国强存在受贿嫌疑。还有网友透露,王国强是在纪委即将对其‘双规’之际,以考察为名离境,具体牵涉内容除巨额腐败外,还有生活作风问题。”

以“传王国强涉嫌供暖腐败被查”为小标题,兰州晨报亦强调“网上仍可以找到关于当地供暖问题的投诉和抗议”,并同时引述当地民众微博传言,比如“海德供热老板即王国强同学,存在受贿嫌疑。王女儿在美国……四月二十四日,王国强出逃美国”,以及对“每个县级市相关领导的护照都得经过省组织部审批才能获批准,王国强有何种神通得到护照”的质问。

文中最后一段,甘肃编辑旧事重提:“王国强去年5月26日曾信誓旦旦,承诺带头匡正风气,严格遵守中纪委、中组部‘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的换届纪律”——这与搜狐乐于提供《资料:市委书记王国强走访敬老院》是异曲同工。与此同时,被这家门户网站推荐的还有来自环球时报的社评《凤城不应等着媒体前去“挖”内情》。

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子报再一次呼吁基层官员践实信息公开。在声明那些“传闻”尚无法辨别真假后,文章写道:“可以确定的是,关于王国强的公开讯息都是半年前的。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官方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把王国强外逃的消息主动公布出来,而要这个消息先在市井上流传,然后再由媒体跑过去或者打电话‘挖’出来呢?当然了,王国强外逃是丑事,丑事如果能被瞒起来悄悄消化当然也不错,但这现实吗?事情现在不还是被拿到媒体上来了吗?”

祈祷中国经济超越美国

我的同行、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因为发表在《新闻周刊》(Newsweek)上的一篇文章而遭受某些人的猛烈抨击。这篇文章的标题具有挑衅性:“滚蛋吧,奥巴马”。

在各种各样的抱怨中,批评者对文章中的一个图表提出了强烈抗议。该图表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按照当前趋势发展,中国将在2017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他们的抱怨有些道理。没有人怀疑上述断言(图表名为“一个节节败退的国家”)。但这并不能用来指责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或其前任的经济政策。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即使中国与美国经济规模持平,也意味着美国人的平均富裕程度仍然是中国人的四倍。

实际上,美国企业和美国经济迫切需要中国保持增长。当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时,奥巴马不必尴尬;但如果有迹象显示中国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他应该辗转难眠。

因此眼下中国应该正在让白宫遭遇不眠之夜。最新的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为47.8,创下9个月以来的低点。50是该指数显示经济扩张还是收缩的分界线。

众所周知,西方分析师对中国官方数据有些神经过敏。然而,大宗商品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真相。几乎完全受中国需求推动的铁矿石价格自今年4月以来下跌了三分之一。铜价也陷入下降通道。

股市也亮起了危险信号。中国A股最为引人瞩目。上证综指(Shanghai Composite)上周下跌至2009年3月的水平。而2009年3月,发达国家股市开始了强劲的反弹。目前上证综指较2007年的峰值下跌66%,自去年年初以来的表现比标普500(S&P 500)指数落后了32%。

的确,上证综指在2007年出现了典型的投机泡沫。正如此类飙升之后常常出现的情形一样,现在这些泡沫破裂了。不管怎样,股市上涨并非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至少按年计算是如此。

但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向西方投资者开放的中国股市——其表现由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MSCI China index)来代表——相较于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美国指数是多么低迷。自去年年初以来,中国指数比美国指数落后26%。但该指标也并非完美。因为美国大型公司自身对中国经济的风险敞口很高。

如果从西方上市公司对中国经济的风险敞口来分析的话,问题变得最为清晰。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根据企业主要面向的国际市场,对大型欧洲公司的股票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自2010年年末以来,业务面向中国的公司的表现比业务面向美国的公司落后40%。这主要是矿业公司造成的。这些矿业公司无法打消投资者的担忧,即中国将努力把增长重点从投资项目转向消费。

矿业公司的股价似乎已经足以反映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实际上它们反映了原材料价格的长远未来。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显示,自去年年初以来,全球矿业公司的表现比整个发达世界的股指落后20%。

部分行业的表现要好一些。同样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的奢侈品公司一直表现不错。

但这不只是矿业公司的问题。从其它行业高管向投资者透露的一些情况看,他们也担心中国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加上欧洲和美国的政治风险,许多企业推迟了投资决定。

高盛(Goldman Sachs)推出了季度“褐皮书”,记录各公司管理层在发布投资者简报时的言论。最新一期褐皮书最为清晰的一个主题是对全球增长(主要是中国)的担忧。例如,卡特彼勒(Caterpillar)表示,该公司降低了中国的产量,并打算进一步减产。

某些乐观的高管们的最大希望(至少按照高盛的说法)在于,中国能够复苏,而且经济增长成功转型。例如,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狂热地描述了未来15年需求增长的可能性。IBM发布报告称,计算机销售增长非常强劲。

对美国来说,最后的结论一清二楚:每个人都应该祈祷,中国真的会如期超越美国,也就是三年后。这将帮助美国人变得更富裕。

译者/邹策

Tuesday, August 28, 2012

陈元:中国国开行的当家人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的代表团来到发展中国家审核潜在贷款项目,始终都能受到高规格的待遇,国开行董事长陈元带队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世界上很少有银行像国开行一样大手笔。这家中国银行已经为安哥拉、巴西、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的项目提供数以百亿美元计的贷款。难怪陈元出访海外的时候能够得到皇室级待遇。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银行家,陈元在国内颇受尊敬。他领导下的国开行为世界上最宏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中国几乎每一个重要项目提供了资金,包括三峡大坝(Three Gorges Dam)。

陈元1998年离开中国央行后,带领国开行不断发展壮大,今天该行已经成为中国实力最强的金融机构,总资产接近6.25万亿元人民币(9850亿美元),去年利润额达到460亿元人民币。国开行在130多个国家都有办事处。

国开行是中国日趋强大、触角遍及全球各地的资金机器的核心部件。国开行在世界各地不断扩大足迹的同时,发达国家的银行却在不断收缩。在美国以南的拉丁美洲,这种对比尤其明显。

与此同时,国开行的变化方式,或许更关键的是其不被允许变化的方式,不仅清楚展示了中国金融的运作模式,而且体现出中国政府对改革进程的限制。中国政府决定让国开行继续处于国家控制之下,表明中国放松对资金分配的管制、建设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时刻依然遥遥无期。

三年前,陈元开始着手提高国开行的商业化程度,但这一努力似乎已经中断了。尽管他竭力要将国开行转变为一个上市的商业实体,但汇丰银行(HSBC)一位与国开行有着密切工作联系的高级银行家表示,“国开行是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混合体,并且一直在这一身份中挣扎着。”

国开行的大部分放贷都是由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决定的。惠誉(Fitch)负责中国金融机构评级事务的朱夏莲(Charlene Chu)指出:“国开行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商业化对于国开行来说不可能实现。”

然而,尽管他无法让国开行摆脱政府控制,陈元还是享有一种独特的地位。他的权力不仅体现了他自己的出身和个性,也说明了他的身份地位。

他的父亲陈云是长征时期的一位革命老战士,八十年代末退休之前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势的领导人之一。此外,陈元从许多方面来说拥有身份显贵的特征,他在海南有座俯瞰高尔夫球场的住宅,有个女儿在哈佛商学院读书。但他也是一位严肃的银行家。

香港的一位前财政司司长说:“陈元是‘太子党’中的优秀分子,他关心中国的发展。他很有能耐,也常常身体力行。”

陈元的资历赋予了他别人所没有的自由。驻北京的一些外国银行家还讲述了他在招待会上与那些没有及时偿还贷款的国有企业的董事长们对峙的故事。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人,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中充当了先锋。

国开行一位前董事会成员表示:“他所做的事比所有其他行长加起来还多。他认为自己的职责几乎可以与总理相当。”

今天,陈元领导下的国开行实力雄厚,并且看起来极为稳健,其报告的问题贷款不到总贷款的1%。在海外,国开行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那些涉及订购中国设备或者是中方协议购买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的项目,或者是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项目。

在发达国家的许多银行都在缩减开支之际,这让中国和国开行自身具有了优势。

香港汇丰负责出口信贷机构关系的克里斯•格林(Chris Green)表示:“对于流动性和资金紧张的银行来说,与国开行合作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这对有些项目来说大有助益,否则这些项目就没法开展。”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需要平衡政策放贷职责和本身的商业抱负,国开行在放贷活动中几乎有些“精神分裂”。例如,在为收购协议提供杠杆融资方面,国开行已成为最为活跃的一家银行。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今年竞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的时候,寻求向国开行融资。国开行还为数家希望从美国退市的中国小型公司提供融资,其中包括傅氏科普威(Fushi Copperweld)、千方集团(China TransInfo Technology)、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China Security & Surveillance)和哈尔滨电气(Harbin Electric)。

国开行的放贷资金来源不是存款,而是发行其它银行必须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购买的债券。国开行最新年报显示,该行仅去年一年就发行了逾1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券,贷款余额达4.5万亿元人民币。由于融资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国开行可以以低价与竞争对手抢生意。

这是其它银行对国开行感到不满的原因之一。中国内地一家银行集团的老总表示:“他们抵达时,我们才开始跑。”

国开行年报没有透露的是,它还可以从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中获得资金,而且部分贷款直接来自政府。一位国开行前董事表示,在这些情况下,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日益按照市场价格向国开行收取利息。

眼下没有拿到台面上来说的最主要问题与继任有关。陈元目前年近70。他在执掌国开行期间只取得部分成功——国开行变得强大但不独立。上市银行受中国银监会(CBRC)监管,但就国开行而言,中国央行、财政部和国务院都有发言权。

陈元收购海外银行股份的愿望一直受阻。在2007年收购英国巴克莱(Barclays)少数股份之后,监管机构否决了他收购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和德国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股份的计划。惠誉的朱夏莲表示:“没人知道国开行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但这注定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

译者/王慧玲、邹策

日本驻华大使座驾北京遇袭

日本驻华大使的座驾周一在北京遭到攻击,这件事加剧了日中两国围绕东中国海有争议岛屿领土主权形成的紧张局面。

日本大使馆的一名官员表示,事发时,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Uichiro Niwa)和太太及两名随同人员正行驶在一条拥堵的道路上,他们的车被两辆汽车挡住去路。

“其中一辆车上跳下一名男子,他冲向大使的车,将车上的日本国旗拔下,”这名官员表示。这起事件中没有人受伤。

发生这起事件之际,日中两国政府正试图控制围绕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形成的一场纠纷。这是一群怪石嶙峋的小岛,目前由日本控制,但中国也宣称拥有其主权,并称其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引发当前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Shintaro Ishihara)在今年4月提议,由东京都政府出面向私人所有者买下其中几个海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丹羽宇一郎不久将被替换,原因是他警告称,石原的计划可能导致日中双边关系出现“极其严重的危机”,此言使他在日本国内招致批评,批评者称他对中国过于软弱。

10天前,12个中国城市爆发反日示威,此前日本方面逮捕了一群登岛的香港活动人士,并将其遣送出境,随后一些日本活动人士也进行了登岛。

自那以来,日中两国政府都试图给紧张局势降温。北京方面在中国活跃的社交媒体上屏蔽了有关反日集会的报道和讨论。

日本政府周一拒绝了东京都政府提出的、有关允许东京都官员和地产专家登上尖阁诸岛以评估其价值的请求。

早已表明有意登岛的石原慎太郎周一表示,他无法理解中央政府的立场。他说,东京都正在进行从私人所有者手中买下这些岛屿的谈判,无非是作为正常商业交易的一部分,提出实地勘查的请求。

日本大使馆表示,已就丹羽大使座驾周一遇袭一事向中国外交部提出强烈抗议,并请求中方展开刑事调查。

据日本大使馆介绍,中国外交部官员对这起事件表示遗憾,并向日方保证,中国将尽一切努力确保日本在华公民和企业的安全。

“他们试图真心实意地(处理此事),”一名日本外交官表示,“我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起孤立事件。”

译者/何黎

媒体札记:事故,还是事故

一、侧滑还是坍塌?

击鼓传花,这次轮到哈尔滨官员体会“老百姓,老不信”。

周五清晨5时许,阳明滩大桥引桥上桥匝道断裂坍塌,随着央视8时许即传回现场重型货车侧翻后被压扁的惨烈画面,这个黑龙江省会里的官员们迎来了命中注定的愤怒、嘲讽以及质疑。似乎他们每说一句,都会招来更大声的反驳。再加上8月9日到8月17日哈尔滨连发7起路面坍塌事故的“走路死”冲击波,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东北省份是真的“黑”。

首当其冲的是原因认定。人民网午时传回新闻发布会后的采访,称哈尔滨市政府秘书长黄玉生“初步怀疑车辆超载”。这个推理在此后获得哈工大交通学院副院长王宗林等专家的认同,根据京华时报次日引述:“虽然该段引桥发生整体倾覆,但从现场情况看,桥面并未出现裂纹,这说明整个桥梁的质量是合格的……造成塌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超载……事发时,停在塌桥中段的有3辆大挂车,每辆保守估计120吨到150吨之间,另外,还有一辆距离较远的,损坏程度较轻,约为30吨……合计将近500吨重量在单侧压着。而在设计上,该段桥梁的载重能力为单向50吨,也就是说,单个车道一次通过一辆载重50吨的货车。3车停靠,出现将近500吨重量,相当于超出桥梁承载能力七八倍。对桥体造成偏载,使得桥整体倾覆下去。”

只不过,就算是要刊发这个辩护,新浪和凤凰网的标题也要特意在“专家”前面加上“当地”二字。更不用那些无所顾忌的网民了,他们在黄玉生话音将落时即已反讽:“在中国最牛的事情是——车‘超载’了,车胎没爆,桥塌了!”

