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在家陪父母。父亲种了一辈子地,里外算是个能手,话头自然离不开田里的事情。说起来最让父亲看不惯的,就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种田了,下地的都是老人家,大都过了六十岁了。虽然都已经机械化了,打个电话就可以撒种,收割,也不算特别累人,但是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抱怨也是自然的。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不禁追问为何年轻人不种田。父亲熟知村里的事,一语便道破天机:不划算。父亲以老家的一亩地为例算了一笔账。

苏北老家农村的地种两季,冬季种小麦,夏季种水稻,小麦亩产多说1000斤,水稻亩产多说1100斤。水稻1.35,小麦1.1,两季加起来毛收入2585元。然后看种田成本。种一季小麦的大项成本包括化肥(170),种子(80),刨地(65),收割(60),运输(55),加起来440,小项包括农药,开沟,撒种,除草,加起来大概100块,这样合起来一共540块左右。

种水稻的成本项目差不多,但是化肥、除草费用要贵很多,而且还要多秧苗培育、插秧、灌溉三项费用,总共算起来大概要800。这样两季成本总共算起来就是1340元,算下来一年一亩地纯收入1245。这里面没有扣除种田人自己的人工和田间管理,产出也尽量往高里算,所以1245的纯收入应该有些偏高。老家人均土地不到一亩,大概9分地,三口之家一年的种地收入不超过3400。倘若是夫妻两个人种,双方每人一半,以1700计算。

作为比较,倘若进城打工,刚开始也许收入不高,但也有1000块一个月,变成熟练工人后2000块算少的,现在看餐馆招服务员起薪都是两千。而且,打工收入会随着工作技能的增长而增长,能干的能拿好五、六千,甚至更高。这里面不包含特别能干的当老板的,这些人的收入不好作为中低收入的比较对象,也不好作为任何人,包括白领、金领的比较对象。不过,这么一个可能性,或者说梦想,还是会让很多年轻人离开农田的。 平均算起来,进城打工长短工龄一起算,一个月收入以3000计算。

也就是说,辛苦种一年地,也就是进城打工半个月的收入。这个数字和打零工的收入也咬得上。现在找零工一天工资少说80,多说120,这样半个月大概就是1500。这里的计算很粗略,但是这一粗略的计算反映了一个数量级的差距,就是打工收入大约是种田收入的二十多倍。在这样的收入差距面前,就难怪在城里“挣了大钱”的农村青年,再也不愿下地种田了。

全国各地情况不太一样,有的地方地多,有的地方地少,有的地方产量高,有的地方产量低,具体的收入差距也不太一样。倘若全国耕地以18亿亩计算,农业户口人口以9亿计算,人均土地2亩,这样收入差距减一半,但是还有10多倍,也足以让农村青年离开土地了,背井离乡,妻离子散,都挡不住。过去20多年里,来来回回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就是这一收入差距的历史背书。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了。吉普赛人对我们来说只是个传说,这几亿农民工,才是我们看得见流浪歌手。

现在村里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农地“赠耕”,注意不是“转包”。也就是说,倘若我家有土地不想种,想转包出去,是没有人来包的,因为无利可图。那么我送给别人种,每季要一点粮食行不行,答案是不行。因为别人种你的地已经不太情愿了,附加任何条件都是不太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