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四川卫视整屏黑白,“向在‘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在抢险救灾中英勇牺牲的战士致以深切哀悼”。央视画面此时也切入芦山县政府大院,在一幢墙面仍有裂缝的建筑前,官员、军警、医护人员、逝者家属向着震中龙门乡的方向肃立。

8时02分,凄厉的警报声五年后再一次响彻四川。根据官方要求,全省各地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人民默哀三分钟。默哀仪毕,直播画面中,胸佩白花的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掏出手帕擦拭眼眶,而后缓步上前献花祭祀。“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四川卫视用这样的口号安慰勉励这个多灾多难的天府之国。

“深切哀悼”并号召“自强不息重建美好家园”,这是四川媒体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最畅销的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把整个封面染黑,用于志哀七日祭:“今天,请您用三分钟的时间朝向大盆地以西,用三分钟的凝眸,去抚慰芦山,用呐喊的汽笛、喇叭,送别196个远去的亲人,今天,9000万双眼睛都将在8点零2分下起雅雨,巴山呜咽、蜀水涕泣,9000万双紧紧相扣的手,簇拥着不倒的盆地,今天,请您用三分钟的时间为四川驻足,用三分钟的低头,向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致敬”。

四川日报把自己的报头改成了黑色,除了号召“逝者安息,生者图强”外,还需要用一篇四川省抗击“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七日记总结成果:“蜀中缟素,低头悼逝者......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驰援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实现了生命救援、伤员救治、临时安置的初战告捷。回望风雨同行的七个日日夜夜,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紧张有序、科学高效。省委、省政府靠前指挥、统筹各方、领导有力,始终是灾区人民打赢这场硬仗的坚强主心骨。”

虽然没有像汶川地震后那样实行全国连续三天哀悼的高规格,但当那悲伤而悠扬的风笛声传来,相信很多中国人又像五年前一样流下了泪水。“头七祭”——几乎中国每一家时事媒体都在这个早晨为死难同胞送行。虽然官方尚未公布死难者全体名单,但南方都市报今天已经汇总各方消息,用一个整版念出那“一百九十六”个名字。

一周来,中国新闻人像五年前一样冲进了破碎山河间,并且更迅速更深入,呈现出势必会被铭记的时代记录。例如腾讯,《十个雅安人》和《活着——挖掘最后的尊严》的灾区素描在互联网上流传,沉重却克制。

五年过去,中国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则更让人唏嘘。微博微信的兴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情传播速度,但也带来了“反应过度”和“添乱添堵”的争议,带走了“万众一心”和“众志成城”。互指作秀炒作、争攀道德高地,社交媒体成全了人们的猜忌。

为了“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人民日报昨天在普及“地震无法准确预测”的科学知识,今天则分析谣言传播路径。将“西南交大不准学生避震”、“土豆片促伤口愈合”、“香港援建学校损毁严重”作为此轮谣言代表,文章呼吁“政府做到更公开,微博知名网友用好‘拇指话语权’”:“‘不少谣言传播的效果是传谣范围大、辟谣范围小;传谣速度快、辟谣速度慢;接受谣言的网民众多,而看到辟谣信息的网民比较少。’张志安说,单纯依赖‘自净’功能是不够的,更需要网民在转发消息时坚持‘批判性思维’和‘慢半拍’原则,将信将疑的时候看下跟帖中是否有辟谣,辨析下是否有具体的消息源等......‘传统媒体具有信息把关人的作用。传统媒体把好关,网络不实信息的负面效果就会得到有力的遏制,’祝华新说。沈阳说,‘更要研究如何提高网友辟谣积极性,逆转造谣者猛涨粉丝,辟谣者微涨粉丝的尴尬局面。’”