接踵而来的另一个消息更激化情绪。晚间,人民网再发一稿,称“事故发生后,记者试图查询断裂桥梁部分的施工单位信息,但哈尔滨市建委表示,因为阳明滩大桥施工指挥部已经解散,所以无法查询到是哪家单位负责的这段事故桥梁。”这种说法刺激出许多网络搜索专家,他们纷纷列出早先含有阳明滩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网页证据,试图以此向哈尔滨官方“扇上一记耳光”。虽然也有人推测建委表态中所指“单位”应是指那些“游击施工队”,但挡不住李承鹏微博嘲讽“最新消息:经查明,通车10个月被几辆货车压垮的哈尔滨大桥施工单位是,哈尔滨豆腐厂。”

事实上,大桥承建方中铁十三局曾因该工程申报鲁班奖的旧闻早已被翻出公示,一心想要表现其间丑态的人们还找出了大桥竣工时的那些赞颂,比如黑龙江电视台去年11月6日所播《阳明滩大桥,龙江建桥史上的奇迹》专题片、哈尔滨日报为竣工通车而发布的头版头条。那些类似“北国江天,虹桥飞架”的句式可能每一天都会在中国各地媒体的正面宣传稿中出现,如今桥塌人亡,就成了人们挖苦的对象。另一篇题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振兴桥’”中,有一句话现在看来宛如“不打自招”:“曾经,一位著名桥梁专家‘忠告’阳明滩大桥建设团队,“你们排的工期不可能完成”。如今,这些‘忠告’皆成‘浮云’。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路桥建设者自去年以来每天都要面对的‘必答题’。”

“原计划工期3年用18个月完成”——黑龙江日报当天描述也有了新价值。中国青年报周六还引用项目参建方中铁一局官方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以说明“‘抢工期’是阳明滩大桥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旋律……2011年,接到业主要求松花江大桥10月需达到通车条件的通知,项目部‘施工攻坚战’的号角迅速吹响。”

写给焦虑的80后们

FT中文网编辑:

刚刚看到《三十难立的恐惧》一文,顿生感慨。和作者木辛一样,我年近30,女,硕士毕业。我的专业并不冷门,工作搜索网站上,本专业的月薪分布在3000元-30000元。但是从三个多月前辞职后,我投简历到至今仍未有结果。虽然看似有很多条出路,事实上内心也感觉无路可走。辞职的原因?太累了,体检身体好多地方出毛病,心生退意。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讽刺,因为我终于达到刚出来工作时对自己薪酬的期望值了,却身心疲惫,无力前行。

对于我这几个月的失业期以及找工作的不顺利,我和作者木辛的猜想有一部分是一样的:“宁可要一个应届毕业的男生,也不要我这个年届三十、有工作经历的女生,也许他们认为女生到了三十岁左右就要面临结婚生小孩的问题,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一个负担。”

另一部分的猜想是,当我读了接近30000月薪的工作描述,马上脑海中就出现了该工作的“典型工作一天”。我就在心里盘算工作付出的心力、脑力与获得回报的性价比,顿时30000月薪也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光环。我拒掉了几个到手的offer,因为职业倦怠,因为希望工作与生活平衡,也因为清楚高薪背后的工作代价。

经历了身体疾病的预警信号,我深刻知道“工作与生活平衡”对于我而言是多么重要却奢侈的一件事。所以我仍旧休息着,调理着身体,享受着我人生中难得的悠长假期。等到弹尽粮绝,不得不工作,再去工作。再等到工作倦怠,再全职休息。没办法,这可能是体弱多病的我想要达成“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唯一方法。

对于木辛的年龄及工作焦虑感,我非常能够理解。看似淡定的我内心也充满恐慌。因为我非常清楚,我的身体情况不能承受高压力每天像在演“24小时”一样的工作。而如果我实行间歇工作法,势必在职业生涯上有断层。那么面对和我有同样学历同种工作经验却无比敬业时刻坚守工作岗位的竞争对手而言,我的阶段式逃离也会让我在竞争高薪工作时充满劣势。

这就是我说的“虽然看似有很多条出路,事实上内心也感觉无路可走”了。

写了这么多也只是希望作者木辛能够“宽宽心”,你现在的“安于现状”也不一定是不好的,起码身体器官不会出现过劳。那么如果把我们的生命当成是80年,相当于你的“健康储备”是比较好的。或许我们可以设想,我们现在的沉寂或者无为,是为了一个健康风险相对少的晚年做投资。这也是此刻的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开始慢慢戒除工作时的饮食和休息习惯。通过慢跑,瑜伽,静坐,泡脚等方法,努力养成新的,对身体有益的习惯。我希望我的身体各项指标能够快点恢复正常,但我也知道,急不来。

我这些天在家看一些国学和幸福感的视频。其中有个意思是说:“三十而立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假如四十能立,只比孔子晚了十年,够不错的啦!”另一个意思是讲:“获得幸福感,欲望一定要足够小。像庖丁解牛,要那么细小锋利的刀片,才能在逼仄的骨头之间,游刃有余。”这两个意思送给焦虑的人们,和我自己。

读者:wjq

美国应接纳中国的崛起

中国对南中国海和中国东海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中国称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日益强硬的姿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姿态所预示的未来。在二战后的60多年里,美国的“太平洋和平”为亚洲国家有史以来最快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安全和经济框架。但是,中国已经崛起为超级大国,并将在未来十年内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因此中国提出修订其他国家设立的规则的要求就毫不奇怪了。

未来数十年全球秩序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和美国能够避开“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吗?这位历史学家的隐喻提醒我们,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何等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维系和平要求双方政府和社会大力调整各自的态度和行动。

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为文明中心。哲学、历史、戏剧、建筑、民主等各方面的成就之高前所未有。雅典的急剧崛起震惊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既有的陆地霸主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的领导人采取回应举动。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接着升级为对抗,最终爆发冲突。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这样评论这些事件:“正是雅典的崛起和由此引发的斯巴达的恐惧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注意这里的两个关键变数:崛起和恐惧。

任何一个新兴大国的迅速崛起都会打破现状。哈佛大学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Harvard University’s Commission on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观察中国后得出结论:在21世纪,“这样的一个大国走上世界舞台必然产生影响”。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国际排名像中国一样攀升得如此之高,如此之快。仅仅一代人的时间,这个国内生产总值(GDP)曾经不及西班牙的国家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我们按照历史经验来判断,修昔底德陷阱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自1500年以来,大国崛起挑战统治霸主的15起案例中,11起爆发了战争。想想统一后的德国吧,它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和英国的回应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中国的崛起令美国不舒服,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要求更多话语权、要求在国际关系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样的要求很正常。美国人——尤其是那些教导中国人“更像我们”的美国人,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历史。

1890年左右,随着美国崛起为西半球的主宰力量,它做出了什么行为?未来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代表美国,高度自信地表示,未来100年是美国的世纪。在一战之前,美国解放了古巴;以战争威胁英国和德国,迫使它们接受美国在委内瑞拉和加拿大争端中的立场;支持哥伦比亚叛乱,使其分裂,建立了新的国家巴拿马,巴拿马则立刻授予美国建造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的特许权;试图推翻英国政府支持、由伦敦银行家提供资金的墨西哥政府。在随后的半个世纪,美国军事力量在“我们的半球”出手展开了30余次不同的干预,谋求以有利于美国的方式解决经济或领土争端,或者驱逐我们认为不可接受的领导者。

洲际酒店集团CEO:中国降速不足惧

洲际酒店集团CEO苏荣琛接受FT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降速不会影响公司对华长期战略,洲际酒店集团将持续投资中国。

Monday, August 27, 2012

中美如何构建互信?

前一阵,我在科罗拉多群山怀抱中的一座围场里度过了一晚。当时在那里的还有一个来自北京精英阶层的中央党校代表团、美国外交政策圈子的多名成员,以及欧洲的一些地缘政治研究人员。我们都带着牛仔帽。

随着夕阳映照在一条壮观的山脊上,我迟疑着设想,如果围场的骑手和工人知道他们受到一群中国共产党人的欢呼,会有什么反应?更糟糕的是,这群干部与一帮乏味的欧洲自由人士为伍。科罗拉多州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是一个“摇摆州”,但我没见到几个可能支持民主党的人。这座围场位于一名美国友人所称的“枪支横行的乡下”。从T恤看,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将能轻松胜出。

我们的东道主是美国阿斯平研究所(Aspen Strategy Group),几年前这家研究所和意大利阿斯平研究所(Aspen Italia)以及中国的中央党校联手,创立了美、欧、中三方非正式接触安排。看着小马奔腾,撕扯缰绳,与前两天忙于讨论的日子真是天壤之别。讨论的议题包罗万象,从欧债危机和美元的角色,到中美在东亚的角力,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分歧。但当你戴上斯泰森帽时,那种严肃正式的感觉似乎烟消云散了。

这次会议已经是第三次举办了。我不敢说这次会议让世界走上了正轨。欧洲人离开的时候和来的时候一样对欧元感到抑郁。美国方面重申美国作为亚太强国的地位,而中国则要求国际社会对其大国地位表现出应有的尊敬。此类聚会的意义不在于解决问题。

聚会的雄心是超越政治姿态以及刻板的外交形式,让人们吐露真实想法。增进理解有望促进互信。

中国正值多事之秋。被停止职务的政治局成员薄熙来之妻上周被判刑,让世人再度窥见向新一代政治领导人交接所伴随的权力争斗。西方外交官圈子流传着中国军方争权的传言。中国的学者承认,现在不是有雄心的政界人士在外交政策上表现“柔软”的时候。

另一方面,罗姆尼也在展示一种民族主义姿态。这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指责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对中国的崛起过于软弱。一旦罗姆尼入主白宫,第一项举措将是对北京方面操纵人民币汇率实施经济报复。奥巴马的方式一直是进行接触和两面下注:深化双边对话,同时重修美国的地区联盟,即所谓美国转向亚洲的再平衡。罗姆尼似乎认为他能够遏制中国的崛起。

潜在的爆发点有很多。台湾是最危险、最敏感的问题:中国代表团反复质问,美国怎么能够一面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一面向台湾供应高科技武器?

我不能确定我听到美方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无论如何,这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最近中国和日本围绕东海一个群岛的纠纷再度升级,在中国各地引发愤怒抗议,这与北京方面近期一系列秀肌肉动作相吻合。在框定其对近海的主权主张问题上,中国变得越来越好斗。

很多纠纷并不是中美之间的直接纠纷。越南,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宣称对南中国海的各个岛礁——以及水下的碳氢化合物和矿产资源——拥有主权。但在中国看来,美国的军力支撑着邻国对中国的挑战,特别是当美国舰船和侦察机经常沿着中国领土领海边缘执行任务的时候。

武侠世界的消失

整个初中时间,我都沉浸在武侠的世界里。到了初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的功力已经足够深厚,我躲起来开始自己写作武侠小说。当然……在我爹更加深厚的掌力之下,我只好回归学校了。

我看了全部的梁羽生、金庸和古龙,一部分的温瑞安、卧龙生、云中龙和诸葛青云,还有一些不那么知名的。我几乎跑遍了当时镇里所有的租书店,欠下了一屁股的租债,翘了所有可能翘的课。

只要翻开武侠小说,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苛责,全都消失。惟有那江湖无穷尽的恩怨情仇,剑侠刀客的侠骨柔肠,武功密笈的神秘奥妙,纵横四海的奇遇良缘,才是我惟一的牵肠挂肚。

然后突然有一天,大约是高中的时候吧,那个世界兀地从我的生命中消失,就像它当时倏忽而来一样。它再也没有回来过我的生命,即便当我在大学中和工作之后试图重新寻回的时候,它也那么执着地只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不曾动摇我的人生轨迹和心灵世界。

整个武侠世界在中国,似乎就像它在我的生命之中一样,在整个90年代像燎原巨火一样烧遍大江南北,在新世纪中倏忽而逝,再也不曾回来。不仅仅中国大陆不曾有过优秀的武侠小说家,曾经出产了金庸梁羽生古龙的香港,同样沉寂无声。整个华文世界,都失去了讲述武侠故事的能力。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影像武侠取代了武侠小说呢?你看,武侠电影和武侠电视剧如同瘟疫一样,蔓延在整个华文影视圈之中,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和眼球,夺得了大量的广告和奖项。可是,要知道,当年邵氏武侠风行华人圈,胡金铨和张彻的武侠片所达到的收视奇迹和艺术高峰,至今无人超越。今天的武侠影像,多数不过是滥竽充数、数量优势的炒冷饭而已,连最基本的故事都已经讲不好了。

许多人在研究武侠小说的时候都说,武侠是“成人的童话”。我却不大同意这样的论断。童话是什么?是人们所虚构出来的一个纯洁无邪的世界,是人们所向往的绿野仙踪,是仙人玉女的奇幻世界。而武侠世界呢?江湖恩怨,狭路相逢。冲冠一怒,血流五步。哪来的什么温婉奇幻,纯真飘渺?

