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一、“死磕”

蒙牛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上最具争议的企业。虽然这家乳制品巨头的产品仍旧畅销于城乡,但它时常被反对者当作中国食品安全的“黑心代表”拷问,且对其供陈尽皆不信。

王小山是最著名的那个。这位活跃于媒体和出版界的前记者在过去半年间向蒙牛发起了一场公开挑战,利用自己的网络发言平台持续地汇总传播有关这家乳企的丑闻,并批评韩庚、杨幂等代言明星、呼吁他们不再续约。支持者们为这场“死磕”感到振奋,认为这种坚持开创了中国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新篇章,所以,当王小山在上个月制作出一个号召“健康生活,远离蒙牛”的视频后,有盟友曾免费为其在昆明、深圳等地的广告屏幕上播出。

来自国企中粮的新总裁孙伊萍上任后,蒙牛显然也在努力争夺公众支持度,虽然从网络舆论场上看,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以微博之道还治微博之身,这家乳企既通过这个发言渠道试图澄清类似“掺尿原奶”这样的指控,也针对王小山自称受到的人身威胁出言安慰:“您新发的一条微博一定让关心您的众多网友很担心,但希望您知道,我们同样很担心。最近一段时间,您一直在批评蒙牛,但蒙牛不会对您作出任何超出法律的行为。在祝福您平安的人中,蒙牛绝对是真诚的一个!”

王小山嗤之以鼻,虽然蒙牛上周六公开邀请他来监督蒙牛引入丹麦牧场管理体系后的进展,但他“完全丧失信心,没兴趣监督,只有抵制,不相信会改好。如果真有诚意,先把2008三聚氰胺受害者负担起来,很多受害家庭依然在痛苦中。”事实上,只过了一天,这位“斗牛士”

就有了新的“怒转”:“我在内蒙的十天——蒙牛冰激凌代加工点实习记录。集宁平地泉,天辅乳业。蒙牛的冰激凌代加工点。当天下午培训。第二天开始上班。噩梦开始。”

一位自称来自西安的大三学生发出此帖,根据图文记录,他声称蒙牛的冰激凌代加工点天辅乳业“环境分外的脏乱差,与工厂紧邻的宿舍楼门口在焚烧生活垃圾”,并指一些生产原料卫生情况令人担忧,“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不合格率为10%左右,但其墙上张贴的达成情况表却显示,产品微生物合格率为100%。”

在连续多天的删帖和发帖拉锯战后,蒙牛终于决定在周一零时刚过发布微博,承诺“将尽快查实情况,向消费者和网民汇报。”两天后,又是子夜时分,调查结果发布,这家公司承认其代工点在宿舍管理及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基本属实”、“存在违规”,但否认了有关“抽检不合格率”的指控。态度显得如此诚恳,以至于当有人提醒评论中出现水军时,得到的回答是“蒙牛现在不关心是否有水军在攻击我们,当下最紧要的事情是做好全面提升、办好我们自己的事。对蒙牛而言,谩骂中包含了网友对中国乳品质量的痛与无奈,我们会以此为镜,时时警醒!”

于是,在“蒙牛新任总裁孙伊萍首次亮相媒体宣布联手欧洲乳制品巨头爱氏晨曦”的新闻发布同时,这则认错声明也得到了媒体关注。腾讯甚至在今晨将来自《新京报》的这则报道推上了新闻首页头条。

不过,午后,那位值班编辑也只能在页面上感叹一句“蒙牛公关好厉害”。《南方周末》评论员李铁或许对此也心有戚戚,他在本期“方舟评论”中写道,“媒体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常常受到各种公关和打压,往往报道才刚刚开头,就在各种压力下偃旗息鼓”。

虽然没能公开点名蒙牛或者伊利,但这篇《谁给了食品安全“惯犯”可乘之机》还是火线出炉,试图解答人们的那个疑问:“为什么那些一而再、再而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惯犯’企业,其产品依然摆满了超市的货架?”在列举了韩国、日本、德国那些因为出现食品安全责任事故而关门破产的企业史后,作者总结在中国的有法不依、行政干预、限制社会公益诉讼等障碍,强调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面前,消费者不可能麻木不仁,“民族品牌”也不是超级武器,能消灭一切质量问题:“当媒体的声音消失后,消费者无法得到足够信息去判断;当地方行政权力充当大企业的保护伞后时,消费者无力维权。没有哪个民族的消费者会先天麻木。麻木,终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说起来,还是《南方周末》的兄弟报纸《南方都市报》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主编们决定再一次得罪广告大客户,允许刊出题为“蒙牛再爆丑闻,重塑消费信心剑指何处”的社论。在专门用一个括号标注“该条微博曾一度被设置为禁止评论”后,作者们还指控蒙牛方面所进行的线下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相关网帖被大量删除;爆料人表示涉事企业人员已到其学校,爆料人被约谈,并表示‘这件事不会多说了’……”

