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央行近期降息获得不少赞誉,这次非对称的对称降息也重启开启对于中国利率市场的想象。

内外经济形势倒逼之下,民间对利率市场化呼声甚高,但是阻力不小,甚至在年初第四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意外遇冷;未来如何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也事关金融改革成败。FT中文网一直对此议题保持高度关注,本期邀请卢锋、刘利刚以及袁江三位作者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就降息与利率市场化深入分析。

6月7日晚央行公布:次日起对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都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近来内外经济形势演变使央行面临两个方向压力。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中国政府宏调方针转向强调稳增长,市场随之出现降息预期;然而目前复杂形势下出手降息其实多有不便之处,央行面临利率“降与不降”的权衡选择。

另一方面,央行近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开放领域取得明显成就,同时也引发学界有关金融开放与内部改革优先序争议,各界对加快利率汇率改革呼声日高。对利率管制“快改与慢改”问题央行也需有自己判断。

上述背景下,“6-7利率新政”把基准利率下调与放松管制利率合二为一推出,可谓用心良苦,可圈可点。

从新近出炉5月份宏观数据看,虽然外贸增速回升超预期,投资和零售等内需增势仍较为稳健,然而工业生产与宏观整体增速仍处下行探底区间。4月份偏弱宏观数据公布后,央行半年内第三次降低存准率,刺激经济方向的微调政策接二连三出台。

5月下旬温总理多次提到“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刺激政策力度随之提升。发改委加快审批投资项目,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推动节能消费补贴落实保障房专项资金、扩大“营改增”税收改革试点范围、加大铁路银行授信、鼓励民间投资、允许中小企业发债融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人们熟悉的中国特色多样化手段宏调机制,正朝刺激经济方向发力。

随着经济与通胀指标双双回落,市场降息预期出现并趋于增强。然而在是否应降息问题上,学界和业内仍有不同意见。2011年11月以来存准率虽已三次下调,然而存准率绝对水平仍处20%高位,显示通过瘦身央行资产负债表应对经济增速偏低仍有不小空间。这时是否应马上动用降息工具尚可斟酌。

在中国特色宏调微观化体制下,利率在应对通胀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现实中往往较多利用政府部门采取形形色色数量控制、产业政策以至行政干预措施勉强控制住通胀。前两年新一轮紧缩调控后,对宏观经济施加的不少非市场管控措施仍未松绑。这时很难让人确信过高利率是制约目前经济增长的关键短板。

另外是负利率问题。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背景下,新一轮通胀给银行储户造成负利率损失。数据显示,2010年2月出现以CPI负利率,直到今年3月才结束。2008年10月刺激经济后不到一年半时间内,全国平均房价飙升约45%,如考虑资产价格负利率问题更严重。在刚刚走出两年有余负利率之后,马上又通过管制力量强行降息,央行不能没有顾忌。

近来有关金融内外改革优先序争论所涉及问题,或许也会影响央行利率政策选择。全球暴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中国多年累积巨额外汇资产风险也更加显现。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着力培养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膨胀的离岸人民币要求回流机制,反转要求加快内地资本账户开放。

对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开放长期目标存在广泛共识,然而对经由本币跨境贸易结算和扶持人民币离岸市场方式推进国际化是否可行与可取,学界有不同意见探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为今之计,应把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理顺国内金融体系与宏观政策内部关系置于更为优先地位。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央行致力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多方面成就。如上世纪90年代建成全国银行间统一市场并形成统一透明的市场化银行间拆借利率,2007年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上线,目前已成为较好反映国内货币市场资金供求变动状态的市场化基准利率。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经历不断探索,2004年形成存款利率上限管理但下浮不限、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而上浮不限的阶段性市场化改革成果。目前这个半市场化利率体制已运行近八年。其间空前稳定的存贷款管制利差给银行体系输送了巨额利润,然而也使广大银行储户承担了较大利益损失。

近年不少学者和官员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个过渡性制度安排不合理因素,探讨如何突破中国金融体制转型的最后壁垒。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温州调研时,批评银行获利太容易,宣布决策层对打破银行垄断已形成共识。周小川行长4月底在某财经杂志发表题为“利率汇率改革再推进”长篇访谈文字,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观察上述背景,“6-7利率新政”的“二合一”内容设计虽在预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利率基准下调0.25个百分点,回应了宏观经济走低风险以及市场希望央行再出手的诉求。放宽贷款利率下限浮动区间,特别是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则以举重若轻方式开启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一段行程的破冰之旅。

利率新政推出后,一些大银行第一反应是并未调减存款利率,而是以接近浮动上限水平为基准上浮利率。这表明目前政策利率并未从过高方向严重抑制经济增长,也显示银行对存款上限利率改革破题的初步反应尚属理性,并未出现银行争相高息揽存和“一放就乱”局面。

利利率新政“调放结合”,看点在“放”不在“调”,显示央行对利率改革攻坚似已成竹在胸。排除既得利益干扰,逐步走出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管制藩篱;辅以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减少直至放弃央行对外汇市场过度干预;再以从容心态徐图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改革由此内外兼修,一个开放大国的市场化金融体制也将呼之欲出。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责任编辑 徐瑾 jin.x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