因此,在我看来,武侠更多地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文人对于江湖,甚或说,对于真实世界的想象。当年香港的三大武侠,金庸古龙梁羽生,都有着深厚的国学和传统文学根底。梁羽生乃是诗词大家,而金庸对于国学和佛学都有深刻的见解。

即便是那些等而次之,甚至有些诲淫诲盗的武侠小说家,例如卧龙生、云中龙等等,都试图在他们的小说中注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普遍地运用诗词、佛家、道家以及各类民间传说中的形象。

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敢说,其中深刻地掩藏着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理想秩序的想象。这种秩序观,如果容易在当代的作者中被他们的叙述所掩盖的话,那么更加古老的武侠小说例如《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等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

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都和现实世界的秩序有着不同的秩序观。

与现实世界中掌握权力和金钱便掌握了世界不同,武侠世界中首先最重要的乃是义,江湖之义,人间之义。因此,仁义至上,武功次之。因为从武功来说,强中更有强中手是武侠世界亘古不变的真理。在一部《天龙八部》中,武功的能力等级不断提升,实际上连萧峰这种初期出现的高高手,都已经不值一哂了。但是在《射雕英雄传》之中,最后谁才是武林最高手?郭靖,这个武学天分并不高,然而却充满了仁义的傻小子。古龙的陆小凤系列和小李飞刀系列,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口之殇

如说常识无需强调,那么可能是错觉,正如一句老话所说,当谬论已经环行半个地球之际,真理才刚刚动身。

人口问题即是如此。笔者曾经在此前专栏《计划生育罪与罚》中已有论述,无论经济合理性还是人性角度,计划生育政策都需要反思。

一国人口,不仅关系民族未来,亦关系个人权益。当前一方面人口形势面临诸多转折点,政策势必有所改变,人口专家亦奔走呼吁;与此同时,公共空间也需要更多观点争鸣,FT中文网也刊登出不少观点互异文章,具体可参见人口专题,也会继续邀请专业人士继续展开有意义讨论。

因历史与人为等因素,中国人口问题在现实中变得极为复杂,尚有不少扭曲的刻板印象需要纠正。笔者并非人口专家,卑之无高论,学界对此已经有不少研究与共识,尤其放开“二胎”政策;但是如果一二常识尚值得强调,亦甘冒跨界评论之名。

关于中国,第一印象就是人多,有“头号中国通”之称的学者费正清也在其名著《中国:传统与现代》开篇即谈“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

这一描述,也与国人从小所受宣传教育及现实所见人山人海大致符合,因此不少大众直观感觉就是中国不缺人——但是须知,人多并不等于劳动力多,而经济增长所需“人口红利”则来自适龄劳动人口的贡献,且不提中国正面临着空前的老年化压力。根据联合国数据,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到2050年,估计为到3.32亿人,届时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养老问题将空前严峻。

除了中国不缺人之外,不少公众以及评论者更对人口增多可能带来的资源紧张充满恐惧感。这一情结的源泉,理论上源自马尔萨斯以及马寅初等人理论,感性上则与中国过去的贫困多舛集体记忆有关。

古代经济,人口的确是重要的变量。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前提条件是土地的供应弹性有限,而土地作为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投入,其有限数量约束了经济总产出。当人口增长超过土地增长,以至于人均产出随人地比例而不断降低,马尔萨斯陷阱即凸显。

历史上,欧洲多次发生马尔萨斯循环,中国也难以豁免,甚至以更加惨烈的形式呈现:伴随着王朝兴衰,中国人口往往呈现巨幅震荡,政治不稳定带来人口死亡,每每以减少30%甚至50%的情形周期性惨烈上演。

一般而言,人口引发的周期是如此演进:第一阶段,王朝兴起,人口稀少,人地比例很低;第二阶段,战乱之后,人均收入快速越过生存水平,人口加速繁衍;第三阶段,随着人地比例大幅上扬,马尔萨斯陷阱凸显,人均收入降低,王朝治理水平的降低往往很容易导致极低的人均收入水平被推低到生存线之下;随后,第四阶段社会崩溃,天下大乱。

如此,一个轮回重新开始,所谓“治乱循环”。

形成对比的是,以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现代经济不仅空前丰富了人类物质财富,也重塑了上述政治形态怪圈。现代经济中,土地不再构成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约束,经济发展水平更多地取决于技术水平,而不是土地数量。换而言之,只要技术水平提升,人均收入往往可随之上扬,与人口数量关系并不绝对。

更为历史地考察,在数百年前,东西方人均收入差距并不大。明末清初的生活品质,甚至被认为超过美国;但是从1700年之后,东西方收入开始出现重大差距,这也是彭慕兰等人所谓的“大分流”。

根据经济学家麦迪逊等人数据,1820年,美国的人均产出大概是中国两倍;此后,双方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一路攀升,最高攀升到数十倍,差距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达到顶点。

原因何在?1820年往往被认为工业革命的一个节点,东西方不同走势,并不是源自人口差异,而是源自技术变化——当中国还在农业社会的土地产出递减的怪圈中继续时,西欧已经通过制度改革步入现代社会;而中美人均收入差距顶点,也在于中国经济届时已经折腾到底线,而美国则一百多年间继续积累财富,须知复利的效用极其可怕。

换而言之,工业革命发生之后,西欧以及西欧衍生国在人口大幅攀升的同时,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大幅上扬;反过来看,中国等成功的赶超型经济体,在20世纪通过开放加入全球化分工连接之后,获得了先进技术等后发优势,对西方的人均收入差距也开始奋起直追。

由此可见,也不必过分迷恋人口红利。如果没有制度红利,那么人口红利只能被白白浪费,就像60、70年代的中国一样。人多力量大,比起人多是祸害,或许不过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

综上所言,人口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束缚,甚至是发展的重要帮助,如此境地,当前中国可以改变什么?现实很无奈,我们可能什么都做不了,现在即使全面放开人口政策,也很难改变中国此后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颓势。

从数据简单来看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注意这一数字尚且不包括死亡率——如此水平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所需要的2.1,其结果必然导致不远的将来人口高峰到来之后,迅速减少;从历史来看,计划生育的有效性也值得推敲,中国的生育率在60年代达到峰值,此后一直下降。

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也不乏主流人口学家呼吁奔走,为何人口政策却始终纹丝不动?笔者认为主要源自两个原因,其一源自人们观念受限于种种似是而非的“传统智慧”,譬如笔者刚论述的人多恐惧症。

“传统智慧”这一概念源自经济学加尔布雷斯,他认为传统智慧特点在于可接受性,通过频繁的重复也很容易得到听众欢迎,甚至令人愉快,有助于维持社区连续性;但是它的敌人是事件的发展,它于其解释的世界并不相容,“理念天生具有保守性。它们并不会屈服于其他理念的攻击,只会屈服于无与争锋的大规模进攻环境。”

并非人人都天生喜欢改变,因此有人重复传统智慧,就必须有人打破传统智慧的观念囚笼。就人口问题而言,也就是当经济已经由农业经济变为工业经济甚至后工业经济之际,过去人口过多的历史教训就是一种过时的传统智慧,并不适用于今天——换而言之,就是约束条件已经更改,其结论自然需要重新书写。当理论不符合现实之际,是修改理论还是修改现实?

观念之争,除了观念迥异,还有立场之别。人口政策,除了秉承“传统智慧”,第二障碍在于利益。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组织,一旦被创造之后,必然具有衍生性,为寻求自身存在寻求合法性以及合理性;人是理性的,官员也不例外,很多重大改革被搁置,源自于此。

回头来看,人口是否可以“宏观调控”?很难,因为无论人为地管束还是人为地鼓励,都显然是过于相信官僚理性对于复杂世界的支配能力;无论节育还是鼓励生育,显然教育等手段更为合理有效,而非人性或者不人性的计划生育。

经济学讲求理性,也是一种格物致知,历史上不少看似自私的动机改善了人类福利,而更多看似友善的行为却可能铸就人间地狱。人人都是经济人,群体在误导下可能会一时盲目,但是大部分情况之下,请不要过分低估普通人的理性能力。

我们惯有的思维特征之一,就是迷信计划。车多了就限行,房子少了就限购,人多了计划生育;但计划干扰市场必然带来寻租行为以及黑市交易,进一步导致公正的缺失,过去只是城里人剥削农村人,体制内的人剥削体制外的人,如今演变到已经出生的人或要集体剥夺了某些还没出生的人的生存权。

国家强制推行的计划生育,如何谈得上人性的计划生育?被剥夺生育权的人群,如何谈得上有尊严、体面的生活?换而言之,每一个孩子是否应该出生,其日后生活是好是坏,其父母应该比其任何机构以及评论者,更有发言权。

林林总总错误与悲剧,无论是强制引产之恶还是失独家庭之痛,无论是人口增长塌陷之忧还是深陷老龄化之苦,等等,与其说是人口之殇,毋宁谈是民族之殇。姑且不谈当下政策造成的未来人口减少的诸多现实难题,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研究证明放开人口政策具有经济合理性,那么我们是否就真的铁下心一条路走到黑?万物之上尚存未知,工具理性之外还有价值理性,自由应该是衡量发展的终结目标,如果我们的发展长期建立在抹杀人性的基础之上,注定难以牢靠,这样的发展模式总有一天会掉头反噬掉今天取得炫目辉煌。

一言以蔽之,当前放开人口政策,并无助于帮助中国经济重拾有如往昔的人口红利,却有助于挽回当下岌岌可危的底线;而任何社会的涓滴进步,离不开底线的不断抬升,即使是细微的进步,就像一个老气而俗的段子:退潮时的沙滩上有无数搁浅的小鱼,一个孩子不断地把鱼扔回大海;大人笑他,拣几十上百条归海有何用,毕竟不能改变所有鱼的命运,谁在乎呢?孩子说“这条小鱼在乎”。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xujin1900

三十难立的恐惧

FT中文网编辑:

周末看到读者debby0915的《菜鸟学飞:台湾的80后》一文,让我这个大陆的80后深有感触,禁不住打开电脑写下自己的故事。

由于我上学比较晚,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待我研究所毕业,已经26岁了。记得那年是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工作很不好找,再加上我学的是冷门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了。好不容易找了一个跟专业相关的工作,不到半年,公司就倒闭了,只好另谋出路。

后来经老师介绍,我进了一所高校做教辅工作,然而由于现在高校“超编”现象普遍,我只是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在大学工作而已,是个没有“身份”的打工仔。要知道,在国营事业单位,没有正式编制,意味着你就是个临时工,干得多,拿得少,即使你的学历、职称以及工作能力不比别人差,甚至超过人家,在职时的收入乃至退休后的待遇都远不如正式工。同工不同酬,这就是体制内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中国特色”。

眼看着拿到编制没有希望了,再加上我对手上的工作内容也越来越没有兴趣,于是熬了一年多,我辞职跳槽了,只是这一次我是主动离开。不过现实好像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应聘了很多家,可以给编制的不要我,宁可要一个应届毕业的男生,也不要我这个年届三十、有工作经历的女生,也许他们认为女生到了三十岁左右就要面临结婚生小孩的问题,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一个负担。最后我只好到我目前工作的单位做起了行政,虽然领导没有嫌我是个负担,不过还是没有正式编制,绕了一圈我又回到原地了,就像debby0915说的“好像陷在一个老鼠笼子里疯狂地原地赛跑”。我是被现实出卖了,还是现实本就是如此,是我明白得太晚了?