这份广东畅销报纸就此认定,“一边是‘感谢网友爆料’,一边却是网友不敢再发言。看起来,蒙牛乳业已试图用一句‘道歉’和‘严防再次发生’,来开始它又一轮‘下不为例’之旅。”另一份“南方系”干将——《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报道被援引,文章作者逼问“蒙牛乳业向公众遮掩的,是否恰巧仅此一家已事发的代工企业而已”:“很难让人相信,被承认‘基本属实’的网帖,其所描述的、如小作坊般的产品生产情形,会发生在蒙牛这样一家大型乳品生产企业;但人们又很难不去相信,因为循着媒体整理的近年来蒙牛产品质量问题索引,一桩桩、一件件翻检,最逼仄也最残酷的现实是,如上种种至今都未看到一个像样的处理。相反,于蒙牛而言,每有大事发生,各类俨然成为下意识的对应策略,虽依旧笨拙却已大成气候,且公众不得不沮丧地承认,其灭火效果竟出奇的好。”

最后,《南方都市报》更决定高声呼吁民众响应王小山号召、实行“零容忍”:“一家普通的乳品企业,何以屡屡在公共食品安全事故中顺利逃脱干系,在所谓‘善后’的措施中营造出某种肃杀气氛,并利用各种说辞绑架奶农利益。消费者或须扪心自问,是否也正是因为公众对犯错者的轻纵和容忍,对昨日不堪的过于善忘(当然也可能有‘没得选’的困境),给犯错的企业营造了一个罕见而畸形的生存环境。”

三天前,继远避澳门后,王小山已再次宣布:“螺丝在拧紧。关于蒙牛,本人暂且闭嘴十五天或更长。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个微博,如果持续十二小时均未发言,则被失踪。余不解释。”但当他看到这篇社论以及盟友们劝告民众不要因为蒙牛道歉声明而抱有“幻想”时,还是忍不住要转发。不过,斗牛士也有烦恼,除了代言明星的粉丝们恨他过于“偏执”外,学者吴稼祥也在近日表达了对这种“死磕”的不以为然。于是,这位自称“没多勇敢,更不高尚,只是恐惧。前恐惧毒奶,后恐惧报复”的中年男子,在微博中感叹:“忽听一向敬仰的学者说我是狗腿子,只对一块疮使劲而不敢对整个病体发力,该哭还是该笑?”

二 、“下意识”

一个弯腰,两种解读——针对胡锦涛在G20峰会合影后捡起脚下中国国旗的那个动作,究竟是爱国主义的感人瞬间,还是只为了撕去粘在鞋底的胶纸,“五毛”和“公知”们还在微博论坛上争执。有人劝解双方都无需“过分解读”,五岳散人的见解是,“那是不随手乱扔杂物的良好习惯,非常有教养的表现……都不用上纲上线的。”

不过,当那些反感“拍马屁”的人们今晨看到那篇《主席一弯腰,感动亿万网友》时,他们又要感叹《北京日报》“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完胜人民环球”了。署名记者刘冕在文中使用“合影结束后,惟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弯腰把这面国旗贴纸捡起、细心地收了起来,从而中国国旗避免了被人踩踏”来描述那个动作,强调“一个拾国旗的细节,带来的是满溢的感动。”

文中引用了十余位来自中国各地的网友留言,比如“一刹那间,我的鼻子酸酸的,毕竟他也是近七旬的老人呀!中国的掌舵人!”、“我弯腰了,是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我流泪了,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主席!”、“瞬间的弯腰,挺起了伟大的中国,国人为此种弯腰而自豪”。根据这份记录,当一位铁岭的网友写道“这一弯腰让中国人的腰更直了”后,他为了表达敬意,“一连用了11个感叹号”;而另一位网友则在微博里写下保证书,“正能量,以身作则来爱国”。

