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本周向金融体系注入创纪录数量的资金,以减轻流动性紧缺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推高了借款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PBoC)在过去三天里通过逆回购操作向货币市场投放3650亿元人民币(合580亿美元),这是史上最大的一周逆回购总额。

这些现金当即产生作用,导致7天回购利率(银行间流动性的关键衡量标准)从本周早些时候触及的4.75%这一3个月高位回落整整一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至3年来最慢速度,分析师和投资者都一直在期待央行加紧放松货币政策,比如削减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但中国央行并未采取外界所预期的措施,而是在近几个月里几乎完全依靠公开市场操作(尤其是逆回购)来确保金融体系中有充足资金流动。

本周规模超大的现金注入,是由即将发生的两件事引发的,这两件事此前推高了货币市场利率。

首先,中国将在周日进入为期一周的公共假期,如往常一样,节前人们对现金的需求飙升。其次,各银行必须在每季度结束时达到严格的存款要求,因此它们都忙于在10月份到来之前吸引资金。

对于央行决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而非调整银行的存准率(这是中国央行在管理流动性方面以往爱用的政策工具),分析师们还看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动机。

本周央行向货币市场投放的资金,大致上相当于央行下调存准率50个基点将会释放的资金。央行在过去一年已3次下调存准率50个基点。

调整存准率将持久改变货币供应,而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通常在几周后消失,这使央行的行动具有大得多的灵活性。

“市场在问,中国央行是否在改变市场架构,”澳新银行(ANZ)经济学家杨宇霆(Raymond Yeung)表示。“他们很可能在复制其它地方央行的做法,即在商业银行和央行之间打造一个市场。”

这个动态对于中国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计划极为关键。过去,央行对中国的存贷款利率实行铁腕控制,为各银行制定基准贷款和存款利率。今年,央行开始放松管制,让各银行在设定利率方面具备更大自由。随着这一放开进程的推进,公开市场操作将是其在影响利率方面最强大的日常工具。

不过,逆回购的短期性质意味着,如果中国经济继续放缓,而央行希望实施更为持久的货币政策放松,那么央行可能在第四季度重启下调存准率的进程。

“我们每一次看到逆回购操作,市场都会作出即时反应,但效果不长,”杨宇霆表示。

译者/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