今年,单位新招了几个人,有一个是90年出生的,还有几个也都是80年代末出生的。由于我跟同事换了岗,需要和她们几个新人一起工作。部门里比我年长的人自信、成熟;比我年轻的人有理想、有冲劲。只有我,看似随遇而安,实则安于现状,没有理想,没有热情,彻底的平庸。都说“三十而立”,现在我已经三十岁了,我却还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只知道自己有一种“三十难立”的恐惧和茫然。

看着那些比我年轻的人都在拼命往前跑,我怎能安下心来慢慢走?我时常担心有一天会被淘汰和抛弃,很慌张,很害怕。

读者:木辛

Sunday, August 26, 2012

石原慎太郎的“蝴蝶效应”

8月21日,日本野田内阁决定近期中断与韩国政府的所有对话,与此同时,中国不少地方政府也暂停了与日方的交流活动。钓鱼岛、独岛等无人居住的岛礁成为近期东北安全的焦点,从更长时段而言,石原慎太郎4月16日在美国的“购岛论”就像亚马逊森林的蝴蝶一样,引起了东北亚海域的狂风巨浪。在一个脆弱平衡的系统中,政客个人的狡黠往往成为引发系统性失衡或者崩溃的导火线。

石原慎太郎在访美期间放下重磅炸弹,称东京都政府将会购买钓鱼岛,此言一出便引发中日政府与媒体的批评与讨论。在当时看来,石原的“购岛论”更多的是一场政治秀,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是石原政治野心不小,“买岛论”是为组建新党铺路。现在看来,人们低估了石原慎太郎的能量,“买岛论”就像亚马逊森林的蝴蝶一样,扇动了几下翅膀,意外引起了连锁反应,并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巨大的能量,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冲决了国家内外的界线,改变了东北亚安全系统。

石原的购岛论首先在日本政坛掀起了一个关于钓鱼岛未来地位的争论,同时实现了一次国内政治动员,通过设立购岛基金账户,引起日本国民对钓鱼岛的关注。石原是东京都地方政府的长官,却通过“狸猫换太子”的手法,将钓鱼岛这一外交议题置换为日本国内土地交易问题,进而介入中日外交领域。石原是地方民选官员,但是其政治资历非常老,在日本政坛影响举足轻重,其子石原伸晃是自民党的总干事长,通过钓鱼岛这一议题,石原向执政的民主党施加压力,钓鱼岛问题成为日本政党斗争的话题。正是通过在民间以及议会两个层面,石原成功地将钓鱼岛问题政治化。

将钓鱼岛问题炒热并成为国内重大的政治议题,石原吸引了足够的眼球,而这只是第一步。石原的言行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反弹,中日两国在钓鱼岛的默契被打破了,中国的执法船只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巡航已经成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中国执法船只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执法常态化也让日本国内团体前往钓鱼岛海域“集体垂钓”,而石原慎太郎则呼吁野田政府应该批准右翼团体前往钓鱼岛“慰灵”,如此循环下去,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回旋空间越来越小。

石原掀起的政治风浪在7月7日收获了第一个果子,在这个敏感的日子,野田宣布东京政府要购买钓鱼岛,并且着手准备相关的程序。当初石原慎太郎便称,购岛本是中央政府的职责,但是东京政府无为,只能由东京都政府来完成。野田政府认为,由中央政府来购买可以使事态在可控范围之内,如果由东京都政府购买,石原的言行可能会随时刺激到中国。无论由东京还是东京都来购买,钓鱼岛由日本实际控制的事实已经暴露在中国民众眼前。日本看似占据上风的态势,必然会带来中国更强烈的反弹。

值得关注的是,中日就钓鱼岛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俄罗斯政府总理梅德韦杰夫再度登上北方四岛,给日本政府打击不小,不少中国网民认为这是俄罗斯对中国的策应。石原的“买岛论”不仅已经溢出日本国内,而且引发了东北亚局势动荡。东京都政府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广告,希望美国遏制中国,否则美国在亚太的利益受损,美国最新型的战斗机和运输机开始部署驻日美军基地,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声称,钓鱼岛在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内,并且得到美国的确认。按照军事同盟的逻辑,美国肯定要站在日本一方,尤其是在美国重返东亚的大背景下,日本是美国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联手,自然让美国非常不快,在涉及到日本与中俄之间的领土纠纷,美国虽然不会直接出手,但是会给予日本精神支持。

Saturday, August 25, 2012

媒体札记:各路神仙

(2012年8月24日)

一、7万亿

“4万亿”似乎又来了,这次由地方政府出面主导。

继中国证券报声称“地方新一轮投资密集出台,50天已达7万亿投资”后,更有权威背景的新华社昨亦发稿,在罗列“贵州,3万亿;重庆,1.5万亿;广东,1万亿;山西,1万亿;湖南长沙,8300亿”的数据后,宣布:“7月以来,中国各地政府频繁发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投资版图迅速升级,投资热潮方兴未艾……人们将此轮地方投资热潮称为升级版的‘4万亿’。”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环境下,投资依然是目前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地方密集频繁加大投资,一方面刺激着经济发展的兴奋点,另一方面也令人心生忧虑:大规模投资如何‘保量’又‘保质’?地方政府能否成为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生力军?”——在面对疑问时,新华社强调:“尽管对‘稳增长’表示认可,经济学者也普遍认为,中国政府仍需切实防止‘稳增长’举措演变成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加剧经济风险。”

更多担忧在未被列举入新“4万亿”名单的地方媒体上体现。比如湖北武汉的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今已发表社评《从地方投资热看“稳增长”》,对“‘稳增长’会不会成为政府投资的‘尚方宝剑’”提出担忧:“地方投资热潮引起关注,还有一个原因,它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许多国家,这类重大公共事务的相关决定,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不仅时间可能拖得很长,过程也可能极为繁琐,政府怎么找钱、怎么花钱,不是一件轻松事。”

但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昨天下午就已经劝各位不必太紧张,因为“地方版4万亿只是个传说”。根据这篇发表在搜狐财经频道的评论,“这些地方政府公布的数据,很多是之前就已经计划的……毕竟2011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31万亿,在十二五规划的2015年很有可能超过50万亿。在这么大的一个投资规模中,地方政府提出7万亿,即使更高并不会对整个投资规模产生很大的影响,”

更何况,“这些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很多没有明确投资年限;地方政府强调是社会投资并非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地方政府的投资要落地,还受中央政府很多调控的制约”——所以,易鹏的推断是:“由于有了上次4万亿刺激的经验,中央政府在本次经济下行中,不太可能采取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有了这个基本判断后,地方政府想单方面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可能性不太大。”

在有1万亿计划的广东,《南方都市报》也已表达“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提振信心,忧的则是会否演变成新一轮的投资竞赛。”根据这篇《政府主导投资稳经济难消后顾之忧》的思路,“与其再走政府主导投资这一条路,不如加快结构性减税、反垄断等一系列改革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为贡献60%GDP的中小企创造发展条件,落实中央多次强调的将资源向民间资本开放,以无后顾之忧的方式把经济稳住。”

这与版面上方的另一篇社论堪称完美搭配——《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刺激经济非唯一目的》。在昨天用头版头条通报了“国务院批准广东行政审批改革先行先试”后,今晨该报评估其间意义:“很显然,在目前推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中央的此番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之举,主要的目的在于激发民间资本,刺激实体经济的长足发展……然而,仅仅这样理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目的’的改革也容易被当成‘手段’。就根本目的而言,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在于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并最终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打造一个自由交易、监管到位的社会。”

文革前夕的“进步青年”(一)

这是同事从北京地摊上淘到的一本36开的日记本,由公私合营上海文化纸品厂生产,标价35元。150页的条纹本,主人写了三分之二,字数在十万字左右。日记始于1966年2月22日,终于同年10月23日,历时八个月。较长的停顿在3月2日至5月20日之间。作者给出的理由是“手太懒”。日记完整,无一页破损或撕扯。我猜测,这本日记以废纸出售,后被有心人拣出,最终流入收藏市场。

日记主人是北京化纤学院大一学生,一个有文艺爱好的青年,与中学同窗有过一段朦胧情愫,但越来越浓烈的革命氛围改变了一切。读这本详实的文革日记,可以看到中共建政后是如何通过洗脑,将渴望进步的青年变成革命暴民的。当下中国正由这样一代喝毒奶长大的人掌控,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们的权力人生词典里没有妥协、认错、宽容这些词。写日记的人若健在,正处于66岁左右的权力之巅。

若无意外,主人与及日记里出现的同龄人也当健在,故隐去日记主人的真实名字,仅以H代替。与其相关的人,也以其姓氏声母指代。若当事人凑巧看到这篇小文,请与作者联系。

阅读这本笔迹清晰的日记,我有重回历史语境的兴奋感。一个渴望上进的男性青年,在1966年这大半年里的所思所想所为,完整地描绘了时代的图景。一个非团员如何完成通过灵魂深处的思想改造,“进步”为一个狂热的革命造反派,外出串联,南下广州,西至新疆,寻找革命的路径。他时刻想着被组织认可,积极表现,最终进入主流。他加入“莽昆仑战斗队”,为的是捍卫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将矛头指向化纤学院文革工作组和红卫兵总部——因为他们“执行的是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中共在1949年建政后,即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控制是其基本特征,每一个渴望在社会上立足以及有所作为的青年学生,都不得不进行自动洗脑。渴望尽早被组织接纳,成为“革命接班人”,几乎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生存本能。

日记中的主人公,天然地被革命所裹挟,立志做一个毛泽东的好战士。他几乎是自觉地阉割了独立思考的天性,无条件地服从领袖的指令,从中获得崇高感和人生价值。

身为大学生,他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感恩之心:“我之所以上大学,完全是由于党的培养,自己出身于工人阶级的家庭中,上大学在过去又怎么可能呢?既然上了大学,就要好好为无产阶级争口气。”

按照那时的理论,毛泽东著作是改造世界观的武器,所以,对“毛选”应有的态度反复体现在日记里:开篇便是效忠——“雷锋、王杰、麦贤德、焦裕禄等英雄,他们之所以那样忠于革命忠于人民,以至于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都是由于他们活学活用主席著作的结果。毛泽东思想不仅可以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主席思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又得到一本毛选”后,H写道:“红色的皮里印着句句真理,自己看后爱不释手。”

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学“毛选”的原则:“不图数量多,而要见效,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便是活学活用的例子:

测定钢样中锰的含量,准确度差,他通过学习《关于重庆谈判》中毛的论述:“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去看。”找到三个原因:资料不充足,缺乏研究;耐心不够;时间掌握不准确。

食堂就餐,发现同学丢的菜和饭粒,他立即和班委会干部沟通,在黑板报上撰文批评,并“找了毛主席语录让大家对照着学”——“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然后反省自己的不节约行为:用水不注意,用纸不注意,用粉笔不注意等等。

H应该是体育委员的角色,他负责统计班里同学的长跑情况。那时候,长跑往往设定目的地,比如从出发地到首都北京、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什么的。他们班一天要跑28公里,当同学们问他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时,他随口答出:2000公里。后来,有人建议用尺子在地图上量,H量后发现仅有600公里。这样,再用两周时间,他们班就可到达目的地。要是不量,就会糊里糊涂跑下去,颇感惭愧的他找到了“毛选”:“胸中要有数,这就是说对情况对问题要注意它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

日记里的另一个主题是要求进步,加入共青团组织。

H有自觉地站队意识,他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里的一员,时时刻刻为组织考虑。他对班里的体育锻炼现状不满,认为三分之一是随大流的,比较落后的“只限于早操锻炼二十来分钟,下午不锻炼,推一推动一动”,属于“落后分子”。他决心按照毛选的教导,“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在班内形成广泛的自觉的为革命而锻炼的高潮”。他如此表态:“我不是一个共青团员,但是我要以一个共青团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处处,事事,时时都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在任何工作中起骨干作用,起带头作用。”

在参加共青团员迎接“毛选”仪式时,他感觉自己也和他们一起宣了誓,他发誓:“只要争取组织帮助,好好学习主席著作,做好工作,朝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共产主义踏踏实实地干一下,一定会加入组织的。”接下来的表态,虔诚里有点儿悲壮色彩了:“思想改造是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自己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干到底,干到老,干到死。自己决定,以后把主席语录天天放在身边,随身带着有空儿就看,好好地利用这一武器改造主客观世界。”

时隔两个月后,他在5月20日的总结里这样表述自己在政治上的进步:

一、通过学习焦裕禄和他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

二、对照学习毛选,有利于改正缺点,有利于进步;

三、通过十天的劳动,培养了自己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观点;

四、通过批判吴晗和“三家村”的文化大革命,对阶级斗争有了进一步认识,对欣赏文艺作品有了启发,应政治与艺术两条标准去衡量其好坏,明确了突出政治是一切的根本,明确了红与专的辩证关系;

五、要注意艰苦朴素,尽管自己没有有意识地追求穿什么,可给同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这份总结里,他特别谈到自己文艺生活的消失,唱歌,乐器,全生疏了,“我的文艺生活就这样渐渐地消失了吗?”他认为是环境造成的,“我相信毕业后还会在文艺上活跃起来”。

他用了很大篇幅讲述与一个女同学的思想斗争。本属中学同窗,因爱好文艺和各自的小资情调相互走近。按照当时的阶级分析法,她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虚伪,不愿跟大家交心。他们因为交换日记而发生冲突,一个渴望革命的男子与一个讲究生活格调的女子,因为同学朋友和组织的介入,两人的“私事”变成了公事,最终水火不相容,H看穿了“虚伪的小人”,但在组织的帮助下,决定好好帮助那个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女子“进步”。

中学同学相继入团甚至有的已经申请入党,H不免有点着急:“自己是落后了,不仅落在他的后面,而且落在许多人的后边,这样下去,不难设想会落到时代的后边,自己以后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做个又红又专的学生。”

日记给出的时代场景就是这样,每个人都不由自主进入革命的搅拌机,渴望被新政权认可。出身革命阶级的人,天然地对这个制度感恩,并跃跃欲试想做时代的主人。被革命阉割的青年,丧失了反抗意愿,他们的热情都被用来烧开了革命大锅里的水,烫死了敌人,同时烫伤了自己。

一个高亢、枯燥的时代,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的交出了灵魂,把自己变成听话的玩偶,甘心情愿成为最高权力斗争的小卒子。

【作者专栏文集《在和风中假寐》已经出版,敬请关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Friday, August 24, 2012

靠“私利”驱动的户改

近日,有两则关于户籍的消息引起了中国公众的关注。一则是,公安部决定自9月1日起,北京、上海、广州等6个城市的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和在读大学生可就地申请出入境证件。另一则消息是,据媒体报道,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