文末,作者更从胡主席的这个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伟大而光荣”的举动,联想到63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据其统计,“昨日,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胡锦涛主席细心拾起中国国旗的照片,网民用发自肺腑的语言,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博客、微博客等多种渠道,传递着感动、赞许与骄傲。截至昨日15时,评论已超过6.4万条,微博信息发布超过9.3万条。”

不过,这些“弯腰拾起国标,起身挺起国魂”的话语其实也并没有得到门户网站热烈展示,新浪选择放在评论频道头条位置的是《京华时报》那篇头条评论——《捡国旗贴纸细节传递平实真性情》:“许多人被总书记这一举动感动,也有人做了不少联想。其实,这个细节,更多传递的是总书记作为国家领导人平实真性情的一面。这种真性情,这些年来在许多事件和细节中我们都能感受到。”

比起如今已是自家母报的首都市委机关报,这份京城畅销都市报反复强调那是“下意识反应”。列举胡锦涛当年拥抱葡萄牙受伤仪仗骑兵以及历年与群众共度除夕的细节,文章宣布公众需要领导人的这种“真性情流露”,而“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身上,这种真性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反应往往首先基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感性,和寻常人并无明显不同。只不过,身居高位者的这种真性情,不仅有利于发现一些真实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他们从全局角度去解决问题。”

“国旗贴纸掉在地上,没看见当然不会有反应。看见了,捡起来的反应就正常而自然”——在再次认定那个“下意识反应”“体现了对国旗的尊重,更体现了国家在心中的分量”后,《京华时报》在结尾处升华全文:“曾看到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在抠起水泥地上嵌着的一枚硬币,身边人觉得奇怪问她干什么,她说这上面有国徽呀。这个故事,值得深思。”

曹林至少对《北京日报》的处理手法感到不适,他在微博中就此批评“过度拔高的宣传,对那种朴素自然的行为,反是一种伤害和矮化,反让人感到尴尬和难堪。有些党媒做宣传,还没学会说人话。”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自己的“人话”在午后得到搜狐推荐,《胡主席捡国旗贴纸何以引发大反响》:“主席捡起国旗贴纸后,细心地收了起来,这种文明的习惯,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已经足以让人感动。领导人也是公民,但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不经意间这种不矫揉、不造作的自然举动,更能让国民感到骄傲,更能通过以身作则而对国民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和教育意义。”

曹评论员也看到了类似“这一弯腰让中国人的腰更直了”这样的留言,但他对此劝告“细微之举无须拔高”:“并不是非要有‘避免中国国旗被人踩踏’的认识高度,才能衬托出主席背影的伟大。捡起贴纸后没有像一些不文明的人随意乱扔,就是一种可贵的文明;善待国旗,捡起后细心收了起来,本身也足以体现对国旗的尊重和内心的那份情怀。”编辑们为文中最后一段话加上了特别颜色,即“小举动之所以引发大反响,冲击力源于那种质朴的情怀,我们需要从人的角度去解读,而不是神化。确实,领导人的这种质朴,能在被人格魅力的征服中提振起国民对国家的认同;但我更期待,国民对这份可贵的质朴情怀,不能仅停留于赞美和感动中,而需要反思和学习。”

三、“还要再生”

在陕西官方承认那位安康7月孕妇遭引产情况“基本属实”并承诺“进一步彻底查清事件真相”五天后,一篇详尽讲述其间经过的稿件在周二获得发表,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这桩悲剧的怜悯和气愤。

稿件标明来自中国网,由记者江岳和雷滢写就。在搜狐上,得到的标题是“陕西引产孕妇披露逃亡细节,钻床底被抓干部大笑”,腾讯则是“陕西孕妇被逼引产调查:胎儿死前拼命挣扎4小时”,凤凰网用“镇上着急摘黄牌,押金1天涨1万”作为重点推荐要昨日首页要闻区,并在通过微博推荐链接时选择了下面一段摘要:“注射引产针约30个小时后,冯建梅的肚子开始剧痛,与生孩子时的感觉不一样,‘痛得想死过去’,疼痛夹着绝望折磨了她4个小时,这个孩子在以最激烈方式,与母亲告别。6月4日凌晨3点多,孩子出生,母亲看见,小小的她浑身乌青,毫无生气。”

