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闯了祸。

这份地区党委机关报昨天在头版发表《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那些仍在因为22名小学生被砍伤事件而声讨光山官员封锁消息的人们来说,这已经不只是粉饰太平,根本就是在挑衅民意。

示众!在徐小平、任志强等名人的带头谴责下,信阳日报迅速成名,在微博论坛上赢来了铺天盖地的“不要脸”。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引火烧身的当地宣传官员,决定由报社编委会出面署名,在昨天深夜发表《诚恳致歉》,并刊发在信阳新闻网头条位置:“我们新闻职业素养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客观上造成了对受伤学生及其家人的伤害,并对公众舆论形成误导,也伤害了广大网友和读者的感情”。

这样就够了么?虽然@人民日报子夜补充说明,称“稿件十天前已经写成,按原计划17日发表,这种安排恰恰形成了最大的讽刺”,但愤怒网民顾不得那巧合之说,连同行也不依不饶不留情面,@环球时报对比美国康涅狄格邮报和信阳日报对本地校园惨案报道的天壤之别,以嘲讽“什么叫媒体”,@财经网不仅与前者一唱一和,还加以微问——“真是因为职业素质差,工作责任心不强?”

新京报允许作者用《赞美光山县教育,是往伤口撒盐》往信阳日报的伤口上撒盐,并获新浪腾讯加力:“报纸公然为光山教育美言开脱,难道仅仅是职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的问题?全国“走转改”深入了好长一段时间,在各方都在转变作风、文风之时,有些地方、有些部门依然我行我素。这个往受害者伤口撒盐的新闻是怎么出笼的,请信阳当地给个严肃的说法。”

钱江晚报也是要把对方钉在白纸黑字的耻辱柱上。不仅以在内版头条通报《信阳日报刊文赞光山教育惹争议》之事,更由评论员戎国强“从‘光山报道’看鸵鸟式宣传”:“在22名孩子被砍伤的时候,歌颂‘人民满意的教育’,两者之间的对比太尖锐,太刺眼了,说白了,太不把人当人了,才引燃了人们的愤怒。其实,这种宣传模式,是我们早已习惯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反面文章正面做’。22名孩子被砍伤,上了报纸、电视,就是‘负面报道’,在信阳市及光山县,即当地主政者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负面报道’是不被允许的,而且还要用‘正面报道’来抵消‘负面’消息,以收引导民众、引导舆论之效。”

根据这份浙江畅销的都市报分析,单向性宣传固然是“自娱自乐”,但当地主政者也并不是不懂掩耳盗铃的道理,只不过,“不能这样就事论事地看问题。当地报纸不报道陈棚村小学血案,其实是向当地民众发出一个信号,一个有威慑意味的信号:有关陈棚村小学血案的消息,是‘非法消息’。自然,传播、谈论这个消息,也是‘非法’的。人们不敢公开传播、谈论,当地社会的‘稳定’局面就得以保持,主政者就很省心了。”

写明禁止报道发生在“当地主政者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应该也可以视作钱江晚报在试图纠正广泛流传的中国媒体“装聋作哑”说。的确,固然有太多网络发言者在意见领袖示范作用下,齐声认定中国报纸电视只关心美国惨案、而无视本国苦难,但这只能算作人云亦云,并不符合实情,除了事发当日次日篇幅稍少以外,这3天以来的报道评论俨然后来居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新闻人既是知耻后勇,也是在以实际行动为自身正名,当初“封锁消息”以致拖累媒体的信阳官员如今只能面对一场“报复性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