户籍改革几乎遭遇所有市长反对,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并不在于户籍作为一项居民登记制度的本身,而在于与户籍相随附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利和福利,户籍成为获取这些好处的一种资格,而“户籍改革-城市人口增加-支付福利增加”的前景,无疑会给让已经承受巨大财政压力的地方政府更加紧张。户籍改革的关键也不是取消户籍本身,而是权利和福利分配的平等化。

相对而言,可以说就地办理出入境证件的新规得到了更多的欢迎。虽然也有批评,但也有人希望这能带来户籍改革的突破。这样的场景可以说已不鲜见,每当户籍政策方面出现一些细节性的改革的时候,媒体通常都会打出诸如“试水”、“悄然加速”、“大幕将启”这样的乐观标题,反映的愿望是好的,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继续停滞,维持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格局,任由对户籍制度不满的民意火山继续蓄势。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动力和激励机制问题。由于中国政府权力无边无际,缺乏制约,政府本身也缺乏责任意识,且由于官员们基本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法治和平等文化的熏陶,所以很难指望它们通过主动的改革去实现公民权利,例如自由迁徙权。所以在政府主动改革的时代过去后,通常出现大规模改革的情形只有两种,一是改革能给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带来现实可见的利益,二是不改革就会爆发迫在眉睫的危机,从而倒逼改革。除此之外,只有在社会百般推动下的枝节性的零星改革。

因为没有利益且有潜在的财政压力,所以市长反对户籍改革。因为回户籍地办护照除了给公民增加麻烦之外,并不能给本地行政部门带来什么实利,所以地方政府对这项纯粹的技术性改革没有抵制的必要。另外一点,就是有办理出境证件需求的大多是城市中较富裕的人群,他们虽然不能发挥民主社会中选民的制约作用,但也能通过舆论施压等方式促成政策的改变。

这就进一步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不平等性,以及户籍改革本身的不平等性。事实上受户籍政策影响最大的群体不是城市中的非本地籍居民,而是大量的农民工。户籍制度让大量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付出了青春和劳动,却不能享有平等的待遇。因为户籍的规定,他们缴纳的社保、养老基金经常落空,不能转化为保险和养老方面的福利。对于他们处在农村中的家庭来说,不仅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其基本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出现大量“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场景,加剧乡村的荒芜化。这加剧中国的城乡差距,对他们也是巨大的不公平,但因为农民工即使在舆论场上都基本没有任何话语权,更不用说对决策的影响,所以他们成了受中国户籍制度伤害最大的沉默群体,这方面出现变革的可能性也最小。

媒体札记:“妖魔化”一切

(2012年8月23日)

一、演戏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刘翔团队里难免有人要这样咒骂央视里的朋友。

今晨,网易头条是《央视早知刘翔伤情;媒体:观众等奇迹》,并配发作为对比的昔日链接《田管中心:刘翔受伤属意外,无人强迫其出赛》。搜狐、凤凰、腾讯也已将这个“央视赛前知道刘翔伤重,主播事先设计好哽咽解说”的标题重点推荐在新闻首页。

反而是最早刊出相关消息的新浪“做人厚道”,直至上午9时仍没把这则再掀波澜的奥运报道研讨会记录放在显要处。以“央视介绍刘翔退赛解说内情,赞韩乔生彰显中国形象”为题,新浪体育频道在昨天下午16时发布报道,称央视当天在内部会议中“揭露了本次奥运会的解说的一些台前幕后故事”。

那段有关刘翔的描述埋伏在倒数第二段:“解说组组长沙桐着重介绍了刘翔因伤退赛前后的解说幕后故事。据悉,解说员杨健赛前就拿到了刘翔伤情严重的消息,并汇报给了沙桐。沙桐汇报给了副总编辑李挺,再将领导指示面对面传达给了杨健。最终杨健做了伤退的四个解说预案,才有了最后哽咽动人的解说。”

但也只有这一段才被认为是新闻,有被微博摘录传播的价值。于是,对那位哽咽主播杨健、对刘翔及其团队“演戏”的斥责昨晚通通卷土重来,中国经济网记者刘江辛辣讽刺“哽咽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济学家王福重可以自豪地向幡然醒悟的刘翔崇拜者说一句“我早说这伙人全是演戏,你们却兀自不信”。

这样的“重磅消息”,体育编辑们怎么会错过。南方都市报今天用《排练充分,所以震撼心灵》来嘲弄,为了说明网友为何直指杨健“演技出色”,这篇报道追忆了当初的场景:“伦敦奥运110米栏预赛上,当刘翔意外退赛之时,央视解说员杨健多次哽咽、感情丰富、甚至落泪的解说,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明知道跑不到终点,他依然咬紧牙关朝着终点线冲去’、‘一个运动员如果脚不能跑,就像一个战士手里没了枪,用身躯去冲击敌人堡垒。刘翔再见,永远记忆的金色画面,只是今天这一下,太惨烈了!’一大段经典台词一气呵成,充满了感情,凸显了悲壮,被认为充满震撼之感。网友‘三只眼的咖啡猫’就感慨:‘听了杨健的解说后,我把刚点着的烟狠狠掐灭了,然后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流泪。那是震撼的话,听到心脏背后的残响。’”

根据这篇报道的说法,虽然“杨健本人最近所发的一条关于王治郅的微博也引来了3000多条评论,且多与该条微博本身无关,而是对于‘解说门’的质疑”,但这位正处风口浪尖上的体育主播未回应采访,“也许不想在这敏感时刻做出任何回应”。

不过,对那些要揭发刘翔真面目的网民来说,最热爱的恐怕还是东方卫报,这份南京报纸今天的编辑手法不仅在微博论坛上热传,也获得门户网站最多转载推荐。

头版头条,“刘翔知道、央视知道、领导知道,只有观众在傻等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样的排比讽刺怎不叫人解气。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今早转发之余,也要点评“诚信政府和诚信媒体”的道理:“既然事先都‘知道’,就应当让公众事先也‘知道’。”

“脱亚”的日本难“返亚”

日本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3年前上台时,曾承诺对外交政策进行大幅全面改革。

日本民主党希望减轻日本对美国的“过度依赖”,缓和与中国的紧张关系,由此重新平衡日美和日中关系。用当时的首相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的话来说:世界正在由美国单极时代迈向多极化,日本可能重新将亚洲定位为自己的“基本生存圈”。

这在当时是个宏大的愿景。如今,这个愿景已变得支离破碎。随着中日紧张关系的加剧,日本驻华大使本周换人,更加凸显了这一事实。中日围绕日本控制下的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中国称为钓鱼岛)的新一轮争吵,已导致上周末中国许多城市爆发反日抗议。

日本民主党自上台以来,一直未能拉近与中国的关系。美国显然是民主党最重要的盟友,但多年来,民主党在美军军事基地协议方面的拖拉态度令美国深感失望,如今民主党与美国的关系也已接近谷底。日本不仅撤换了驻华大使,还撤换了驻美大使和驻韩大使。日本撤换驻韩大使,也是在日韩发生领土争端(与钓鱼岛争端几乎同时)之后。

70年前,日本侵略过亚洲大部分国家,因此如今的日本政府一直无法与亚洲其他国家搞好关系,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领土争端、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参拜、捕鱼权、石油勘探——这仅是其中的几个。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日本在战争期间的行为,也在于日本没有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表现出应有的忏悔(至少在其各邻国看来是这样)。

然而,日本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之间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二战前。这令人遗憾,因为考虑到这些问题,事情就更棘手了。1885年,日本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脱亚论》(Leaving Asia)的匿名社论。这篇社论的作者据说是福泽谕吉(Yukichi Fukuzawa),一位主张现代化的前武士,也是印在1万日元纸币上的人物。这篇社论主张,抛弃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方世界,拥抱西学。这正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明治维新是一场全面的现代化运动,旨在避免日本遭到西方列强入侵而沦为殖民地。日本照搬西方的一切做法,包括对外侵略。日本的侵略对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二战后,日本仍然留在西方阵营内。二战后初期,日本曾被美国占领,自那以后,日本一直无法摆脱对美国的附庸关系,无权保有军队,也无权推行适当独立的外交政策。

无数日本人对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非常清楚。许多日本军人勇敢地揭露了日军犯下的暴行。日本已经无数次为自己的行为道歉。然而,日本一直未能像德国那样彻底地解决“历史问题”,原因有几点。其一,日本的侵略战争当初是以日本天皇的名义发动的,而如今仍有天皇在位。其二,亚洲战后陷入了冷战。分属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国家,没有多少机会能实现和解。随着冷战的结束,尴尬的历史问题一个个冒了出来。

钓鱼岛争端可追溯到日本殖民主义刚刚兴起时。1885年,几乎与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同时,日本对钓鱼岛进行了勘察。日本声称,当时没有迹象显示该群岛在任何人治下,于是在1895年,日本将该群岛纳入了本国版图。中国政府表示,自16世纪起,该群岛在地图上一直被标记为中国领土。在中国政府看来,日本在受西方启发开始对外侵略扩张的初始阶段侵占了该群岛。二战后,该群岛被美国控制,但在1972年,美国将该群岛作为冲绳群岛的一部分将控制权交还给了日本。中国政府表示,美国没有权利“交还”该群岛,因为它们根本不属于美国。

中兴通讯:难逃“华为困境”?

中兴通讯(ZTE Corp)昨日公布了自六年前上市以来的最大净利润降幅。按出货量计算,该公司是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生产商。

导致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电信基础设备采购进度迟缓、手机价格战以及在西方国家市场的发展受挫。

中兴通讯第二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滑85%,至9400万元(合148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68%,为2.45亿元,与该公司上月发布的盈利预警一致。

此前其他主要电信设备生产商公布的一连串中报业绩同样疲软。华为(Huawei)今年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22%,该公司是中兴通讯在中国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爱立信(Ericsson)上半年净利润则为12亿瑞典克朗(合1.7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3%。

中兴通讯将业绩疲软归咎于来自电信运营商的订单延期以及欧元区危机导致的汇兑损失,但一些分析师指出,该公司面临更多问题。

来自中银国际(BOCI)研究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资本支出规模仅占其全年计划的三分之一。分析师们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可能转化为中兴通讯新订单的运营商资本开支规模不会显著增长,因为预计在2014年以前,运营商不会获得第四代移动服务牌照。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分析师顾永贤(Jones Ku)表示:“我们依然认为明年全球电信领域的资本支出只会出现个位数的增长,因此未来电信设备制造行业的形势仍很严峻。”

手机行业分析师们预计,一旦全球低成本智能手机市场稳定成型,中兴通讯将从中长期受益。不过虽然该公司手机产量快速增长,现已成为按出货量计算全球第四大手机生产商,但手机业务压制了该公司利润水平。

中兴通讯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在欧盟,该公司和华为一道正在受到调查,它们被指控获得了来自中国政府的不公平补贴。

在美国,该公司因为违反贸易制裁向伊朗出售设备的指控,正在受到美国商务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以及联邦调查局(FBI)的调查。

顾永贤表示:“美国和欧盟的监管当局似乎是在保护本国的电信设备厂商,这使中兴通讯要想打入美国市场难度极大,和华为当年颇为相似。”

华为长期以来一直试图拿到来自美国最大几家运营商的订单,但未获成功。华为在海外电信基础设备市场所占份额高于中兴通讯。华为开展了游说和公关活动,并在过去三年中为自身客户建立起了全面安全保障,但这些举措未能打消美国疑虑,美国担心该公司设备存在可被中国军方用于对美间谍活动的安全漏洞。

美国的担忧源自一个事实,即华为创始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军官。但华为无论与中国政府还是中国武装部队均无正式关联。而中兴通讯虽然在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挂牌上市,控股方却是中国国有实体。

今年美国对中兴通讯的调查,对这家公司在美国市场发展前景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华为当年。

The Smoking Gun网站上周在网上发布的一份证词片段显示,为中兴通讯工作的德克萨斯州律师阿什利•亚布隆(Ashley Yablon)对联邦调查局表示,公司管理层曾讨论向美国政府说谎并毁灭证据。昨日中兴通讯拒绝就相关调查发表评论。

调查产生的影响之一是,前共和党众议员乔恩•克里斯坦森(Jon Christensen)于上月终止了为中兴通讯提供游说服务。多位美国立法者也呼吁美国财政部(Treasury)对中兴通讯进行调查。

译者/马拉

被夸大的中国投资数字

关注中国官方消息的投资者很可能以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启动了规模巨大的刺激方案,以提振正在快速降温的经济增长。这样想是情有可原的。

仅在本周,天津和重庆就分别宣布计划,都表示将在未来几年向石化、汽车、电子及先进设备等大产业投资1.5万亿元人民币(合2360亿美元)。中央政府也没闲着,周二宣布一项到2015年向节能减排领域投资2.4万亿元人民币的计划。过去两周里,中国地方政府还宣布了10多项规模较小的投资计划。但是,若按表面数字计算,仅仅是上述三项举措,就已经超出了北京方面在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时期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

那么,为什么独立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对这样的说法不以为然,即中国将迎来又一轮基建支出激增的热潮,就像2009年和2010年的情况那样?