事实上,这篇报道同样走了条“生死路”,虽然引发了大量转载点击,但也迅速被沉降到了首页之外,也没能在昨天获得任何一份重要纸媒摘录。

一周以来,因安康事件而汇聚的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网络控诉接连不断,人们不仅指责基层计生干部的种种恶行,更强调这一“基本国策”执行30年来早已成为利益集团把持重地,攀附于此的公务员们在处罚时横行霸道、捞钱谋利,不断其根源而只是追究执行者责任无异于“治标不治本”。一些异议者将这种“生育不自由”与关于推迟退休的忧虑结合起来,叹息既无法“养儿防老”又不能指望“政府养老”。

当然,在网络舆论场上的这种压倒性愤怒中,也有人并不愿加入到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全盘否定中去,他们强调着控制人口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的后进国家的意义,例如铅笔社经济学者李子暘,就批评那些口口声声“生命第一”的人是“左手反计生,右手要福利”的自欺欺人派。

除了这些对生育“外部性”的争论外,还有一些人嘲笑那些同情者只是将农民想象得过于“善良”,那个孕妇家庭并非如围观者想象的那样“无辜”,比如超生,比如居然使用IPHONE这种昂贵手机。《货币战争》一书的作者宋鸿兵前天就在微博中宣布,自己拥有“记者朋友不能发表的情况”:“被引产妇女十六岁时就谎报年龄生第一胎,几年都不转户口,因为是女婴又怀第二胎。B超后知道又是女婴就拖着不交罚款了,如是男婴早交了,后来是她自己同意的引产,引产后又自己拍照片想讹一笔钱。媒体报道要客观,外媒爆炒这事目的当然是丑化中国。”

记者王思璟立刻拍案而起,她呼吁新浪官方对此辟谣,并在宋鸿兵删除相关微博后提供自己同事的见闻,《没有抬高一厘米的枪口》。不过,在她所供职的《21世纪经济报道》将这些对冯建梅夫妇的采访搬上纸面前,其竞争对手财新网已经按捺不住了。

昨天上午11时32分,这篇《陕西镇坪未如期公布强制引产事件调查结果》被刊出,开篇即称,“虽然此前镇坪县县长周耀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敬民都曾做过保证,最迟6月19日下午公布曾家镇孕妇强制引产事件的调查结果,然而最后,承诺依然落空。‘镇领导跟我们说,要市里点头才可以,县领导当不了家。’被引产妇女的丈夫邓吉元如是说。”

根据财新记者引述的邓吉元说法,17日之后,他们夫妇遵守了“不再接受记者采访”的条件,统一回应“周二下午结果出来后再说”,“面对律师的法律援助,也都暂时婉拒。”但等到19号下午4点,“镇上的霍书记过来时,却说这事要市里决定,县领导当不了家,那句话不算数了。还派了个律师跟我们讲,他们的行为为何合法。”

现在,邓吉元或许的确不那么“相信组织”了,《新民周刊》的报道也已在昨天公开。根据首席记者杨江的记录,邓吉元和冯建梅从结婚到生育是“一路违规”,而针对“网络上有传言‘邓家知道孩子是女婴后便同意引产’”的提问,这位经济窘迫的丈夫坚决否认,“我们事先根本不知道孩子性别,无论男女,都是我的骨肉啊。”文中,曾家镇的干部“希望记者体谅基层干部的苦衷”,而邓吉元则抱怨“赔偿的问题至今无人与他来谈”,不过,他有了新的人生计划,那就是“等冯建梅身体恢复了,还要再生孩子!”

邓吉元确实拥有舆论主动权,虽然这些报道明显受到了一些管制,比如无法像事发之初那样在门户网站上获得显要位置,甚至很快就链接失效,但就在今天,中共中央机关报已经允许评论部提及此事,并将问题上升到中国国际形象维护的高度。

在“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栏目带领下,文章以“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形容不良影响:“可曾想见,安徽芜湖一位副市长骑车送女儿的照片被网友‘疯传’,展示着中国干部‘平民化’的一面?又可曾想到,陕西安康怀孕7个月孕妇被强制引产,会给中国形象造成怎样的负面注脚?在日渐响亮的‘中国声音’大合唱中,如何成为和谐旋律的参与者,避免成为噪音杂音的制造者,考验着各级基层干部。”于是,赶在端午节前,《人民日报》的评论员们再次要求各级官员提升“舆论贯通能力”、“在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作为一个地方和单位,如果没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主动意识,没有行动前的‘舆论前置’意识,就很难在纷纭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很难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