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比人强。

经济萎靡之下,继澳大利亚央行本周降息后,中国央行也加入了宽松大潮。在新一轮不是刺激的刺激欲盖弥彰之际,又一轮非对称的对称降息却姗姗而至。

降息已在市场预计之中,不过形式却有些出人意料。此前市场普遍预计会出现降低贷款而不降低存款利率的非对称降息。不过,本次降息却以对称形式出现: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利率相应调整。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而以往存款利率无浮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由此可见,本次降息突破了以往存款利率不允许有浮动区间的局限,这是一个利率市场化重启的积极信号。

事实上,在当前信贷需求趋于萎靡,银行业竞争之下,这一举措很可能使银行积极下调贷款利率而上调存款利率,这不仅挤压银行的盈利空间,也变相使得本次降息具有鲜明“非对称”特点。

回顾历史,本次降息是2008年12月以来首度降息,其首要政策含义自然是呼应此前温家宝总理“稳增长”之说。降息一出,四下欢腾,天下苦资金紧张久矣,满盘惨绿的A股市场又重新引发想象。

问题在于,单纯降息,能否解决当下经济困境?笔者认为很难。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可能进一步走低。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仅为8.1%,创下三年新低,而近期的经济数据都不尽如人意,5月PMI更是大幅低于4月。

中国股市往往被诟病脱离实体经济,但事实上股市的先驱指标意义不容小觑。经济下行之际,往往意味着政策的宽松,因此股市往往并不随之同步探底;但是本轮周期中,此前过紧的政策并未有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近期股市的持续低迷不振,交通银行、华夏银行等银行股甚至出现“破净”等现象,事实上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政策的调整步伐慢于经济形势的恶化。

进一步看,本次降息,距离上次降低存款准备金不过20余天,如果此前货币政策更有前瞻性,不至于信贷畸形之紧,经济下滑如此剧烈,当前也不必如此急切被动,未来的进一步宽松可以期待。

更为微观地考察,降息也未能根本解决信贷过紧问题。在以往严厉的信贷控制措施之下,银行价格信号已经不能完全体现真实信贷价格;降息与否是价格因素,比起信贷价格偏低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信贷管制偏紧,使得无数民企无缘银行信贷,遑论讨价还价。

简单而言,对于真正能够带动经济的民营企业而言,目前“量”的问题比“价”更紧要,也就是扩大信贷量比起减息更为紧要。如果民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正规金融服务,它们实际上是可以承受比目前官方利率更高的利率成本:无论如何,目前官方利率远低于信贷影子价格,也远低于民间金融市场的黑市价格——是源于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才被迫寻求黑市金融服务。

与之相反,目前垄断了绝大部分正规信贷服务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对价格压力要敏感得多,换而言之,他们也是降息的最大受益方。由此可见,本次如此特别方式的降息,自然也是政策组合拳的权衡结果,但其难以撼动当前信贷格局的失衡因素,不能指望减息能够实体为经济注入“强心针”。

目前一方面中国长期处于负利率情况,另一方面又处于宏观经济下行周期,降息难免利弊并存,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未来货币政策应该如何走?首先还是应该解决信贷“量”的问题,譬如存款准备金应该继续一降再降;至于财政政策,除了常规的刺激计划之外,更应该考虑总体性减税,如何借助危机推进全局性改革,应该成为决策者的首要考虑。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微博:@徐瑾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