首先,重庆、天津和一些较小城市的地方政府在谈论他们有意向战略产业作出巨额投资时,都有点不真诚。

熟悉相关规划的分析师、官员和经济学家表示,省级官员嘴里吐出的巨大数字,其实是对他们希望从境外、国有及民营企业乃至中央政府吸引到的投资所作的乐观预测,而不是地方政府本身在未来几年计划支出的金额。

“你不能对这些表面数字太当真,因为它们都被地方政府夸大了,这些地方政府正在竞相宣布更大的数字,以吸引外资和中央政府投资,”野村证券(Nomura)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

实际上,希望提振当地经济增长的省级和地方政府,正面临着财力下降和2008年上一轮刺激留下的巨大债务。

周三,一名高级政府顾问对上述巨额投资计划以及刺激经济的负担落在地方政府身上这一点表示担忧。

顶级官方智库之一中国社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的副院长李扬表示:“这些资金将从何而来?目前一切都处于无序状态。”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的相当大一块财政收入,是依靠向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出售土地来解决的。但是,2012年前7个月中国各地土地出售同比下降近四分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遏制房地产价格飞涨的结果)。

除了土地出售不振以外,企业税收入也在下降,这既是因为许多企业盈利大幅下降,也是因为中央政府为了提振经济而取消了某些税种。

大型国企的大部分税收是向中央政府上交的,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依赖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这些企业有很多经营出口业务。

汇丰(HSBC)昨日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预览值(flash PMI)显示,本月出口订单出现2009年首季(全球金融危机高峰时期)以来最大幅度的下降。

8月整体PMI预览值为47.8,低于7月的49.3,这是中国经济正在恶化的进一步证据。读数低于50表明经济活动收缩。

不过,由中国各省带动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最大障碍,也许是很多地方政府深陷债务泥潭这一点。

在上一轮经济刺激期间,为了筹措资金,多数地方政府建立了投资工具,以规避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在信贷市场融资的规定。

这些地方政府投资工具向国有银行借入逾10万亿元人民币资金,将其投入道路、住宅楼、公园和其它基础设施,其中有很多项目不符合经济规律,不会产生足够的回报以偿还最初的贷款。

这一次,地方政府宣布庞大投资计划以求打动投资者并振奋信心的企图,似乎正开始产生反效果。

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宋玉表示:“我们仍对短期宏观前景持谨慎看法,因为不清楚官方会出台多少以内需为导向的放松政策,以及何时出台,而且在这些政策出台后,不清楚它们是否足以抵消出口转弱和房地产市场收紧的影响。”

译者/和风

3D打印改变制造业?

3D打印是一种新技术,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生产造型复杂的物件,这一科技有望改变诸多制造业的格局。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媒体札记:保钓,保沪

(2012年8月22日)

一、夺岛

各地知名都市报今晨国际版上大概都有这条消息:《美日首次举行护岛军演,模拟攻夺钓鱼岛》。《辽沈晚报》用“火上浇油”形容这场演习,并以“人民日报:美日意在激怒中国”转载那篇评论;《现代快报》选用的是来自央视的六幅截屏图,预告正式“夺岛”将发生在数日之后。

时不我待。昨晚央视新闻1+1已经开问《美日军演,演给谁看》,驻日记者先行介绍“在日本媒体的眼中这一次演习就是一次常规性的演习,虽然有很多影射的意义”,而后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王帆出面分析美国心态:“我们更要看军事背后的一种政治,政治心态,那就是美国的恐惧感……美国实际上恐惧自身实力的不断下降,从经济实力本身而言它下降也许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它的全球引导力,全球的影响力,确确实实在下降,因为世界更加复杂了,世界的事务更加复杂,所以美国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下降。而其他的国家的实力又在不断上升,因此美国作为一个霸权国家它享受的种种的特权,它特别不希望失去它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地位。”

人民网“夺岛”专题左右开弓,今日套红头条正是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日美“夺岛”军演是瞎壮胆》:“我们奉劝一些人,不要幻想拉虎皮当大旗。企图拉盟友壮威获得对华优势,在分歧和矛盾中捞好处,这种心态小心被人利用,最终反而吃亏。我们也奉劝另一些人,时代不同了,该换一换脑筋了。指望通过“火上浇油”来“火中取栗”,既不光彩,也不道德,有损国家形象。”

其实,有关军演的诸多信息昨天就已经出现在《环球时报》的封面文章中,今日该报再升音调,社评直言《做好对日斗争尖锐升级的准备》:“中国政府必须对中日钓鱼岛冲突的不可控发展做好准备,包括必要的军事准备。钓鱼岛危机已经在日本右翼的带头冲击下上升为中日当前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日政府之前不扩大冲突的默契已经瓦解。两国政府至少在目前情况下都没有退路,两国社会彼此的高度对立和敌视在推着局势往前走。”

如此厉声危言,自然得到新浪腾讯一致推荐为评论头条。根据文章所述,“中国政府单方面采取控制措施已无可能,这将意味着中国内部团结的巨大损失,对政府的威信将是灾难性的……这个风险是政府在民主化不断深入时必须面对并驾驭的。”在总编辑胡锡进的判断中,“公众不接受日本在钓鱼岛冲突中的对华嚣张,中国人的确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向中国政府提出建议:“在做一个艰难的选择时,要更多考虑中国国内主流社会的愿望,它比外国的反应更重要。”

这篇社评提到一个具体目标:“中国的执法力量要挺进钓鱼岛12海里的所谓‘日本领海’,要有能力抓日本的登岛者。”事实上,这只是这家报纸周日所开“保卫钓鱼岛两岸四地学者研讨会”中的一个谋略,除了胡锡进自己当天微博直播摘录外,五大门户在昨天下午也等来了环球网的发稿,广为展示是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大校的那句:“民间保钓没用,再买新保钓船让日本船撞吗?下一步要把日本船抓两条过来。中国渔船和执法船都比日本多得多。谁说日本‘实际控制’钓鱼岛了?我们去抓他们的船,就是我们实际控制了。日本自卫队赶来,我们的军舰就上。它敢动手就干它。”

中国“抵制日货”有底气吗?

中日民间矛盾因钓鱼岛主权纷争而升级,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也渐渐高涨了起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抵制日货”运动再次风生水起。

就在8月19日“抵制日货”最盛的那天,笔者在微博上写道,“抵制日货者的‘爱国’之情或可理解,但忽视了中日经济是‘相互依存’,而非单向依存。日本需依赖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中国也高度依赖日本的技术和资本,今后20年内,中国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对奉行‘产业立国’路线的日本的依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抵制日货大多数情况下会异化为抵制同胞,下场只有一个: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这一发言,可谓毁誉参半。赞成者认为,“无脑上街抵制活动有几次改变了历史?”、“抵制日货者应该回去检查下墙上刷的是不是立邦漆,‘立邦’正是日本的音译,建议刮掉,换成‘都乐士’什么的”;反对者则认为,“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别给小日本提气了,日本只是个小岛国”、“胡扯,有什么日货是中国不能自己生产的?”。

对于这些评论,我以往都会不置可否。但到了晚上,有好几位百万粉丝级的“大号”微博名人转了一条私信过来,私信内容是网上盛传已久的“呼吁书”:“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现排最前,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若中国人1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数千家企业面临破产,若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若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将彻底瓦解!”

有的大牛还很客气,不忘在私信末尾加上一句“供您参考”,但“参考”完之后,剩下的只有两个字:无语。原来,在“爱国”这件当前中国最不需要付任何成本和代价就能赚尽眼球和吆喝的事情面前,不管大V还是小号,很多人的态度真的都像极了战前的日媒,“对内或许尚能争争民权,对外就彻底地只剩下一个声音了”。

其实,中国所谓的“抵制日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1908年中国水师在澳门扣留涉嫌走私武器的日本船只而引发“二辰丸”案,随即广东地区出现近代第一次抵制日货的浪潮。1915年日本提出“对华21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都曾引发中国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到了1930年代,中日进入战争状态,“抵制日货”则更为兴盛,茅盾著名的小说《林家铺子》(原名《倒闭》)正是通过取景于江南一小镇,来描写这一时期的“抵制日货”运动。

在小说中,林老板女儿因爱穿“东洋货”而受人耻笑,“抵制日货”者警告她不得穿日式衣服上学,否则就剥光烧掉。林老板抱怨道:“哪一个人身上没点儿东洋货!哪一家洋广货铺子里不是堆足了东洋货!”。但牢骚归牢骚,他还是不得不花四百大洋贿赂“党部”,并撕掉商标当国货贱售。林家铺子最终倒闭了,原因不尽是“抵制日货”所致,但这种抵制对中小资产者的打击、当权者借此横征暴敛的嘴脸,在茅盾的笔下尽露无遗。

这一百多年来,如何看待“抵制日货”,中国一直存在意见分歧,时至今日亦是如此。

原外交官吴建民此前表示,“有些人主张抵制日货,但全球化进行到今天,索尼产品95%是中国制造,抵制日货岂不很愚蠢吗?”这恐怕代表了很多反对“抵制日货”者的意见。

如果我是90后

从蒋方舟大学一毕业就进了一家杂志当副主编所引发的网络话题热来看,90后就业的竞争压力比70后大了很多。这让我不禁暗想,如果我是90后,职业与生活轨迹会是什么样?

首先,我不可能在30岁之前任职什么“制作人”或者“总监”。70后遇到的“人才空窗期”不会重来了。90后的升职空间比20年前小了,因为有太多资深80后还没有升为“资深”呢,而经理与总监级的70后们,都还壮志未酬身未老。我可能得做好在初级岗位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如果我不甘心,就得付出比我当年更多的努力。而在我大学毕业两三年的时候,别说像蒋方舟这样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人当副主编了,默默无闻的小伙子,也许只因为有个海外学历,就可以拿到总经理的头衔。而现在,沃顿商学院的也不一定能找到像样的工作。

但我应该还是会选择在一二线城市试水,尤其是大学所在地的城市,这可以节约房租与路费的成本。我应该还是会像当年一样,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出去实习,主要目的是获取社会经验,观察公司运作,同时学会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对面试官说:“我希望给你们带来帮助。”我不会指望实习的公司会给我工资,但我会努力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如今体制外的就业空间比20年前广阔太多了。拿我所在的媒体业来说,当年我毕业的时候,媒体业基本上都是事业单位,不对外招聘,而如今的主流媒体至少在招聘方面绝大部分是市场化的。而因为市场化运作的公司越来越多,我想我很可能会转行。如果碰巧有一家名气大、规模大的公司看上了我,留我实习,要我做一个与专业不符的工作,出于谋生与发展的本能,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我的日子会过得比我当年清贫。如果毕业后我不接受父母的任何支援,在最初的一两年如果不勒紧腰带的话,很可能不仅成为月光族,甚至成为卡奴。当年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工资很低,但工作单位提供宿舍与每顿3元的早中晚三餐,并且因为住在单位宿舍,上下班没有成本,但我很怀疑现在还有找到这样工作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过硬的后台关系的话。而且我在30岁前基本没可能买房子。根本买不起。

家人很可能会在生活费和买房的首付款上给我资助。如果我很勇敢地拒绝了他们的援助,应该会加入“裸婚”族,选择用不多的存款在临近相对小一点的城市买房做投资。我的孩子则会在“民办”学校一路读下去。唯一让我庆幸的是,现在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差,我所要做的就是赚钱支付比公立学校高昂得多的学费。

但我最后也很可能因为受不了苦,或者对付出的回报要求过高,最后离开了一二线城市,回到小城市。毕竟,作为从出生起衣食无忧的90后,我可能比70后更关注自己的感受与付出,更在意分配的公平与否,对是否被人性化地平等对待更敏感。70后在实习的时候,会帮实习的老师跑腿拿资料,帮实习老师端茶倒水,帮办公室扫地。但我是90后,没有哪位老师有这个胆子支使我们做这样的事。我对职业与生活的期望值比70后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生存不是我的目标,我要的是发展。这在一点上,当70后向我诉说他们的奋斗史时,我也许只会用怜悯的目光看着他们,就像70后用怜悯的目光看着对他们诉说当年大饥荒的日子的父母时一样。

不管做什么行业,我应该还是会写个专栏,目的是为了满足兴趣。闲暇时,也会和大学同学一起抱怨一下富二代与官二代。这是我们70后很少谈及的话题。20年前,财富和权力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差异,远没有现在这么大。

(作者电子邮箱:from9to5@live.cn)

勤劳是中国奇迹的根基

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过去三十年间世界的一个奇观。但这一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并没有达成共识。

现今颇为流行的,以各种五花八门的理由,说中国的经济制度好,是很难成立的。固然和毛泽东时代相比进步是巨大的,但是和其他国家比,中国制度上的缺陷非常明显——但是增长率却远比它们的高。

比如,中国仍然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政府财政供养人口,这些人工作效率很低。其次,国有企业仍然在整个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份额,并始终受到政策层面的巨大优待,虽然这些国有企业的效率有了巨大提升,但相对私有企业而言仍然是低的,其真实竞争力完全不能令人乐观,也大大降低了中国的经济效率;中国还依旧存在大量莫名其妙、不开放的管制措施,许多领域私有企业如要进入要么完全不许可,要么需受到严厉的审批;私有企业,特别是在中国竞争力最为强大的,草根的民间小型私有企业依旧受到大量歧视和限制,而且这些歧视以及限制在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倾向,以至于发生了大量被称为“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吞并了大量私有企业)”的现象;中国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仍然是不完善不彻底的,到处都能看到大量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侵犯私有产权的情况,常常是与名目繁多的管制措施一起存在;尽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比较灵活,但2008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还是恶化了劳动力市场的弹性。

