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开始,再到近期温州金融改革方案出炉,中国总理温家宝呼吁打破银行垄断,中国上下再度掀起民资热。不仅各大银行众口一词表示护持中小企业,民资进军金融业的消息一时之间也漫天飞舞,“新36条”细则也在近期陆续出台。

不过,民资进入金融业目前还只是“看起来很美”。在2012年FT青岛国际经济高峰论坛“金融改革与民间资本” 圆桌讨论中,一位提问听众的比喻似乎更为形象:“民间资本就像孙悟空,是救急救难的;平时师父想不起我们,往往要被吃的时候才想得起来。好像很多之前限制重重的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张开怀抱。”

事实上,“看得见,摸不着”的玻璃门,大概更类似民间资本在当下金融改革中的现实处境,更多民资选择观望态度。华兴资本董事包凡则以自身案例,侧面说明了中外证券业对待民营资本的巨大差异。他们进入证券业时,选择了香港,领取牌照的过程“相当简单”:三个月的时间,而且注册资本几乎不需要,只要有合格的从业人员就可以了;对比之下,他认为“这点在国内根本想都不敢想。”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认为“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加快利率市场化;第二件事情,放松金融市场的市场准入,发育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第三件事情,就是股票IPO以及债券发行的改革。

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在温州金融改革方案中并未得到真正的有利体现。虽然温家宝总理曾一个月内到访温州两次,但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觉得温州金融改革方案不无遗憾:一是利率市场化没有力度,二是没有真正准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

更长远地考察,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可以看成是外资、国企与民资的博弈历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黄亚生教授就曾多次表示,过分倚重外资的政策有失偏颇,而最有效率的民营企业始终没有得到公平待遇,他甚至多次表示“如果有中国模式,那么就是温州模式”。

以占据金融业最大份额的中国银行业为例,长期隔绝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也造成了自身的困境。虽然坐享垄断红利,却因市场不够自由,始终难以摆脱投资者的信任危机,今年更是因为天价盈利遭遇了上下的口诛笔伐。即使温家宝总理在谈及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阻碍时,也直言应“打破银行垄断”。

中国银行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康雁一言以蔽之:在于有本事的吃不饱饭,吃饱饭的人动力不足。“掌握资源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是站在资源的制高点,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原动力。具有这种原动力的中小企业,资源又严重不足。”

如此看来,引入民资,不仅在于拯救民营企业,更在于完成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救赎。复旦大学孔爱国教授就直言,从1979年到现在,中国的金融没有改革,开放也是非常有限,而且开放只是对外资开放,对内资也是非常地谨慎。中国金融业改革势在必行,引入民资需要一整套制度设计,或许利率市场化与行业准入以及存款保险等制度应并行不悖。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到了不得不还民间资本一个国民待遇的时候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微博:http://weibo.com/xujin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