既然经济制度并不足够好,那为什么中国仍然能够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

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从民族性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的经济增长。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赞扬了资本主义最初形成时期人们的辛勤奋斗和节俭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视为自己被上帝选择获救,自己在世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上帝荣耀的“天职观”,勤勉工作,减少享乐,在经济活动中工于算计,积累财富等,这些特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兴起。一直有种观点,美国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与这种勤奋节俭,并且追求冒险的资本主义精神有很大关系。然而发展到今天,在普通美国人身上,这种传统、本始的、纯粹的、勤奋而且节俭的资本主义精神比过去少了。

但是这种精神在当今中国人身上却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人最勤奋和节俭,最具有吃苦精神,最听话和守纪律。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人还最渴望获得财富——实际上,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像中国人这样,很多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发财发财!”类似“成功学”这样的指导人们发财的东西,在有中国人的地方总是最走红,而在其他国家却不会这样。

另外,中国人还有喜欢变通,不太讲究规则的特点,当然,这一特点并不全是优点,正如很多人所说,还是很大缺点,但这恰恰使中国人总是能够在重重管制制度的缝隙,找到一条可以变通的道路,使得中国人可以绕过许多的管制束缚,即所谓的“绿灯亮了赶快走,黄灯亮了抢着走,红灯亮了绕着走”。也就是说,正是有了这条特质,使得中国人克服了很多制度上的缺点。

更聪明的机器人

生产线上引入机器人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台湾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开发更加聪明的机器人,使之可以进行更加精密的电子产品加工。

Wednesday, August 22, 2012

反智的人口理论可以休矣(二)

——兼答薛涌先生《怎样看中国人口的现实和未来?》

我最近的专栏文章之所以从经济领域转向人口领域,是因为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国运,人口与制度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两大关键要素。

任何探讨,都必须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以理智的态度进行分析,煽动某种情绪有可能酿成不可逆转的后果,笔者之所以用刺眼的“反智”命名本组专栏,是因为看到了过多的文章在煽动情绪,把生育与种种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并且使用了不恰当的类比。理智地探讨生育问题,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加体面、有尊严。在这方面,薛涌先生做得很到位。

本文将从人口出生与水资源角度,继续论述计划生育、优生优率的必要性。

如果放松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

按照国家统计局今年8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2011年末,中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47亿人,比2002年增加6000多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3%。201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1.93‰,全年出生人口为1604万人,出生率比2002年下降了0.93个千分点。2002-2011年中国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为1603万人。

从反映净增长的自然增长率来看,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下降了1.66个千分点,其中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从历史上看,这样的增长率处于中位水准。值得关注的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而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看齐。据卫生部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解读,到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7岁,中国人口数量达到15亿也许用不了十年。

在上述数据中有个致命的漏洞。在出生率计算中,没有划分高生育率与低生育率组群的不同,事实上,在中国有的地区出生率高,而大城市出生率较低。在设计模型时,这一不同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现在假定一组人群总人口为100人,男女各50。以简单的方法,分为A、 B两个组,人数各50。A组设定人口生育率较高,平均每个妇女替换生育率为3,而B组妇女选择不生育。如此一来,整个组群的平均替换生育率为1.5,甚至大大低于发达国2.1的人口替换生育率。

且慢高兴——在经历一代人周期之后,A 组人群数为75; B 组人群数为0. 两组总数为 75;A 组生育率仍然是3, 但 B 组已消失,所以整个平均生育率窜升为3!也就是说,高生育率组别最终将取代低生育率组成,主导人口的出生。这一简化的模型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组群人口出生的不均匀,会造成信息的严重扭曲,也会造成出生人口的严重扭曲,平均值不仅在计算收入时会误导,在计算人口出生率时也会误导我们的思维。

当然,在计算出生率时,A组的下一代有可能会改变想法,不再维持高生育率。但这是需要前提的,也即这个社会的城市化、收入分配较为均衡,多数上过上体面而有理智的生活。

FT社评:用邓小平智慧平息东海风波

中日关系再度爆发紧张。直接原因是5个无人居住的海岛和3个岛礁,对其实际管辖的日本称其为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宣称对其拥有主权的中国称其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真正的原因是民族自尊心和战争年代留下的积怨。

最新紧张爆发前,日本警方上周逮捕了14名从香港坐船到岛上插旗的中国活动人士,并将其遣送出境,在那之后,日本民族主义者也进行了登岛。日方的行为在至少6个中国城市引发愤怒的示威。在成都,数以千计的人参加了游行,其中一幅标语写道:“哪怕华夏遍地坟,也要杀光日本人。”这反映出中国人对日本昔日的侵略行为仍耿耿于怀。一名解放军将领提议,北京方面应当派出100艘军舰去保卫钓鱼岛。

在日本,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Shintaro Ishihara)近期一直在募捐,准备从私人家族拥有者手中买下这些海岛。如果他的计划得逞,或者如果日本中央政府为了阻止他而自己出面买岛,这场纠纷可能升级。这可不是局部的小打小闹。日本表示,美方已证实尖阁诸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理论上,那将意味着如果中国愚蠢地发起攻击,美国军人将冒着生命危险去保卫这些无人居住的岛屿。

北京和东京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国内压力,要求其采取强硬立场。但是,双方都必须设法给紧张局势降温,而不应被刺耳的民族主义者所绑架。两国需要保持和睦的外交关系,不能冒险重现几年前的局面:在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担任日本首相期间,中日最高层几乎毫无来往。这一纠纷也不应与其它事联系起来。2010年,在日本在有争议岛屿附近逮捕一名中国渔民后,北京方面叫停了日本工业极为需要的稀土出口。日本方面也必须避免无意义的以牙还牙。在另一场与韩国的纠纷(也是围绕有争议的海岛)中,日本已暗示可能撤出一个货币互换安排作为报复。这是一项错误的战略。

对于令人慷慨激昂的领土和历史纠纷,不存在容易的解决方案。邓小平的对策是搁置争议,让未来更加明智的后代去处理。从两国国内的高调言论看,这种智慧显然还没有占上风。把这样的纠纷留给后代去解决并不可耻。

译者/何黎

中国面临的环境难题

中国想要的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很少有比中国这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所带来的问题更加引人关注。今年晚些时候将选出的新一届中国领导班子,是否会怀有一种紧迫感,去颠覆二战以来占主导的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呢?抑或这只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一种偏执的错觉,而实际上这个国家将会把精力集中在应对一系列国内挑战上?

军事策略家和外交家基本上没有达成一致。对于任何从事环境政策这一较不引人注目领域工作的人来说,关于中国生态目标的争议也同样令人困惑。

短短几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生产国。中国领导人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污染控制,关停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煤炭厂,宣布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计划,并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建一种“生态文明”。

那么这是否是有意义的变化?还是说本质上中国依然是一个不顾一切代价保增长的环境破坏者,放任河流被大型项目阻塞,水、食物和空气被严重的工业污染毒化?答案是复杂的,并且与我们其他人的利益攸关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美国学者夏竹丽(Judith Shapiro)是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第一批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之一,在《中国的环境挑战》(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这本简明而富有启发性的书中解释了很多来龙去脉。

一方面,试图阐明中国的环境政策与试图确定美国的环境政策一样充满困难——美国既能批准北极石油开采项目,也能通过世界上一些最严格的污染法规。

环境破坏让首都北京的空气质量堪忧,中国政府也有一些官员迫切希望解决环境问题。但也有一些反对者指出,中国没有理由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工业化国家积累财富时采取的模式。

中国和世界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难题:道德上来说,不能认为中国人不应享有发达国家长期享受的经济繁荣的权利。然而,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却不能说他们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因为中国对生态的影响正极大地延伸到国境线以外。从气候变化到加州空气质量,这个世界工厂的影响非常深远。

荷兰上个月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大约五年前,中国已经在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方面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占到全球的29%,比美国和欧盟(EU)的总和还略微高一些。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已经与欧盟相当,并将在十年内达到美国的人均水平。

因此,为了遏制全球气温升至比工业化之前高2摄氏度以上的水平,在任何努力中,中国都至关重要。科学家认为,比工业化之前高2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要想避免发生危险性全球气候变化,就不能超过这个临界值。

中国不仅是碳排放影响了全世界。科学家表示,在中国发生最强烈的沙尘暴时,可以把污染物刮到遥远的加州和美国其他西部州。

从鱼翅到热带硬木和矿产,中国“胃口大开”,给鱼群、森林、以及非洲农场增加了压力。中国对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的迫切需求刺激了全球范围内(从加拿大的含油砂地区到尼日利亚油田)对这些能源的探索,带来了环境方面的争议。

媒体札记:打死都不信

(2012年8月21日)

一、死了?没死?

中国正在为缺乏信任而付出越来越大的社会运行成本。多数评论家认为,这是政府过去频繁造假导致的恶果,不应责难老百姓“老不信”——在周克华案上,更准确的说法是“打死都不信”。

上周五下午,立功民警王晓渝在新浪微访谈中以“周克华这么凶残的罪犯会自杀吗”的反问,来回答“他是自杀还是被你们的子弹致命的”的质疑。然后,他表现出对另一个提问的不明所以:“陈子河是谁?”

比起有关周克华是被直接击毙还是中枪后自杀的疑问,更骇人听闻的指控此时已难以回避——那个倒在血泊中的到底是不是周克华?会不会是一个被误杀的便衣警察?这种说法可以对重庆警方的一等功形成根本性否决。

中国青年报昨天完整地记录了《“陈子河”为何成了周克华》的过程:“周克华到底死没死?这在中文互联网上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指名道姓地指出,被击毙的不是周克华而是湖南便衣警察陈子河。8月19日,重庆公安通过微博辟谣,‘悍匪周克华已被击毙毫无疑问’。而被乌龙的事件主角,网友‘陈子河’则表示,‘如果他们不封我的文章,应该不会有此谣言。’”

根据这份对网络传言的追溯,陈子河8月16日中午分别在博客中国和博联社发表文章《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文章汇总转载了一些认为周克华没有死的网络质疑——认为周克华的穿着与警方便衣相似,一代身份证有作假嫌疑,而现场展示的证据有一张重庆到长沙的火车票,说明被击毙的可能是一名长沙的便衣警察。此外,文章还贴出了一些周克华标准照与被击毙现场照的对比分析,认为被击毙者的体貌特征与周克华不符。

但伴随着这份指控被人们热情传播,一个让原作者陈子河哭笑不得的现象发生了:“8月17日,网上出现了新的传言——‘被击毙的‘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陈子河’”。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引用的推测,这是转载的过程中文章题目与作者没有清晰间隔导致的乌龙,因为“博联社的文章引用格式多为‘重庆被击毙的是长沙便衣警察_陈子河_博联社’,而也有网站用类似于‘重庆被击毙的是长沙便衣警察/陈子河’这样作者与题目分隔不明显的标题格式。”

人民网也躺着中枪。其评论频道8月18凌晨曾转载评论《面对质疑,重庆警方的淡定急死人》,原意是呼吁公布枪战视频等,其中更明确点出“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湖南长沙的便衣警察陈子河”这条谣言是转载“陈子河”这篇文章所引发的误会。但一些正在四处寻找阴谋证据的网民显然没有看清这句论述,就已如获至宝:“人民网上传击毙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湖南长沙的一个便衣警察名叫陈子河……”

在重庆官方公开回应之前,是江苏警察先拔刀相助。上周五午前,微博认证为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的@江宁公安在线叹息“为了质疑而质疑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没想到网上抱持着‘被击毙的周克华不是周克华’这种怀疑论观点的人还挺多,还有网友贴出了看似合理的分析。警察蜀黍平心静气的看了看,唉,这样为了质疑而质疑甚至不惜伪造质疑内容的质疑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辟谣:警方随时欢迎大家的质疑,但是请不要用假货来质疑。”

Tuesday, August 21, 2012

人口坍塌才是中国的真正风险

叶檀女士多次发表文章,呼吁中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很多网友要我反驳她,我一笑了之。2012年08月14日叶檀再次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发表文章《反智的人口增长理论可以休矣(一)》。在文章结尾说:“我们不能指望美国那些生活在人口稀少的州、对中国人口问题无关痛痒、主张放开生育的人”。既然叶女士挑上门了,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只好写几句。

叶檀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受该校人口史教授葛剑雄、曹树基的影响很大,比如她最近这篇文章中说:“葛剑雄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是当代中国研究人口史最权威的著作,曹树基先生撰写其中四、五卷讨论明清时期人口,可以窥斑见豹。”她引用葛、曹的人口资料以说明继续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曹树基认为明清时已陷入马尔萨斯陷阱。为避免马尔萨斯陷阱,中国就应实行计划生育。李中清和王丰教授不认为中国清朝陷入马尔萨斯陷阱。曹树基反驳说:“面对李中清等的新理论,学者们不仅需要重写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甚至还得重新认识奠立当代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我在《就清朝初年人口数量与葛剑雄先生商榷》(《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期)中反驳了葛剑雄、曹树基对清朝初年人口的观点。

叶檀说:“据人口专家测算,中国2006年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即一对夫妇一生生孩子的数量)由1.8左右上升到1.87,如果从此以年均0.02的小幅反弹,到2020年将比14.5亿的控制目标超出2900万人。”

叶檀女士可尽管放心,人口专家的测算从来都是错误的(1980年以来就从来没有准确过),2010年人口普查证实了1996-2010年生育率平均只有1.4左右,其中2010年只有1.18。1.18的生育率意味着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减少差不多一半。

叶檀说“由于环境稳定,以及政府鼓励……人口从1949年的5.4亿上升到(1960年代末)惊人的8亿多。我们难以忘记惨死夹边沟的右派们,但在那个人口狂野增长的时代,因为人口增长,人命反而廉价,人的尊严可以忽略不计。个体的生命价值是有意义的,当人口变成让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个体的生命被尘埃掩盖。”

其实1949年后中国人口增长并非是“政府鼓励”,事实上当时中国人口增长是与世界同步的,1950年、1970年、1980年中国人口都只占全球22%,当时的生育率也与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高。中国人口增加是因为死亡率的下降,是“死的少”,不是“生的太多”,是由于预期寿命从1950年的35岁延长到1970年的63岁(2010年的世界银行资料)。恰恰是当时存活的人口奠定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繁荣的人口学基础。“人口增长,人命反而廉价”也并非事实,美国人口增长率比中国和欧洲要快,不见得美国的人命就更廉价。

叶檀说:“如果按照1.2%的人口出生率计算,20年后中国的人口增长将达到16.5亿;一旦增长率恢复至2.3%,那么20年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20.485亿,到那时,中国恐怕得率先移居到火星寻找资源空间了。可见,就指数式增长而言,一旦增长率突破某个范畴,将是爆炸性增长。”

显然,叶檀是将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混为一谈了。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如果叶檀的1.2%是出生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死亡率已经是0.714%了,那么自然增长率只有0.486%(1.2%-0.714%=0.486%,今后还将不断下降),还低于叶檀所认同的0.5%。

如果叶檀的1.2%是自然增长率,那么2011年的出生率是1.914%(1.2%+0.714%=1.914%),以统计局公布的134735万的总人口计算,2011年出生人口应为2579万(134735×1.914%=2579),远远高于2010年人口普查的0岁人口1379万;套用2010年人口普查的标准化年龄别生育率,出生人口为2579万的话,生育率应该为2.37,是2010年普查1.18生育率的两倍。叶檀的一个数据就将耗费80亿元、800万普查员参与的人口普查撕成碎片。

要达到叶檀所说的“增长率恢复至2.3%”,那么2011年的出生率应是3.014%(2.3%+0.714%=3.014%),出生人口应为4061万(134735×3.014%=4061),那么生育率应该是3.7。中国历史上出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是大跃进之后的1963年(补偿性出生高峰),根据1964年的普查,1963年出生人口也只有3025万。印度历史上年出生人口也从来没有超过3000万的。

可见叶檀的理论是建立在错的离谱的人口数据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在认识到这个关键的错误之后,叶檀的系列人口文章还写得下去?当然如果她如宋健、程恩富、李小平那样希望将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5亿、3亿的话,那就别当他论了。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动态变化的。孩子是母亲生的,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15-49岁总育龄妇女在2011年达到顶峰后开始负增长;20-29岁黄金年龄育龄妇女(2/3的孩子是该年龄段妇女所生)也是在2011年达到1.14亿的顶峰后,在2012年开始快速减少,到2032年只有0.65亿(比2011年减少43%)。意味着即便能保持目前的生育率水平,出生率也将急剧下降。

而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已经由1980年的626万增加到1990年的763万、2000年的813万、2011年的960万。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的低方案(中、高方案每年死亡人数略多一些),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增加到2030年的1350万、2050年的1862万;死亡率将增加到2030年的10.24%、2050年的16.34%。

出生率将不断下降,死亡率却将不断增加,自然增长率也将不断下降,中国人口已经在负增长的边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从1987年的16.61‰几乎直线地下降到2011年的4.79‰。中国年增人口也是几乎直线地从1987年的1815万下降到2011年的644万。

下表:中国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增人口

将1987年到2011年的自然增长率进行直线回归拟合,以年份为X坐标,以每年自然增长率为Y坐标,拟合方程如下:y = -0.5125x + 1033.5,拟合优度(R2)达到0.9473。以这个公式推算2011年以后每年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将在2017年开始为负值。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13.4735亿人口计算,那么中国人口将在2016年达到13.56亿的顶峰后,于2017年开始负增长。

将1987年到2011年的年增人口进行直线回归拟合,以年份为X坐标,以每年年增人口为Y坐标,拟合方程如下:y = -52.761x + 106561,拟合优度(R2)达到0.9588。以这个公式推算2011年以后每年年增人口,年增人口将在2020年开始为负值,也就是中国人口在2019年达到13.65亿的顶峰后开始负增长。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的低方案,中国人口将在2017年达到13.6亿顶峰后,于2018年开始负增长,将在2100年降低到5亿。其实联合国的低方案对中国来说还过于乐观,比如联合国认为2010年中国生育率为1.64,但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18。用2010年的人口结构和1.18的生育率进行预测,那么中国人口将在2017年达到13.4亿的顶峰后开始负增长,到2100年只有4.6亿人,到2200年只剩6800万人。如果2010年后生育率能够提高到1.3,那么中国人口将在2019年达到13.5亿顶峰后开始负增长。

下图:根据1987-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增人口推测今后人口变化

可见,中国今后面临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人口坍塌。要让中国人口维持世代更替(以保持经济的繁荣),生育率需要达到2.3左右;由于有不孕不育、单身、丁克等人群的存在,需要主流家庭生三个、部分家庭生四五个、部分家庭生一两个孩子。如果有人选择自己单身、不生或只生一个孩子,无可非议(当然需要缴纳较高的社保金,因为社保是靠人口传承来维系的),但也请不要剥夺别人生孩子的权利。

(注:作者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

谷开来被判死缓

一家中国法院判处遭整肃的政客薄熙来的妻子死缓。该案是该国历史上最具政治敏感性的案件之一。

两位周一上午出席庭审的律师表示,合肥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谷开来谋杀了长期为薄家效力的英国商业顾问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

在对谷开来的判决宣布后,外界的注意力现在将转到执政的中共拟如何处理谷开来丈夫薄熙来上。薄是一位颇有野心的民粹主义者,他公开争夺权力,打破了中共上层微妙的权力平衡,结果在今年早些时候遭到整肃。

8月9日法院表示,谷开来在受审期间承认谋杀,而且控辩双方均称谷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儿子不受海伍德伤害。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谷会被判处死缓。

在中国,犯谋杀罪的被告被判处死刑是很常见的。死缓则意味着,只要谷在缓刑期的头两年里未被发现犯下其他罪行,她就很可能被减刑为无期徒刑。

薄家勤务人员张晓军承认协助谷开来策划谋杀,张也被裁定有罪,并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

这起事件引发的丑闻令中国政府不得不处理薄熙来。虽然中共表示薄熙来因“严重违反了党的纪律”而正接受调查,但谷开来谋杀案的审判中并没有提到薄,法律专家们因此认为,中共不会让薄牵连进该案。

不过,观察人士目前仍在观望,看中共党内调查人员是否会把薄熙来移交司法部门。中共若要采取此类措施,通常会先开除薄的党籍。

政治分析人士预计,中共会在召开“十八大”之前采取行动。“十八大”将正式宣布下一届政治领导班子的人选。据信,中共为平衡党内不同派别和利益群体而精心磋商出的一项协议,将决定薄熙来的命运。

译者/何黎

中国经济:结构性放缓?

3月份当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今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为7.5%时,绝大多数分析师都认为他过于谨慎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实际增长速度将远高于这一水平。

过去十年中,中国持续不断地超额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尽管2008至2009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十年间的年均经济增速仍接近11%。但鉴于近几个月来经济活动的降温程度远超预期,全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现在开始显得有些野心勃勃。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仍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一个渐进可控的“软着陆”放缓过程中,但部分经济学家已开始思考中国是否可能处在一个更为严峻的经济时期。

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从第一季度的8.1%下降至7.6%,这是中国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即使中国政府6月上旬在近四年来首次下调利率,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再次降息,绝大多数经济指标显示7月份仍然延续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

作为衡量制造业景气程度的指标,7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低于6月份9.5%的水平。中国出口总额7月份同比增速仅为1%,而6月份则为11.3%。7月份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同样令人失望。

一些分析师现已开始思考,在欧洲深陷经济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下,中国经济“硬着陆”对于本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瑞银(UBS)经济学家汪涛表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表现或与2008年第四季度以及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形势类似,当时出口严重萎缩,工厂没有订单,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被解雇。目前这类情况尚未出现,并且除非欧元区解体或者房地产市场发生重大问题,这种情况都不太可能发生。”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超过13%,并且地产行业在过去十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但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成片无人居住的住宅小区,今年前7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3%,表明未来房地产投资规模或难以维持。

6月份很多大城市的住宅价格近一年来首次上涨,并且7月继续微幅走高。但这并不一定是好消息,因为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中一直致力于扼制房价飙升。目前的房价水平已使国内绝大多数人无力购房,房价强劲反弹将促使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出台更为严格的调控措施。

中国经济硬着陆将对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等依赖中国需求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带来毁灭性影响,同时还将产生较为间接的影响。

环球通视(IHS Global Insight)经济学家阿利斯泰尔•桑顿(Alistair Thornton)表示:“如果中国经济真的发生硬着陆,将对全球投资者信心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相对温和,但企业利润受到的影响格外巨大,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房地产行业中的其他企业。

目前建筑机械销售量大幅下滑,大量小型钢铁企业纷纷减产,大型国有矿产以及运输企业今年上半年报告发生亏损。

中国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已经对国际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影响。

7月份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同比下降8.7%,而今年前7个月则累计下降3.6%、

谷开来被判死缓引发网上热议

中国30年来最轰动的庭审的判决结果和量刑几乎没有悬念,但它们仍在中国难以驾驭、直言不讳的社交媒体上引起哗然。

直到不久以前还是中国最有权势的共产党领导人之一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昨日因谋杀英国商业顾问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这一刑罚几乎总会在狱中减刑至无期徒刑。

谷家前保镖和勤务人员张晓军因协助谷开来去年11月在重庆一家酒店的客房毒杀海伍德,被判9年有期徒刑。

鉴于中国刑事案的判罪率超过98%,而本案有谷开来和张晓军两名被告的供述,合肥中级法院作出有罪宣判这一点并不出人意料。

但是,谷开来在被判犯故意杀人罪的情况下逃脱死刑立即执行,这个事实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人们感到愤怒的是,政坛精英阶层的一名成员似乎得到了特殊待遇。

“公众对(判决)的反应突显出,中国共产党用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框定事件的难度比以往大得多了,”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级政策研究员约纳斯•帕雷洛-普莱斯纳(Jonas Parello-Plesner)表示。“社交媒体的威力使中共很难控制消息。”

昨日,在Twitter和中国的各个微博网站上,许多网民将谷开来的判决结果与沈阳小贩夏俊峰的遭遇作对比。2009年,夏因刺死两名“城管”官员被判处死刑。

夏俊峰目前仍在死囚区,但正在就判决结果提起上诉,理由是他是在那两名官员及其10多名同僚殴打他的时候,意外刺死那两人的。

夏俊峰的妻子和律师称,他在庭审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有6名目击证人被禁止出庭证明他是正当防卫。

中国的“城管”是准警察单位,以腐败和粗暴对待大城市街头的无照摊贩闻名。

“一个人犯了残忍的故意杀人罪,另一个人在正当防卫时杀了人,结果自卫的人被判死刑,而故意杀人犯得到死缓和种种特殊待遇——这就是中国司法,”一名人气颇高、自称“屠夫”的活动人士在微博上写道。

还有人指出,夏俊峰在出庭时戴着沉重的镣铐,身穿囚衣,就像中国多数被告一样,而谷开来出庭时没有戴手铐,而且被允许穿自己的衣服。

谷开来是一名解放军将领的“太子党”女儿,而她丈夫薄熙来在倒台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25名委员之一,也是中共元老之一的儿子。

中国的实际死刑数目是一个国家机密,但据人权团体和独立机构根据来自中国司法体系的部分信息估算,中国每年对数千人执行死刑,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北京方面围绕谷开来案的庭审在宣传上大费周折,将其包装为一个公平公正的过程,严守中国的法律及司法程序。

但是,党内人士私下承认,谷开来及其同伙的命运是由党的高层领导人(而非合肥的法庭)决定的。

从中国共产党最高层传出的耸人听闻的腐败、谋杀和密谋情节,对执政党的形象造成了巨大损害,而今年适逢中共希望安排好自1949年以来第二次和平有序的权力交接。

“中共定下的主旋律一直是指责省一级的几个害群之马腐败和行为不端,”帕雷洛-普莱斯纳表示。“但本案显示,就犯罪和腐败而言,最高层也有份。”

Gu Yu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